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通用17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时间:2022-04-26 12:13:5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通用17篇)

  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通用17篇)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

  过年走亲串友发现,一栋楼里,差不多有一半的春联都贴错了。

  近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引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带动了很多人开始重新记诵古诗词。作为诗词爱好者,看到这样的消息有些闻之则喜。不过在谈论诗词大会之前,我先说一件小事。

  我们单位所在的办公楼,每层大约有十几个办公室,扎眼的是,我这一层有两个办公室贴了春联,其中一个还把上下联贴反了。推测原因不外有二,或是不知道上下联的标准,或是不知道上下联的位置。同事说,文化单位出现这种常识级的错误,实在很难堪。

  贴错春联的比喻,恰好符合我的一个观察。过年走亲串友发现,一栋楼里,差不多有一半的春联都贴错了,甚至有人贴了两个上联或两个下联。我并不是要普及对联的常识,我只是感到,对联这种中国独有的、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都会成规模地出现常识性的错误,遑论其他。

  我的同事曾告诉我这样一个细节:他曾采访过一位国学大师,其间闲聊,提到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三流文人,老人说,这个人我知道,他写过什么什么文章,顺口背出了整篇文字。同事和我说,“我当时愣在那里,听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背了十分钟的古文。你要问我什么是国学,我告诉你,这个人,就是国学。”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大师和学者都有记诵的童子功。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可以把十三经的经文和注背下来,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涉猎如此之富之广,文献不熟能行吗?

  回过头来再说说诗词大会,其收视击败了热播的偶像剧和综艺节目,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稍感遗憾的是,许多思考和批评言不及义,更有深文周纳之嫌。

  比如,有论者认为,诗词大会并不能普及乃至弘扬传统文化。其实,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事实上,电视节目的制作有自己的规律和运作方式,不论其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首先应该是节目,而不是课堂。进一步说,诗词大会已有不小的进步,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回顾去年春节同一频道同时段在播什么,同时再看看第一季的内容。

  再比如,还有论者认为,仅靠记背是无法领略诗词魅力的,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诚然,背下来不是万能的,可有时候,背不下来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专家和家长都在强调,要培养真正的人才,就要开发一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等等各种力,须知,千力万力,基础是记忆力,记都记不住,其他都可能是空中楼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作诗自然好,可诗人到底是少数;只会吟也不错,那经典依然可润心。

  当然,诗词大会的附丽乃至当下的“国学热”,免不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需要辨析,也需要批判,可是,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中国诗词大会点起了一把火,这把火点燃什么,引燃什么,都在用火之人。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把火是值得珍惜的,是需要呵护的。毕竟,传承也好,复兴也罢,要补的课太多,第一步应该先是传,把先人的经典传下去,把文化的精神传下去。不过,欣赏也好,境界也罢,还是先从贴对春联开始吧。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2

  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公元975年,偏安江南近40年的南唐被灭,后主李煜成为北宋的俘虏,被押到汴京。与他同行的,是他已经蜚声海内的词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3年后,他又因回忆故国,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被宋太宗毒杀。台湾文化学者蒋勋说:“李后主是战争的失败者,又是文化上的战胜者。因为他的词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宋词,从歌伎酒肆的小调,转变为中国文化史上与唐诗并肩的文化高峰。

  文化的魅力,从不、也永远不会屈从于任何压力。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

  曾有学者在报刊上撰文,批评当下有些人“不会说话”,往往在语言中表现出一种傲慢,或颐指气使,或口无遮拦,或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曾在值夜班时撤下一篇评论,其撤稿意见大意是,一篇千字文连续出现13个“要”字,“一要再要”的霸道作风、官样文章令人生厌。不会说、不会写的问题存在已久,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去学学诗。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

  学诗不仅仅是学技巧。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表现手法,但只去学技巧,却难以真正提高自己说与写的能力,更不能改变自己思考的内容和方式。“诗言志”,一个人,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眼界不广,技巧再多有什么用呢?梁衡说,只会用“要”字写评论的人,是“权”的意识、“官”的意识太重了。有了这样的意识,技巧再多也用不出来,或根本懒得去用,只留下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面孔,臭在那里。

