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观后感(精选19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冯志远观后感

时间:2023-12-04 12:16:2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冯志远观后感(精选19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冯志远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冯志远观后感(精选19篇)

  冯志远观后感 1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把一生献给了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双目失明的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们每一个在大屏幕前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感动不已。

  影片根据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和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来到宁夏,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3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影片通过讲述冯志远在宁夏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无疑,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影片用艺术的手法剪取了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人性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他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师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我想,影片除了光影运用的技巧,音乐配合的恰到好处之外,这部电影真正成功的.原因应该是:冯志远老师的事迹!冯志远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感人事迹撼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冯志远老师说:“这个电影不止是我一个人的,也记录了我们那一代人在教育战线上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和坐标。”今天,我很自豪自己是以教师的身份聆听冯老师这段话。无论时代怎样前进,世界怎样变化,总是需要有无私奉献的教师来培育祖国的下一代!

  也许我们得到的很少,也许付出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每天的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信念也会产生动摇,心里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但是今天,我不会再这样问自己!因为我看到了更伟大的灵魂,更高尚的人格!因为“教师”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名字,让我的心底充满了自豪感和骄傲感!我想,终我一生也做不到冯老师这样伟大,但是我会仰望冯老师这个偶像,不断充实自己,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有一种人格,叫做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做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做鞠躬尽瘁。

  冯志远观后感 2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在漫漫的沙海上,风卷着黄沙,在黄沙和狂风之间,一位老师像一只海燕,流放着骆驼的韧性,奋力地前行。

  一只来自海上的海燕,却飞翔在漫漫黄沙中,飞翔了四十二年,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养我育我的故乡,把对孩子的深深父爱,化作了飞翔的力量,大爱育生,报效国家!

  那是何等的艰难啊!改造了一个新的环境,并把新的生命种下!一个眼神,一次家访,一句鼓励的话语,燃起了一颗颗希望的火焰!

  还有哪一种财富,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双稚嫩的手捧起两行烛光,夜送老师的情怀?

  还有哪一种崇高,能够比得上,用一双大手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传递殷切的教诲?

  一霎那,无边升起的人性美,凝固在师生惜别的时刻;一瞬间,天下我的责任的使命感,淋漓地宣泄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能用什么语言,还有什么词汇来形容呢?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苍白!

  于是,人言的险恶,生活的艰难,离别的愁绪,都和那阵阵鸣沙声合拍了。

  这就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冯志远,一只飞翔在鸣沙中的海燕。

  一个用生命沉浸事业的人,所坚守的事业又有怎样的内涵呢?用执着撼动我们的心灵,用微笑凝练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我们又品味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仿佛看到了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仿佛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位卑不敢忘忧国,一名最为普通的现代人民教师,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爱国情歌!

  曾几何时,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些变化,有的人埋怨薪水不高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眼红酒红灯绿而愤愤不平,有的人苦于底层多年而牢骚伤肠,有的人沉醉于小桥流水人家而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如今,冯老师给我们铸造了一面最鲜亮的镜子,这就是最美好的答案。

  我们的使命,就是用一种执着培育一种执着;用一种责任种植一种责任;用一种希望换来一种希望,我们就要做当代的沙漠海燕,把生命的诠释洒在三尺讲台上,把人生的幸福奠基在学生的幸福上。

  感谢冯志远老师,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冯志远观后感 3

  影片里冯志远老师站在会堂的讲台上说“起立”,台下千万个同学整洁地站起身,说“老师好”的壮观场面,就是电影《冯志远》中一个最为振奋人心的出色镜头。

  影片叙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清贫42年,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最后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表达了冯志远热爱工作,热爱孩子,对工作极度负责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当我看到冯志远已经双目失明,却还坚持上课,最终因体力不支而累倒在课堂上时,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啊,多么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呀!他本来居住在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上海,可他却心甘情愿到宁夏支教,千里迢迢地赶到那穷乡僻壤——中宁县的鸣沙中学。这里的条件一点不比上海好: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还只有十四斤的粮食供给……这么苦的生活,谁受得了呀?许多支教的年轻教师静静地离开了学校。我大惑不解:冯志远怎么不和他们一起走呀?这时,我仿佛听见冯志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懂,既然来到了这儿支教,就不能半途而废,假如人人都因为怕苦而逃走了,那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就读不成书了。做人要对工作负责……”这时,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那么劳累地为孩子们了。可是,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先天性的眼病,依然使他的视力急剧恶化,最后竟双目失明了!就算这样,他还想要尽自己所能,为教学事业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单就算是铁打的人也会被累垮的呀!冯志远最终累倒在课堂上。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冯志远一样尽职尽责?就说周恩来总理吧,他身为一国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工作都可以让下人去做,可他总要亲自过目,就算是这样,他也没喊过一声苦,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国家,为人民默默地奉献。直到老年,他生了病,还依旧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分一秒也不肯错过。再说毛泽东,林肯……他们不都是对工作负责,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吗?他们和冯志远是多么相似呀!

