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时间:2022-10-18 16:49:45 建锋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中国的年月分为农历和阳历,不同月份还有不同的别称,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国农历各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新正、开岁、嘉月。

  二月:杏月、丽月、仲春、酣春、如月。

  三月:桃月、季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麦月、阴月、梅月、初夏、余月、纯阳。

  五月:仲夏、榴月、蒲月、皋月、天中。

  六月:季夏、暑月、焦月、荷月、溽(音rù,湿润)暑。

  七月:新秋、肇(音zhào,开始)秋、兰秋、兰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壮月、仲商、竹春。

  九月:暮商、季秋、菊月、霜序、朽月、阳月。

  十月:初冬、开冬、露月、良月。

  十一月:仲冬、幸月、葭(音jiā,初生的芦苇)月、畅月、龙潜月。

  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严月。

  农历月份的别称如下:

  一月:

  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首岁、华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发岁、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正阳、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月正、新正、初月、早月、太月、十三月。

  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婚月、媒月、小草生月、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夹钟、仲钟、仲春、酣春、中春、仲阳、大壮、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三春、香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禊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五阳月、桃李月、花飞月、小清明、姑洗、桃浪、雩风、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五月:

  炎夏、起夏、仲夏、超夏、中夏、暑月、鹑月、始月、星月、皇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皋月、榴月、一阳月、端阳月、吹喜月、蕤宾、鸣蛙、夏五、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六月:

  溽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盛夏、三夏、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七月:

  初秋、素秋、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八月:

  中秋、仲秋、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爽月、桂月、叶月、酉月、柘月、雁来月、秋风月、四阴月、大清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秋高、秋半、中律、橘春、竹小春。

  九月:

  菊月、柯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五阴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菊开月、红叶月、三秋、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穷秋、杪秋、深秋、末秋、残秋、凉秋、素秋、秋末、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十月:

  露月、拾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时雨月、初霜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元冬、玄英、应钟、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冬月、隆冬、雪月、寒月、畅月、霜月、复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霜见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暮月、临月、萘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暮节、穷节、暮岁、殷正、清祀、冬素、残霜天。

  季令的别称:

  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节日的别称: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新历农历2月份有什么节日:

  世界湿地日,国际日:

  公历: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十七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公历:2018年2月4日,星期日

  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十九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更是干支历里新的干支纪年以及寅月的起始,时间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古人将立春期间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小年,民间传统节日:

  公历:2018年2月8日,星期四

  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廿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情人节,西方节日:

  公历:2018年2月14日,星期三

  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廿九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佳节。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如鲜花、巧克力等,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公历:2018年2月15日,星期四

  农历:2017年十二月(大)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民间多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春节,国家法定假日:

  公历:2018年2月16日,星期五

  农历:2018年正月(小)初一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

  公历:2018年2月19日,星期一

  农历:2018年正月(小)初四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到来,一般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因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腊八节是农历几月份: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神,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这个节日的创立,是远古时代每年年终祭祀先祖的一种习俗。对于这一祭祀习俗,《风俗通》记载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干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干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经典的农历月份谚语:

  1.正月初九寒,早秧多满田;正月初九好,早秧无处讨

  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如果天气寒冷,以后多雨,有利于秧苗生长;如果那天气候暖和,以后缺雨,则不利于秧苗生长。

  2.正月初一早,壶山缚腰,秫谷丰收

  壶山缚腰指山腰有云雾,是有雨的征兆,因为秫谷需早插,且喜雨,所以农民在开春时盼望春雨的来临。

  3.二月春分,种子头春

  春分时节,气候转暖,各处农作物大约都在这个时候陆续播种。

  4.清明谷雨,大小麦无熟也“厄”(会)死

  清明谷雨时节,大小麦最忌晦雨天气,要是连月不开,就会严重影响大小麦的生长和收成。

  5.有利无利,但看三个十二

  三个十二指农历二月十二、三月十二、四月十二,如果这三天是晴天,则对农作物有利,如果是雨天,则对农作物不利。

  6.三月种豆清明前,二月种豆清明后

  清明节一般在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如遇闰年也只差一天,但阴历有的在二月,有的在三月。种春大豆一般是在清明节前,最迟也只能拖至清明后四、五天,再拖下去就种不好。

