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1:
读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是在挺久之前的事了。读完之后感想很多,也觉得收获很多,所以就又读了他的《你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我觉得很多作家写作都有一定分格,当你喜欢一位作家,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应该也会有很大收获的。当那位作家的思想有了一定收获时,我们也在跟着他们成长。
《相约星期二》完全是一本纪实小说。作者的大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大学里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十几年后,作者发现莫里·施瓦茨患了绝症。面对死亡的人在人们眼里总是脆弱的,但是莫里·施瓦茨教授不一样。他并没有为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感到恐惧,而只是希望能在临走前留下对他最重要的事,他只是希望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完成他想做的事情。他希望把自己的思考传播给更多的人,所以他和米奇·阿尔博姆约定在每个星期二上课。在接下来的十四个星期二作者都风雨无阻地赶到老师那里。而《相约星期二》就是作者对莫里·施瓦茨教授在那十四个星期二中教授他的思想的总结。多亏了米奇·阿尔博姆,我们才能有幸了解到莫里·施瓦茨教授的思想。
莫里·施瓦茨每个星期都会谈论一个话题。分别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全部,都是我们会接触到,会去思考、或必须面对的。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世界好像豁然开朗。人生在世,有得到就有失去,我们不应该老是计较自己得不到什么。很多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那么难以接受。莫里·施瓦茨教授不仅交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还让我们面对衰老与死亡时可以不再是只有恐惧。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2:
生活之中,大多数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甚至连很多智者也回避这样的问题,我想因为人生是个复杂的课题。偶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它给予了我一次与一位智者美妙的精神邂逅。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莫里的老教授,身患绝症,却仍然愿意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分享他的智慧。于是,他请来他的学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相约每个星期二,与他谈论人生的组成部分,如何面对爱,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连续十四周,直到生命终结。在作者的努力下,他将教授最后的人生箴言整理出来,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体验感,因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记录十四堂课,而是和主人公一起引导着读者在体验中学习,逐渐认知、感悟。
教授的精神带给我深深的震撼,书中散发的不是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而是一位老者的超然洒脱。虽然老教授一直在与死亡近距离的对峙,但他的精神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迸发一种热量,这些能量将抱怨、悔恨、畏惧融化成一种宁静。
老教授重视的不是对肢体的挽救,而是倾尽全力将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每次上课,他都没有掩饰自己的衰弱和病况,没有任何装扮,散发着自然而然的乐观。老教授始终都在渗透着这种心态,他从不拒绝衰老和病痛,因为这些也是真实的生活,是避免不了的生活。他由此得到些结论“你应该努力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当你是个孩子时,就乐于做个天真的孩子;当你已然成为老头时,就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人要乐于接受被赋予的一切权利。”我理解的这些道理可以归结为“活在当下”,无论哪个人生阶段,你可以不富裕,你可以不绚烂,但一定要活得“贵气”。没有人强求你在妙龄花季就规划出精美人生,也没人强求你到夕阳阶段还勇创佳绩,但你千万不能在最应该奋斗的年华里享受安逸。所以每一阶段的人生,都会有与之匹配的权利和责任,我们要学会乐于行使它们。
老教授强调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与生活讲和。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目前我只能以自己的见知理解到一个很浅的层面:生活本应很纯净,没有恶性竞争,每个人都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去了解社会最真实最自然的需求是什么,归根结底,我想那一定是关爱和奉献。如果我们都能以如此平和的姿态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一定纯净得颇有韵味。
临终的老人还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并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这两点,这个世界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面对社会。这些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而我们,能否向教授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
我想,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一个人只有能自己做选择才是活着。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选择,如果你能抛开所有的障碍,那么,任何境遇其实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吸引我们关注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一切都是为了按照所谓既定的标准活得更像样,读完这本书,我想停下脚步问自己:“这虽然是真实的生活,但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吗?”我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思考我的角色到底应该分享给学生什么。我想要积极地从一种思维的惯性中走出来,不仅教给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生活准则,更要引导学生远离盲目的物质追求,确立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爱,也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那么就从今天起,我希望每天都能尽我所能与学生分享新知,共享简单生活,共同呼唤爱。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体会3:
这本书,充满着一位老人临终前对人生的思考。
有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在这里也同样适用,莫里教授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想必也是放下了一切,一切生命之外的束缚,心里所想的,是最本质的,最纯净的,最充满人生色彩的哲理。
他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魔一点点侵犯他,从脚到腿,再到肺部。就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候,他的学生米奇捡拾起若干年前的承诺,重新走进他的生活。米奇每个星期二都如约而至,聆听老教授的教诲,可能一方面是出于一个晚辈对长辈最后的陪伴,但是到了最后,米奇把这当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课,老教授把自己一生的思考,在最后的时光里都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精神的延续,承载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继续活下去,把更多的,带给后世。
通过教授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不由自主的也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很少有时候能安静下来思考,自己在做什么,因为自己很多时候做的,是很机械的,是重复的,只是单纯的为了生活向前走,而不是向上走。莫里在学术方面是成功的,他也是个舞迷,但是最后,也许最后,在自己即将与世长辞之前的那段时间,所想到的,才是自己一生中的精华吧。
每个人都有对死亡的恐惧,恐惧自己再也享受不到这世界的许多东西,恐惧没法和爱的人一一道别,恐惧自己还一事无成就这么离去,留不下活着的痕迹。
所以啊,在平常的日子里,让心灵静一静,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只往前走,还要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