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6 17:23: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集合)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初中语文说课稿15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 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初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苏州园林》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严谨、科学的语言,描写了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结构美。本单元所选课文是与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有关。本篇课文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本篇文章属于说明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学会使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学段,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美,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园林艺术的情感。

  2.能够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梳理概括文本内容。

  3.通过讲授法、问答法、多媒体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4.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说明文的顺明方法,并了解其特点。难点是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角度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环节。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法。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上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苏州园林并布置了一个作业,那么哪位同学来简单说一说说明方法都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本堂课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那么他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描绘苏州园林的呢?一起走进我们的课文。(板书)此导入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导入之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大声朗读课文总结文章大意并分层概括。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同时为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3.随后进入深入研读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思考速读课文总结文章的说明顺序,随后一到学生们回答教师加以总结。紧接着为了突破难点,我会针对这一部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组朗读课文,以同桌为一组讨论总结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逐渐了解说明文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拓展延伸:为切合本文主旨,我会让学生自由讨论作者创作本篇文章有何意义?在说明景物特点时的语言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

  ①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美,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园林艺术的情感。

  ②语言是严谨、科学的。

  5.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在课下谈谈他们所了解的其他中国园林有什么特点,尝试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进行描写,下堂课分享。

初中语文说课稿3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来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3个方面论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因此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观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懂得较难。如何把难懂得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懂得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按照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懂得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断定为:懂得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懂得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懂得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懂得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懂得,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懂得较艰苦,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现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观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接着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标题。

  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四周特别多事物是特别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考虑作者又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感到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由吧。”接着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缘由有二:一为“静”;二为“孤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懂得了。

  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考虑关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啥态度?它们有啥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响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观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懂得,教师此刻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懂得。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论述了自个儿对美和审美的3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这3个观点事实上一定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入的懂得,接着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个学生习作的片断(幻灯显示)。也请学生把自个儿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最后来一个环节一定是品味文中精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撒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感觉精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懂得的句子。教师可举例引导如:(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2)假如说,一朵花特别美;那样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最后来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发现,尽管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但是它本身也是美的。事实上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四周。我们应当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肠去查找,用心肠去视察,我们就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残暴的明日吧!

初中语文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狼》。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狼》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蒲松龄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只能杀死两只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文章篇幅短小,寓意深刻。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阅读过较多的寓言故事。但文言文水平仍然较低,对于读懂文章,理解寓意仍然有一定复杂度。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自主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狼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角色扮演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能渲染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本课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一副对联,介绍作家的方式导入:郭沫若曾写了一副对联称赞一位文学家,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位文学家是蒲松龄。写出了赫赫有名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狼》,看看一个跟狼有关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解决文言知识问题,了解文章内容大意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体感知能够做到的。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在此过程中,纠正读音,确保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然后,多媒体出示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一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文言知识;二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常识。

  最后,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描写了一个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的追赶,投骨不成,杀死两只狼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分小组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1)屠夫: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2)运用了心理与动作描写的方法。“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2.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确:(1)贪婪、凶恶、狡诈阴险、十分愚蠢的形象。(2)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绿眼睛刻画出来;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3.“狼”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觉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确:根据对《聊斋志异》的了解,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课内学习的内容需要跟课外的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分段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冲刺: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

  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终,自取灭亡。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奸诈,最终都会失败。

  2.角色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以及心理过程。

  最后,我的小结和作业设计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狼》,进一步了解了蒲松龄作品风格。从中知道了:对豺狼一样的恶人,我们不能心存幻想,应该善于应对,勇敢斗争。

  作业: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写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学生学以致用,把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初中语文说课稿5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 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 历史长

  图 形式美

  美 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的考号是***.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部分我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说明。

  1、 教材地位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是***,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这篇课文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教学目标预设为如下三项:

  (1) 知识能力目标

  (2) 过程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总体目标中******的要求,我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所以本课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新课标重视朗读,本课***,适合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 师生合作探究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本课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信心,个性得到发展。

  3、 点拨引导法

  针对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理解困难和思维障碍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一下学习方法。

  1、 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纸不读书",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及学习课文时,圈点生字新词,勾画理解困难的词句,勾画课文关键的词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自主学习法

  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预习课文、自学课文的好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展示个人独特情感体验。

  3、 合作探究法

  在培养学生发挥个性同时,更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互助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广义上的教学过程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它应包含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主要是准备过程,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本课我要求学生做一下几方面准备:

  1、 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基本解决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1、是借助教参教辅及网络资源,搜集与课堂教学中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2、是制作辅助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3、是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主要的反馈与反思。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反馈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则通过课后反思来反思本课的得与失。(反思三年成名师,坚持反思教学,虽不敢奢求成为名师,但也必定会不断促进我们的教学水平。)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一下六个环节。(一)创境导入,(二)检测预习,(三)初读感知,(四)精读探究,(五)拓展延伸,(六)总结作业

