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联故事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曾国藩对联故事

时间:2024-02-19 07:19:48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曾国藩对联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对联吧,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对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对联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对联故事

  一、为人处世之秘诀

  曾国藩出生于双峰县荷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他望子成龙心切,便对曾国藩早早地进行了封建伦理教育,并写了一副自箴联,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始。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除了曾府“半读半耕”的家风陶冶外,主要是他终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得出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这些秘诀使得以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不败。在他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联: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1859年4月1日,曾国藩又作了一副自箴联: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上联借《孟子》之典,表明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下联表明了“终身有乐处”之意。从以上曾家两代三联不难看出曾国藩为人处世之秘诀。

  二、孟生一语双关

  曾国藩驻兵安庆时,当地有一位十二岁的诸生叫孟昭暹,诗文书法无不精通,尤其擅长对对子。曾氏是个很爱才的人,于是召见了这位“神童”,面谈时问及他的家世,了解到他的祖父也是生员,于是顺口出了个四字对:

  孙承祖志;

  孟生未多加思索,即对道:

  孟受曾传。

  孟,指孟子;曾,即曾氏始祖曾参,孔子的高足,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说“孟受曾传”。同时在这里又一语双关,孟又指自己,曾又指曾国藩。意即我小孟受益于您曾

  大人的教诲呢!孟生的恭维恰到好处,难怪曾氏听后即大加赞赏。

  三、总算扯平了

  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一天,两人相见时,左宗棠因听说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便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出了出边:

  替如夫人洗脚;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

  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堂一听,面红耳赤。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把他。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对边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显得更低微了。左宗棠吃了这个哑巴亏后,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对联,这回曾国藩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季子敢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辄相左;

  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臣徒误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对边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

  四、赵赭生巧对

  曾国藩受命镇压太平天国,许多人都投靠他做幕僚。有一次,湘军打了胜仗,曾国藩带了些幕僚出城游玩庆功。途中遇雨,便走进一间瓦屋躲避,原来那是一间祠堂,甚有气派,木梁雕着大鳌鱼。曾国藩见状顺口吟道:

  梁上鳌鱼,难煎难炒难供客;

  但却怎样想也续不出下联,他便示意众幕僚续联,一时间个个面有难色,忽地一个声音吟道:

  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

  曾国藩抬头一看,见门上贴着两个门神,心中佩服,询问之下,知是皖西解元赵赭生,立请他做幕僚,当任参谋。一天,赵赭生接到紧急公文,因怕有所担误,未经禀报便直闯入内堂,曾国藩正抱着小妾在膝上,见状对他大吼:

  瞎千双万只眼;

  赵赭生心中不悦,顺口答道:

  放一百二十心。

  说完将文件放下便走,他心感曾国藩喜怒无常,当晚便悄然而别。

  五、一联用两典

  曾国藩之好友何栻晚年罢官后流寓淮扬,无官一身轻,终日宴请宾客,来的都是扬州的官员富商。曾国藩到过扬州两次,每次都到何栻家中。一日,何栻请曾国藩到府上饮酒。席间,何栻讲起了罢官后以盐致富大营第宅的经过,还邀曾国藩为寓宅赠题。曾国藩想起当年范蠡,佐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知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至齐,隐姓名,与鸥鸟为侣,治产至数千万。复尽散其财去陶,自号陶朱公。便写了上联: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但下联该怎么写呢?曾国藩一时没有主意。何栻看到上联用典恰当,便连进了他三杯酒。酒刚下肚,曾国藩又想起了南朝梁东海郯人何逊,在扬州时,每值梅花盛开,常吟哦其下,后官居洛阳,思梅不得,固请再任扬州,以鹤自随,适寒梅怒放,大开东阁,与文士友好,笑傲终日。何栻不就像何逊一样,伴随着仙鹤,移家扬州。且徐凝《忆扬州》诗中有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于是,曾国藩提笔写了下联: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六、生挽汤鹏

