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1
一、活动意图:
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就要结束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升上小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学前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变化巨大。这个阶段的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有着太多的不适应,作为家长面临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诸多家长有着太多的无奈和困惑。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学校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也变了,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的习惯等,面临着许多不适应。《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3-6岁幼儿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因此,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共同重视、努力配合,才会取得效果。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前儿童入小学适应性教育,必须在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小衔接活动,从而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衔接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4、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三、活动时间:
2016年4月底
四、活动地点:
幼儿园大班各班活动室、操场
五、活动对象
大班组全体幼儿、教师、家长
六、活动形式
1、“红领巾、国旗的一角”升旗仪式
2、模拟小课堂、亲子访谈会
3、邀请具有小学教师身份的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讲座。
4、教师与家长互动交流
七、活动准备:
1、注意适当调整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事先组织幼儿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以及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
3、关于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形式等注意事项提前通知好家长,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4、每位家长准备一条红领巾,尝试教会孩子系红领巾。
5、“走进小学”PPT及小视频、一两张爸爸妈妈小时候上学的照片。
6、邀请部分家长准备一个民间游戏与孩子一起玩。
7、邀请俩位老师家长参加活动。
八、具体活动流程:
1、8:00—8:45 入园接待、晨间游戏(爸爸妈妈的童年:民间游戏大集合、由家长代表分组带领孩子重温儿时的游戏)
2、8:45—9:10“红旗的一角”升国旗仪式、幼儿及家长代表发言、早操活动(由徐丽莎主持)
3、9:10—9:30晨间谈话:我的理想、爸爸妈妈的理想
4、9:30—10:10模拟小课堂
第一环节:走进小学(由担任小学教师的家长带领孩子一起了解小学、PPT)
第二环节:经典回忆录(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可以参与)
第三环节:唱响我们的童年(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别演唱儿时的童谣)
5、10:10—11:00“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教师简短家长会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2
活动准备:
绘本PPT、小学生及小学老师的视频录像及录音、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入学前的准备与担心。
1、欣赏绘本故事第一部分,引发幼儿共鸣,表述自己对入小学的担忧。
2、关注幼儿入学前的心理状况,梳理孩子对入学前的担忧。
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准备好了吗?做了哪些准备哦?进小学前还有没有担心的事呢?
小结:大家都为入小学准备了很多,可是也有那么多的担忧。
二、解决担忧并交流分享
1、故事导入:《小阿力上学》
(1)老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引出阿力对入小学的三个担心。
(2)呈现3幅担忧的图片,过程中关幼儿对情景图片的观察及合理推断。提出问题:你能看出阿力在担心什么吗?
生活方面:找厕所
情感方面:交朋友
学习方面:做作业
2、尝试解决
请幼儿想办法尝试帮助阿力解决担心,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规则:后面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阿力担心的问题,每人选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有3分钟的时间,请把你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下来,然后贴到黑板上。(认识时钟,开始记录)
3、交流汇总
分别对这些“担忧”进行交流,各组表述出罗列的应对方法,教师加以梳理。
(1)生活方面——先请幼儿介绍记录,交流后以小学老师的录音来为幼儿进行小结。
(小学每一层楼都有男、女厕所,根据标志找到厕所,下课时分钟时能够去上厕所。)
(2)情感方面——请幼儿解读记录卡。
小结:交朋友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都能够去试一试,一定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3)作业方面
a观看小学生做作业的视频,幼儿从中观察梳理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视频中包括的学习方法:抓紧时间,先做作业后玩,做完后自己检查,完成后整理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
b幼儿的记录中是否有视频中没有提到的学习方法,请幼儿进行补充。
三、延伸活动
1、告诉幼儿如果有其它的担忧能够记录下来,然后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2、欣赏故事的结尾部分,感受小阿力鼓气勇气面对担心,引发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小结:上小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有那么一点点的困难、担心,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不要把担心都藏在心里,要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会很乐意帮助你的。办法总比担心多。这样困难会越来越少,本事会越来越大,你们会很快成为快乐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3
一、指导思想:
1、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尝试经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活动目标:
1、经过“幼小衔接”系列活动的开展,和谐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向小学顺利过渡。
2、本着“真诚、尊重、互动、合作”的原则,增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衔接。(园校行政之间、园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小学生等。)
3、有效整合家园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三、活动时间:
5月30日
四、活动地点:
大三班教室
五、参加对象:
全班家长主持:金老师
六、活动准备:
1、班主任写好方案和发言稿 。
2、家长签到表。
3、提前二天给每位家长发一份邀请函。
4、会场标语:幼小衔接家长会。
七、活动流程:
1、主持人致辞介绍活动流程。
2、由蔡老师讲座《幼小衔接》。
3、由班主任介绍班级情况。
4、有家长填写反馈表。
5、与家长交流。
