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合集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太阳每天清晨照常升起,扫过山谷,最后坠入山峰后面。冬天落下的雪总是在春天融化。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幻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
塔拉人生的前11年的所有故事,都与巴克峰有关,与父亲的废料场有关。不用上学,不用看医生。她所认识的所有人,都对父亲的言论深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直到哥哥泰勒的离开。
“好奇的种子已经播下,只需时间和厌倦让它成长。”
泰勒对学校的喜爱让塔拉有了“我应该去上学”的念头,但父亲以雅各和以扫的故事使她彻底打消。
15岁,因为肖恩的暴力,她坚定了要逃离巴克峰。她自学高中知识,尽管第一次只有二十二分(二十七分及格)。
“那扇门开了一道缝,我透过门缝往外看”
17开始的学校生活,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鸿沟,她与周围的同学如此不同。她被“告知”,生病了应该去看医生,休息日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16年来,她从未违背过父亲的信条。
学期结束后,她再次回到巴克峰,父亲以必须留在废料场干活,否则不能再住在家里为由,让塔拉再次妥协。
“我穿上靴子,感觉自己从未脱下过它们”
她身上有一层厚厚的壳,一层从小在巴克峰,由父亲亲手打造的壳。她感受到了外界不一样的光,她渴望,但她无力打破,所以一次次的逃回巴格峰,逃回那个父亲主宰的世界。
可肖恩无休止的暴力、羞辱,让她不得不正视、逃离。
因为一直在淋雨,所以对姐姐奥黛丽递过来的伞毫不犹豫的接住了。后来发现,那并不是一把伞,只是一株荆棘,将她扎得遍体鳞伤。
她在正常的世界里格格不入,她回归巴克峰,企图从父亲的世界里找回自我,想要得到证明,她是正常的,想要在家人的身边躲避风雨,可是最大的风雨正是来自于家人,父亲的`偏执,母亲的懦弱,哥哥的暴力,姐姐的妥协,都像一把一把的利刃,插进塔拉的身体。让她在无数个深夜里痛哭,大喊着奔跑。
她像个被撕裂的人,拒绝与外部世界交流,又被巴克峰拒绝,除非她承认她之前的“罪恶”,承认哥哥肖恩并没有暴力对待她。她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来回拉锯,掉入了无边的深渊。直到理查德对她伸出手,将她拉离那令人窒息的、无边的绝望。
塔拉是不幸的,她有那样一个扭曲,无知的原生家庭。塔拉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泰勒和理查德在她崎岖的道路上同行。塔拉是不幸的,肖恩的暴力或许使她至今仍有阴影。塔拉也是幸运的,是肖恩逼着她走出了巴克峰,看到了外面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无法想象,塔拉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自学取得硕士学位,拿到剑桥盖茨奖学金。
塔拉终究战胜了巴克峰,战胜了16岁之前的自己,在与原生家庭的对抗中,塑造了新的认知和自我。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看完这本书,非常震撼,白天也一直在想,我们终其一生,或治愈,或被治愈。或多或少都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许最终也不能与之和解。但人生好长,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座由自我所受教育,所得阅历,所形成的认知而重新建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后说:你们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这是一位17岁前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剑桥哲学硕士和哈佛历史博士女孩的处女作。这本书成为比尔盖茨年度推选榜单第一名。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很诗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没有书名这么文艺,也没有像励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实的语言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挣脱原生家庭的纠结与矛盾。
从小生活在废铜烂铁的废料厂,不接受教育和医疗是躁郁症父亲传递给她们的坚持与真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锢着,直到泰勒离家求学,她也和她的父亲和哥哥一样认为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时,她能缓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后来,当她进入杨百翰大学,从此命运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在担心自己被当做异类看待时,她学着别人的样子正常的说话举止。后来,她在剑桥大学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诉她: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我记得曾经,我也是一个不知道怎样才算得体的女孩,只是根据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别人,通过阅读和时间的洗礼,我开始从这个怪圈跳出来,我不在关心怎样成为别人,我开始关注怎样成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而走到这个转角我用了29年的时间。
她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内心从怯懦、崩溃到自我怀疑,个中滋味未曾经历不会懂得。从小到大,我的经历让我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够自信,我会不由自主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情结带给我的.永远是负面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视并理性对待自己的自卑时,我才开始感受到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她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学校教授,正视自己的家庭问题,确定父亲和哥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当她开始直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在自我救赎。就像我们在挣脱原生家庭环境,却不得不在这种束缚中挣扎时,我们需要去正视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后走向自我救赎。这种束缚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缚,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她说我们可以在爱一个人的同时远离这个人。