  (一) 创境导入

  (二) 检测预习

  (三) 初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此环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问题难度不大,答案明确,因此采取自主回答的方式,由几名学生回答,如出现不同的意见,再由全班讨论解决。

  (四) 精读探究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就有了两个思想。因此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思想的共享,让他们拥有更多个苹果,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设计了一下几组思考题。*** ***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去精读课文,教师提示阅读时注意圈点勾画加批注,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组长指定成员汇报探究成果,在全班交流,教师此时不是旁观者,在小组讨论时,适时巡视,适时点拨。当小组汇报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点拨者,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对课文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先在组内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由其他小组共同研究,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地。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和思考习惯。同时也能体验到为他人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本环节还能最大程度上弥补教师问题设计上的局限性。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设性。

  (五) 拓展延伸

  (六) 总结作业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进行的说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说课稿7

  1.选题的出发点

  在接到学校通知后,我再次研读了七年级写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然后,比较分析了第四、五、六单元的“引写”,一个是观察事物的特点,一个是观察景物的特点,再有一个就是想象。最后选定了“想象”是因为它更能反映新大纲的特点,这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提到,要“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而“想象”作为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因素,显然比另外两者——观察——更能体现这一教学要求。思维呆滞、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写文章总是吃力的、枯燥乏味的;想象力丰富,语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这是考虑到想象本身在思维及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新大纲也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选择了想象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

  2.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

  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口头、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说、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但是,鉴于想象的重要性,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那么,在这节课中,突出的就应当是借助于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程度和创造程度。

  3.对于学生的定位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的材料——对字母与数字的联想,让学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障碍,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想象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选择练习一作为课外作业,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4、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落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了说、写两个字,力求做到随着学生说话想象过程的发展,写作思维的训练也步步推进,在不同层次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而“想象”要做到合理于有新意,特别是要做到有新意,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想象以及想象作文的基本要求,然后立即迅速的使学生切入到自主思维即作文中,以免适得其反,指导过多可能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在导语之中融入提出想象的要求,故事既是一个导入,也是一个想象能力的迁移过程,也是体会和明确想象的要求的重要的过程。在讲课之前只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注意想象的合理与有新意。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与想象,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作文思维。最终达到学生定向思维的转变,通过“想”整理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良好的写作状态。感悟是认识的提高,是思考的深入,也是情感的升华,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小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达到的教学的目标。想 象 作 文 训 练福清三山中学 黄武源设计理念 结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并针对初一年学生思想发展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一种新形象,编造一个新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写作,突出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求新和强调自我表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想象作文。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动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2、注重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3、重视学生的主题性,强调自主性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4、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及创新意识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预设)一、故事导入、激趣激思从前,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但他又想呼吸郊外新鲜的空气,欣赏山川的美景。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大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2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聪明的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吗?二、交叉组合、奇思妙想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熟悉的26个字母,选择最有想法的,写上一句,它可以是名言,可以是诗,也可以是用你自己的话阐明的一个道理。示例:A:做人要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顶天立地。 B:一山还有一山高。/ 在人生路上尽量少走弯路。2、把字母改为数字,让同学们根据数字的结构特点展开联想, 示例:一天,1看到2,说:“兄弟,你怎么下跪了”一天,1看到3,说:“你怎么直路不走,走弯路呢?”3、把简单的数字加上一定的符号,让它构成一个公式并由此进行联想。

  示例: 1+1=1

  A、一个南半球加上一个北半球就是我们的整个地球

  B、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4、请同学们以“雨天”、“网吧”、“好成绩”这几个词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然后编一个小故事。

  三、学生自主、尝试构思有一个人很喜欢弹钢琴,但弹的却很难听。一次他邀请了许多熟人听他弹琴,可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人。

  1、后来这两人有一段对话,请想象他们对话的内容,但对话内容必须体现剩下最后这个人不愿听的心理.

  2、请接着往下构思这个故事,大家想想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四、课堂小结课要结束了,但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人能写出好文章,首先得有思想,而后才是占有材料。大家通过思考,能够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写作本身的感悟,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样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学反思:

  一位老师的开场白这样说:“我无法告诉你们怎么做,但我愿意同你们一起探讨该怎么想”。这节课我就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该怎么想”上下了功夫。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虽简单但却涉及到思维的转变,从而导入到创新作文教学,在内容讲述中我结合七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并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水平,设置的一些比较浅显而又便于学生发挥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写作,突出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求新和强调自我表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想象作文。并最终得出作文是源于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虽然本次作文教学活动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教学目的的目标已初步达成,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效果与预期设想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只停留在身边的人、事、物上,没有将视野打开。

