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

时间:2023-06-01 14:22: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物质粒子的多少;

  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

  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 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5、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

  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

  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

  (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

  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

  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

  Na2s、K2o、mgcl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H2oB、cacl2c、KoHD、cl2

  (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

  (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

  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3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

  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个粒子。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

  (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3、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沪教版高一化学说课稿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电子教材】相关文章:

沪科版《勾股定理》说课稿范文04-16

沪科版《勾股定理》说课稿(精选6篇)04-16

沪教版《人生开关》优秀教案04-05

沪教版《唐老鸭新传》教案设计04-05

秋水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10-17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03-31

沪教版语文《共同的秘密》教案设计04-06

沪教版语文《人生开关》优秀教学设计04-06

五年级上册语文沪教版《书的性格》教案04-18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饭钱》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