她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知道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让我充满怯懦和怀疑的过去,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以为我不会被过去影响,可是过去形成的自卑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但庆幸的是,我终于开始直面过去,直面我的经历,终于理性的开始认识自己,我开始走在一条阳光照耀的路上,虽然这条路上仍有风雨,但我已经明白我应该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十分好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听起来是关于人生方向,关于成长的书。而我也十分喜欢这个独具特色的书名。
而当我读这本书时,才发现它原比我意料中的好得多——各种意义上。一般读好书,虽然有的书大有裨益,但是出于趣味有限的原因会读得很慢,但这本却含有一个个生动的经历,让人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怎么在巴克峰骑马穿过草原,怎样在家里制作母亲的药,怎样在地下储藏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物资,怎样在小镇演出,怎样离开巴克峰,在宽阔的教室学习。我甚至能想象出她父亲那晚看着电视准备见证世界末日时的眼神,看着他哥哥如何欺负她,看着父亲扩建的房屋。
这本书前文讲述了作者在巴克峰的生活,他们是如何自学,父亲是如何信教入魔,如何固执己见,母亲是如何渐渐被父亲影响,他们是如何帮助父亲干活。我想最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接受到教育,还能入读哈佛,剑桥,拿到各种博士、硕士。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有温情之处,也有背叛与悲哀。让我想起自己之前读到过许许多多关于逃离原生家庭的问题,逃离是一种选择,可能许多人并不理解,但当自己出生在缺乏教育,家人思想腐朽偏激甚至家暴等严重影响威胁孩子人生的问题,逃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我甚至庆幸这些人没有慢慢地被同化或接受,而是一直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在一日一日坚持,像勾践一样等待时机,只为了一去不回。后半部分是作者在这些大学中开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开始对自己的过去有新的认识。当众叛亲离时,我依然好奇他们今天是否和好,我依然担心她和其他兄弟姐妹是否还会受到那个坏哥哥的欺负和暴力,父亲和母亲是否还是执迷不悟。变得更好在此的目的`不仅仅是逃离过去,也是对过去的妥协,拯救自己的方式。不过不可否认,即使原生家庭有诸多弊端,也有许多温情的时刻,像是第二部分结尾的那段话:“‘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读到这段话,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尽管执迷不悟,可是父爱却是不变的,是伟大且毋庸置疑。这句话也十分巧妙地反映出了父亲的特质——父亲的及其偏激的世界观与思想,和他对女儿永远的爱。这也是往往那些最爱的人也是最恨的人的原因。他们可能所有的观点、思想、态度、行为、道德都在你的对立面,他们可能和你有无数次的争吵,但是却依然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变得更确定。”我一直对我的立场持有疑问,我发现我往往在理解一种观点后,也会理解另一种观点,而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哪种才是对的,或者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两种都是对的,我以前曾十分害怕这种情况出现,这句话却给予了我救赎。的确,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能同时让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在脑中并驰而行",也许才是教育的真正的影响。
这本书给予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勇气,尽管不知道前路如何,尽管不知道高学历后对人生的变化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但是我们都必将踏上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路,以寻求救赎和启发,而这条路就是——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叫《Educated》,无论是中文的名字还是英文的名字,都像是一本教育类的书,其实我认为不是,叙事的手法,更像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但这却是美国Tara Westover的一本自传。
这是一个山村里的家庭,看不到一点他们生活在发达国家的迹象,甚至第一章就表现了出来。他们七个孩子中有四个都没有出生证明,全部的生活似乎都和大山和废料场有关,他们的生活与世界脱节,甚至当人类世界崩塌的时候,他们家都不会受影响。得了病是不能接受现代医疗的治疗的,因为认为所有的青霉素等药品中都带有撒旦的毒药水,只有草药救命。牙疼是不能止住的,因为其认为疼痛是与上帝接触的机会。父亲挥舞着《圣经》,讲解着牛奶的罪恶。赚钱,存下粮食以及汽油,就是为了等待世界的末日。他们很奇怪,让人觉得是几百年前的'人,甚至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父亲认为母亲去工作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他们也不应该与政府有任何关系。极其极端的童年故事。
可是主角并没有表现出厌恶和反抗,为什么呢,因为未曾明白何为对何为错,当你的世界里从未有过阳光的时候,你会觉得黑暗就是这个世界,并习以为常。
改变源自哥哥泰勒唱诗班的音乐。
主角受影响开始阅读,去接受教育,学习几何,学习代数,开始思考。甚至考上了大学,去大洋的另一边的剑桥读书,她终于不再是男权下的附属品,她认识到父亲那荒谬的思想,哥哥对她巨大的伤害,意识到她的家庭中对于男的偏袒。
而这本书为何称为《Educated》,Tara说过“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极其引人深思,她写道“戏剧上演时,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多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依然是她。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会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一个全新的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正是表达作者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救赎来自教育,它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睁开眼睛看世界!