  啊,多么伟大的冯志远呀!我一定要向他学习,长大为国家作贡献!

  冯志远观后感 4

  这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一起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观后,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由此启发到什么叫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冯志远老师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极强的沙枣树,他扎根在沙漠地区的中学里工作。为了培育学生成才,他年复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献了自己一生宝贵的青春与年华。

  在电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么的沉寂,多么的荒凉。一位来自上海年仅28岁的冯志远老师骑着骆驼,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鸣沙中学支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教师,怀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一切困难,迎难而上,不计较个人的辛劳,满腔热情,全身心扑在沙漠地区的教育事业上,培育了一万多名学生。这仿佛是优良的种子,给沙漠增添了无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老师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手拿着放大镜,一边认真备课,为学生批改作业。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为了照顾他,不用他再上课,但冯老师对教育工作”痴心“不改,仍然让学生搀扶着,他凭着过硬的教学本领,坚持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传授知识,深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沙漠地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不让学生旷课,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几个番薯)让给了学生吃,还有带着学生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寻找沙枣树,把打下的沙枣让给学生分享。

  他艰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上只是一弹指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枣树——顽强、奉献。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宁夏。在学校大会堂上,他讲的最后一堂课得到了全场的轰动,受到了人们最真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冯志远》这部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学生,回想一下,我读书的中学与沙漠地区的中学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教育我们,可我们却不去珍惜。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我应学习宁夏学生那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好好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堪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努力奋斗,茁壮成长!

  冯志远观后感 5

  我是个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时最怕看带有伤感色彩的影视节目,当冯老师的学生王泽娟讲到他们几位同学陪同老师回长春老家的情景时,抑制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发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当年青春潇洒、意气奋发的弟弟,时隔多年再次回来却是步履蹒跚,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冯老师患有眼病,但为了他的学生,他放弃了治疗,医生劝他休息,他仍坚持备课、上课。直到双目失明仍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用他渊博的知识浇灌学生的心田,这是世间最无私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的无偿关爱。

  作为教师,我们也曾信誓旦旦,自认为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但那只限于对好孩子的欣赏。同冯老师相比,我们缺失的是真正的爱,是对所有孩子的爱。有了冯老师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有了冯老师这种对学生的真爱,也许我们的学困生就会减少,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可爱。

  冯志远老师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他为了一种大爱舍弃了小爱:他爱西部,扎根宁夏42年;他爱教育事业,47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爱孩子,失明、瘫痪后,他的第一个愿望仍然是”我愿意一辈子和我的学生在一起“。但是,他舍弃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对妻儿的照顾。在他对这种大爱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践行中,他实现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后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学生的牵挂,他的故事感动太多太多的人……

  感动的后面应该是行动,这是一个我们身边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行动所蕴涵所体现的精神,从他的行动中寻找并追随他与时代相契合的足迹。

  以我的粗浅理解,我认为我们要学习冯老师的坚忍、坚韧和坚守。在贫困中,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无私的爱和知识倾注给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坚忍使我从内心生发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难面前,他坚韧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迹的所有人。冯老师是东北师大的毕业生,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一直记得并在努力践行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他不仅广博的知识令四十年前的学生赞叹至今,他高洁的品质更是影响了一批批学生,无论他们最后成了北大的教授,还是成为工厂的修理工……

  冯志远老师在西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时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极其需要教师的时候留了下来,在今天看来,学习冯老师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冯志远观后感 6

  电影《冯志远》真实记录了冯志远老师四十二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西部边远山区的孩子和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病瘫痪不能起身,却仍惦记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震撼!

  高尔基说:“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爱,是人世间的一种极具魅力的特殊之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教师灵魂的真实写照,“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老师就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关爱胜过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剥下爱的种子,才能萌发爱的嫩芽,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教育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从这位伟大的教育奉献者身上学到什么呢?

  首先是我们应该仰视这种教育奉献精神,走在教育奉献的这条大路上,冯志远没有一丝畏惧,他勇敢地走进他心中所向往的'天堂,而我们也应该如此,面对前路的一切挑战,我们都应该勇敢的扬起心中的风帆,相信自己,只要梦想不灭,心就可以飞翔,带着栀子的花香,飞向远方!

