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时间:2023-12-06 18:47:2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1

  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无数辆“孤儿列车”将纽约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到西部的接纳家庭中,《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辆孤儿列车中。

  主人公玛莉安是一个孤儿,她和其他十三位孤儿及一位教师前往西部寻找收养他们的家庭,而玛莉安却希望找到自己的妈妈。

  可一连到了几个车站,她却仍未找到自己的妈妈,朋友萝拉也早已被选走。最后,只剩下玛莉安了,她和卢小姐将去往最后一站——远方站。、

  到站了,这里只有一对年老的夫妇,玛莉安很失望,这不是她要的结局,她的妈妈不在这里,她没有来接自己。很显然,白夫妇也不想要一个女孩,他们原本想要一个男孩。但可能就像白夫人说的那样:“有时候你最后得到会比你原先想要的更好。”

  玛丽安最后没有找到母亲,与她团聚,但她也有了新的家人,将开启一段新生活,玛丽安将母亲送给他的羽毛给了白夫人,这也说明了她放下了过去,开始接纳这位白夫人,准备好好在白夫妇家生活了。

  绘本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整个画面朦胧,背景却很温暖,玛丽安一开始希望母亲在某个站台等她,但她始终没有见到母亲也没有被人挑中带走,这让她十分沮丧,但最后白夫人的话让她醒悟,最后选择跟随白夫人。

  每一个从像“圣克里之家”这样的孤儿院出来的孤儿,命运都会大相径庭。这些渴望被爱的'孤儿们可能会遇到好的家庭,过得很好,也可能过得更悲惨,得不到关爱,甚至被当做佣人或者商品,就像玛薇因为高壮被一个老太太看中,带回去干农活,许多健壮的男孩子都落得这样的下场。可是他们本来也是可以拥有父母的疼爱,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就像其他的普通孩子一样。和他们相比,我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没有压力,生活简单快乐,可我仍不珍惜,真是惭愧。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些孤儿,知道了他们的孤寂,以及对爱的渴望,我也学会要更加懂事,学会珍惜。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2

  一个冒着蒸汽的列车停在车站里,车站外面的阳光很明亮,一个不算高的女孩紧紧的牵着一个比她年龄小的妹妹的手——这就是《开往远方的列车》这个绘本的封面。列车要往的“远方”在哪里?这两个孩子又是谁?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自传,开始细细地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伊夫·邦廷,故事主要讲的是一群孤儿从纽约的孤儿院“圣克里之家”,乘列车被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在沿途的车站由人们自愿领养。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叙述,主人公玛丽安和她只有五岁的好朋友萝拉就是封面上的那两个身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心理活动——“没关系,她会在那里,她一定会要我”、“妈妈,我来了,等等我”、“妈妈,你不必来接我,我就要去找你了”从妈妈送“我”来孤儿院的时候,“我”就盼望着那一天、妈妈来接“我”的那一天,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来接“我”。在“远方”站,“我”把代表妈妈的那根羽毛、那根微微泛黄但在“我”心里却永远纯洁的'羽毛送给了我“新”家的主人——一位善良的老太太。

  读到这里,我心中有一丝酸楚,也有一丝震撼。从“圣克里之家”出来的孤儿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地很舒服、幸福、然而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男孩子要帮着做体力活,而女孩——就像玛丽安,她以后的生活都要学会自己担当!和她相比,我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想想以前,爸妈的工作忙,回到家还要耐心地辅导我,我却还是不懂得体谅他们,比比她,真觉得有些惭愧呢。

  一本好书,会使一个人变得智慧,我读过很多本书,这一本是不但文字精炼,还是让我感动、最能激励我的书。我会好好保存,多读几遍,有机会推荐给更多的人,因为这本书会让我受益终生。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相关文章:

开往远方的列车散文07-19

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12-21

开往西部的列车散文09-27

列车开往伊春现代诗歌09-20

我坐上伊宁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的散文09-25

开往外婆家的列车初中二年级作文(精选24篇)08-11

挫折的列车07-08

梦中列车07-08

在列车上08-04

列车人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