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实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征文吧,征文要求篇段合乎格式,字数合乎规定。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
师者,伟哉!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题记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人生在世,没有谁天生就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普适性的知识和严格的教育之后,才会有所启发,有所顿悟,有所领会。为人之师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老师也好,导师也罢,都是教授他人学识,传授他人智慧的智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者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人,授予你知识,教导你成长,给予你鼓励,为你指明方向,他们就是所谓的“师”者。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语道尽老师的内涵与真谛,也从侧面反映出为师之路的艰辛与漫长。身为人师,以学识为根,以宽容为源,以育人为本,师为师的上乘之道;身为学生,以自强为根,以勤奋为源,以学习为本,乃学生为学之道。师生之关系,就好比树枝与树叶,树枝茁壮,则树叶繁茂,反之,树枝枯萎,长出的树叶也必枯黄无力。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我们这个时代来看,确实含有一定的这里在里边,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坦然的心态,总在仰望大师们的辉煌成就,讨论社会对我们的不公,世俗心理偏激,容易产生一种懈怠和惰性思想。要求严格和态度严谨的老师在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你懈怠时,他们会催发起你的兴趣;当你惰性大发时,他们会激起你的斗志。导师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支点,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指引着我们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带领着我们栖息于心灵的一方净土之上。为人之师的艰辛,堪比在飞沙走石的荒漠之中行走,留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一个个承载着无数痛苦的足迹,他们以一己之力,凭着坚定的信仰,为我们踏出一条条宽广而煜煜生辉的康庄大道,指引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殿堂,承接每一份彩虹般璀璨耀眼的人性之美。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中国古圣先贤视自己的弟子为桃李芬芳,弟子视恩师为春风化雨。清末艺术大师齐白石,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一生有情有意,在学习中国画艺术时遇到两位良师,第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不仅教授他中国画的入门之道,而且帮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窘困的时期,对于胡沁园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牢记肺腑,铭记一生,称其为“生平第一知己”;第二位师王闿运大师,在其门下,齐白石艺术视野大展,向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关键步子。对于者两份恩情,他后来有诗云:“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师恩深深的怀念之情。像齐白石这份和谐而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随着历史的洪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
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伟哉,师者!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2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在每一个站点都会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让自己或多或少收获一些,改变一些,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然而,在这趟列车上也总会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生珠玑赠予你,从此因为他的出现,我们人生的旅途变得格外敞亮,对未来不再畏惧,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勇敢和坚定。
导师刘龙飞教授是我学习的楷模。
为人,他善良友好、豁达、朴实、有魅力。身为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领导同时兼任副院长,我一开始先入为主地以为刘老师是高高在上,没有精力理会学生的。可是自从进入实验室之后,才慢慢发现,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偶尔也听到老师、同门师兄和以前毕业的研究生对刘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认真负责、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乐于助人、学术严谨、是个好老师等等。经过这一年的接触,刘老师的成熟稳重,豁达坦诚,真实友善,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当初对刘老师心怀敬畏,认为他遥不可及、不可亲近,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不了解,与他接触太少。其实,刘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对于学生的任何问题和困难他也都能放下手中的事情,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也许正是刘老师这种宽厚待人的品格增加了他的影响力,进一步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刘老师不但在学术科研上成就斐然,而且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偶尔师母会来到刘老师的办公室,作为学生的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刘老师的体贴细致,家庭的温馨和睦。的确,刘老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对家人的责任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男人不仅应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志存高远,对待家庭也应该勇于承担,心系亲缘。
为学,他精益求精、废寝忘食。古人大思想家李斯有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是全局的基础细胞,只有注重一个个细节,才能把握全局,走向成功。细节是决定全局成败的关键,要取得成功,必做于细。还记得今年刘老师帮我修改小论文时,他那种专注勤勉的科研精神深深的撼动了我,从论文的题目,摘要,文章内容,参考文献等等,他都是一字一句的修改,并将文中的标点符号、文章格式等问题一一指出。刘老师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从不打马虎眼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论文经过老师的修改之后内容更加的充实,用词更加恰当。刘老师严谨为学的态度深刻的'影响着我。
读研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努力上进、有毅力的人,详细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付诸行动,但在跟从刘老师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奋与坚持。刘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为外物所惑,要保持上进,要用一颗认真、纯粹的心去对待学术研究。“不要求你能做出最好的成果,但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无论是在平时还是节假日,我们都能看到刘老师都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的,刘老师以身作则,时刻提醒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勤奋。刘老师每次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也经常比学生还要晚,他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让实验室的师生们肃然起敬。每次与刘老师碰面打招呼的时候,他总是以一个慈父般的微笑迎合着我们,深得同学们的爱戴。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在刘老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实验室成员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刘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天赋和智慧,更需要纳百川而成四海,积跬步而致千里的积累与坚持。我们的实验室和刘老师的办公室大门相对而立,每次进入实验室之前我都能看到一束敞亮的光线,那里有一扇门总是半开着,门里面总是坐着一位孜孜不倦、平和认真的学者——刘老师。幸运的是,我敲响了这扇门,成为他众多学子中的一名。得以在求知治学的同时,感受他那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与真诚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刘老师门下求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如沐春风。