  学诗是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诗人未必都是君子,更不都是好人,李国文先生在随笔中就列举过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诗人贱行。但好诗总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诚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经过漫长时间的化学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里俱澄澈”。钱钟书先生把文章喻为鸡蛋,作者喻为母鸡。随着时间的流逝,读者更多关心的是鸡蛋的质量,而不再注意那只母鸡当初是否贞洁,或许这就是文化的自净功能。远离了诗,就远离了自省,弱化了趣味,钝化了对美最初的向往,麻木了心灵中最本真的部分。真心实意亲近古诗词,用诗意抵消生活的粗粝,用壮阔开掘思维的闭塞,用精致磨洗庸常的琐屑,知耻、知礼、知不可为,这就是诗,让一个人形端表正,扩大到社会,“再使风俗淳”。因此,《中国诗词大会》比拼的绝不是记忆力,而是对审美、对感知、对体用的回归,让我们的口耳鼻舌触重新敏感起来,让我们知道该说什么、该怎样说。

  人人都能读懂诗,也会被真正的好诗折服。北宋初期的汴京,人人醉迷于李后主的词,并不在乎他的亡国之君的身份。《红楼梦》中被人买来卖去的香菱,同样可以感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韵味。在中原大地,那些不识字的农民也会从“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词中熟悉穆桂英、杨家将,把家国情怀刻在心里。心中有诗的人,纵然不逞口舌之强、言辞之利,也会用行动写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才是打开诗的正确方式。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3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

  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渊源极其深远,诗歌在往昔,其教化意义也十分重大。“诗言志”,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述怀,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归根结底,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人的志向、意愿、情怀和抱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习诗歌,《论语》就记载孔子要弟子努力学习《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提到了激发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诵读诗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开始。

  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诗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传统诗歌以最凝练、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普遍情感,诵读这些诗歌,有助于净化心灵。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被谱乐后称为“阳关三叠”,自古及今,传唱不衰,其中对生命和事功、“天理”与人情的敏感和深情,至今令人动容。在诗中,有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也有对保家卫国这种“天理”的体认。这首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我们在不断吟诵中,把保家卫国的应然“天理”逐渐转化为乐于接受的人情。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词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淌过程。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心理过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追寻之后得到的现实答案。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历程决不仅仅是一种无谓、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价值追寻观照下的现实执着:有了价值追寻,现实就有了方向;有了现实的执着,价值追寻就不会空洞。所以,该词的下阕虽是写一般的现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新鲜诱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不再是一般性的祝愿,而是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祈盼,对这种永无止境的祈盼的追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永不衰竭的动力。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诗词,它们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作和选择的结果。好的诗词,一定是诗情和哲理的合一。《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词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借着节目的热播,若整个社会都能承接诗词的雨露滋养,从诗词中梳理历史路径、文化脉络,则善莫大焉。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4

  这几天,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莫过于——《中国诗词大会》了。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我早早地坐在了电视前。节目终于开始了,主持人走到了台上,此时留到总决赛的仅有4名,一路上通关斩将,可真是不容易呀!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赛,赢了的选手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飞花令,挑战百人团答对次数最高的选手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挑战第三关。

  最为精彩的就是武亦姝挑战彭敏了,双方旗鼓相当。这可让我大开眼界!真是高手和高手之间的决斗啊!武亦姝和彭敏一度比分胶着,可谓战况紧张。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武亦姝还是笑到了最后!

