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观《武训传》有感1500字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武训传》有感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武训传》有感 1
武训,原名武七,乞讨为生,一生成就三所义学院,义举上达朝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特取"垂训于世"之意,赐名武训,同时封为"义学正",赐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五十九岁,"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冯玉祥称其为"千古奇丐",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后人建有武训祠和武训墓,"武公纪念堂"。
缘于一篇介绍武训的文章,勾起了我对武训的好奇,利用周末,特意观看了《武训传》电影,历时3个多小时,感触颇深。从武老先生身上看到了四点。
1、纵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仍然要抱负远大。武训从小到大在欺侮中度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1岁之前,想到的是凭力气工作,凭良心生活,却屡受乡绅恶霸欺负,在一次临近绝望中,武训想的不是通过努力,让自己翻身扬名立天下,而是顿悟在当时,穷人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免受欺负,进而立下远大抱负,修义学,旨在让天下穷人的孩子都能免费读书。为实现抱负,武训不顾膝下黄金,下跪筹义款,下跪请先生,下跪求孩子家长容许家中孩子读书。在他的感召下,成功修建三所义学院,所请先生勤于教学,所招学生努力上进,穷人中学有所成者甚众。
2、一丝执念,愈磨愈坚。武老先生求捐义款的过程,尝尽挨打、饥饿、欺骗等人间疾苦,受尽旁人质疑、白眼、奚落等人情世故,但并未因此退缩,相反修建义学院的决心更加坚定,乞讨38年,成功修建义学院3座。
3、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从乞讨到做长工,干的都是别人不屑做的工作,一直在凭良心做事。求捐义款时,为了两三文钱,任人拳打脚踢,在他眼里,每一拳,每一脚都是修建义学院的砖和瓦,没有沉沦在对世道不公的抱怨中,相反,用自己微薄之力,试图改变环境。
4、忘我。自从立下修建义学院的抱负,眼中无我,即使被当地人奉为武圣人,得到德高望重的'读书人尊重,受到当地政府及朝廷的认可赏赐,他没有得意,更不曾忘形。我想武圣人此刻可能会觉得,如若能把立牌坊的钱或者黄马褂换成义学款岂不更好,在他眼里,牌坊不过是一幅石门,而黄马褂只不过是布料珍贵的外褂。
从这部电影,也有几点感悟。
1、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武训办义学,让穷人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明白道理,不被人欺负。当他听到"学而优则仕"的意思,听到孩子们说读好书就能当大官时,心里很忐忑,他跪求正在读书的孩子,读好书后万万不能忘了穷人。读书的目的是知大理,明大义,而不是从此作威作福,扬名立万。
2、抱团取火可能是弱势群体的最好选择。武训办义学的钱是30年来乞讨挣来的,武训可以算是资源的收集者,对个体而言,不计较贡献大小得失,资源共享,团队作战,谋得长久生存和成就大事的机会更大。比如有十户人家,有5户的柴火只能支持一天,有5户的只能支持半天,遇到7日至寒之日,十户人家存活的唯一途径是,打破隔离,不分彼此,抱团取火,求得生存。
3、做事不能认死理。我对武训得到嘉奖而不受的行为并不认可,我觉得武训既然能为了自己的抱负吃了那么多苦,为何不能暂时迎合统治者的爱慕虚荣,利用在政府得到的嘉奖荣誉,获取更多的资源修建义学院。此外,武训明白持之以恒的道理,修建第一所义学院后,可以一边筹款,一边与学生苦读,通过读书,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以便在今后的义学院修建之路上更加顺畅。
有个疑问,大凡有惊天抱负之人,是不是必须没有牵挂呢?正如武训所唱"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我想如果武训母亲未死,或者不曾绝望,或者武训有了家室,可能就不会有义学院了。
最后,用陶行知的一句话总结武训的一生——"捧起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武训,可敬,可爱,可怜,绝对是一个大好人。
观《武训传》有感 2
今天我观看了影片《武训传》,历时三个小时的影片讲述了武训先生“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刻画了武训先生面对挫折毫不退缩、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不倒翁”的高大形象。
为了讨到钱办义学,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打他一拳两钱,一脚三钱,他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如雨点般的拳打脚踢,这时荧幕上半透明地出现一块块砖,一片片瓦叠起来的画面,这是在告诉观众们,在武训眼里这一拳一脚就是义学院的一砖一瓦啊!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入钱庄,钱庄老板却把钱输的精光,又派人到破庙把字据偷回,当武训上门要求再重新写一张字据时,老板居然装傻不承认,还诬陷武训欺诈。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如此巨大的重创对武训来说是个晴天霹雳,但他并没有放弃,为了那些没有钱上学的穷孩子,他义无反顾地从零开始。等到修了一个又一个义学院之后,学堂里的孩子们都劝他,您已经老了,不要再出去要钱了,可武训却说到:我要等到所有穷人的孩子都上了学,我才能休息。
什么叫始终如一,什么叫永不放弃,武训用他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诠释。
而现如今,我们生活在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的美好时代,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感恩像武训先生这样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生活的人;我们应该学习武训先生身上那种不完成目标就不轻易放弃的精神,面对挫折亳不退缩,做一个坚持不懈的“不倒翁”;我们更应该立志图强,把心愿化为动力,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而去奋斗、努力,永不放弃,长大后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武训五岁死了爹,七岁死了娘。一声低见卑微,很少有人看的起他。而他去用了自己的'大半生去讨饭盖学校。他所吃的苦受的罪不是一般人能所忍受的。他将常受地主恶霸的欺负很可怜。有一年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将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童年的艰辛,让武训先生早识了世间冷暖,才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想到武训在那样艰苦的年代依然那么执著,而今在这样优越的年代,我更要继续弘扬武训精神,努力学习,从前辈的精神财富中,汲取成长的精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观《武训传》有感】相关文章:
观《水浒传》有感02-03
《悟空传》观后感11-29
贝多芬传的观后感11-26
《莫扎特传》观后感09-07
《甄嬛传》观后感11-14
《妖猫传》观后感12-26
《水浒传》观后感09-20
《水浒传》观后感10-07
武穆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