附:家长会讲话稿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你们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和我们一起共同探导幼小衔接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果拿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离开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几个阶段做对比的话,那最薄弱、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小衔接”。因为它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谓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觉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首先和大家谈谈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进入小学,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节问题,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家长首先必须要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有丰富的物质环境,玩具琳琅满目;而小学教室只有课本、黑板、桌椅等教学设施,这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机会也比较少,使刚入学的孩子感到有些不适应。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总是采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进行。而小学学习则完全不同,因为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完成作业。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5、6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的课堂学习。而且最后总是以考试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败,给孩子造成的压力很大。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般地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三个个老师整天与她们为伴,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问老师哪里去了?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的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发现小草发芽了,于是我们便很随机的带孩子在幼儿园里观察,寻找除了小草发芽了,还有哪些东西也发芽了呢?银杏树发芽了、柳树发芽了、柿子树也发芽了,小桃树也发芽了等等,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春天来到了。而小学以课堂教学和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堂大多时间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除了老师的讲解,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行为规范的变化
一般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上厕所、说话、玩东西等。举个例子:我班有个小朋友经常有这种情况,这边老师的课讲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她突然下位请假小便,老师真是左右为难。批准了好好的教学秩序被她打乱了,再有你离开教室老师总不能把课停下来让其它的小朋友都等你回来再上,说不定后面关键的知识你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不批吧,万一把小便弄在身上怎么办?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做到上课抱臂坐正、不东张西望、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孩子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孩子在幼儿园里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将被服从统一要求所替代。
第六、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高的要求。考试要95分以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激烈了。
总而言之,为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要重视儿童智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要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儿童入学前心理准备的全面性。
接着向在座的家长汇报一下我们两个班的老师具体已经做了的,还有即将要去做的几个方面工作:
(一)、孩子们的学习方面
1、写字时,我们请小朋友将本子放直,眼睛离本子一尺距离,胸离桌沿一拳距离,握笔姿势正确。
2、看书时,请小朋友把书拿在手里,头不能靠在桌上,并保持一尺的距离。
3、小中班时,我们是说“小手放在小腿上”。现在我们请小朋友像小学生一样坐,双手放在桌子上,背挺直。
4、活动的时间延长到30或35分钟。
5、还有算术时,就像小学生一样开火车。
6、在活动中有问题要举手,而且回答问题要响亮。
(二)、孩子们的生活方面。
1、每天有小值日生、小老师等“职务”,有了这样的“权力”,小朋友会很积极地参加班里的活动。
2、每次做完作业后会整理记号笔、油画棒、并分组摆放整齐。
3、用餐时尽量保持安静,而且能吃完,有节约粮食的意识。
4、餐后擦嘴巴,并知道餐后不能跑,要参加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分享玩具,能培养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能力并体验其中的快乐;阅读,主要是看图说话,并让孩子与小朋友自由地交流;听故事,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及思维能力;折纸,让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让个别能干的小朋友起到带领作用。
5、午睡时请小朋友安静地进入午睡室,而且脱穿衣服要有顺序,并叠放整齐。午睡起床请小朋友自己折自己的棉被,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三)、孩子们的心理方面
我们已经带孩子参观过小学了,活动中既能扩大幼儿园孩子的接触面,增强她们对学校的兴趣,激发求学的欲望,也能够帮助她们尽快尽早地熟悉校园生活。熟悉校园的环境,了解校园和我们幼儿园的区别,而且看小学生上课,哥哥姐姐坐的姿势、发言是怎么样的等等。让孩子知道我们上课的时候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样,要立正,而且声音要响亮。我们还要看哥哥、姐姐做操,感觉哥哥、姐姐不像我们小朋友需要老师的带领。她们是班长带队的,心里就在想我以后也要当班长。我们还看哥哥姐姐做眼保健操,知道怎样保护我们的视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感觉对小学非常向往。
因此作为我们老师现在侧重于关注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培养想象力、观察力、表示沟通能力等基本素质,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四)、关于幼小衔接的小贴士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心理定位,走进新华书店经常能看到家长们争相翻阅哈佛女孩、北大清华状元等成功成才的案例,回家后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往往会照着这些书本像菜谱烧菜一样逼着自己的孩子按部就班。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众的地方,家长对孩子要有个正确的心理定位,要看到孩子的优势,时刻反问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如果是我,我会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善良、正直自食其力的人。一旦有了一个心理定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就不会变得非理性。
其实激发孩子入学的愿望。孩子上小学,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较重大的转折点。让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盼望早一点上小学。切忌家长对孩子这样说:“现在开始要吃苦头了”,“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
其实,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她们对小学的了解都是经过成人的介绍和她们的一些参观活动,而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会引起孩子对小学的恐惧,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受罪的事,一旦读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更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我们真开心”,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4
一、设计思路
