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朗读者》观后感
导语:央视最新文化情感节目《朗读者》邀请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读者第观后感【1】
当下这个被小鲜肉和真人秀充斥的荧幕下,以娱乐为大环境的时代下《朗读者》的产生就像一股清流涌入。娱乐至死成了很热点的话题!现在大众思维正在变得“碎片化”。换言之,我觉得我在变蠢。这种体验使刷手机不再只和拖延症、浪费时间的罪恶感联系起来,我们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获取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我的思考能力在退化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朗读者》更多的是让读书,在这个丰富绚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的约束。就像前段时间的一个话题“每天发呆5分钟给大脑充个电”,这个话题的产生就是我们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是垃圾,必须要停下休息一会释放大脑。
在第一期的《朗读者》其实我是分好几次看完的。因为觉得并没太多感悟,就是那样平淡无奇,不如看《跑男》《快乐大本营》等等综艺节目,来的痛快。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当我完整的看完现在的4期节目后,我慢慢的品味出其中的真谛,让自己这颗浮躁的心,沉淀下来。就像黑咖啡喝起来很苦,但是当你了解了咖啡豆的历史文化、烘焙流程、调制工艺,这样的品尝会更有味道,不仅咖啡沉淀出醇香,更是自身对文化的沉淀;很喜欢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的一句话: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塑造我的灵魂;二是能够使我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喧嚣的世界中有如此的声音值得所有人学习,沉淀只为更好的自己
许渊冲说“人生最大乐趣是创造美”;刘瑜说“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朱生豪说“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朗读者》两次把我看哭。第一次是赵蕊蕊前国家女排运动员,08年退役后开始写书,和董卿在访谈间中讲述了自己在赛场上腿骨折后推向医院时她没有睁开眼睛,她坚强的闭上眼睛认为这是噩梦只要不睁开眼睛就不会痛,到了医院教练对她说:你的心比你的腿更痛。当时我一直就在想象那个画面,眼泪就放肆的留下来。运动员这个职业不仅为了自己奋斗,更是为了国家争取荣誉。心里的伤痛比身体更痛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她朗读的是《握紧你的右手》送给她的队员。 第二次是王千源,《钢的琴》很早以前就看过,在《朗读者》上看见他突如其来的亲切感。他在谈及他早年的演艺生涯最低谷时为智障儿童演出,演出至于孩子们见到他就叫太阳哥哥,石头叔叔时他的内心震撼,也是改变他对演员的认知,最单纯的观众有着最真实的表达。他在节目中说起《钢的琴》其实是为了以他的家乡为题材的电影,影片见证了东北工业的兴起和落寞。为此他的代价就是错过了其他好的电影,而且《钢的琴》由于投资问题其实都快进行不下去了,但是王千源说哪怕就是不发行拍出来我回家自己看都行。这是思乡情结,对家乡的爱,看到这里是眼泪又一次落下来,我在想我能为家乡做什么。王千源朗读的是《老人与海》。有些文字流传至今,有些声音言犹在耳,有些故事感人至深。
《朗读者》就是读给我们自己,我们把这个世界读给大家听
