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短文》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触过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对于这样一篇短文来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我像,这两个方面也是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会走进固定的翻译讲析的模式,使学生慢慢丧失掉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故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角度的诵读,和多层次的对话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究此文的美点.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一、苏轼与自己对话二、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三、苏轼与“我”的对话
走进第一个版块“苏轼与自己的对话”。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着片文章,可以说是苏轼的自白书,是苏轼真情的流露。要读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苏轼说了什么?那么,这个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读来熟悉文章,之后,通过译读的方式来疏通文意。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在熟读这一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提到苏轼,我相信,大家能够背诵出很多他写的诗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回忆苏轼的相关作品之后,老师话锋一转,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会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那是公元年发生的事情了。在一个怎样的夜晚,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和苏轼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吧。第一个环节:诵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自己大声诵读课文。之后,教师指名诵读,及时纠正朗读中的字音和停顿。然后齐声诵读。读后,老师问大家:刚才老师让同学们大声的朗读着片文章,你认为,着片文章应该大声读吗?因为之前学生的三遍诵读,对文章内容略有感知,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会根据文章内容来谈,静写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环境很宁静,所以,音量应适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缓一些。接着,老师来范读文章。(故意在三处停顿稍长)之后,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老师的诵读。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提到停顿的问题,老师则提示大家说:刚才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三处明显的停顿,谁听出来了?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三处故意停顿过长,想提示大家什么?前一问,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顺利,后面的问题给学生时间稍加思考。或教师提示:从内容或表达方式上想一想,有什么不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叙述,第二部分是描写,第三部分是议论抒情。教师提示学生,及时在书上标示出来。好,请同学们把叙述的句子读一下,读得要平缓一些。学生齐读。再把描写的句子,用赞美的语气读出来。最后两句,用惋惜的语气读出来。教师点评,看,同学们的语气的变化,说明,文章你已经读懂了一半了呀。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了文章,为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础。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快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及时提示大家时间,注意阅读效率。时间到,大家进行交流。例如:再如:这些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来解决。确实有问题的,老师再来解决。在没有什么问题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翻译课文:译读。
我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第一句“。。。睡”我这样说:的一个明净的晚上,我略有困意。本来打算宽衣睡下,可无意间发现,皎洁的月光已经穿过,照到了我的床头,这美好的月色啊,原来被我关在了户外,于是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下面的情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着再创造。之后,让学生及时点评学生的译读作品。如有偏颇错误之处,教师予以纠正。此环节,是在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同时,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又不局限于文字,让学生进行着合理的加工和补充。
进入第二个版块:苏轼与张怀民的对话。
教师过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阅读文章,我们会感到,这些话是苏轼对自己在诉说,诉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对话。这些话,似乎只有对自己诉说。不过,还有一个人,可以倾听苏轼的心语。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张怀民了。我们说,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朋友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那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们的共同点是同是“闲人”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一个环节:探究闲人意韵,知人论事。真的清闲吗?引入苏轼的背景知识和张怀民的背景资料?他们的闲是被迫的,是不情愿的。是无奈的。那么,如果你是张怀民,在这样一个夜晚,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苏轼会怎样回答张怀民呢?学生分小组合作分工设计。然后每组出两个人来表现两个人的对话。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后,应该可以扣住相互勉励,相互安慰这一点来设计。可以让两到三组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小结:他们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应该说,此时,苏轼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静的。心中的阴霾除了向好朋友诉说,也只能倾泻于笔端了。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写出来的景应该是阴沉昏暗的。可事实不是这样的,苏轼笔下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细细品味。这是第二个环节,品析语句,披文入情。教师可以提供思路。让学生自由体会。领悟苏轼的旷达情怀。
第三个版块:苏轼与“我”对话。
800年后的今天,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语文《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语文《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 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语文《短文》说课稿4
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短文两篇——禅、贝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首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散文的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散文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大体把握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散文以情成篇,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散文的情感及富有哲理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欣赏散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散文中深层道理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家莫顿·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要求大家能够背诵,不知道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下面由老师提示你们,我们一起来诵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那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时,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那么最终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以致赢得最后的胜利,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看看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样的人生真谛。(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散文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检查朗读: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
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点拨】“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那生命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呢?既然生命是短暂、脆弱的,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作者席慕容在她的散文《贝壳》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2。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点拨】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四)、小组讨论,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点拨】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我们知道,无论生命怎样渺小,无论生命如何短暂,我们都必须要做到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更多说课文章,请访问说课网频道。
语文《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本人喜欢的语句。
(2)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傅彩:fù cǎi(给言辞)增添光彩。 藻饰:zǎo shì修饰文辞。
狡黠:jiǎo xiā狡诈 诘难:jié nàn 诘问,为难。
滞碍:zhì ài不畅通。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咀嚼jǔ jué。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章文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废寝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小结: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等,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如文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科学……论理学……逻辑辞之学……凡是所学,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结果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②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本人的读书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明确: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结果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5)作者的观点有: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小结。
(四)比较阅读,强化所学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天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语文《短文》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五、说教学思路
学生自读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习作者开放而又周密的思维方法。
六、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七、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八、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板书一个图表,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自己上台去填表。可以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可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号中的文字,并请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他们各自的作用。补充性说明文字主要体现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九、迁读。
1、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2、“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这句话,请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六)、小结。从两篇文章的联系推广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作结。
(七)、板书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恐龙 不同科学领域关系密切
被压扁的沙子……板块构造理 生物学 地质学
论证的严密性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佐证 大陆漂移假说
思维的开放性 证明 n
语文《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二、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陋室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 (《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五)三读——领悟内涵: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 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
(七)迁移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诸葛庐
水(龙)灵 托物言志 自比 “何陋之有?”
景 人 事 不陋 子云亭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它们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爱莲说》是现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164页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2)、知识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3)、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1)、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以花喻人的含义及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二、教学方法
1、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2、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进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觉得莲花美并能说出莲花美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欣赏—(展示莲花组图)(莲花是美丽的,那么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
2、简介文体及作者:以提问并借助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文体“说”及作者周敦颐的相关知识。此环节的目的是:检查预习,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的特点,获得有关作者的信息: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朗读训练通过以下五步来完成:
①、课件展示课文朗读,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再播放一遍课文朗读,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③、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④、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重点字词句课件展出:
⑤、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
4、设疑讨论: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此问题设计的目的是——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完成德育目标。
②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 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哪三种处世的态度?
③问题3。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回答此问题后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④问题4。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⑤托物言志的写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主要的是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那么,本文中又“托”了哪几种“物”,“言”了哪一些“志”呢?学生思考后,展课件:针对课件详细讲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5、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当堂训练,(训练内容略)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6、布置作业 :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能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其描写能力,从而能使物与志达到完美的统一。强化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上4、5、6三个小环节:设疑讨论、拓展训练、作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能通过本课基本掌握使用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的能力,也为今后写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以概括性的语言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
生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
莲 体态香气:正直通达君子
风度气质:端庄严肃
托物 言志
【语文《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7
语文说课稿03-15
语文《手指》说课稿09-16
《语文》说课稿15篇11-08
中职语文说课稿11-02
语文《观潮》说课稿范文10-30
语文搭石说课稿10-28
有关语文《项链》说课稿10-01
小学语文说课稿08-27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