六月,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着毕业进入小学,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面临这样的转变,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为孩子做着充分的准备,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不断“鼓励”和“暗示”下似乎也觉得自己能够真的成为小学生了,可是成人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去关注孩子的想法?当我们班级的一个孩子怯怯地说:妈妈让我去很远的地方读书,可是那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怎么办啊?我感悟到,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是如此的重要。的确,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新的学习方式,面对如此多的未知数,孩子心理存有担忧是很正常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准备好如何在新的转变和处境里减少负面情绪,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去积极适应变化。
二、目的意义
从各方面的信息(初入小学的孩子、家长、教师)反馈:一年级孩子入学,往往出现下述情况,第一天很新鲜、很开心,第二天就有许多小朋友情绪低落,感到小学的生活没有幼儿园开心。由于活动环境,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业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厌学的不适应的现象。而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孩子能否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幼小衔接是关键。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3—6岁幼儿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因此,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家庭共同重视、努力配合,才会取得效果。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前儿童入小学适应性教育,必须在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小衔接活动,从而帮助幼儿走好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为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
1、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2、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体现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3、幼小衔接活动,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并与幼儿园的新课程实施有机结合。
4、幼小衔接活动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做到有机结合,特别在儿童发展的评价问题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四、活动目标
1、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2、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五、活动时间:
6月—— 7月
六、活动对象:
大三班全体幼儿、教师、家长。
七、活动形式
1、专家专题讲座
2、幼儿外出参观
3、模拟小课堂
4、宣传园地
5、家园共育
八、具体工作幼儿园、幼儿方面。
(一)环境准备
1、心理环境:关注良好氛围的营造。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同时,着力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及自控能力。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发生新的变化。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多由老师提醒和引导,进入小学后,更多的是幼儿的自我管理,能控制冲动,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因此,从思想上让大班孩子知道自己马上要升入小学,需要不同于幼儿园的"自我管理",加大力度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
2、物质环境:注意适当调整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她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
(二)知识准备
1、注意水平的衔接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而幼儿园的孩子需要老师的提醒与引导,多为无意注意,容易游离。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经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入学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但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在知识点的衔接上,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上学后容易引起认知共鸣,产生强烈的上学愿望。
(三)实施内容。
主题1——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实施:
1、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
2、把幼儿带进小学生课堂,比较两者教学氛围与组织形式的不同。
主题2——时间、内容上的衔接与调整实施:
1、内容与技能上的衔接。
(1)学会整理。
(2)学会生活。
(3)学会自主。
(4)学会劳动。
(5)善于倾听。
(6)自主阅读。
(7)握笔训练。
2、物品上的准备每位幼儿坚持每天背小书包来上幼儿园,选择每天要带的生活用品。
主题3——结合新课程学习活动的衔接实施:
1、模拟小学课堂教学,在区域活动中创设"小学生之家""小课堂"等区域,创设与小学接近的学习环境,模仿小学生上课、写字等活动,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2、根据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组织幼儿生活、学习、游戏、运动。
主题4——我们毕业了实施:大班毕业典礼家长方面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做好家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幼儿园、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
具体形式有:
1、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2、家长园地、成长快乐利用家长园地、幼儿每月一次的成长快乐手册,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配合与支持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3、家园互动充分运用好家园互动这一平台,增加与家长沟通的频次,把幼儿的情况及时用QQ、微信群中进行反馈与呈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家园合作与培养,以求发挥其优势,改正其习惯等各方面的不足。
4、其它时间与形式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教师方面:
1、结合教研活动开展幼小衔接研讨活动。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3、与小学老师座谈,了解历届我园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热爱上小学的情感培养,做好幼儿心理疏导聆听、视频、记录提升幼儿的观察、倾听和表示能力。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5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结束愉快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学习,上小学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想家长们一定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孩子又长大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紧张的是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吗?能学得好吗?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来做个有准备的人,关注孩子的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一、小学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不同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最本质的变化是: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会还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孩子对社会承担的义务。新的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孩子们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对新入学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家长必须充分了解这种变化,及早伸出温暖有力的手,扶助孩子度过这个转折期。