  看完《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我非常佩服武亦姝,她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反应很快,非常自信,字还写的有模有样,行云流水。我们应该向她学习,以后的路还很长,平常多积累知识,到了用武之时才能从容面对。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5

  今天我们在学校又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期。

  这一期和通常的一样都是四个人,不过这四位选手他们个个都答对了全部的九道题,但是他们的得分却不同。在这四位的答题中,我又回顾了《春夜喜雨》《将进酒》《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虞美人》《七步诗》等,有名的古诗词,我们又学到了《长恨歌》《归园田居》《吟煤炭》《寻隐者不遇》,通过这几首古诗词,我感受到了春天万物的那滴滴小雨,李白的逍遥自在,M与解放军占领南京时的欢愉,李煜亡国之后的愁,以及曹植的才高八斗。

  第二个环节,名叫作飞花令,就是说,擂主和攻擂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一句还有花的古诗词,两位选手万句好事从嘴里吐出来,而有些不知诗意的我们也只能在旁边呆呆的看着。

  第三个环节,是擂主大PK,前三项是根据评委康震老师的画而来说出诗句,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领略到了诗词的美好,也感受到了书画的魅力,后两项是选择题,我们都知道许多,但不能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完全说出答案,看来我还要在学习一下了。

  中国诗词大会,你等着,我以后也会入选的。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6

  作为央视的台级重点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一年的节目制作周期,录制20多天,前期筹备、策划、讨论近3年。

  连续两季担任点评嘉宾的王立群教授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4名点评嘉宾只负责点评,并不涉及出题。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央视自主原创的节目,而不是像有些电视台高价购买国外电视台的成熟的模式,这是真正的自主创新,极为罕见。”王立群说。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阚兆江解释。

  点评嘉宾康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竞赛性和高雅性的结合。

  选手陈更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更看重专家对自己诗词世界的引导。“哪些作品开始读,用什么方式读。对我们业余爱好者而言,这是接触老师,接触经典很好的机会。”

  至于,怎么才能成为接近老师的百人团成员。颜芳透露,百人团的诗词背诵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诗三百首》。这是最起码要求。”颜芳说。

  除了内容,第二季的比赛还升级了赛制,如“飞花令”的设置,让节目效果更加出彩。

  有网友说,节目太注重选手的故事。阚兆江承认对选手 的选拔有所控制。他说,如果只是为了比赛,节目组大可以去高校里最顶尖的中文系请几位学生来参加。

  “我们今年特意丰富了百人团的构成。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一百多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不分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阚兆江介绍,“一个人在这里有好的表现能激发一千个一万个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触诗词。百样人生才能激发最大的文化价值。”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7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收官,淡定从容、“飞花令”中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到了最后。

  总决赛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势如破竹,战胜另外5位实力同样超群的选手,最终夺冠。值得一提的是,高一的她在六位选手中年龄最小,仅16岁。

  第一轮个人追逐赛:历史最高分胜出

  2月7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总决赛。参赛的六位选手均从此前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这场决赛备受瞩目——自春节播出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的关注度一直高企。随着武亦姝等人的走红,一场“古诗词热”悄然蔓延开来。古诗文教育顿成热门社会话题。

  决赛第一环节为“个人追逐赛”。武亦姝第二位登场,答对全部9题,获得十场比赛以来的最高分——317分。这一成绩也让现场专家和主持人董卿连连惊叹。

  这一环节中,她击败的三位对手,也都是古诗词“高手”。

  在武亦姝之前登场的,是此前两获攻擂资格的张淼淼。但在总决赛中,张淼淼答错第九题,得分止步于216分。

  于武亦姝之后登场的,是来自新加坡的李宜幸,她在第五期节目中获得过擂主席位。遗憾的是,这次她答错第二题,提前离场。

  第四位出场的选手陈更参加过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比赛中更是三次成为擂主,她在网络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视作夺冠大热门。

  此次出场,答完前六题后陈更斩落306分。但在第七题时她出现失误,遗憾目送武亦姝进入第二轮比赛——攻擂资格争夺赛。

  二、三轮:更从容状态获胜

  第二轮“飞花令”比赛,武亦姝的对手来自“百人团”中的获胜者——大学语文教师王子龙。

  这一场飞花令的主题词是“酒”。也就是说,两人要轮流说出带“酒”字的诗句,直至对手无法继续。这考验的不仅是诗词储备量,还有临场快速反应能力。

  这一轮比赛中,武亦姝与王子龙进行了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了苏轼《水调歌头》、曹操《短歌行》、柳咏《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将进酒》、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一)中的诗词。