这是本很厚的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看完,是因为作者写的太吸引人,如果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我可能会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述一个在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女孩,最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哈佛的历史博士。书中她详细讲述了这个转变是如何完成的,一路以来发生的故事和她的心路历程。
在读的时候我一直很不厚道的想,为什么作者有躁郁症的父亲,和经常打她的哥哥肖恩,还不死?这次会死吧?可直到书的结尾,她的父亲和哥哥也并没有死。
因为这是一本传记,不是一部小说,所以故事结尾是事实的存在,不受作者或是任何读者左右,这让我突然觉得,也许世界真的如《哈佛中国哲学课》中阐述的:
“孟子认为,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的,变化无常的。”
看了太多坏人终将受到惩罚,好人终将得到幸福的电影、电视剧,会让我们默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因果的世界,而事实也许并不是如此。
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一切超出体系之外的东西,都希望他们承担因果,来以此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正确性。
虽然书中作者原生家庭的错误很明显,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错误的惩罚,事实是他们反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部分看着格外的矛盾,之所以觉得矛盾和不爽,就是因为这故事的发展没有应了我们固有的.因果体系,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可能书籍的英文名Educated,更能表达书籍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知识和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白世界有多么大,让我们了解,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是那样的不同。
我是一个本科生,周围很多朋友也都止步于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是很多人教育的终点,但也许那只是一个起点,甚至连“思考”都没有真正的开始。
大学本科及之前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短,仅仅是能够让人在日常中,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已。对于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而作者,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如何让她打开了看这个世界的眼睛,一切因此而变的不同。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最近我常常在思考这些。答案没有唯一的,都对,也都不对。可能和我最近看的《中国思想史》以及之前看的一些关于思想的书籍有关。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他们信奉的唯一的标准,而在今天看来,那些标准并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只因人的生命有限,在一个世纪中,更容易被当时主流的思想所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无意沟通”的概念,指的是:
“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这种无意沟通实现的。儒家对中国人礼仪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当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文化背景,再来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走出了她从小生活的那座大山,世界就向她打开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人们都说,春生,夏长。夏天,兴许是个应该成长的季节。于是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终于花了些许时间,看了一本,别人推荐了很久的书,译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书名和译名,并无关系,原名应当是,教育自传吧,整本书也确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经历,具体而详尽,只是其中的经历百折千回,极端又惊险,虽然女主最终在学业上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译者,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心怀美好,积极飞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书更像是塔拉的自传回顾,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大山深处的女孩,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实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负面的很典型,暴戾、无助、压抑并不可违背。塔拉的父母有七个孩子,童年一点也不轻松,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活,以减轻负担。因为父亲偏执而不可挑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常在忙着储存食物----她的父亲总是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只有储存好相应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为父亲,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断的置身于危险之中,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车祸,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伤,甚至于父亲自己也经历爆炸烧伤,依旧不能让他觉醒。塔拉与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着伤痛和不安全感;母亲懦弱但忠实追随父亲,每次孩子受伤,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医院,而是交由母亲处理,母亲对于父亲的决断,从不反对。大哥肖恩有极端的暴力倾向,不止一次伤害她和姐姐,不仅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还用刚杀完狗沾满血的刀,威胁塔拉……种种经历,让塔拉17岁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样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学,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让塔拉明白,世界远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学之路,最终完成了蜕变。我想这本书被无数人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塔拉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旧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实现吧。