  2、让学生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时间略显不足,以致于课堂时间没有达到最有效地利用。

  3、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还有待加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必须不断提高。

初中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王春红,来自鞍山市宝得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荔枝蜜》、《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等四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情感价值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迁移法: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侃侃《可可西里》的歌曲)

  给同学们讲“跪拜的藏羚羊”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我的导语设计意在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引出本课内容。)

  环节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学生在有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三分钟快速浏览课文,进行填空:

  文章写了 事情;我被 精神所感动。

  (这一环节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环节三:口语训练: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学生分小组互相复述,然后小组代表参加复述比赛)

  环节四:交流体会,情感体验

  分析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对对斑羚飞渡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环节五:拓展故事,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知道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故事。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六:设计对白,把握主旨

  让同学们设想自己就是这一群斑羚群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老斑羚,或者是一只小斑羚,现在正面临着飞渡,心里会想到什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并设计一段心理对话。

  (同学们的对话设计要注意利用语言表现斑羚们的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

  环节七:设计口号,深化主题

  (让同学们来设计一条以“保护动物”为主题的口号或标语。完成价值情感目标。)

  师生小结

  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提出保护动物的倡议。(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作业设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

  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试给人类写一封信。

  时间安排:

  激情导入2分钟/整体感知8分钟/口语训练8分钟/交流体会7分钟/

  拓展故事5分钟/设计对白7分钟/设计口号5分钟/师生小结2分钟/

  作业布置1分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沈石溪

  完型填空:

  1、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的事情;

  2、我被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所感动。

  小组交流:

  最让我感动的是______页_______段______情节,因为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的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文章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进步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关爱下属、循循善诱,吕蒙虚心受教,努力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开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养成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语句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开卷有益”,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够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应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进行问题导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过你学习吗?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其中的1140分钟都有人在劝你学习。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这个人优点很突出:武艺高强;同样缺点也很突出:他不爱学习。这不,他的顶头上司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领导说话究竟管不管用。接下来我将顺势写下板书:《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断句、语调和大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其次,我会请自读课文,根据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和断句。

  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要谈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之前的学习能够说出本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会请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教师引导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神情肃穆,语重心长的点名重要性,表明孙权期许他能担此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反问语气,对吕蒙不学习表现出恼怒、责备;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举例,言辞恳切,更有说服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同学通过对文章的再次朗读发现文章通过鲁肃的赞扬反映出吕蒙的学习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写出吕蒙知错就改,耐心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进步感到惊喜。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证明从学习里获得了成就感。

  3、接着,我会布置最后一个任务:带着感情再读文章,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明确:开卷有益。

  通过以上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有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学习孙权劝学的艺术,同桌之间选一个话题进行“劝说”,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分享。同时明确要求:表达清晰,礼貌倾听,合理建议。

  2、请同学回顾全文,想一想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有什么收获。

  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劝说要讲究循序渐进,生活中要多读书,力求做到开卷有益。

  3、背诵全文;课下阅读《伤仲永》,探究二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初中语文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我们的同龄人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并注意它们的书写,

  沙哑( ) 发窘( ) 抽噎( ) 恍惚( )( )

  窸窸窣窣( )( ) 妒忌( ) 簪子( )赵小桢()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凡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四、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你喜欢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吗?小说是如何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师做一下活动总结,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间接描写。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个好老师吗?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4、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巩固·延伸

  阅读《弯弯的月亮》一文,回答文后习题。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老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以后,星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她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刚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讨论:

  这两篇小说都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显现,结合个人实际谈谈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初中语文说课稿12

  说教材:《海底森林》是冀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小说。它节选自《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感受幻想的海底世界的特点。

  追随人物的行踪,把握小说情节。

  让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情节。

  感受“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作品简介,故事梗概教参P178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

  1、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

  按照“我”在海底森林中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

  主要内容:

  (1)海底森林中有丰富而奇异的动植物;

  (2)“我”在海底异常的生理反应;

  (3)我们遇到了多种海洋动物。

  活动设计二:学习文中对海底森林的景色描绘,理解描写的作用。

  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

  问题设计

  1:找出奇异的关键词。

  “垂直无目”“垂直向上”“只求有个支撑点”

  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这样一个世界,令人感到新鲜而好奇。

  2:表现最多的是“我”和尼摩艇长等人与海洋动物的接触。

  问题设计二:描写了哪些奇异动物?