  过招至第八轮,当被提醒所背诗句重复后,王子龙一时“哑火”,最终由武亦姝胜出。

  最后一轮比赛是1vs1的擂主争霸赛。武亦姝挑战的是之前四夺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

  赛制规定,擂主争霸赛共有9道题,两人抢答,答对加一分,答错对手加一分,率先积满5分者获胜。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时不时月,呼作白玉盘”……在这场由图片线索、文字线索题组成的比赛中,两人展开激烈角逐。

  这一轮比赛中,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彭敏出现因紧张出现错抢,年龄更小、自言“压力巨大”的武亦姝则表现得更为从容。

  最终,武亦姝以5:3的比分战胜彭敏,成功夺冠。

  选手:输赢没有那么重要

  武亦姝的从容让人印象深刻。

  总决赛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武亦姝一直以来给人有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的小姑娘,诠释了一种以柔克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则评价她说,“不怎么笑,深沉地看着你,过一会徐徐地吐出一句诗来。”

  不少观众在赛后赞叹,言谈间,武亦姝展现了一种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真正的热爱。她写得一手好字,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奉陆游为自己的男神。课余时间,她也会拍摄汉服照,每年推出自己的汉服摄影合集。

  赛后,低调的武亦姝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请求。据人民报报道,喜欢清静的她甚至关掉了手机。

  同样,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不少参赛选手来说,比赛本身输赢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总决赛遗憾离场后,选手陈更就动情地讲到,“输赢没有那么重要,从中获得更美好的自己,获得没有了那么多缺点而有更多优点的自己,才是最好的。”

  在总决赛飞花令环节输给武亦姝后,大学语文教师王子龙也表示:“享受诗词的过程,我的学生看到我来这儿展示了,继而爱上诗词,这就够了。”

  早前比赛中,输给张淼淼的上海中学女生姜闻页同样引用诗句表明过自己的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值得一提的是,和陈更北京大学理工科博士的身份类似,姜闻页理科成绩也极为出色,多次过获得全国性数学竞赛奖项。姜闻页说,她怀有一颗热爱诗歌的初心,“又何必以输赢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8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夺冠。其实,这场比赛中其他选手都很强,女博士陈更更是已经担任过几期擂主。不过,由于比赛题型并不局限于记忆类的填空选择,而是从历史、社会、生活等层面同时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识范围的局限,就成为追逐赛中的致命短板。最终稳定发挥的武亦姝成为最终攻擂者,而在第二轮与百人团的飞花令对决,以及第三轮的擂主决战中,对手的失误也将这个小才女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武亦姝是上海复旦附中的一名在读高中生,她的诗词储备量大,让她一战成名的那次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字,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了。飞花令有时间限制,非常考验参与者的诗词积累和心态。而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诗里包含四个“月”字。在决赛中,她又是9道题无失误打破了自己的纪录,以“酒”为题的飞花令里,她连说三句酒字诗,而并没有要求对手也同样对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后还是获胜。

  赢了《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顿时成为“网红”,不少观众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诗词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场上的选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诗、爱诗,不为名利。”

  还有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有的网友则替夺得亚军的彭敏可惜,“他已经是《中国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冠军,差一点就能赢大满贯了。真是遗憾”。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9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此外,节目里几位00后“学霸小美女”的表现,也让不少网友认为,年轻选手对诗词的热爱,或可看作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有情感共鸣。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舞台上,武亦姝是16岁高中女生,同样16岁的姜闻页第一次进入个人追逐赛时答对全部9题,此外还有13岁的初一女生侯尤雯、13岁的叶飞……他们才思敏捷,游刃有余,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诗词大会第二季又在CCTV1开播了,我在上面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在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篇里,有几十多首都提到了诸葛亮的,但是,被公认写得最好的,还是这首蜀相,诸葛亮的一生功名心是,被诗人短短四句道尽乾坤,简直是如椽巨笔。