  7.早稻“厄”(会)熟“捌”熟,但看四月二十六

  阴历四月将近夏令,四月底要是晴雨得宜,则可望早稻丰收,反之就会歉收。

  8.芒种雨,日曝路

  芒种那天下雨,夏收时就不会遇到淫雨,收成就一定会好。“日曝路”是晴天的意思。

  9.雨落四月八,果子有花无荚

  四月正是各种果树开花的时期,如果连续下雨,就会影响蜜蜂传粉,造成有花无荚(无果)的后果。

  10.四月初一雨,车咿咿;四月初二雨,车架起

  农历四月是春耕最紧张的时候,需要雨水,即使初一下雨,还不能保证是否继续下雨,所以必须用人力水车来车水,要是初二后连续下雨,就可以把水车架起不用。水车是一种木制的抽水农具,有脚踏和手摇的,随着抽水机的普及,现此农具已停止使用。因水车在转动时发出“咿咿”的声音,故言“车咿咿”。

  11.五月十九有雷,番薯旺

  农历五月十九俗称蕃薯王生日,此时如有雷阵雨,番薯长势就会旺 。

  12.六月“倒湖”,花生烧土

  农历六月,如果雨水过多,花生就不能结实,只能作为肥料。

  13.交夏秫,没一“佛”(粒)

  秫谷必须早插,一般都在谷雨立夏时,如果拖到立夏插秧就误了季节,不会有收成。

  14.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莆田夏季插秧,平原在大暑前后,山区在立秋前后。此言意为在生产季节骤转关头,大家要努力加油赶季节。

  15.末伏立秋齐,田种再翻犁

  夏有三伏,初伏是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起,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此言是指末伏与立秋同日,节气不合,所以田种了,还要犁翻再种。

  16.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之后,稻作物生长正需要大量的水,这时如不下雨,谷物就要枯萎。

  17.栽菜惊八大

  八月大,据说地气不合于栽菜。

  18.九月立冬开始动工,十月立冬满洋空

  立冬是秋收冬种转季生产的一个繁忙时节,立冬在阳历十一月七日左右,每年不会相差很远,如以阴历来算,有时在九月,有时在十月,莆田大多在立冬前后割晚稻,如果立冬在九月底,那么在九月中还有一部分迟熟的未割,十月初立冬算到十月底,则到处都割完了晚稻。“满洋”指莆田南北洋平原产粮地区。

  19.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意亦然

  端阳下雨,一般接下会连续下雨,对夏收夏种有利;芒种时节下雷阵雨也是丰产的征兆,因为此时农作物需要水,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甘薯需水灌溉。

  20.这是从端阳湿气重来推测今后会多雨,造成六月“雨涝”,稻草不易晒干,且易烂草。

  冬月是农历几月份:

  是农历十一月,也称冬月或葭月,是农历一年中第十一个月份(如果之前没有闰月),仲冬,建子之月(鼠月),律中黄钟。据《封禅书》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就是说在黄帝时便以冬至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袭”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已是由来已久,后来“冬至大如年”的由来原是因为“冬至曾是年”。冬至习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残余。但随着年代日益久远,及历法的变迁,冬至节曾是年节已逐步被淡忘。

  农历阴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冬月;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农历二月份有什么节日: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这一天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很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代,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中国农历各月份的别称】相关文章:

农历月份的别称有哪些01-17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别称整理08-01

中国的别称都有哪些03-18

中国部分城市别称08-04

中国古代诗人的别称03-16

经典的农历月份谚语290句08-16

各月份保健医生工作计划06-15

“年”的别称03-23

别称的解释及造句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