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流浪地球2》观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流浪地球2》观后感

时间:2024-02-18 07:53:4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流浪地球2》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2》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流浪地球2》观后感

  先说结论,值得冲的硬核科幻巨作!已经准备二刷了。

  事情是这样的,《流浪地球2》这周三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点映,我有幸受到科普界的朋友邀请,也参加了。到了现场才发现,来的很多都是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其中很多大牛都是这部影片的科学顾问。这次点映的标题也很应景:「要相信科学」。昨天后知后觉的了解到,原来我们是《流浪地球2》的首批观众,这个活动甚至还上了微博热搜。

  这当然体现了片方对于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其实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核心的两部分:科学和人。

  大刘(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之所以硬核,是因为他能把很多复杂的科学原理讲的生动形象,同时还有理可循,并不是放飞自我的乱编。

  作为芯片与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体》里秦始皇人列计算机的那部分描写,从二进制、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单元、到冯诺依曼架构、再到软硬件读写,所有描述和真实的计算机几乎一丝不差,非常到位。

  正是因为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描述,让整个故事看起来非常合理。我虽然不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的专家,但我想在那些学科的专家眼中,大刘的科幻小说(的绝大部分)应该也是非常合理的。这应该是「科幻」和「玄幻」的最主要区别。

  说回电影,《流浪地球2》很好的继承了大刘科幻小说里对科学原理的尊重,没有手撕鬼子,也没有刀枪不入的英雄,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又没有跳出科学那条最远的边界。

  出乎意料的是,电影里的一个关键道具竟然启发了我的科研思路,这里暂时先不展开。简言之,某关键道具的关键功能,在电影里是科幻出来的,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大概率没人研究过。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突然有一种脑袋里小灯泡点亮的感觉。如果我之后真的做了这个研究,就得把《流浪地球2》写到论文的致谢里了。

  说完科学,再说说人。这里的人,不只是科学家,更是更广义的人性。我一直认为,科学和人性是不可分割的。在之前写《图灵:当一个天才,有多难》的时候,我就尝试从科学和人性两个角度去重新观察这位计算机之父、不世出的天才。其实在图灵的眼中,人性已经是未来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这才需要通过「图灵测试」来区分到底是人、还是机器模拟的人工智能。

  人性,也是大刘的科幻小说里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戏剧冲突的本质来源。既然说到人性,在真实世界中就不可能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灰色的部分。有温暖的,比如信仰、爱情、亲情;也有阴暗的,比如仇恨、自私、贪婪。

  如果说,科学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干,那么人性就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记住这句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在观影过程中,我泪目了N次。不仅是我,观影结束后大家在交流,其实都或多或少的落泪了。印象中我看电影或者电视剧泪目,还是在看《勇敢的心》里,梅尔吉普森说「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看《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爬出下水道在雨中仰天长啸;看《潜伏》里,余则成在机场看到车里的翠平。

  更有趣的是,看《流浪地球2》这N次泪目,竟然是因为不同的原因。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击中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内心柔软的地方。大家看完这个片子,也可以回来在留言区说说,有没有哪个情节让你猛汉落泪。

  此外,特效震撼、演员全员演技在线,还有一些彩蛋,大家可以去影院自己体验。

  影片结束后,导演团队还和现场观众进行了沟通交流,我也有幸聊了下自己的观点,以上就是当时观点的整理,外加一些补充的内容。祝大家观影愉快。

  兔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