《礼记》礼记·礼器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礼记》礼记·礼器

时间:2024-04-19 18:27:08 炜玲 礼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记》礼记·礼器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记》礼记·礼器,欢迎大家分享。

  《礼记》礼记·礼器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

  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

  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

  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

  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持,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此以小为贵也。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贵也。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牺尊疏布鼏,樿杓。此以素为贵也。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

  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梲,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

  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周坐尸,诏侑武力,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爓,一献孰。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鞂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凰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

  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

  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纳牲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之得也。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

  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内容简介

  整体介绍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分篇介绍

  (1)《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

  (3)《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

  (5)《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6)《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7)《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8)《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9)《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

  (10)《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11)《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

  (13)《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14)《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

  (18)《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19)《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22)《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23)《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24)《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

  (26)《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27)《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31)《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

  (32)《问丧》记有关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

  (33)《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34)《间传》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

  (35)《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

  (37)《投壶》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

  (38)《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3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40)《冠义》解释《仪礼·士冠礼》,进而说明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1)《昏义》解释《仪礼·士昏礼》,进而说明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2)《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3)《射义》解释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4)《燕义》解释《仪礼·燕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义》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46)《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成书过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中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礼记·礼器】相关文章:

《礼记》礼记·月令08-02

《礼记》礼记·经解11-15

《礼记》礼记·学记05-08

《礼记》礼记·祭义08-12

《礼记》礼记·坊记05-08

《礼记》礼记·丧服四制08-05

礼记的名言02-16

《礼记》·大学08-19

《礼记》的名句鉴赏11-18

【读书礼记】夏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