为师,他亦师亦父,春风化雨。他是平和的,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没有动辄训人的说教,有的是真挚诚恳的情感与平易近人的亲切。不管是在听取实验进展、探讨实验结果,还是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他总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后才提出他的思考和建议,诚如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在深入浅出地阐释博大精深的理论。他的言谈身教,都如同涓涓细流,融入我们的心田。
他是睿智的,在多元的视角与海纳百川的胸怀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由的学术平台上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对待每个学生,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是什么而要求学生做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选题,进行学术指导。同时,他总能恰如其分的评判我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赞扬和鼓励;对待不足,则采用和蔼而不矜持的劝说方式,言语中毫无责备,而是充满了慈父般的激励和鞭策,引导我们走入科研的殿堂。
在平时的学习中,面对亲人朋友的殷切期望,想着要在研究生阶段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要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时常会有一些浮躁与迷茫。于是乎,刘老师常常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常与我们静心畅谈,引导我们排解负面情绪。如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自己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更关键是要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核心能力,掌握别人尚未掌握的技能。他教导我们,作为年轻人,要有拼劲儿、闯劲儿,牢记要时刻学习,还要不怕吃苦,勤于进取。如此,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至流于平庸。
研究生初出茅庐,学术等各方面都还相对稚嫩,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走上学术道路,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能跟随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远见、判断力强、对学术界了如指掌又对产业界不脱轨的导师是再好不过了。刘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人师,他不仅在科研学术上给予我们悉心的指导,而且还对我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我敬爱的刘老师以自己的言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实验室不断地向前发展,作为他的学生,我更应该以刘老师为楷模砥砺前行,自强不息。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风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刘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对家庭责任的勇于承担,对教书育人的积极投入,都将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今后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3
她,身材高挑,面容和蔼,笑容暖心,谦逊有礼,充满精力。那双明亮炽热的眼睛与你对视,仿佛月光下的潺潺清泉,清濯人心。那一抹浅浅的笑容泛起,似“暖雨晴风初破冻”,温暖和煦。于是,初见的惴惴不安,随笑而去。这便是初逢时她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总有人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却幸人生不会只如初见,因为你会发现与她相识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一次未知的旅途,越往深处去,越有遍地繁花的美景,越有满天的星河,我们也越发肯定,她就是将来我们想要成为的榜样。
刚入学确定导师名单后大伙都乐了,因为我们有三个“青青”,王青、赵青青、伍青青恰巧成为了同门,同学们都开玩笑说老师该怎么喊你们呀,一喊“青青”全部应答。与她正式见面前她为我们建了一个QQ群,群名称定为“20xx青青草原”,寓意“青青小草,伊始茸茸”,还在群里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仨人考虑如何区别名字。讨论决定以年龄大小排序,依次是“大青、二青、小青”,待正式见面那天自我介绍时,大青便提及以年龄取名,老师笑道提议“你们觉得大青,小青,青青听起来如何?”,原本该称“二青”的“小青”面露笑意,说道家里也是这样叫她的。原来李老师早就发现在群里讨论名字时“二青”没有很积极地回应,想来“二青”这名儿也不太好听,后知后觉才发现并未顾及到“二青”的感受,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她的温柔细腻如春风般吹进了每位“青青”的心里,南望山下的初逢是那么的美好。此后,她也从未叫错我们的名字,即使我们的名字只有一姓之差,还清楚记得每一位“青青”的喜好,记得是谁喜欢吃辣,谁喜欢清淡,谁喜欢吃甜,大抵被人放在心尖上,就是这样的感觉。
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让人钦佩的恩师,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她不仅倾听我们的诉求,考虑我们的想法,更是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关怀和帮助。天气转凉时,总少不了她对我们添衣的叮咛,即便是对于已经毕业工作的师姐们,她都不忘时常关心,了解师姐们的生活与工作近况。她深知我们离家求学的心情,总是在中秋节、端午节等各种节日为我们送上小礼物,带领我们体味生活的美好,真真切切让人感觉师生一家亲;她也会组织探寻非遗的活动,带我们领略荆楚文化,从湖北省博物馆到汉口里,从非遗传承园到非遗博物馆,都有着她认真为我们解读文化的身影,从外地来到武汉求学,走过最多的地方就是同她一起;她热爱生活,热情洋溢,连续奔波也会充满精力,工作满满也未曾面露倦意,总是以百分百的状态面对我们。她就像夜中航行时照亮我们的明灯,坚定而又让人安心。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4
一声清脆的声音过后。我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学老师说声再见,就迫不及待的向自己的生活奔去。
“怎么就考这么点分,暑假去补课。”父亲大人一声令下,我哪敢说一个不字。心想,反正有两个月那,先补一个月课又如何。教我们的有三名老师。其中有一名女老师,教数学。我也最喜欢听她的课啦。因为她教的.课真的很好,就像我以前的英语老师一样。跟这次的英语来是一比。那叫天地之差。这次的英语老师教的课,那叫一个……听不懂。发音都和以前的不一样。只要上英语课我门几个就睡觉或者说话。所以,每次考英语,都是我第一个写好,选择题乱钻。其它的不写。导致每一次都是不及格。到家还要听后父母发落。
一个月的补课生活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从我身边溜走了。去领最后一张卷子的时候,卷子拿到手,看都没看,往后备箱一仍。去石桥找我的同学去喽。到了石桥之后,我的同学就一人在家,其他的不是玩去啦就是玩去啦。唉,失望。中午啦,也该回家啦,在路上,在我上学的地方,在大门那儿,我看见我最尊敬的老师带着他的孩子从学校那里出来。我现在真是后悔,当时竟没有勇气跟我的老师说上一句话。
暑假,虽然过得不算好。却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珍惜每分每秒,珍惜友谊,遇到事情大胆的面对。想起以前的我所犯的错,老师的每一次原谅。我发现我长大啦。不再是小孩子啦。正像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到尽头是哭还是甜,只有自己来品尝。’我不知道我的路我将会怎么走,到了尽头是哭还是甜呢……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5
这几个月以来,老师为了加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扩充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统一阅读《草房子》,开头我还是草草地读几下,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已经爱到了不可离手的地步了。
这本树的主要人物有:既活泼又善良还有些鬼点子的桑桑;文弱恬静的纸月;爱学习的杜小康;特殊的陆鹤;有孝心的细马;调皮的阿恕;可怜的秦大奶奶……积极向上的桑乔一家,勤劳不幸的邱大爷一家,惨遭破产的杜雍和一家……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桑桑。桑桑虽然很脏,学习也不名列前茅,但是他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他见到纸月,便一改以前的不干净,说明他知错就改;他帮蒋一轮和白雀传信,说明他乐于助人;他在病危时带妹妹去城里玩,说明他说话算话和关爱妹妹。令我不由地开始敬佩起他。
以前,我表弟来我家时,我不是跟他抢巧克力,就是和他争饼干。国庆长假,外婆带着表弟来我家玩。我中午要出去上课,好不容易熬过了两个小时,回来正想尝尝新加坡带来的棒棒糖,冲到房间里,傻了。上课得到的`奖品——棒棒糖,被贪吃的表弟扫荡一空。心情就像《草房子》中,桑乔奖到的本子被儿子桑桑夺去一般。我怒气冲天,举起手来就要教训他。幸好外婆及时阻止,不然我那拳早就下去了。而读过《草房子》后,我深感羞愧。表弟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何况哥哥还应该谦让嘛!
