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表现低迷反思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表现低迷反思

时间:2022-05-14 06:49: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表现低迷反思

  导语:2016里约奥运会已过半,但国人向来引以为傲的中国体操队却无缘金牌,究竟是什么原因出现表现低迷的状况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表现低迷反思

  8月15日傍晚,里约奥运综合体育馆,一面荷兰三色旗与两面美国星条旗缓缓升起,维沃斯、赫尔南德兹、拜尔斯站在领奖台上,享受着斩获平衡木奖牌的喜悦。而在体育馆一侧,中国体操选手范忆琳有点落寞。当天,在这个场馆同样品尝到苦涩滋味的还有刘洋和尤浩,他们无缘男子吊环项目奖牌。

  落寞的不只是他们,还有整个中国体操队。曾几何时,吊环、平衡木都是中国体操响当当的品牌和骄傲,奥运冠军辈出。远的有李宁、李小双、刘璇,近的有陈一冰、程菲。而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队员状态低迷。这不能不让人沉思:中国体操到底怎么了?

  成绩下滑表现低迷

  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不确定性很大,但是中国体操在里约奥运会上的低迷表现还是超出了预期。比赛进行到第10天,中国体操斩获甚少。

  男子体操团体金牌是中国队最看重的。决赛中,中国队拼尽全力,仍痛失金牌,奥运会3连冠的梦想戛然而止。而在单项决赛中,除了有两人参加全能决赛外,平衡木、高低杠、跳马和自由操均只有一人晋级。

  女子项目上,被寄予冲金厚望的范忆琳与商春松,分别在高低杠预赛中和平衡木预赛中意外出局。

  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夺得4枚金牌。而北京奥运会上,肖钦、陈一冰、邹凯、李小鹏、杨威等领衔的中国体操队,更是一举拿下9金。对比之下,本届里约奥运中国体操的低迷表现让人扼腕叹息。曾经的体操梦之队一夜间走下神坛。

  反思原因刨根问底

  反思体操队兵败里约的原因,首先是众多体操明星集中退役导致的“青黄不接”。从2013年开始,大批世界冠军(如杨威、李小鹏、黄旭、陈一冰和何可欣、程菲、杨伊琳、邓琳琳、江钰源等)纷纷退役,曾经的金牌之师只剩下张成龙一人。而征战里约的中国体操军团正是由唯一一名拥有奥运会经验的老将率领。鉴于此,里约奥运的失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体操成长的代价。

  失利还有两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受传统成功经验影响,没能与时俱进。我们通常所说的“体操”或者“竞技体操”其对应的英文是Artistic Gymnastics,直译则为“艺术体操”(而通常所说的“艺术体操”英文则为Rhythmic Gymnastics,直译则为“韵律体操”)。这种概念错位深受苏联体操教育的影响,表面上是语言翻译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一种体操发展理念:强调竞技技巧,追求技术难度,相对忽视审美。

  该理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队员选拔上偏向于重心低,训练上强调技术难度。此前,这一理念曾使中国运动员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对手难以企及的高度,留下了“程菲跳”“杨波跳”等经典动作。在国际体操界技术派盛行的年代,这种理念让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这一理念也造成选拔的体操苗子大多身材矮小单薄,动作力度不够。当国际体操理念转向力量、难度和艺术三者完美结合时,“以技术难度打天下”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而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便是群众基础薄弱。据统计,体操大国美国,体操俱乐部有4000多家,参与体操运动人数超500万;而在中国,体操注册运动员只有2000多人。基数小,好苗子自然就少,这也让中国体操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

  发展变革始于足下

  面对中国体操在里约经历的挫折,有人提出,裁判不公是一个重要原因,并且从专业技术角度指明了裁判判罚不公的理由和证据。

  裁判的公正性当然可以质疑,但仔细想来,如果其判罚降低了技术难度的权重,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体操界日益重视体操审美的趋势吗?我们在质疑和愤懑过后,不如顺应现代体操发展潮流,推动我国体操尽快实现变革。

  现在到了与选拔低龄、未发育、身材娇小运动员,以提高动作难度的做法说再见的时候了。经验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迎头赶上: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个世界冠军马燕红夺冠时就是“大姑娘”,刘璇也是在20岁时获得奥运金牌。中国女孩高超的技巧,完美的身材,成熟女性的魅力,完全有超过欧美女孩的实力。

  至于新人大赛经验不足,这是相对容易、但需要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里约奥运会增强了年轻队员顶级大赛经验。此次奥运会,新人林超攀、邓书弟已经闯入个人全能决赛,并表现出一定实力。未来的4年,他们有望挑起中国体操队的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