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氏简述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苗氏简述

时间:2022-11-02 09:29:14 百家姓 我要投稿

苗氏简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家姓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宝。不知道大家对百家姓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氏简述,希望大家喜欢!

  分布地区

  1、上党郡,秦时所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西汉移治今山西长子西;

  2、济阴郡,汉为定陶国,后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

  3、东阳郡,三国吴所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称金华。

  历史来源

  「苗」源出

  苗姓来源有三:

  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

  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苗贲皇。

  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堂号

  “东阳”、“上党”等。

  家族名人

  苗授: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衷: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姓介绍

  黔东方言地区

  在黔东方言苗族地区,内部流传的苗姓到当代亦大多可考。

  黔东方言地区一部分苗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凯里市和黄平县、雷山县、丹寨县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开头,男生以“嗲(dia)”开头。而剑河县的父子连名制还要在其后加上苗姓,名前姓后。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动植物命名。如:午(Ngux)、未(Mais)、申(Hxenb )、酉(Yul )、亥(Hat )、丑(Hxud )、寅(Yenx )等,自然万物中如:花(Bangx)、草(Niangx)、水(Eb)、石头(Vib)等,子女的名字与父亲的名字构成了完整的家族世系。例如剑河县南包寨的寨岛(Zaid Daox)家族,汉姓多为杨姓,字辈为“再、政、通、光、昌、胜、秀”。而苗语子孙七代人为:午尹岛(Ngul Yenx Daox)——尹久岛(Yenx Jeex Daox)——久养岛(Jeex Yangx Daox)——养乔岛(Yangx Qiaol Daox)——乔波岛(Qiaol Bod Daox)等等。构成了一连串的家族系谱。

  而在剑河县南寨镇的锡绣支系中,在苗姓前面还要加上汉姓。如柳富寨的人名:龙辛布钮(Hxenb Bod Niel),展留寨的人名:龙尼桑久(Nil Sanb Jeex)。以人名“龙尼桑久”为例,“龙”是汉族姓氏,“尼”是自己的名字,“Sanb”是其父亲名字,“久”是苗族姓氏。

  黔东南历史上使用汉姓的历史始于清代中期以后为了统计户口而官方指定或者自己选择,而且汉姓与苗姓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同一个苗姓可能会有多个汉姓,而同一个汉姓往往存在多个苗姓。在家族认同还是在开亲往来中多以苗姓为主。例如同为杨姓的两个家族可以通婚,虽然汉姓一样,但是苗姓有别。

  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苗姓。其他县境内都以一字为主:後、花、清、君、文、芸等,各县尽不相同。

  苗族汉姓

  主要汉姓

  中国的苗族,如今已普遍使用汉姓。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的苗族各以某些汉姓为主,相互有些差异。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凤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据《古老话》记载,苗族共有148个汉姓。可见,东部方言苗族的汉姓相当多,但以“五大姓”为主,其他姓的人数则较少。

  中部方言地区,如剑河县/麻江县,苗族中有杨、龙、王、李、张,姜、吴、刘、邰、陆、万、彭、潘、罗、黄、周等数十姓。而其中杨、龙、王、李为四大姓,人口均在1万人以上;福泉县,操中部方言的苗族,有吴、潘、文、雷、龙、杨、王、刘、杜、候、宋、江、熊、张、罗、李等,共52个汉姓,其中则以吴、潘、文、雷、龙、杨等姓为主。雷山县掌背等地苗族,汉姓有张、白、韩、莫、向、蒋等,而以张姓的人数为最多。

  西部方言地区,属滇东北次方言的贵州赫章县苗族(大花苗),主要有16个汉姓,即李、罗、汪、王、张、安、杨、韩、朱、潘、陶、吴、苏、马、龙、陆等;威宁县的苗族(大花苗),以朱姓为大姓,其他按人数多少分别是张、王、李、雷、韩、龙、吴等姓。届川黔滇次方言的云南文山地区的苗族(白苗为多),以杨姓人数最多,其次为马、李、陶、熊、项、王、吴,人数最少的还有邓、刘、宋等姓。

  汉姓来历

  从历史情况看,苗族采用汉姓,是随着汉文化进入苗族地区,以及民族之间接触和交往的增多而逐步实现的,而且各地区和各支系先后不一,时间有早有晚。在某些地区,由于较早接触汉文化,因而也就较早地采用了汉姓;在愈偏远、愈闭塞的地区,采用汉姓的时间则愈晚。苗族汉姓的由来大致可归入以下四种途径和方式:

  一、民间自己改用汉姓。这是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早在唐宋以前即已开始。如据民间传说,东汉早期率领“五溪蛮”起义的相单程,他的'亲族和后代在起义失败后都改为汉姓向氏,当代仍聚居于湖南沅陵县莲花池一带的向姓苗族均为其后裔。在唐代樊绰《蛮书》中记载的苗族杨、雷、向、田、冉等姓;《明实录》记载的,明初出现的“苗首”廖彪、罗哲、吴者泥、石各野等使用的廖、罗、吴、石、龙等姓氏,都应是在部分地区出族民间自发采用的汉姓。又如据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贵州都匀平浪司苗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苗族的一些头领改用了汉姓,其中“阿四”取汉名叫“王聪”,采用了汉族的“王”姓。

  二、由原流行的苗姓或氏族头领和户主的名号按汉字译音而演化成的。这主要是在苗民编户入籍登造户口时采用的一种方式,即所谓“各照祖先造册”。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中苗姓有“所古”(或“夸古”),汉字音译为“古”;还有苗姓“姆尤”汉字音译为“尤”。这应是当代云南一些苗族地区仍流行的苗族古、尤等汉字姓氏最初的由来。又如,据民间传说,贵州雷山—带姓白的苗族,本无汉字姓氏。其头人叫“绍白寡”,编户入籍时就按汉族姓氏改为“白绍寡”,“白”变成了姓,此后这支苗族都姓白。

  三、“官为立姓”。明初年,即有个别苗族酋领在归顺朝廷后,由朝廷和官府赐予汉字姓氏的。如募役长官司(治今关岭自治县西南),长官原叫阿辞,为“有名无姓”,归附明王朝后,授长官司职。传至阿更,朝廷赐姓礼,更名山,即姓礼名山,有了汉姓。在苗族地区“归流”和“开辟”后,官府在登户造册时更普遍地采用这种“赐”姓,即“官为立姓”的方式。但山于年代久远而又缺乏文献资料,如今很难作具体考证。

  四、汉人带入苗区。相互通婚后逐步融合于苗族,苗族中就有了相应的姓氏。据贵州福泉县凋查,其境内萱花乡的柳、陈、何、舒、陆、谢、汤七个姓,翁羊乡的兰、刘、罗、唐、廖五姓,均为汉苗通婚后,新增加的汉姓。

【苗氏简述】相关文章:

苗老师11-16

葡萄苗10-10

可爱的香椿苗04-14

可爱的香椿苗04-14

小议“捆”苗助长08-24

梦见红薯苗的解释04-25

苗字组词大全12-16

苗字怎么组词12-14

夜游苗都散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