其次,我还喜欢杜小康。他虽然身在豪门,却一点也不傲气。成绩好,人品也不错。特别是在红门愈渐冷清时,他对学习深深的热爱,令我感动不已。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那敢作敢当的个性。记得在红门那一章里他们在烤红薯时不小心烧了一大片草坪,在大会上杜小康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肃然起敬,也不禁由生了几分惭愧。使我想起了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一个花瓶,直到现在我还没敢承认那事是我干的。
《草房子》里还有很多值得赞美的人物,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好人。与其说他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他是一面镜子,检讨自己的行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来看这本好书,来请这位人生路上的导师——《草房子》。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6
光阴似箭,研一的生活恍若白驹过隙,匆匆谢幕。在这一年,我充分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和生活都不再与本科相同,自己一定要有一颗医学的心,要有明确的课题与目标,要有自主学习的态度,要学会掌握上下而求索的方法。但是还好,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不是独行,我有同学,有学长,更重要的是,我有着时刻为我指点迷津的导师。在我的眼中,我的导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身为影像科学术带头人的他总是先人后己,处处为别的老师和同学着想,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我们能好好学习,丰富业余生活,他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临床科研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工作。陈老师的一言一行非常符合我心目中一个优秀导师的形象,堪称导师的楷模。
导师是一个在医学中有着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精神的人,每次都能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并将我们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导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显得平易近人,说话也不古板,称得上是“性情中人”。
记得第一次的学术会议后的聚餐活动中,导师亲自背诵了一首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大家助兴,语气激昂澎湃,真正抒发出了一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我想这可能就是导师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重要心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导师会组织我们学生及科室人员去春游,让我们放松心情;也会在国庆节时,请我们研究生去他家一起包饺子吃,其乐融融,温馨的就像是一家人。
导师不光教我书本上和医学上的相关知识,还在教我如何做人和做事。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做事有时候真的是没把脑袋带出来,所以也没少得罪人。记得最清的一次,就是上学期,我顶撞了一个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俩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一致,我就当场翻脸了。事情过去之后我就后悔了,但是我还是拉不下脸,不愿意服软。这时我就去找了导师,本想导师肯定会批评我的,但是他没有。他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他告诉我说:“出了社会,像你今天碰到的这种事很多,那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作为你的老师,我不会给你说不好的话,在你走弯路的时候我会给你指出来,但是你要首先学会适应社会。人在适当的时候是要学会低头和忍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有自己的主见固然好,但是还是要适当的看清自己的处境,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听完了导师的话后,我就思考了很多,主动向那位老师认错,然后和那个老师也和解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原来适时的妥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就好。
进入影像科一年多以来,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同时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影像科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也正是陈老师的教育艺术。正是陈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使得我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良性互动的关系。这将影响我的一生,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导师,感谢您的培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7
生活充满了选择,从每一事物剔除一切枝节后,剩下的都是一种选择。你选择如何应付生活中的种种情形、你选择他人会怎样影响你的情绪、你选择是心情愉快还是心情恶劣。说到底,如何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而我选择了读研。读研并非是完美的选择,因为它充满艰辛;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完美的,因为它注定难忘。在这条艰辛又难忘的道路上,感谢我的导师——李山林老师对我的指引,让我能够向更好的自己前行。
作为一名教育类研究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最至高的目标,李山林老师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们以传道授业为职责,以解答疑惑为本业,他们兢兢业业,他们恪尽职守,他们帮助学生开启了知识与智慧的大门,在学生心中播种了善与美的种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李老师也是这样一位秉性宽厚又充满智慧的教师,已近花甲之年的他还坚持在教育与科研的一线,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同时为人亲和,受人尊敬,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好老师”的名声口耳相传。他先后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而无论在哪里,他在师生间都德高望重,一直有着极好的声誉。他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初出茅庐,现在的他桃李芬芳满天下,硕果盈枝满庭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南来北往,期遇知音。在求学之路上,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有着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又和蔼可亲的导师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早在大学期间,李老师就曾担任过我们专业的任课教师,虽然彼时课时不多,但是只言片语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位温和而亲切的老教授。在成为了李老师的研究生弟子后,更加体会到李老师对于工作和学术的热情,他现在虽未担任行政工作,但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焦心劳思。在学术研究上,尽心尽力,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这样饱满的学术热情,严于律己、脚踏实地的作风,深深地影响到了我,激励我要把握好读研的这几年时光。李老师不仅对自己要求高,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读研阶段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收获。研一刚开学不久,李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张打印好的书单,上面罗列了在研究生阶段应该读的书目,涵盖了文学、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李老师解释道“这些都是我挑选的研究生阶段你们应该阅读的书目,有的与我们研究方向相关,有的虽然不太相关但也是有利于拓宽视野的”。我们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语文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文史哲、地理、科学等各方面,因此李老师不希望我们局限于本专业内,而应该广泛涉猎,汲取各方面知识,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论文写作是大多数研究生的大难题,因此李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面非常认真和负责,他对我们每个人的论文都逐句、逐段地看,甚至连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和标注都不忽略,看到不合适的地方就用笔标注出来,并和我们讨论应该如何修改,这样一篇文章看下来,通常要花费不少时间,但是李老师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负责。而李老师管理学生的方法也独树一帜,他不会强迫学生、责骂学生,给予学生尊重与自由,让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他常常教育我们,从事学术研究依靠的是热情与兴趣,如果缺乏兴趣,只凭借教条式、填鸭式的引导是毫无意义的。这使我知道了进行学术研究在于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与钻研,只有灵感的迸发才能产生杰出的智慧和出色的想法。李老师的教诲我一直牢记于心,让自己在漫漫求索路上不忘初心。