也许塔拉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现与原生家庭割裂的种种困惑和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不过我看这本书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带来的实质变化。现阶段的媒体特别发达,每天每个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尽其数,甚至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自媒体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吹捧,读书无用。仅仅是出于机遇带来的获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会展示,好像成功就是获利,好像获利的成本,不必通过努力实现一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气愤。我们都知道,仅仅是小部分人,能够被幸运眷顾,成为特例,跳出原有的阶级,所以,才会让这小部分人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告诉我们,抓住机会,有多么难得。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于贫下中农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仅仅还是读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机会与资本的力量实现资源对等。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高考体制,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贫二代与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机会了。
如果我们只是贫穷,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我们不仅是贫穷,还需要抵抗更多来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学习和受教育,依旧是我们脱离困难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终,塑造一个,最理想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前些时候,读完了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如果你觉得这个书名很拗口,也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一个17岁在垃圾场长大的女孩,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在最后取得哈佛博士学位,你一定会很感兴趣。
但是,整本书中关于她求学的经历描述较少,更多的篇幅在于对其17岁之前原生家庭的描述以及这个充满暴力、偏见、偏激的家庭对她的影响,由此也反映出了她的家庭与她所取得的成就之间极大的反差。
整本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回忆录,她根据自己的记忆以及在亲人处得到的求证整理而成,尽可能地将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点滴详尽记录,但是,多少有些让人觉得枯燥与乏味,特别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等不同,很难理解在那座大山深处,作者父亲所有的那种对于末世理论的偏执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以及她其中一个哥哥极其变态的暴力和精神虐待。
也正是因此,过往种种在内心中的积压,从而引发作者在哈佛求学期间对她哥哥行为的揭发,导致整个家庭对她的敌意,当家里父母、兄弟姐妹对其群起而攻之,并要与之断绝关系时,将她心中最后那根救命稻草被连根拔起,使其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好在家里还是有明白人站在她这一边。
这样一个家庭也是整个社会的小小缩影,有人顽固守旧,固步自封,而有人高唱文明之歌,推陈出新,于是变形成了两个派别,在书中的家庭中也是如此,在家守着父亲垃圾场产业长大,而且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以父亲为首亦步亦趋,抱着固有的想法,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那些奋力离家求学的孩子,在新鲜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影响下,孜孜渴求现代文明的变化,同时又对抗着家里的固执,这些在父母眼中视为被上帝诅咒的孩子,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离家之外的地方,追求着新的生活与希望。
在此书中,有几处使我动容的地方:其中有一处即为作者离开美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求学,他的父亲恳求她留下,最后见作者离开的`态度极为坚决,她父亲这样说道:“如果你深处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无论这个父亲有多么偏执、狂躁以及是否有被破坏妄想症,但是对于她的女儿而言,他始终是一位可以依靠的父亲,就像作者的家巴克峰山一样,高大而又伟岸,尽管父女之间受教育程度差异、所接触环境不同,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升级,可是,这些并不影响一位父亲的爱,那种含蓄内敛的如山一般的父爱。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平安、家庭的完整,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作者终究是离开了,如鸟一般向往山外的生活,飞过了她已经盘踞了17年的巴克峰山,摆脱家庭的束缚,飞向了山外,体会不一样的精彩与不一样的人生。作者在书中写到“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正是如此,她将自己交给了未来,是她心中的希望、信仰与梦想,让她有勇气咬牙在原生家庭与现代文明之间博弈,让她的人生不再一成不变,让她终究成为了她自己,一个内心强大,不再囿于过去痛苦回忆中的女人,一个今生只为自己而活的战士。
愿我们都可以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张开翅膀飞往我们的山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2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4-28
[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9-0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09-0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经典5篇】07-1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篇07-03
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造句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