  我知道了一首写诚的诗。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比黄金还珍贵: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我知道了杜甫的一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都有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是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但追求的一块文学的芳草地,还有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所以故乡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那一块最软的,最能拨动我们心玄的地方。我又学习到了苏轼的一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还学习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知道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和诗言志,歌永言。意思就是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歌就是唱出心里想的话语。还有岳飞写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又学习到了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我在看诗词大会的擂主争霸赛时,百人团里的北大理工科女博士生陈更,多次从百人团中“杀”出来,三次擂主,每次上场都是9道题全部答对,诗词储备量大,每次的飞花令都取得胜利,多次获得了攻擂资格,第九期以第二期,第三期,第六期擂主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总决赛的攻擂资格。在总决赛上,陈更答对七题,得分311,错在了一道“变凤凰”的题上,分数虽高,可是未超过16岁高中生武亦姝的317分,遗憾离场。

  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了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王子龙,最后获得了冠军席位!

  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1

  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 :“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冠军选手武亦姝说,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更说,古诗词中关于人性、历史的内容,可以映照在自己当“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

  2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曼随即点评道:“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谦谦君子、挥洒谈笑的气度与风貌。“当有选手屡败屡战再度出现在舞台上说出‘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主动选择放弃比赛的时候,他们的知行合一践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正是他们的取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我的学习欲望,认识到自己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如果让我去参加节目,我可能在第一道题目上就卡住了。感触颇深,真真的是学无止尽,我们要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2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近日的“中国古诗词大会”上,16岁高颜值少女武亦姝凭借出色的古诗词底蕴和“飞花令”表现走红,答题时娴熟优雅的她,被网友们感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

  生活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诗意也是。在问答网站知乎上,一位网友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读诗歌”的问题下,得票数最高的答案是这样说的: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诗句,还是让他跟着广场舞一起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记忆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是“叫姐姐一声美女,姐姐就给你糖吃啊”?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共情的钮,才能懂得诗词之美。而这一切的基础是,至少你“读过”。

  当看到春天芳草初生,才会明白什么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日湖边纳凉,看风乍起,才会感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毕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虽然我们的生活日渐浮躁喧嚣,好在,诗还活着。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3

  中国诗词大会,我是从第二季开始看的。开始最直观的一个感觉就是两个字,简单。

  我曾是中华好诗词的忠实观众。对里面那些嘉宾深深拜服,觉得他们的诗词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平常人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度。

  若我是中华好诗词的选手。则答对一两道题都已是不易。可若我在中国诗词大会则九道题答对七八,也不是什么难事。

  因此比较二者,那么中国诗词大会的难易度是无法和中华好诗词相提并论的。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也不会质疑。

  但我不赞同一个观点,是很多人认为中华好诗词的选手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可以秒杀一片。

  在中华好诗词的舞台上。武亦舒绝对不会是梁道萍的对手,但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武亦舒确实可以击败梁道萍。

  因为什么?也是两个字,简单。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劣势。

  优势在于它的普及性更强。适合全民参与,学历不高,读书不多的人也可以答出很多道题。也可以起到一个教育性的效果。

  可这也是他最大的劣势所在。因为他太过简单,所以就缺少了一些公平性。很多诗词积累的高手往往就被拉下马。如那个博士生陈更,她在这个节目里就不止一次败于不如她的人。

  诚然,中国诗词大会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差了一些,但他的影响力,和普及力度是中华好诗词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来说,中国诗词大会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

  简单如同一座桥,它可以让更多,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从桥上走到彼岸。

  彼岸有诗彼岸有歌,彼岸有美好的桃花和明月。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4

  首先这个节目,我是正面看法的。平时不看电视的我,也闲下来追了好几集,相较于湖南卫视那些东西,央视的这个简直是久旱甘霖。我给5分,倒不是因为这个节目全无缺点。相反,我以下吐槽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硬伤。