学术研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不只是学术研究。李老师不仅热心于学术,而且关心学生,热爱生活。尽管李老师工作繁忙,但他经常会与我们谈话聊天,和我们说一说他的故事,闲谈之中,透露出长者的智慧,让我们懂得不仅要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李老师也会关心我们“在学校过得还好吗?”“最近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吗?”让在异乡的我们感到亲切与温暖。在节假日,李老师通常会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并做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一群人围坐在桌前,向家人一样,格外温馨。通过多次的接触,李老师和我们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对于我们而言他不仅是一位平易朴实的教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挚友。同时李老师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人应该多运动,多活动。已近花甲之年的他虽然不能进行很多高强度的运动,但是每逢傍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会和师母一起在校园内散散步,走一走、逛一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缓解一天工作上的疲劳。由于儿子在外地工作,李老师大多时间都是和师母一起在学校的,结婚几十年,他们依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和睦的家庭氛围让我体会到了他对于家人的责任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一个男人除了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对待家庭也要有责任心。李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教师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让学生精神成人。
师恩如山,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师情如林,森林广阔,无法估量。优秀的导师是人生迷茫时的启明星、是迷途时的指路灯,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很庆幸自己选择留校读研,让我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很感谢读研期间能遇上李山林老师,让我看到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样子。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8
现如今,每当想起自己初见导师时的那个场面,都感觉历历在目,记得那时,初次和导师谋面是在研究生复试开始时的前一个小时里,当时忐忑不安,说话语无伦次。现在时隔一年再次回想当初的场面,唯一记得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杨老师,我决定了我一定要读研,我一定要成为你的学生。”当时老师给我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让我别紧张,好好复试,相信自己没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接触。
其实,在读研的这条路上,我可能与好多人有所不同。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读研,因为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内心十分迷惘,不知该何去何从。但是考研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我原本已经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但是正在我纠结和苦恼的时候,我在家里接到了您的一通电话。您几乎和我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说了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我受益匪浅。您说:“考研的时候,你也付出了很多,如今这是一个机会,或许这不是你人生最好的选择,但这也许是你人生的另一个新的起点。工作虽然说不好找,但是成功永远都不会抛弃有能力的人的。”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将来不留遗憾,我决定要赌一把,错过这个机会的话,我或许真的会一辈子都留有遗憾的。这是我第一次与你在电话中交流,那一刻,我想说:“杨老师,感谢你给了迷茫中的我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如何,但是那一刻,您确实给我了很大力量。”再一次和您见面就是开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也算是第一次特别平静的和你交流。你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我们课题组的情况,也把我们目前研一刚来应该要做的工作明确提出来了。当时,其实在内心有点抵触,感觉第一次正式交流,老师你好严肃啊,没有给我一点点适应研究生生活的缓冲时间。但当我真正开始进入课题组之后,才明白了你的用心。因为我们课题组本身很忙,所以早一点适应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
严肃,或许是我刚开始给您贴的标签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间发现杨老师你其实挺幽默的,并不是别人第一眼看到的`那样。你会在课题组开会的时候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你会在无意中和别的老师打打闹闹的时候被我们偷
偷发现;你也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虚心向大家请教;你更会在尴尬的时候露出孩子般的可爱笑容。
此时,您其实不知道我们已经在心里偷偷给您换上了一个标签—小顽童。因为你也会在无意中露出你孩子的那一面,你会动不动提到你们上学时候的趣事,尤其在看到去年你们毕业20年的聚会照面,我感动不已。透过那一张张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你的学生时代,此刻我也在憧憬,等到20年后我们再相聚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流露出你小顽童的那一面。
事实上,老师您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标签—平易近人。您不光教我书本上和科研上的相关知识,您还在教我如何做人和做事。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做事有时候真的是没把脑袋带出来,所以也没少得罪人。记得最清的一次,就是上学期,我顶撞了一个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俩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一致,我就当场翻脸了。事情过去之后我就后悔了,但是我还是拉不下脸,不愿意服软。这时我就去找了你,本想你肯定会批评我的,但是你没有。你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你告诉我说:“出了社会,像你今天碰到的这种事很多,那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作为你的老师,我不会给你说不好的话,在你走弯路的时候我会给你指出来,但是你要首先学会适应社会。人在适当的时候是要学会低头和忍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有自己的主见固然好,但是还是要适当的看清自己的处境,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听完了你的话后,我就思考了很多,主动向老师认错,然后和那个老师也和解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原来适时的妥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就好。
无论是严肃时候的你,还是小顽童时候的你,还是平易近人时候的你,我都很感谢你,我很感谢能成为你的学生,我一直为能成为你的学生而自豪,也为能成为你的课题组中的一员而骄傲。
此文,献给我最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的培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9
“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
——题记
坎坷选择师生缘分
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中国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身教言传大爱无疆