《朗读者》现在更新到第四期了,遇见、陪伴、礼物、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做一期主题就是离别。应为在我去外地上学是母亲送我的,到了宿舍帮我整理床铺,查看宿舍周围的情况,陪我去食堂吃了第一顿饭一定要在学校吃饭,干净卫生。就这样到从早上一直到了下午该做动车回家了,叮嘱我大学生就要有个样子。在车站进检票口时,隔着一层玻璃母亲回头看着我哭了,当时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旋转,没有流下来向母亲挥了挥手,转身就走了。直到坐上回学校的车我才将眼泪流下来。我知道您对我的爱,只是不善于表达,但是母爱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母亲不能与孩子分离。其实每个平凡人的生活点滴都值得被记录。无论明星、教授、学者,他们也都会有最感性的一面,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是自己对生活的肯定。与他人分享感动的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面,最坚强的自己。
朗读者观后感【2】
如果说人生是湍急河流上的一座桥,我想,选择就是木板。每一个选择铺就着脚下的一步,而这千万累积的选择则延展着这生命之桥,直达永远无法穷尽的彼岸。当然,选择的前提必然是你拥有可供选择的机会,但这前提且放一放,我们今天暂不谈它。而这选择的结局,就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而言,我们也无法以上帝之眼来窥见此后的大时空中的缘和果。所以,我们就说说这选择的过程。或踌躇,或焦灼,或坚定,或勇敢,选择就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我造就选择,选择又重塑着我,在这因果的循环里,我们与选择如秋叶归于泥土,终将浑然难分。千帆阅尽,真愿我们都能平静感激地爱上自己故事里的风景。
一. 不疯魔,不成活——王千源&《老人与海》选段(海明威)
毋庸置疑,对于演员而言,一个角色的选择至关重要。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常常会考量很多角色本身之外的因素。而王千源说他是东北长大的,看过工人们繁荣的时候,也看过工人们落寞的时候,他能因为一个角色,一个角色背后的那片土地而感受到一种服帖,一种契合,一种寄托,即便《钢的琴》拍出来不放映,珍藏着也值了。我们不谈这部电影给他带来的荣誉,仅从出发点来看,王千源就成功了,他遂愿了,凭着一份遵从内心的赤诚。
执着于演戏,不疯魔,不成活。
海明威《老人与海》选段
“我只有一次机会,这是生死搏斗。不是我叉死它,就是它撕碎我。”老人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他用绵软的双手努力握紧他的鱼叉,将鱼叉举过头顶,举到了不可能再高的高度。“来吧,冲着这儿来吧,作一次临死前的最后的决斗吧!我老了,没什么力气了,我跟你磨了三天,我等了你一辈子了。嘿!老兄,我还从来没见过比你更大、更美、更沉着的鱼呢。 来吧,我们都快死了,看看我们究竟,谁杀死谁!”
那条鱼挣扎着向老人的小船冲过来。它游得那么快,那么有力,坚硬的长尾就像一把利剑!
老人拼尽他最后的生命,将鱼叉扎入了大鱼胸鳍后面的鱼腰里。那鳍挺在空中,高过老人的胸膛,老人扎中了大鱼的心脏!大鱼做了一次最后挣扎,它跳出水面,跃向天空,把它的长,它的宽,它的威力和它全部的美都展现出来,而后,“轰隆”一声落入水中。
老人赢了,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那条鱼,那条他一生都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大鱼。
那条鱼比老人的小船长出许多,老人强撑着快要瘫痪的身体,费了很长的时间,才把小船拴在大鱼的身上。他不知道,应该让鱼带着他走,还是他带着鱼走。
这时候,一群无所畏惧的鲨鱼正嗅着血迹朝这里涌来。成群结队的鲨鱼向老人的战利品——那条系在船边的大鱼,发起了猛攻。那撕咬鱼肉的声音,使老人再一次战栗起来。他重新举起鱼叉,悲壮地站在船头,他决心捍卫他的战利品,就像捍卫他的荣誉!
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打不败他!