  1.名为中国诗词大会,题库我大概估摸了一下,唐诗占了6成,宋词占了2成。先秦至魏晋占了1成还不到,毛主席诗词占了1成。一开始我跟着电视节奏走,作为一个工科直男,我发现我居然能猜对7成的答题,百人团的水平我排前十毫无压力,转念一想不对呀,不是我水平高,是题库出得太水了。准确的说是故意在讨好我这种轻文艺的门外汉。我承认唐诗很重要,但自孔子订诗经以来,泱泱2500年,唐诗不过三百年,何以能占如此之高的比例?我承认,题库的设计者是作了充分的调查的,目前大众的诗词修养仅限于唐诗三百首的水平,为了吊起观众的参与感,提高唐诗比例是可以理解的。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千年,诗经、楚辞、汉赋、乐府的比例何以如此低,竟比毛泽东诗词频率还低?什么鬼。我个人认为正常的比例是,先秦至魏晋:唐宋诗:唐宋词:宋至晚清诗词=3:3:3:1或者3:3:2:2,大概这个比例。至于现代诗词(貌似节目组特指毛泽东诗词)不是不好,也有妙处。,但放在2500年格局里,就类似于楚霸王做“力拔山兮气盖世”,上不得正席。

  2.诗词大会比赛的立意当然是好的。但规则、题库总总,把选手往旧时八股的套路上引。新晋网红武亦姝,颇受众多有文化的中老年观众朋友们喜欢。我胆敢猜度一番,这个冬天太冷,广场舞跳不起来。武亦姝小妹妹出身又好,卖相又好,又会传统诗词,瞬息红遍头条,完全嵌合了广大中老年朋友们对传统文化接班人的美好想像: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如果每一个年轻人能像武亦姝这个姑娘一样,多学点传统文化多好!

  对于这个姑娘,我上面这样讲可能会显得刻薄了一些,鼓励应该大于批判,毕竟她还小。可是,大家看她,举手投足,像不像是久经考场,被应试教育玩坏了的小女孩?可有丁点“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遗风?学诗词的本意,是让诗词内化为心灵深处的审美气质,就像彭敏的从容,像陈更的自信。我看武亦姝妹妹则举手投足都是比赛本身的得失与宠辱,几时有半点诗心。当然这完全不能怪这个小妹妹,是比赛本身使然。

  这个比赛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它只考记忆的,客观的,可供量化的,可统计的,不去考创造的,主观的,莫可名状的,不可言说的。实际上正是对科举八股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模拟,营造出一种中国式文艺复兴的虚假繁荣。论记忆力,以“人、月、山”作飞花令这种低级肤浅的游戏,古代的秀才随便抓一个也能把全场104个选手都秒成渣。古代读书人的平均水平,大概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现代人大概就是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水平,能够压到韵就算了不起了。时代不同,能力蜕化可以理解。但创造性,想象力的贫乏才是关键,何以如此,我想这不在这个节目讨论范畴之内了。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5

  古诗词的文化源远流长。唐代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情感,宋代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元代也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名句。

  宋佩珊,在读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药。非常喜欢读古诗词。袁文杰,一位人民警察。日在平时的休闲时刻,认真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古诗词。邓皓文,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经过重重选拔,和平时的积累。终于来到了第三届诗词大会的现场。杨清,因为因为初中的文学老师。以127分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和第一场擂主——彭敏进行决战的资格!

  看了古诗词大会,我真的很长知识:王立群老师让我了解了,两个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两个诗人描写的'一座庐山,唐代诗人李白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让人看了就有想去看庐山的冲动!而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会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既要站进山里,又要跳出山外!李白过于感性,苏轼富于理性!

