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步骤多、方法多。这就决定了如果教师把每个知识点,每个步骤、每种方法都面面俱到,将大大压缩学生的练习时间,而且方法越多越容易混乱,课堂效率反而低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和能力的形成。如何取舍呢?我认为应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尝试自己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则负责为不同的同学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形成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呢?
我认为首先应充分利用课本素材,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涌现,使课本素材越来越不受重视,其实现在素材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排,内容编排循序渐进,方法步骤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完全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本素材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各科教学实践中,它主要的特点是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它的成功之处就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强调了人际交往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人为宜,其中以好、中、差生进行搭配,也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进行组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要是创设一个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需要与小组同伴合作来实现的目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是在酒池里发酵的酒一样,只有让其充分的融合、发酵才能创造出“美酒”来。
例如,在Powerpoint一章的综合练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求主题明确,围绕主题,恰当组织各种多媒体信息;注重演示文稿整体风格的统一。并采用对电子作品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
首先要求学习小组一起确定研究方向,明确需要收集的资料及方法步骤,分工负责,利用课余、双休日对本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并通过读书、上网、社会调查活动来积累环境保护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对环境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制作电子作品,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小组互评。在活动中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制作电子文稿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当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
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
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
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互碰撞、融合、提高的过程,需要一线的教师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再思考——再总结。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社会,我们有幸处在这个时代,只要努力必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成绩。
更多热门心得体会推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