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秦玥飞&《泥泞》(迟子建)
“耶鲁”、“村官”,在世俗层面,两个词之间的距离听起来似乎是十万八千里般遥远,乃至有些荒诞与可笑。然而,秦玥飞就将这样两个词,这样两种身份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耶鲁村官”。象牙塔到田野之间的距离,在他眼中,并不遥远,不过是一个符合个人追求和认同的选择而已。如同锦衣玉食者永远不知饥寒交迫人口中一个热窝头的香甜。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为她幸福,为她增光。”投身于广袤的农村大地,投身于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深切感受着足下这片土地的可爱与博大。以至常陷入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这样的触摸透着一股真实而又生机勃勃的力量。选择泥泞,选择与劳苦大众匍匐前行。
迟子建《泥泞》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麦家&《致信儿子》(麦家)
青春里的那些叛逆和张狂、冷漠和决绝,三年,上千个日子,麦家始终在等待。作为一个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焦灼等待。等待着一扇窗的敞开,守望着一个孩子的归来。
这一扇心门为何关闭,父亲和儿子为何出现这样的隔阂,我不得为知。我没有叛逆的青春期,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种时期的出现绝不是一种必然。但是,是不是离家出走才叫叛逆呢?是不是关乎自己的心绝口不提才叫叛逆呢?我们可能没有走向那样的极端,但是,偶尔回望,会惊觉,一个父亲所能给予的深切的爱,总是在走过很多路,绕过很多弯后,才恍然叩中心房。我也是慢慢发现,我的父亲从单向的批判式严厉教育,到后来的双向商量理解,再到如今像个老头子般的饶舌与唠叨,他的爱原来一点一点变得小心翼翼,是不是就像麦家所说,小心翼翼陪伴一头“老虎”?念此,心里有些怅然若失。
再说说麦家和他的`儿子吧,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最打动我的一个故事。并没有那么感同身受的经历,只是为着那样一段诚恳的坚持与不弃。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拒绝任何放弃,拒绝任何绝望,即使这颗心忍受煎熬,在每一次争吵,每一次冷眼,每一次决绝的关门时。但麦家更清楚的明白,不止他,门后的另一颗心也在水深火热中煎熬和挣扎。所以,要坚持、要陪伴、要等待。
“人的一生,总是要找到这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
我哭得有些不能自已。
所幸,儿子的勇敢,麦家等到了。
麦家《致信儿子》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我没有到过费城,但可以想象,那边的月亮不会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边的房楼一定也是钢筋水泥的;那边的街弄照样是人来车往的;那边的人虽然肤色貌相跟我们有别,但心照样是要疼痛的,情照样是要圆缺的,生活照样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的。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真实的你只是在长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这条路必定是漫漫长长的,坎坎坷坷的,风风雨雨的。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这样的话我会感到羞愧的,因为你真正失败了。你可以失败,但决不能这样失败,竟然是被太阳晒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风冻死的。作为男人,这也许是莫大的耻和辱!
好了,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护好自己哦。说到守护,你首先要守护好你的生命,要爱惜身体,要冷暖自知,劳逸结合,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这一点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放下任何一切,别无选择。
其次,你要尽量守护好你的心。这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心灵的心。它应该是善良的,宽敞的,亮堂的,干净的,充实的,博爱的,审美的。善是良之本,宽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魉。心若黑了,脏了,人间就是地狱,天堂也是地狱;心若空了,陷阱无处不在,黄金也是陷阱。关于爱,你必须做它的主人,你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你的对手。爱亲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爱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敌人,才是道德,才是修养,才是不凡的。儿子,请一定记住,爱是翻越任何关隘的通行证,爱他人是最大的爱自己。然后我们来说说美吧,如果说爱是阳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虚的,没用的,没有月光,万物照样漫生漫长,开花结果。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没有月光,我们人类会丢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诗歌,多少音乐。美是虚的,又是实的,它实在你心田,它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饱满生动的。