  这一期的古诗词节目,更激发了我对故诗词的热爱之情。我也一定要好好积累古诗词,争取下届古诗词大赛,我也能参加!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6

  诗词中国的传统文化,竞以诗词大会的方式一发不可收拾的火了,火的童叟皆喜,男女皆碑。

  一路观《诗词大会》我一路感慨着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四位大学教授的精致点评,他们把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渊源说的如数家珍,功夫可谓了得。听了他们的评讲,我一下子觉得每首诗原来都是在讲述一个个故事,或凄婉,或哀伤,或豪迈,或激昂,读透一首诗原来就是跨过历史,跨越时空,走到诗人面前,听他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他的心境。

  正像选手王若西赞主持人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诗词为心”。《诗词大会》上我们见到了董卿这个佳人才女的另一面端庄得体,知性婉约。这不禁让我想到央视一姐已经非常成功,但她从未停下的努力的步伐,看到她信手拈来的诗词都用得那么妥贴,那么恰到好处,其平日下的苦工可见一斑了。名人尚且如此,还未立寸功的我们又何谈过一日算一日罢了。

  《诗词大会》里云集了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他们虽然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但他们都跨越了这种.种不同,拥有着共同的喜好古诗词。在彼此交流切磋中为我们带来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数万观众更是满怀激情的在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上热烈”追剧“。这是中华璀璨文华和思想精髓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诗词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就拿白茹云来说,一名农妇,身患重病,坎坷一生,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把为女儿买的一本,《诗词鉴赏》读完。自信的站在了大会的现场,淡然平静的'答完全部九道题。一名病患,如果不是热爱,如果不是倾心,怎么能在病痛的折磨中记住那么多诗词。当主持人问及在温暖的演播大厅还穿羽绒服时,她说保险一点吧!她已经不在乎美丑!“腹有诗书气自华”,虽没有美妆华服加体,但她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坚强、朴实、笑对人生“岂是一个”美“字能概括的。百人团阎勇为孩子学古诗谱写《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这是一位父亲向孩子传递的父爱;冠军武亦姝以16岁的年龄独占鳌头,那份热爱诗词之心真正的是入了骨髓;还有彭敏,曾经取得中国成语大赛、听写大赛的两度冠军,诗词大会上表现亦是不凡。众多文才出众的人在央视这个大舞台进行了一场狂欢。不管结果如何,他们享受着这个盛会,无以伦比的欢愉,那是诗词带给他们的, 也是带给我们的。

  传统文化理应像这样绽放,不是吗?曾经我们还觉得当今的不少年轻人“物欲横流,娱乐至死方休”!我想,看了这次大会,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放彩的片断,一定会改变很多人的看法,也一定会影响很多人从新看待我国悠久的文化和渊源的历史,从精神上寻到属于我们的根。

  “人生自有诗意”《诗词大会》的这把火一定会让更多人的生活充满诗意, 让我们满怀信心、满腹诗情的去接受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美的、丑的、欢喜的、悲哀的....。无论如何,精神上的富足足以让我们抵住生活前路中遭遇的万千险阻。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想 篇17

  如果说《见字如面》这种类型节目的成功是基于文化,那么《中国诗词大会》亦是如此。

  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一样,《中国诗词大会》是基于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是发展和创新。

  把中国最影响深远的诗歌搬上综艺的舞台,以比拼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更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意见表达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于同类型的综艺节目,她不卖腐、不卖笑、不卖故事,所有人除了简单的介绍,都是靠实力对阵,没有半点所谓迎合大众之类的其他意图。

  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这一档节目是轻松的,有意思的,没太大压力的。

  同样地,这档节目的形式也是很新颖的。

  一共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个人追逐战,场上选手和场下百人答题团一同答题。场下百人答题团未答对人数计为场上选手答题得分。每人九道题,一共四个场上选手,最后按分数高低留下一个人。

  第二个环节是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场下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和在个人追逐战中获胜者轮流说诗。在给定的概念词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输。

  第三个环节是的对擂赛,以抢答的方式展开,先拿五分者获胜。

  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无论是场上场下,乃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能参与其中,饶有趣味。

  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宾则由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四位教授级专家构成。

  专业的文化素养,对诗歌的解读,乃至和选手的互动都显得游刃有余,合理而不违和。

  尤其是既有高文凭,又有多年主持经验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转合各项工作,让整个节目看上去连贯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