让我们来了解几个主要的差别:
1、学习时间
幼儿园每天上午有1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其它全是游戏、劳动、生活时间,小学每天有3—4小时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幼儿园多出3倍。幼儿园的孩子,白天可以在园内午睡两个小时左右,小学的孩子,中午一般没有午睡。一年级学生除每周上24节课以外,还有较多的集体活动时间,如早读、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等等。小学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幼儿园。这些都要求儿童具备承受重任务和快节奏的良好的身心素质。
2、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在做做、玩玩中积累经验,所学的只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而小学有严格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按教育教学计划严格实施,教学方法虽然也力求直观性、趣味性,但较少采用游戏等形式,而以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为主。在游戏中,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占较大比重;而进入小学的学习对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要求较高。
3、人际关系
幼儿园一个班教师是二教一保配备,每时每刻都有一位教师、一位保育员伴随左右,随时解决孩子的困难。而小学是一个班
五、六位课任教师,一节课一轮换,孩子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常常担忧一些以前不必担忧的小事,如大便了怎么办?口渴了怎么办?小学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增多了,除了课内、课外,还在校外、家里互相来往,除了本班,还有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同学来往。
4、学习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基本上只要孩子吃饭、玩好,长得结实健康就满足了。到了小学,父母常会提出,作业要写好,考试要100分等要求,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以前很关心我,现在这样要求,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因此,情绪受到影响。
另外,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得拖延,孩子也会不适应。
二、怎样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一)为孩子做好入学前心理准备。
每年的一年级新生入学,常常会碰到这样的.
一、二个孩子:不想进小学的校门,总想往幼儿园跑。这是为什么呢?就像孩子们刚进幼儿园时,总是要哭好多天一样,因为孩子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有一种不安全感,他难以接受一种新的环境,就会产生抗拒感、陌生感。如何消除孩子的这种感觉呢?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孩子对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对上小学产生一种向往。平时带着孩子从小学校园旁走过,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很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在新的环境里,你还能认识很多很多的新朋友,学到很多很多的新知识,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事,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到小学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也可以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进而产生上小学的愿望。
(二)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保证十小时睡眠时间。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有节制地观看电视节目,如新闻、动物世界、少儿节目等,并要适当控制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督促孩子自觉遵守一天作息时间。
创设利于孩子生长的环境,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家的膳食供给,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尊互爱,不当孩子的面争吵。另外,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餐巾等;学会在活动、游戏前后,拿出或放回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4、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桌、书包、文具,按课程表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学习用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5、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上小学后,孩子每天要面临不同的学科,带回不同的作业。为了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家长可以每天布置一个任务给孩子,如叠衣服、倒垃圾等,看孩子的执行情况,让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不是爸爸妈妈让我做这件事,而是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
6、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
(三)培养的良好习惯
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不仅是自身素质的表现,更会影响孩子自身的发展。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所以家长应该配合学校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1、学习方面
孩子一上学就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上学之后他们是否愿学、爱学?能否学好?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涉及到学习兴趣、欲望、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等问题。家长可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
(1)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前提,但是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当回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等。所以,平时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孩子多交流,关心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不少家长会抱怨:孩子上了小学负担太重,不仅要接送,回家还要辅导、陪读,吃不消。其实,孩子完全能够自己学习、完成作业,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为了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父母首先要信任孩子,把他们当成小学生,看成是长大了的孩子;其次,关注一头一尾,就是孩子做作业前,先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与作业量,估算出大约需要的时间,然后与孩子商定,在几点前必须完成作业。到时间后,父母对孩子作业的检查不是内容的正误,而是书写整洁和完成与否,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检查作业,签字不是看我做对了没有,而是看我有没有完成,态度是否认真。只有自己细心、认真,才能不出错。如果家长在孩子一入学就这样做,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陪读也就不存在了。