呵呵,儿子,你的父亲真饶舌是不?好吧,到此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别想家。如果实在想了,那就读本书吧。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读书就是回家,书这一张纸比钞票更值钱!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四.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徐静蕾&《奶奶的星星》(史铁生)
听着徐静蕾的自白,总感到一种单纯和童真。关于死亡的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坦然面对。我的童年几乎没有太多关于祖辈的回忆,很小开始,就只剩下唯一的爷爷在世。不像史铁生的奶奶,徐静蕾的奶奶伴着她们成长,给予她们这个世界的初印象。去年暑假带着爷爷来到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前观看一场升旗仪式,圆了一个老人莫大的梦想。这样的十几天是我能够记忆开始同爷爷相处最长的一段时光。照片里当年的他是那样高大帅气,让我错以为他仍是健壮如初。开学后大妈偶然告诉我爷爷在家里又昏倒了一次,所幸及时发现送到医院。因为心脏不好,几年里一直吃药,期间也昏倒过几次。蓦然,那些火热的天带着爷爷在北京城到处走着的画面,老人有些难色的画面,全都浮现在脑海中。很自责,很痛心,更觉得自己那么蠢。为什么要安排那么满的行程,为什么没有察觉他“不累”的谎话。不知道为什么,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害怕彼此担心而常常隐瞒,殊不知只会更加惹人难过。而这样的我呢?似乎没有父母的提醒,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向老人问安。是自己,造成了距离的产生,这距离,绝不是短短几千公里。
“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活着的人,眼里闪烁的光辉,是不是也能与星星交相辉映,照亮她们的那份孤寂与落寞。
史铁生《奶奶的星星》(选段)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笑个没完。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行了吧?”我问。“再踩两趟。”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您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干嘛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象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五.汉语和汉字是我的命——理查德·西尔斯&《陋室铭》(刘禹锡)
有这样一个美国人,为汉字研究奉献了自己20多年的生命和热情。他选择汉字,选择远离家乡,选择一己之力创办中国汉字字源网站,也选择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单生活。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大抵如此吧。
心之所向,即是归途。
朗读者观后感【3】
在第二期《朗读者》之《陪伴》的开场白中,董卿通过顾城的诗告诉观众: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享受着父母爱的陪伴,再大些,玩伴、同学、同事、爱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就是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无忧无虑,幼年曾因篡改老师的作文题目被开除,“没关系,我在家教你。”“你写多久,我们就活多久。”父母默默的陪伴成为支撑郑渊洁读书和创作和力量。看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一周前濮阳市一高发生的惨案,590多分的成绩、培优班的孩子,大可让很多家长为此骄傲和自豪,然,就是这样一个成绩、一次暂时靠后的排名遭到家长莫名的训斥,以至于孩子心灵产生扭曲,花样年华瞬间消逝。因为上一次的生产事故,因为我们是大龄产妇,因为孩子的弱小……在儿子成长的19年间,我们给予儿子最多的就是陪伴。去年,儿子高考超水平发挥,不少同事道贺的同时都羡慕我养了个好儿子,也有几位情同意合的姐妹劝我趁着二胎政策下来了,再要一个。殊不知,儿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尤其是起决定作用的初中、高中阶段,那都是老公的功劳啊。在儿子成长的19年间,单位屡次传出关停并转和裁员增效的不良信息,不少同事报名去普光、去伊朗、去内蒙,唯恐两口子在一个单位工作,万一不测一家人的饭碗可就保不住了。那时,我也曾犹豫过,为了以防万一,也想出去一个。“儿子正值青春期,你说是挣钱重要还是教育重要,虽然我们不能给予孩子优越的物质环境,但我们总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分安全感。”“别忘了教育也是投资。”老公的话让我坚定了信心,不再羡慕外闯市场职工挣了多少多少,只看重儿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我们能陪孩子多少年。”随着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我越来越感到陪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从小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亲情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朗读者杨乃斌的朗读带给我母爱的温柔和坚毅。