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文学观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汉代的文学观

时间:2022-12-09 09:58:49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汉代的文学观

  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汉代的文学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这个词,在汉代的观念里,比今天宽,也厚实。

  文学一指文章经籍,《诗》《尚书》《礼记》《易》《春秋》五经之学。《史记·儒林列传》写到刘邦杀项羽之后,“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灾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司马迁借公孙弘之口给文学的定义是,“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当年的文学家有三个硬条件:饱学与真知灼见;文章笔法讲究;还得“恩施甚美”,这个美字相当于今天美学里的美,不是表面的,是深层次的,给社会,给人生带来深层次的审美享受。杜甫有一句诗,与此遥相呼应,“文章千古事,声名岂浪垂。”

  在汉代,文学还是一种选官制度,当时科举考试未兴,是察举制,推荐制,地方大员向中央举荐的人才里,即有贤良文学一科。贤良文学是当年的高端人才,属特举。大致的流程是,依皇帝诏令,地方官吏把举子送至朝廷,皇上廷试,举子策对,之后按见识高矮授官。皇上高兴了,会追加提问,一策之后,还有二或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这么出笼的。贾谊和晁错都是经历这种严格遴选脱颖而出的。

  汉代和今天有一点相类似,是依靠农民取得的政权,天下打下来了,但管理国家的经验比较少。汉代是“汉袭秦制”,国家管理的多方制度沿袭秦朝。军事上沿用“二十等军功爵”,货币用“秦半两”,(12铢钱,旧制24铢为一两)。历法用秦始皇颁行的“颛顼历”,以颛顼历纪年,一年伊始的首月,是今天农历的十月,而且不叫正月,称端月。汉朝经历了刘邦、吕后、文帝、景帝之后,武帝是大帝,不仅开疆守土,还建规立制。实行货币改革,停“秦半两”,用“五铢钱”。维新历法,废《颛顼历》,颁行《太初历》,我们今天的农历纪年方法,是由太初历完善而成的。

  汉武帝在文化上的贡献也是伟大的。秦朝是先军政治,走军国主义路线。武帝尚武更崇文,“今上(武帝)即位。……于是诏方正贤良志士”,“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为官”,“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史记·儒林列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汉书·董仲舒传》)文学在武帝时期是显学,全国瞩目。

  汉代的文学观是大方大器的,强调“文章尔雅,训辞深厚”,但“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是写在前边的。比如贾谊的文章,《吊屈原赋》《鵩鸟赋》文辞讲究,但《过秦论》被《史记》收录、《论积贮疏》《论铸币疏》被《汉书》收录,因其洞察社会趋势与走向,看破世道焦点所在,文学作品被史家采信,是大手笔。

  文学概述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东汉班固的《汉书》与之齐名。政论文中名篇佳作叠现,其中包括: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汉代文学基本态势

  汉代是一个大一统时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汉代作家充满了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如司马迁《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俗来说就是古今往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汉代对于作品,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使人产生崇高的巨丽之美。在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事物,都要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弗届,带有兼容并包的性质。汉代文学这样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在每个朝代建立的初期,文人作家莫不是想一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所以在汉代文学中管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调的格调。这样的情怀就算到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期,也没有被消灭殆尽,文人依旧念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但隐遁人士也不是没有,甚至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但比重不大,不是主要潮流。不仅如此,在汉末时期,由于汉代文人好高尚义、轻死重气的品格,还产生了许多愤世嫉俗、锋芒毕露的作品。

  同时,由于西汉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成了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等。到了武帝时期,文学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成为了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就是这种使命的接受者。到了后期,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又开始兴起,包括神学目的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内,都是汉代文人的批判对象。东汉昌盛时期又转变为歌功颂德,最后以对现实的批判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但与前期相比,后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与文学批判—赞颂—批判发展道路相一致的,汉代文人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还要说的是,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汉赋和楚辞就是一脉相承的)西汉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快乐。于是很多作品就出现了人神同游、人神同乐的画面。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当然,东汉有些文学作品不乏奇幻的想象,甚至也有神灵出现,但在总体上看,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如班昭的《东征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等。

  总的来说,汉代文学呈现兴旺的景象,人创作如此,民间创作也是如此并且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也就是通常说的“汉乐府诗”,乐府通过采集民间歌谣充实乐府的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文人又加以模仿,于是就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

【汉代的文学观】相关文章:

汉代文学的主要内容04-06

多元化的汉代文学04-06

我的文学观09-19

关于汉代的人名谜语04-05

汉代婚礼主持词08-15

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03-31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03-20

《汉代风云人物》读后感10-30

文学?文学!文学……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