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端午粽》说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粽》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粽》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端午粽》说课稿 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端午粽》说课稿 3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习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端午粽》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容。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
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
预设:粽子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
说到粽子,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看看稳重的小朋友喜欢吃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10、端午粽(引导小朋友一起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出声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复习生字。
师范读。“想想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
三、再读课文,探讨研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吃粽子的,文中哪里体现出来了。
预设:端午节。
总会:一直,总是的意思
用“一到……总会”造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这句话描写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
预设:从外到里。
借助图片讲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红红的,这样的词为AAB式的叠词。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2、这样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
预设: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叠词。这样的叠词还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们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这样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剥开来吃。用这样的感情,加上动作,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强调长句子停顿)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用“除了……还有……”造句。
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
预设: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
预设: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乐于分享。在学生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
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
指导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课文开头说了,一到什么时候,外婆就会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
预设:端午节。
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呢?
预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句讲述了人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四、课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腊月三十。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等。
五、作业
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
2、端午节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叶糯米枣
气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样多
《端午粽》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述外婆包粽子的过程,向学生传递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温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珍惜家庭和睦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家庭和睦、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营造节日氛围。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端午节的习俗和趣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黑板上板书课题《端午粽》及重点词语、句子)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温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拓展延伸和课后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端午粽》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描述端午节传统习俗——包粽子和吃粽子情景的课文。本课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端午节的温馨和粽子制作的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粽”、“糯米”等。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并简单描述粽子制作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课文内容,增强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端午节包粽子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2. 教学难点:
粽子制作过程的描述和体验。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说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端午节包粽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体验法:通过模拟包粽子、品尝粽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习俗和氛围。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发音和读音。
3. 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每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粽子制作的过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等。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4. 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语气。
5. 实践体验
模拟包粽子活动:教师准备粽子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模拟包粽子的过程。
品尝粽子活动:学生品尝自己包的粽子或其他同学包的`粽子,分享口感和感受。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制作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制作的过程,并尝试和家长一起包粽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内容)
1. 课题:《端午粽》
2. 生字词:粽、糯米、红枣、豆沙等
3. 粽子制作过程:准备材料→浸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
4.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七、说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课教学的得失,以便改进后续教学)
本课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端午粽》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讲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还通过粽子这一具体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欢乐。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之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氛围和粽子的意义。
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粽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创设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4. 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粽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围绕“端午粽”这一主题展开,重点突出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粽子的意义。同时,将生字新词和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板书,方便学生查阅和记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是否深入?
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3. 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效果如何?
4.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
通过反思,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端午粽》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紧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描述外婆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感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学生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学习积累。
学生能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明白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粽子的制作过程和节日氛围。
2.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家庭和睦、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意义。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2. 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营造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新词。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粽子的制作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难点句子。
引导学生想象粽子的形状、味道和制作过程,体会家庭和睦的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端午节的习俗和趣事,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自己动手包粽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说板书设计
(黑板上板书课题《端午粽》及重点词语、句子,如“端午节”、“粽子”、“外婆”、“美滋滋”等)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端午节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拓展延伸和课后作业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端午粽》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制作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课旨在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粽”、“糯米”、“红枣”等。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端午节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2. 教学难点:
粽子制作过程的描述和体验。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认同。
四、说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端午节包粽子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指导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拓展延伸法:通过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和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习俗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为什么要吃粽子,引出课题《端午粽》。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发音和读音。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粽子制作的过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并尝试读出感情。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语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介绍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和相关知识,如赛龙舟、挂艾草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制作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粽子制作的过程,并尝试和家长一起包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内容)
1. 课题:《端午粽》
2. 生字词:粽、糯米、红枣、豆沙等
3. 粽子制作过程:准备材料→浸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
4.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七、说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课教学的得失,以便改进后续教学)
反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反思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认同是否深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端午粽》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以端午节为背景,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并通过外婆包粽子这一情节,展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家庭情感。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庭、节日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节日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珍惜家庭、感恩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和粽子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体会粽子所承载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端午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4. 深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粽子所承载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
5.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和感受,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围绕“端午粽”这一主题展开,包括端午节的起源、习俗、粽子的制作方法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新词。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是否有所提升?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通过反思,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端午粽》说课稿】相关文章:
端午粽飘香作文03-07
端午粽飘香活动方案11-25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03-24
端午粽飘香作文(通用69篇)02-20
粽叶飘香端午节作文11-28
“粽叶飘香话端午”活动方案04-29
【精品】粽香端午作文三篇06-02
快乐端午粽飘香亲子活动方案05-19
端午,粽叶飘香现代诗歌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