为了让双耳失聪的杨乃斌像健全人一样成长,小学、中学、大学,他的母亲陶艳波与儿子同窗共读,整整16年,这不是一位普通母亲所能做到的,我再次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事霞1998年生下女儿不久,得知女儿换上了先天性心脏病,不少人劝他再生一个(当时跟霞同样情况的还有一位男同事,他家的二胎如今也上初中了),霞决绝地摇摇头“我只想把全部的爱给她一个人。”为了全身心照顾女儿,霞的老公辞去了工作,霞再忙再累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伴女儿,教女儿说话、陪女儿玩耍,那会儿不到5岁的女儿已经熟练了电脑的操作,听音乐、绘画、听故事,小姑娘在电脑方面的天赋曾让多少家长羡慕。2005年,小姑娘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延长女儿的生命,霞卖了房子、花掉全部存款,陪伴到女儿的最后时刻……普天之下,家庭教育的模式各种各样,但陪伴带给孩子的感觉却是相同的——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陪伴,看似简单纯朴的一个词,陪伴孩子尚能做到,但若让子女陪伴老人,恐怕是一大堆的理由等着你。市场经济、工作压力、教育压力……唯独腾不出时间陪伴父母、老人。我家姐弟四人,关系相处的还算融洽,七十又五的父母生活上有退休工资做保障,生活上有养生保健来滋润,父母二老看看电视、会会老友、下盘跳棋,精神生活还算丰富。每到周末,父母就盼着我过去蹭饭,哪怕是我去吃现成的,也很高兴。我知道父母二老缺少家人的陪伴,在他们内心深处更向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大年初一,父亲哮喘病复发,憋的只能趴在椅子背上,可任我如何劝说,老爸就是不愿去住院,说是大过节的不愿看病,免得霉气。其实我知道父亲是担心他住院,家里便没了年气儿,老爸担心初三回来的小弟找不到过年的感觉,老爸更担心错失了家人团圆的机会。“今天你妗子从老家来了,说你四姥娘去世了。”“今天跟你三婶子通电话了,过完年她就跟大闺女住去了。”“明天我想跟你大弟回家看看你姑奶奶去,年老了,看一眼少一眼”……每次去爸妈家,就听他们没完没了的唠叨,老妈说的我依稀有些记忆,老公就像听天书一样,或者干脆钻到厨房做饭去了。远在天津的小妹时常在电话里说我辛苦了,其实她哪里知道,我这快奔五的人了,每周去父母家还都是蹭饭吃。“我想吃野菜饺子。”“明天咱们吃火锅吧。”“我挖了蒲公英,周日咱们蒸着吃”……每个周末的家庭聚餐,父母都是依着我的口味,有时还会包了包子、饺子,炸了丸子给我带回来,与其说是我陪伴父母,倒不如说我像未出阁的小姑娘,肆意地享受着父爱母爱……就这样,我打着陪伴的幌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蹭饭(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
“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七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乔榛以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感恩老伴的一路陪伴。荧屏上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我潸然泪下,都说结婚久了,夫妻之间就像左手拉右手,只有义务和责任,再找不到浪漫与激情。老公性格内向,在很多事情上又表现的特别木纳,而我则是心直口快的直肠子,什么事都藏不住、掖不住,而且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整天像个炮筒子,年轻时没少跟老公置气。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性变了,再加上这几年老公对两家父母的关照、对孩子的养育让我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正可谓“你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早些年间,老公曾连续八年被评为总厂劳动模范,那时的我对他很不理解,常用“如果你把我们娘俩看做你岗位上的一台机泵也不至于这么冷落吧”来讥讽他。后来,老公看我实在撑不起家庭的重任,也就激流勇退,转至幕后,陪伴孩子,照顾老人。老公默默的付出也感化了我,这世间最珍贵的是家人、是亲情,尤其是那个一直陪我到老的爱人,如今的我也在试着改变自己,不再那么疯疯癫癫,也尝试着静静地陪在老公身边。
在陪伴的日子里,让我感受到:家,给人心灵的给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助时的陪伴,绝望时的鼓励,受伤时的安慰、误会后的理解、跌倒时的扶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无论是短暂的陪伴,还是几年的陪伴,间或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陪伴,总能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它是一股欣慰的惬意芬芳。
【《朗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观后感02-05
精选《特朗勃》观后感02-19
《朗读者》观后感精选11-14
《朗读者》观后感12-09
《朗读者》的经典观后感01-04
朗读者观后感03-18
《朗读者》的观后感04-03
《朗读者》观后感12-29
《朗读者》家观后感04-06
《朗读者》眼泪观后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