  其次,他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而支教边疆,将他的青春和才华留给了那个广袤无垠的大沙漠,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今日的我们坐在明亮而温暖的教室中安心学习,然而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西部儿童,他们大多根本就没有这个条件,为了生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们只能将渴望学习的愿望埋藏在心底。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西部边远山区的儿童,给他们带去关爱、带去知识、带去希望!

  最后,随着教师节的来临,让我们大家共同向伟大的老师致上深深的敬意,并献上一句真挚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

  冯志远观后感 7

  11月24日,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了电影《冯志远》。在那90多分钟的时间内全场肃然,伴随着风沙、驼铃,我的心逐渐下沉。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可怜的人儿,凄苦的人生。我为冯老师鸣不平。带着满心的沉重,我离开了校园。

  194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来说,哪里都需要他,可以说,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为什么要到那沙漠边缘,而且一待就是40多年?晚饭过后,我再次走近冯志远。

  “我要上学!”这是一个8岁孩子的心声。然而,迫于果腹之需,更多的父母选择了让孩子辍学。“我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评价。“父亲病了,卖了红枣好买药。”这是旷课孩子的解释。重温这些情景,我读懂了冯老师为什么要去那边缘荒凉的地方。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那里迫切需要教育的春风。

  孩子们抓起老师碗里的土豆,大口大口地吃着,连连发出“好吃”的赞叹;迎着风、踏着沙,老师和孩子们寻找着野枣树;“壶里的水是开的,告诉大家不要喝生水”……在这沙漠的边缘,冯老师用自己的爱心营建着绿洲。还有那自制的沙漏、洋铁皮发出的雷声……从这些朴实无华的生活细节中,我理解了他,那风沙肆虐的地方孕育着脉脉的温情。离别时刻,自制的烛火组成了星光大道。孩子们是沉默的,可眼睛流露了感激与不舍。如今电影电视等媒体中,星光大道屡见不鲜,可是何曾有过这样真切的眼神。

  “支教一生失明无怨,灿然一笑回望无悔”。这句话的是冯老师对自己一生的概括。网络上登载了一张老人的真实照片。照片上瘦弱的老人笑得很开心。奉献一生,无怨无悔。老人是幸福的!

  追寻幸福,人之本能。对于幸福,每人有不同的.理解。生而有伴是幸福的,衣食无忧是幸福的,人生无怨无悔更是幸福的。冯老师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妻儿的温情,乍看之下,他一无所有。细心品读,他用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丗美名。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活着,他燃尽了青春热血。尽管如今他躺在了病榻之上,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很高。冯志远老师得到了追寻的幸福。

  冯志远观后感 8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一串串悦耳的驼铃声把一个年仅28岁的上海年轻人带到了宁夏一所位于沙漠边缘的中学支教。这个年轻人就是冯志远!然而有谁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

  42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42年就是一个人的'大半生!冯志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

  好久没有感动过了!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冯志远》却深深的感动了我!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过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老师作为一名从上海来宁夏支援教育事业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宁夏,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他的学生,他的讲台。冯志远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但他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半点奢求,从来没有因为职级待遇向组织上伸过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成为“20xx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xx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xx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

  冯志远观后感 9

  电影《冯志远》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师在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亲爱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离开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愿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的山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余载。

  说句心里话,从电影开始到结束,我流了三次眼泪: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为报复小文老师,策划的一件男女之间的事情。冯老师为了小文老师要求调到关帝中学任教时要离开的那段场景,他的学生站成两排,手拿烛灯悄悄的站在老师宿舍门口等老师出门。几个孩子上前拉着冯老师哭着说“不好走,老师不好”。而冯老师流着泪说:“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好好学习。”我的眼泪也涌了出来。为什么他和学生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结果,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去上课。他带着学生去找沙枣树,打好沙枣分给班上每位学生吃。有位学生家里困难,不上课在街上卖枣,他赶走学生让他回去上课,自已眼睛瞎了却坐在那里帮学生卖枣子。这些场景让我心里个性难受,感悟很深。

  当我看见冯老师用放大镜备课和批改作业时,第二次流泪了。由于冯老师没有时刻去治疗,心都扑在教育事业上,最终导致了双目失明,彻底地瞎了,而且还是在讲台上瞎的。他那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言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信念:“师德如海,大爱无言”。