——“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
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平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褪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老师是我们的爸爸,师母是我们的妈妈,而师兄师姐则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设身处地为人师表
李华山老师的座右铭是“仁心仁术,求真求精”。
我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些病人很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实在辛苦。……患者反映因挂不到号,从票贩子手里花钱买号,实在没有必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挂不上号且病情较急的还可以直接去诊室加号。……”
一次,随老师参加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论坛,一位老师将他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患有多年不愈的便秘,她辗转各大中西医院,始终没有好转。因为还担心结婚怀孕后会影响胎儿,整日焦虑忧郁,还伴有了一些精神症状。全场很多治疗便秘的专家鉴于她的治病经历和顽固的症状表现,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建议手术治疗。而老师说,我们要与患者换位思考,像这样还有希望通过中医治好的病例,我们不能轻易手术,患者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生子,手术切掉直肠的话,她得下半辈子怎么办呢,而且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症状,一旦手术后疗效不显著,那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给患者的肛门减压,让患者的自主排便成为可能,给患者建立信心,然后再想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老师为患者设身处地的着想,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
老师对患者的体谅和关怀,温暖着患者,也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他让我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那一颗仁爱的心。这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值得我去学习体会的。
后记:
好多人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教我们很多东西,会不会很严厉,毕业后管不管我们工作……。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最看重的是一个老师的品行:他关爱学生,不断学习,医术精湛,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一个老师具备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我最好的导师,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沉淀。
而我的导师李华山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这让我永远也无悔于我的选择!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批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黄;
而我的幸福是遇见了他——我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0
有人曾说:“你读过的书,遇见的人,看过的风景正在塑造现在的你。”
四年的本科时光带走我们的稚嫩与懵懂,而沉淀下来的是稳重与执着,怀揣着对未来学习生涯的无比期待和紧张,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开启了一段新的旅途,收获不一样的动容。岁月如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被好好珍惜,因为每一个人所走过的路都独特到无可替代。每一滴为梦想所洒下的汗水和深夜里实验室忙碌的身影都将成为若干年后回忆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不得不承认,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有科研遇到困难的沮丧、有获得阶段性成果的欣喜、有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也有师兄师姐温暖的帮助。所幸的是,在这一段特别的旅程中,我的导师将与我一路同行,做我成长之路的指导者、科研之途的引领者、敬业榜样的树立者、人生之旅的引导者。身教总是大于言传,我的导师许风国老师以一种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与标杆。
许老师自本硕博的学习再到海外深造归来,已深深扎根在药大近20年,我想他一定是怀着对这一片土地深深的热忱以及对母校浓浓的爱,才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继续为药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长之路的指导者
和许老师的初识是在大二,一封大创实验申请的邮件成为了我和许老师之间沟通的一把钥匙,身为研究生院副院长的他丝毫不会让人觉得紧张和拘束,许老师和我交流了一些关于代谢组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组学呢,它是一个非常宽的研究内容,我们常听到的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以生物体内参与物质传递、能量代谢和信息传导等代谢调控的全体小分子物质为研究对象,其整体轮廓包含着生物信息流的终端信息”那时候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这个老师充满智慧且为人随和,之后许老师谈到欢迎我加入大创小组并且鼓励我去寻找对该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相关研究。已经经历无数次碰壁的我好像看到了希望,竟然还可以自己建一个大创小组,这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此后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师兄师姐无比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操作大型仪器,帮助我们如何用代谢组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撰写一篇优质的开题结题报告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对药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大四选择保研至许老师课题组继续开展代谢组学相关研究。
科研之途的引领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许老师是一个拥有许多“点子”的人,无论是讲座、研讨会,还是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都可以激发出他的科研思路。当我的课题遭遇瓶颈停滞不前而自己又毫无头绪时,许老师总是可以为我答疑解惑,提供新的想法与建议,虽然每次从老师办公室出来总是会有许多新的工作要做,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拨,自己的方向变得更明确,信念也更坚定,知道了该从哪里入手,该如何做。在科研过程中若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也许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徒劳,许老师宛如漆黑夜晚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许老师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他会围绕我们的课题提出许多他的见解供我们参考,通过文献的查阅让我们自行决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为许老师的学生,我们总是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一步一步地进行科研探索,从无到有培养自己的科研思路。虽然有些时候会因为缺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不知所措,但是在迷茫中寻找突破点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更有助益。
一次,向老师进行课题汇报时一张简单的热图老师用了“有趣”二字形容。这张图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物质的变化趋势,而在老师眼中却另有意义。我们要向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学习如何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点,以及围绕这个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且在别人提出质疑时可以完美地作出解释。大家总说科研是枯燥的,可是许老师却常用“讲故事”来形容做科研,可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便是让它变成兴趣,换句话来说,那便是难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还做不好吗?