②培养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珍惜时间的习惯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比如以20分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在开始学习之前,应先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上厕所、削铅笔、找本子等。当学习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致志不随意离开座位,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即使大人有事,也不能去打搅孩子。要等这一学习时段结束了再说。大人的这种态度特别有利于培养起“学习时间必须一心一意”的观念,从而养成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当然。 20分钟的学习时段一到,就应该让孩子休息了。可以休息5分钟,超过了5分钟不利于孩子在下一个学习时段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而达不到5分钟有不利于孩子消除视力和脑力的疲劳。休息时必须离开书桌,干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但不能懒洋洋地躺着或坐着,这样会影响下一个学习时段的精神状态。
③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的习惯。
读书要做到身正,肩平,足安。课本平放前方,胸离桌子一拳。写字要做到“三个一”即: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具体的入学后小学老师会作严格的训练。最好不要让孩子提早学写字。有的家长带孩子去练字,结果字没练好,却让孩子养成了错误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而错误的姿势一旦形成,会影响到视力,影响发育。到了小学,老师要来纠正,就会事半功倍,花了很多气力,孩子却总也改不掉。
(3)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正确的早期教育,就很难做到了。有些父母过分注重知识型的学习传授,如:这是毛,这是手(配放大的字),只告诉孩子字的读音,但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字形。所以孩子以后无论在读还是写上,都会把两字混淆。所以,除了知识的传授,家长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文明礼仪
入学意味着孩子从家里到了学校,开始了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许多人接触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磨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方面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呢?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从小就养成孩子良好的礼貌行为。如在车船上能主动给老人、孕妇、幼儿、病人、残疾人让座,并乐意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在各种场合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做客时,不乱跑、不吵闹。爱父母是子女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
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到孝敬父母,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教导,讲道理,不任性;听别人说话时,要姿态大方地站好,眼看对方;外出或回家要向父母或长辈打招呼;要体谅照顾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礼貌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三、家长需要注意的培养方法
1、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的优点
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父母喜欢拿着自己孩子的不足和他人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你看,人家某某考了95分,你怎么才考了80分呢!”“你看人家谁谁从小就当班干部,你怎么就不行呢?”诸如此类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到。这些父母没有细想,他们不自觉说出的话是多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曾经有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成天说我这不如人那不如人,我真想让他去给别人当爸爸。”不知道做父母的听到孩子这样的话,该作何感想。
每个孩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学习时,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个孩子到达终点也都会有差异的,但只要孩子都满怀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属于他的那一份成功和满足。所以别总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孩子的长处,而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志向和兴趣做合理的要求和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生活在快乐、有成就感的状态。
2、让孩子独自解决遇到的问题
为孩子收拾文具,替孩子背书包,这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使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逐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许多孩子走进校园以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告状也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往往领着孩子去找老师或同学理论,甚至为孩子打抱不平。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成长的路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学会忍受生活中碰到的坎坷,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诸多不如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形成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良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相反,如果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会使孩子遇事畏缩不前,认为自己缺乏能力,从而给孩子成长造成障碍,这恐怕不是家长们的初衷吧!
教育孩子是项系统工程,孩子在变化,在成长,这要求我们家长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后,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的孩子能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背上小书包、快乐自信地跨进小学校园!谢谢大家!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总结03-14
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方案04-08
幼小衔接的教研活动方案04-16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06-20
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方案07-05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09-13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03-29
幼儿幼小衔接活动方案05-10
幼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方案07-05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