  第三次流泪是当冯老师眼睛失明后,院领导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时,他说我去那些地方干嘛,我还有用,坚持要留下来继续教书。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让我流下了眼泪。校长不一样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时没有上完的课上完,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随着伴奏音乐朗诵《岳阳楼记》时,教室里的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电影的观众都折服了,都被冯老师深深地感动。之后,冯老师留下来继续担任教师,但是最终冯老师还是身体不支晕倒在讲台上。冯老师教过的几个学生赶回来看望他,这些学生有的出国了,有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的回到了乡里象他一样为西部奉献。他们都是冯老师的骄傲。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这是冯志远老师精神的写照,他没有伟大的事迹,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几十年如一日奉献自己,平凡中透着伟大。我也是一名教师,但是和冯老师相比是那样渺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奋,学习冯志远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爱生如子的无私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

  冯志远观后感 10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 11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电影《冯志远》就是最好的诠释。具有四十七年教龄的教师冯志远是那么的朴实、简单。那份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让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影片一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透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一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一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取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当得知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聊,就创造条件,进行课堂表演。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但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一向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但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在影片中,冯志远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明白,甚至在失明后帮忙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能够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教师,就是就应具有这样的职业操守。无论在讲台上、讲台下,教师更就应学会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而这些受到影响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识能够弥补的。

  可惜的是,应对一个真实而且不错的题材,编导并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对电影进行更多的创新改造,与所有先进性教育电影一样平庸,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加上说了一点道理。期望日后能看到更为优秀的教师题材影片。期望有更多的优秀电影展此刻观众面前。

  冯志远观后感 12

  9月20日,在学校的组织下,全体教师和学生集体观看电影《冯志远》。该片通过讲述冯志远同志支援西部基层教育事业43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示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敬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一部加强师德教育的优秀教材。

  《冯志远》对于每个看过电影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不是通过简单文字能够表现的。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

  像如此甘愿做他人成功的.垫脚石,并把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做为自己人生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能有几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会像金子一般珍贵,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无比绚烂的光芒。看今天的教育队伍,缺乏责任感、乱收各种名目的费用、看钱育人、误人子弟的“人民教师”比比皆是,尽管教育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禁止义务教育的学校开办重点、非重点班,禁止收取学生的课外辅导材料及书本费用等等,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为私利不择手段,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中国的教育领向歧途。别说让他们去偏远、贫苦的地方教书了,如果能做到尽本职就已经不错了。

  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教育能富国强民,这个时代更需要像冯志远这样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育人的伯乐。向冯志远老师致敬!感谢电影《冯志远》所传达的乐观、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

  冯志远观后感 13

  电影《冯志远》讲述的是盲人教师冯志远40余载坚守讲台的感人故事。冯志远教师支教边疆,舍弃妻子与儿子,只身在外地教书。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

  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很多人将好教师定义为一心为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诚然这样的教师确实担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但他们在将自己完全为国家付出时,对自己的家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冯老师40余载没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温暖,直到退休之后仍旧不得妻儿理解,心中充满愧疚。让这样鞠躬尽瘁,为国家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情的出色教师在离职时对家人怀有愧疚,是体制与观念的不完善。

  教师应拥有完整的幸福,教师也应拥有完整的生活。这不仅是为了教师,也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学状态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会比言语说教大很多。举个例子,一个教师在进课堂之前生过气,那么他的表情,语气将会不经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这种气氛下,讲台下的学生也将在这一节上战战兢兢。所以说,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将无法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教师应有的幸福不能只来自于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与学生畅谈古今,闲聊天文地理,也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爱,家庭责任的承担。

  赋予教师拥有幸福的权利,让教师可以有幸福到圆满

  的机会,并且让幸福的教师将幸福传递给他的学生,让幸福得以延续。

  冯志远观后感 14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次被洗涤,灵魂又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 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 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切的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陽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 15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取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那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完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向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好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冯志远观后感 16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伟大性的最好描述。但这种伟大同时也是由教师的师德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

  冯志远从教40余年,但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同志新婚不久就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来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任教,后又主动转到石空镇关帝中学。清醒的责任意识,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使他能够承受奏方面干扰、诱惑和冲击,保持长久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

  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今后,我要以冯老师为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以往我在工作中,有时会带有急躁情绪,尤其在对待后进生时还不够耐心,往往是批评多、帮助少,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从今以后,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待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帮助,力争做到爱生如子,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让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光荣称号。

  冯志远观后感 1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信念支撑着你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冯志远,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叫响了整个中华大地。

  有人说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苍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艰难。在宁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奋斗的足迹,细数每一个你跟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你曾经说过:一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

  也有人说,你像明灯,驱除了夜的黑暗,彰显了人性的`光明。冯老师,你还记得你离开鸣沙中学的情景吗?你用心点亮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这一路走来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却走得如此坦荡、走得无怨无悔。

  “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这不正是对你一生的最好总结吗?在三尺讲台上你用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铸就了生命的辉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生命乐章。师爱无痕、大爱无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风沙却阻挡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你不是明灯,宁夏的枸杞却因你而更加火红。

  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你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亦如这脚下的路,无止无尽。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三个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冯老师,此刻的你已年过花甲,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想起宁夏漫天的风沙,会不会记起风中悠扬的驼玲,记起你双目失明之后慷慨激昂背诵的<岳阳楼记>,记起那个名叫”张建华“的学生。平凡孕育了你的伟大,从教的人生你有泪无悔。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这是老黄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蜡烛的精神。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教师的存在呢?不正是因为有了像你一样师德如海的精神吗?