敬业榜样的树立者
许老师用他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影响着我们、渊博的学识引领着我们,最重要的是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作为一名授课老师,许老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娓娓道来。研一上学期的《现代药物分析选论》课程中,许老师为我们讲解代谢组学相关知识,授课内容并不仅拘泥于一些成熟的理论,还带领我们探索科研领域前沿技术,让我们慢慢推开了学术的大门,发现科研的魅力。课堂外许老师经常邀请领域内优秀的学者来开展讲座,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在讲座中许老师不仅自己经常提问,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开拓自己的思维。
作为身兼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的导师,许老师平衡好了研究生院的工作与对我们课题的指导。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其敬业精神大家有目共睹。每天早晨我们来实验室时都能看见许老师办公室的灯已经亮着,有时周末也能看到许老师在办公室中忙碌的身影。尽管身兼数职,尽管每周都奔波在江宁玄武,但许老师丝毫不耽误对我们课题的指导,记得有一次许老师连续出差很长时间,还没休息就马不停蹄赶到办公室听大家的课题汇报,从早晨到中午不曾停歇,当我踏入办公室时,许老师的脸上还透漏着旅途的疲惫,但他仍非常耐心地为我指导课题,对我下一个阶段的实验方案提出建议。这就是导师啊,不仅为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更是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许老师为他的事业不断奋斗着,在他的岗位不停坚守着,尽管辛苦却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我们创造越来越好的科研环境,悉心指导并要求我们做到最好。许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爱岗敬业,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之旅的引领者
成长路上科研之中总是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失败,每当我感到灰心沮丧,许老师不懈钻研的精神总能感染着我,让我重拾斗志,是他教会了我沉下心来攻科研,稳扎稳打做实验,引领着我不断前进。
我的课题中有一步需要测定代谢物的含量,幸运的是实验室的师姐曾建立过相应的检测方法,本以为只要进行方法优化的我在真正开展实验时却发现状况百出。在用标准品进样时有一种代谢物一直无法检出,由于其并非我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我忽略它之后便继续实验。当实验结束后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去和老师汇报结果,老师却把关注点放到了没有检出的物质上,“再微小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老师如是说。为了解决这个疑问,老师对无法检出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流动相的调整、衍生化条件的优化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另外老师还提点我不用着急用样本进样,应该先用标准品做扎实,把条件摸透再测样本。
这次与老师的交流让我深受触动。由于刚进组不久,我对待实验还不够严谨,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望而却步,这种心态会成为科研路上的拦路虎。老师的提点非常及时、准确,并直击要害,让我在课题初始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心态,扎扎实实地开始第二轮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我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与梯度成功完成了代谢物的检测。科研路非康庄大道,也没有人能走得四平八稳,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除了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无畏的勇气与决心以经受漫长摸索期的难捱与实验不成功的打击,要能沉下心来抽丝剥茧地分析原因,细致入微地寻找对策,摸索解决方法。唯有如此,才可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一定进展,迈向下一段旅程。
许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不计其数,许老师的优点不胜枚举,每当我们成长中遇到挫折,许老师都能像亲人一样给予我们关怀;每当我们科研中遇到困惑,与许老师的交谈总能让我们豁然开朗;每当我们觉得实验枯燥萌生退意,许老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重拾斗志。许老师在我们研究生这一段旅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影响将一直陪伴着我们。许老师,感恩有您,研路同行!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1
宁静的夜,我在寝室轻轻地敲响键盘,蓦然回首的两年里,研究生生涯的每一个脚印里记载了我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光,又是一年毕业季。学校的石子路,幽暗悠长,低过树梢的阳光,被挡在了深深院落外,在石子路上跳跃。如今时过境迁,我们已不是当初的少年。脸上岁月剥落的痕迹,在石子路上似乎长满了青苔,踏上去,吱吱的乐响,好像是无声的诉说。在这离别的毕业季,如果说,有个地方记录了我青春的`印记,东师算是;如果说,有个人在我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淑文教师算是。我的导师李淑文,是我心中的好导师,可是,对她的感恩与敬佩之情,又怎是一个“好”字可以表达的呢?
第一次了解到李淑文老师是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网站上,那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位学术精湛的老师,担任着多门课程的教学,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学术著作在很多核心期刊上都有发表。而后,初次见到李淑文老师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中,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敬仰之情让我在复试时紧张不已,可是李淑文老师温和的一笑,让我顿时静下心来,顺利地通过了复试,因此,在初选导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蔼的李淑文老师,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涯。在开学之初,由于工作原因,李淑文老师出差去了日本,这对于刚刚成为研究生、准备专研教学的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看着其他的同学积极地去上讨论班,心中难过不已。不过我的导师李淑文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导师,在国外还不忘我们在东师求学的学子们,通过邮件的方式让我们去参加教学开放日的活动,增强专业知识,让我感动不已。不久,李淑文老师就从日本回国了,第一时间见了我们,紧张的心情在老师温和的话语中渐渐平静了,我终于可以参加梦寐已久的讨论班,瞬间觉得自己充满了正能量。接下来与李老师接触几次后,让我想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严谨”,对于我们在学术方面的细节性问题都给与纠正和指导。李老师在指导我们的过程中,话语真诚且意味深长,从那时起,李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开始逐渐丰盈.......