  为数甚多,比比皆是的动物,一米高的巨型还蜘蛛;各种各样的小鱼;漂亮的海獭;非常美丽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鲨。

  作者不仅展示了海底生物的千奇百怪,也描绘了海底的地况。这些想象进一步突出了海底森林的奇异,也照应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海底森林“黑暗”的一面。

  活动设计三:

  领略凡尔纳科幻小说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赏析:小说所描写的海底森林是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丰富的海洋知识,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使他的描绘既给人以神奇之感,又会产生如见其景,如历其事的感觉。

  例:对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如海蜘蛛庞大的体态,角鲨“暗淡无神”的目光,可以将“整个人咬成肉酱”的“铁牙床”,它通过吻周围的小孔分泌出的一种含磷的物质等。

  作者选择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所的想象的一切,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描写神奇多姿……他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的优势,把一个幻想的世界写的如此逼真,如此感人。难怪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评价凡尔纳“在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方面,是个了不起的大师”。

  活动设计四:感受凡尔纳超超时空的忧思。

  问题设计3:忧思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如:武器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表现在本文中尼摩艇长及其同伴在海底的活动中对海洋动物的戕害。

  三、小结:

  尽管课文所选部分内容篇幅并不长,仅仅是“我”的海底之行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他会给读者以“管中窥豹”之感,让人领路到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长城》,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教学前,学生已经利用计算机搜集了大量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生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眼前出现画面,心中读出感情,嘴里读出感受,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从复习导入、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详细介绍本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首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要求学生开火车读。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为这节课品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对长城有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眼中的长城。这个问题的抛出会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长城,使学生很会进入的课文情境。此时,我便因势利导。的确,长城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都会令人胸襟开阔、思绪万千。难怪,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这气魄雄伟的景象,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既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整篇课文的中心句。因此,我也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理解这个中心句上。以下教学环节也几乎是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怎样理解这句话展开的。

  (二)品读感悟。

  首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思考体会“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本节课学生的第一次读,而且是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会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边读边划作批注,更是要求学生要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接着学生依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带领学生逐段分析,逐段品读感悟“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借助文中长城远景图感受长城之长,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前一句描写了长城长,后一句具体写出了长城的具体长度。先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城长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犹如一条巨龙。接着追问,长城的确犹如一条巨龙,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岭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作者用了一个词描写它的这一姿态,是什么?继而带领学生理解蜿蜒盘旋,并指导学生读出蜿蜒盘旋的姿态,气魄雄伟的气势。板书,远看蜿蜒盘旋。在学习第二句话,了解长城具体长度时。我先列举一个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万三千多里”,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再为学生展示一张长城行径路线图,使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长城蜿蜒盘旋,横向贯穿全国的气势。这样学生也会由衷的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理解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通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通过一遍遍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终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板书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体会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前面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历经种种磨难才修筑起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就顺势追问,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他们要来做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长城有怎样的结构,能够起到防御外敌侵略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后,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长城的结构。此时板书,近看设计巧妙。接着在问,除了近看长城设计巧妙外,长城还有怎样的特点?继续板书高大坚固。最后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当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以及作者的联想这三个方面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总结板书,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这样,本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讲授完毕。

  (三)拓展延伸。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情感还在延续。我设计了三道选做题: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许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参观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2、出一期以“长城”或“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手抄报举办小型展览。

  3、把搜集到的“长城”资料贴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初中语文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语文组5号考生。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爱莲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文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学生理解文章有所不利,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致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深入研读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小品文,它文质兼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语言精炼、句式骈散相间,修辞多样,仅用119个字就创造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赞叹,耐人寻味。由此,确立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语言;

  2、品析重点语句;

  3、采用多种方式的诵读,积累文言精品;

  4、通过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读出文章韵味,体会文章审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写法。

  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说教法与学法:

  朗计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它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这篇古诗文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美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在朗读中,主要从把握基调、读出节奏、读出感受三个方面,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提高认识、增强体会。

  在品析美点、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做到有思有讲、有讲有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吸引学生走进文本。

  (二)、朗读指导,突出重点

  1、师范读,也可听录音或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2、指导朗读:

  第一轮:初读,读准音,把握基调。

  第二轮:再读,读出轻重快慢。

  第三轮:用心读,读出感受。

  通过这反复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已有大概的了解。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品析美点,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积累词语。梳理重点词语,用白话文连贯翻译。

  2、品析写法,突出重点。学生合作探究文章内容,总结出“莲——特点——品德——爱”的文章线索,师总结,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后下定义说明。

  3、突破难点——“正衬”、“反衬”

  师设疑: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总结:

  叹惋菊花是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是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难得。由此可看出,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莲,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4、课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见。

  5、拓展延伸,创造训练。

  搜集写莲的古今诗词,帮助学生达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初始文学境界。

  板书:

  菊——隐士(正衬)

  牡丹——富贵(反衬)

  莲——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初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06-18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9-23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11-02

初中语文《老王》说课稿(精选)02-19

初中语文《老王》说课稿12-23

初中语文说课稿06-21

初中语文面试说课稿《海燕》05-16

初中语文说课稿通用02-17

初中语文《海燕》说课稿模板04-20

《散步》初中语文说课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