  大爱无言,永照千秋!

  冯志远观后感 18

  银幕上,冯志远肩背行囊,穿过茫茫黄沙,去寻找他支持的那年乡村中学的时候,他在西部教书育人的无悔人生,就像大漠有驼铃,清脆地在我的心头回响。从当年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抛妻别子,去到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宁夏中宁县,并且在那里扎根42年,这种选择,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电影冯志远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当代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形象。

  西部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得难以让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了,但冯志远不是,他独辟蹊径,独具慧眼,独出心裁。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他让学生找来蓝色的床单,抖动起来当作翻卷的波浪;他让学生找来大块的铁皮抖动起来当作怒吼的惊雷;他让学生分扮成海燕、海鸭、海鸟、海鸥,表演它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种种情态;他让新来的同事用风琴演奏,制造出让人热血沸腾的气氛;他自己则声情并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课文中,激情迸发在课堂上。这一课,不仅让他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诗海燕的意境,体味到高尔基对革命的觉悟呼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他的专注、他的执着。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型。我想,在冯志远从教的生涯中,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精彩的镜头肯定会有许多,因为,他是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就像是燃烧的蜡烛一样,他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上的啊。而处于教育教学的条件相对要优越许多的我们,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身边的条件,去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去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

  电影中我们还看到,西部地区因为贫困使学生被迫辍学。冯志远的心里,是一个也不能放弃,一个也不能少。他反复而又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为了不误学生上课,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集市上去帮学生卖农产品。这个镜头让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啊。回想自己从教30年,上门劝学的事也是常做,但总是口头上讲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家人一样的身份来想问题,还真是没有过。相比之下,我的劝学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难怪我的劝学效果总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别感人的,还在于冯志远双目失明之后,本该回上海休息治疗,但他念及当地还有许多学生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西部的讲台,他坚持着走上讲台,凭着他超人的.记忆,为学生授业解惑,这种精神不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像烛光一样照亮了学生的成才路,写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调离那所乡村中学时,那么多学生手捧小油灯为他送行,这个画面让我的泪潸然而下。一个只懂得奉献的人,一个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称出他在人们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冯志远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是一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42年,对自己的家庭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有愧的。但电影中,冯志远的一言一行,又分明让我们看到,他追求的是大写的“我”字,是大写的“家”字,他是无悔的。这种“大我”、“大家”,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么?

  冯志远观后感 19

  电影《冯志远》记录的是一个平凡教师支援边区教育事业的事迹,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他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献身西北教育。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

  影片即将结束时冯老师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因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他们提供知识的能力。”听了这就话让我心酸,我不知道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回味自己的一生时,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是否记得要调走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当他双目失明校长为了为孩子负责要求他放弃教书时他的失落,当从他嘴里说出“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时,我着实被他的精神折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当他在深黄色的沙地上写下”张建华“三个字时,我第一次感动了:他用”我是老师“的真诚在一个幼小的心灵深处播种了希望,同时他也给这块贫瘠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此刻,我懂得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冯老师和鸣沙中学的孩子们像父子、父女一样朝夕相处,威严中透露着慈祥。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 。

  当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冯志远像盏明灯,给我指引着方向。跟冯老师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环境还没有差到如此恶劣,我们的付出也不及他们多,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动力,做真正的教育者,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片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双目失明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当这样的事降临在他的身上却”失灵“了,他在短暂的悲痛后依然选择站在自己熟悉的讲台上。他说”我已经提前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当他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朗诵《岳阳楼记》时,学生们折服了,校长折服了,听课的每一名教师折服了!就这样,他继续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直到下肢瘫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冯志远观后感】相关文章:

《冯志远》观后感11-15

《冯志远》观后感[经典]10-25

冯志远观后感09-02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11-24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10-19

冯志远观后感12篇12-13

冯志远观后感11篇11-10

冯志远观后感(11篇)11-26

冯志远观后感14篇11-08

冯志远观后感7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