在与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无法释怀。记得当时我专心写论文,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李老师,后来才知道李老师腰不好,住院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后,忽然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向老师索取知识,却从未真正关心过老师,李老师对学业倦怠的我们严格教导,为处于迷茫彷徨的我们指点迷津,向求学心切的我们倾囊相授,真真正正秉承着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和职责,而我们却没有尽到身为学子最基本的对老师的关心,这让我一度感到非常内疚。后来每每见到李老师,都想问问身体情况,却不敢提起。在这里,借着这个机会,我真心祝愿李淑文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严谨治学,身正为范”正是我的导师李淑文的真实写照,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我觉得非常自豪。最后,再次祝福我的好导师李淑文教授,祝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同时,也祝福像李淑文老师这样为人师表,品格高尚的老师们身体永远健康,让他们的思想行为发扬光大,为我们国家造就出更多出色的人才,贡献国家。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2
前记:这是9年前旧作,荣获当年南开大学“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大赛一等奖,刊登在《南开周报》上。其实我的导师是特别低调的人,我写他事先并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事后也没有和他谈论过此事,不知道他的评价。
我的导师今年四十出头,是金融系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年教学科研骨干。我和我的导师可谓有缘:在去年4月份研究生复试时,我便被一位高高瘦瘦、神采奕奕的老师吸引了;10月份确定导师的一次会议上,我又想,要是他能是我的导师就好了;结果会议最后宣布名单,他果然就是我的导师。当时,他身着运动装束,和蔼可亲地给我讲了一番养生之道,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跑步、打球、锻炼身体,告诉我身体和知识同样重要。我的导师不吸烟,不嗜酒,目若晨星,气度温和而又不凡,锋芒内敛,给我的印象好极了。
第一次去导师家是在师兄的带领下,一路上他告诉我,王老师是个好人,特别好,他安于清贫,潜心做学问,教学和科研都十分出色,又很能写文章,对学生也很好。王老师不慕虚荣,淡泊名利,但有一点,要想从王老师那儿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让他为学生挣点什么也是不可能的。
还是去年11月份,我因看到其他同学陆续有文章发表,自己心中不平衡,便用一星期时间随便凑了一篇文章,拿给王老师看。一周后,他叫我去,态度温和而又严厉地说:“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你的专业底子薄,不要跟别的同学比,要多看书,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不要急于求成。”并给我指定了几本专著。我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茅塞顿开。回去一看,他给我的文章进行了仔细修改,并写了满满一页的评语和意见,我又羞愧又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我的.导师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今年夏天,由于课题的原因,我和导师的接触也更多了起来。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位同级同学一块到他家去(那位同学是湖南人),王老师热情地让我们坐,然后拿出一个又大又黄的杏递给那位同学说:“这个杏是天津特产,麦黄杏,南方没有的。今天特意留了给你尝尝。”然后给我们俩讲了杏和其它几种水果的营养价值。
我的导师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第一次见面他就告诉我,去他家先打电话,因为他要收拾一下房间,平时乱得很。在学业上,他总是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从不勉强,只是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他的治学态度确实很严谨。
我的导师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具有那一代人的典型特征:聪明、能干、勤奋、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他又是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严于律己、敬老扶幼,背负着生活的甘甜与艰辛,也背负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后记:毕业后不久,听说导师由于家庭和工作原因,调到清华大学,心中的失落感很重。后来打过几次电话,只有一次打通了,说了没多长时间,导师提醒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就挂断了。联想到上学时的第一个春节放假前,我正犹豫到时要不要给导师拜年,王老师说:“没那么多事,我都在父母那边,你也要好好和父母过年。”这种淡如水的真情深深影响着我。今年中秋节和教师节,格外想念导师,打电话都没有联系上,于是翻出了9年前旧作,算作对导师的想念。我坚信:他一定过得很好!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3
江河把水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大地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我的班主任王老师是教生物的,年轻的她对我们佷严格,每天早上,她来的很早,每天晚上,她总是最后一个回家,看似令人烦恼的她,其实对我们充满了严格的.爱,她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老师,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
We are good students。My father is a teacher。 Doctor father tell每天早上,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都在为我们默写课文和单词,……寂静睥睨哞哞喧闹丰满嬉戏。
当要举行各种比赛之际,老师总是反复催促我们练习,“不行,再来一遍,”这就是她反复对我们说的话。歌唱比赛,老师耐心的教我们唱歌;运动会,老师不住的给我们鼓气;……
时间流逝,转眼间到了期末考试之际。那是阴沉沉的一天,寒风刺骨,树枝在风中无助的摇晃着,好像正在痛苦地呻吟着。早读之前,王老师收上我们的数学练习卷进行“全方面的诊断”,我心中顿时慌了起来:因为昨天的作业,有两道题觉得难就空着了,字也写得一团糟。老师又接着说“今天凡是作业不合格的,就要请家长”我不由得怕老师查出自己的作业。
果然,天有不测风云。“阿宝!”老师叫道了我的名字,我赶紧站了起来,哎!不就是两道题没写,字写的有点乱而已嘛!用得着这么严格吗?!我心中充满了不快。此时,风大了,这可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请家长吧!我来到办公室,给家长打完了电话,就去上课了。晚上妈妈批评了我一顿:“字如其人,况且…先不说你那道题,你的字迹未必也太夸张了吧?!我之前没有太注意”妈妈语气沉重“那是因为我信任你,可你却这个样子”。我心想都是请家长惹的祸,未免这也太严格了吧!哎!这默写本来是三个任课老师该做的事,怎么连生物老师也管起来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每天默写不合格,还得再抄写好几遍,各方面都摆脱不了老师的身影,我们都是中学生啦?!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以前小时候,即使是科任老师也不管这些呀?开学时我对她充满不解……
就在期末考试我找到了答案。试卷中我遇到了,好多老师平时为我们默写的题型。啊!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严格的要求我们,是对我们的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此时,我觉得平日对老师的理解是错的,我对老师敬爱之情油然而生。是啊!我们王老师,看似平凡,但不是普通的老师,兢兢业业的她对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是甜言蜜语,而是那严厉的眼神,在王老师的心中:她希望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茁壮成长!
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对王老师的敬爱,我在这里只想送上一句:“王老师,谢谢您!”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4
本科四年一晃而过,最感谢的就是那群室友和伙伴,跌宕起伏的青春岁月里风雨兼程,患难与共。转眼匆匆走过了研一,最感谢的就是优秀的师姐和导师,孤立无援的黑暗时光里,一个微笑、一声关切、一句赞许,就是一盏明灯。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一个拥有物理学本科学位,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奇葩”老师。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会先后从事跨度如此大的不同行业,他说人总是在不断地摸索与历练中,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因为爱教育,所以他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梦想起源的地方——学校。从1993年从事教育行业到现在,20xx年时间里,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常说,他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因为这会让他感觉自己这个“老人家”也充满活力和朝气。抛开书记的威严、老师的光辉,我的导师就是一位平凡人,再普通不过,他会在办公室养几盆绿色的植物悉心照顾,会时常把自己的妻子、女儿挂在嘴边,会秒变居家好男人在节日里为学生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心烦时也会吸烟喝点儿小酒。导师是人不是神,有缺点、有弱点,才真实而完整。
从大一到现在,五年时间,不长也不短,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足够了。很荣幸,这个书记?老师?导师?从庄严明亮的讲台走进了我小小的生活圈子里。
他是书记
第一次见到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在本科军训的第一天,军绿色褂子,笑容可掬,“听说”是学院书记。几个新生早练迟到,被巡查人员逮了个正着,书记路过,把这群新兵娃娃训斥了一番,这位书记,有点儿凶;脱掉迷彩服后的学院新生见面会,由书记主持,从学习讲到做人,从择业就业谈到结婚生子,这位“过来人”毫不吝啬的与我们分享他的经历和“糗事”,这位书记,有点儿萌;元旦晚会上,书记凭一曲《心雨》红遍“大江南北”,“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坐小板凳上,嗑着瓜籽儿,跟旁边的人有说有笑,这位书记,很接地气。
书记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爱参加会议,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领导大会,也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学术交流会,而是能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学生会议,大到学院主席团换届选举,小到班级班会,总能见到书记的身影。有时候因为有其他的事耽误了,迟到了,他也会很认真地说着抱歉,做着解释。其实,他完全可以不来的,他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好好儿吃饭睡觉,但是,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坐在学生中间,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的所作所为,也颠覆了以往我对领导的认识和看法。他从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他就在学生身边,时刻想着学生,也深深爱着每一个学生。大一大二,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是书记,一位扎根在学生堆里的“平民书记”。
他是老师
到了大三,新设了一门就业指导课,面向整个年级,由书记主讲。他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课件也做得不够精美,但是他总能用自己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用那些故事吸引我们的注意和目光。他出生在偏远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兄弟姐妹众多,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穿不暖。他说他很幸运,大学时代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师,她把她的部分饭票送给了自己,原本的饥肠辘辘才得以缓解,也促使他更努力地学习与上进,后来成为了从那个小村庄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博士。工作几年后,他回到母校找当年那位老师,想再次说声感谢,可是人已经不知道哪儿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还跟我们说过这样一番话:择业就业之初,他也曾迷惘,也曾惶恐,既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谁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唯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可能的挫折和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见识和经验慢慢沉淀,就内化成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很出色,那么做其他的事也不会差。说不定某天你就遇到了特别想要的工作岗位,这个时候,谁准备更充分,谁就可以抓住机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就好像在听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心酸有喜悦,有怀念也有期待。大三大四,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既是书记,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他是导师
留在本校读研,不是我主动的选择,但复试完后的那一个电话,一定是我现有的人生里难得的明智决定,听到肯定回答的那一刻,我就成为了“王氏家族”的一份子。读研跟本科很不一样,本科的时候有那么多科任老师还有负责的班主任,而读研就是纯粹的“导师负责制”。相比部分导师的“放养政策”,我的导师,有些“磨人”。“论文写的怎么样了?”“要多花时间搞学术!”“马上来我办公室一趟,汇报你上一周干了什么。”“不要整天想着往外跑,学生有学生的责任跟义务……”。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研究生导师会那么细致地帮学生改论文,从框架结构到词语标点,哪怕就是平时随意的不经大脑的练笔,他也会花十分的心思去认真修改,他说做了事总比闲着好。当然,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并不代表他只看重学术。他常常鼓励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不仅要提高论文写作能力,还要培养组织领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其实,我打心底觉得,做我导师的弟子是很有压力的,我的师兄师姐们都是自带光环的优秀人物,而我总是以一副“呆萌”的姿态混迹其中,尽管他们不嫌弃,可我内心还是挺自卑的,什么时候我的导师也能在别人面前说起我,然后满脸都是骄傲与自豪?研一一年很快就过完了,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不仅是我的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也是我整个人生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
定义她是玫瑰,可她比玫瑰更坚毅;欣赏她是灯塔,却比灯塔更易靠近;依赖她是大树,不仅温暖还优雅从容;是她带领我们突破一个个难关,面对我们的彷徨、疑惑和忧虑,她从未有过推辞而是鼓励并倾心相助,“全能”的她,我们真的三生有幸遇见!
她是我们小草园的最美掌舵人!组会时,她会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一个议题,由我们共同讨论,印象最深的是实验法的讨论,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很少接触实验的方法,对于各种变量的概念以课本上的学习为主,在她的引导组织下,我们对控制变量、中介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知道如何去运用,在讨论中我们会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她则会在我们的争吵中记录我们不同的看法,全面分析,肯定我们思考的优点,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组会讨论的现场犹如辩论现场一样,但恰恰是这样的针锋相对,我们增加了自我认知,明白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学会了取长补短,也在这样的“争吵”中厘清了疑惑的本质,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三个青青在组会的“争吵”中看到了彼此的长处,欣赏的眼光在我们之间出现,相视一笑是最好的证明。
她也是《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慕课团队的引航人!第一次在慕课上学习文化与自然遗产这门课,我们就被这画面和内容惊艳了。五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古城民居、帝王陵寝,道教圣地、奇山丽水、神秘化石等众多遗产类型,集专业、科普、趣味于一体,画面精美让我们在生动的讲述中饱览祖国精华、品味传统文化、收获旅游鉴赏力,了解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认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爱上一种生活方式。慕课的背后是对学术的追求,也是对团队精神的建设,我们一起经历收集资料、采访学生、撰写脚本、录制视频、修改图片、更新数据的“快乐”与“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课题的成果,也是彼此间更为深厚的情感,一起“战斗”过的我们不仅是师生,也是有革命友谊的“战友”。慕课发布后,同学们的任何一个反馈她都非常重视,任何一个提问她都积极回复,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付出总会有回报,《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获得了全国最美慕课的荣誉。慕课制作过程中,她对待学问和学习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们深深折服,也让我们更加热情的投入慕课的幕后工作中。
研途漫漫,我们都是追梦人,感恩追梦途中有她相伴,我们愿和她上下而求索之,也期待成为她的骄傲。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相关文章: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1-11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06-28
(精华)我和我的导师征文06-28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篇06-28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篇11-11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通用31篇)10-19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通用15篇12-07
我和我的学生征文12-10
我和我的学生征文05-15
“我和我的家乡”征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