  汤鹏字海,秋与曾国藩是同乡好友,又一起在京城做官,时相过从。后来割袍断义,谁也不理谁。说来好笑:就是对联惹的祸。那年春节,汤鹏到曾家拜年。主人把客人请进书房便坐闲谈。汤鹏眼尖,一眼看见书桌上卷着一叠纸,以为是主人新作的诗文,就想先睹为快。没想到曾国藩大惊失色,死活不让他看,这就更加勾起了汤的好奇心。汤鹏一把抢过去,展开一看,不由当即皱起眉头:原来这是一叠挽联,而且劈头就是“海秋仁兄千古”!再看却是: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狠狠盯了曾国藩一眼,重重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汤鹏确实也算一个异人。他少年登第,可官场却远没有曾国藩得意;他后来因事左迁,“恃才傲物,谤口繁多”;他的死也不同凡响: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家闲聊。有人说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都不相信。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还是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也有人在旁边议论:要不是曾大人生挽汤鹏,汤鹏也可能不至于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

  七、望湖亭口占

  1855年初,曾国藩以兵部侍郎衔率部攻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遂困守南昌。次年秋,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他乘机指挥湘军反扑。1858年8月28日凌晨,曾国藩由湖口开船,中午至吴城镇,遂在望湖亭赴宴。饭后,应重建望湖亭的彭雪琴之邀,当即口占一联:

  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

  一樽浊酒,重来此处看湖山。

  吴城,在江西省新建县城北约90公里处,是赣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古时这里不仅水路畅通,商业发达,而在军事上也是水师进退的通道。望湖亭,在吴城镇鄱阳湖岸,为彭雪琴1857年重修。重修后加高两层,登亭足览全湖之胜。在此次来望湖亭之前,曾国藩还来过一次,固有“曾上”“重来”之说。后来,此联就成为了望湖亭的名联了。

  八、题金陵湖南会馆戏台

  1864年秋,湘军攻破天京后,曾国藩常组织湘军将士在南京看家乡戏,并为江苏金陵湖南会馆戏台题了一联:

  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

  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

  上联的“荆楚”,即楚国,指湘军的家乡。“九歌”,指《楚辞》中的一篇。“枌榆”,汉高为江苏省丰县枌榆乡人,初起兵时,祷于枌榆社。后因以枌榆为故乡的代称。下联的“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曰:“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劫”是指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雅》、《颂》多歌颂之辞,故后以称盛世之乐。此联写自己重于写客观事物,旨在突出自己当时“胜利”后的喜悦心情。“聊作”,意谓并不多么在乎;“重闻”,却十分得意,用语甚是得体。

  九、桂湖怀杨慎

  桂湖,在新都县城西南隅,距成都20公里。因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幼时曾沿湖植桂树而得名。桂湖景色秀丽,图画天成。每逢中秋,桂蕊飘香,清逸可人。那年,曾国藩为四川主考,特为桂湖枕霞榭题联:

  呼吸湖光餐桂露;

  徘徊秋月漱荷香。

  随后,曾国藩想起了杨升庵。杨为正德时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诗文主清新,不受七子影响。世宗时因以直言极谏,而谪戍云南省永昌,72岁老死戍所。虽然杨氏故居已无存,但后人所建的“升庵殿”犹在。曾国藩便提笔为桂湖枕霞榭再题一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上联写湖光山色迷人,我仅是来此欣赏的过客。下联对景思人,想起了杨慎自幼在湖畔读书,面对荷花满湖,不由得怀念才华横溢而遭贬谪的诗人来。先写景后抒情,把景、情、人、我融为一体,表现了高雅的韵致。

  十、莲湖清净

  莲湖书院遗址在湖南衡阳市。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知县陶易所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陈笃改建西湖之南,易名“莲湖书院”,并清曾国藩题联:

  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

  湖水连天静,眼前可悟到斯道源头。

  上联嵌“莲”字,以“清”字承莲香着笔,写莲湖书院清香入座的学习环境,兼论读书治学“当描成这般花样”的境界,即像莲花那样端庄素雅,挺拔俊秀,清香四溢,传之久远。下联嵌“湖”字,用“静”字承湖水落笔,写莲湖书院静谧安恬的学习条件,兼谈读书治学应“悟得斯道源头”的方法,即在严谨静心的研习中,正本清源,阐释义理,掌握有益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巧嵌书院之名,妙用“清静”二字,与“莲湖”相映,可谓读之清香扑面,静水悦目,使人醉心于此书院,决心描“花样”,悟出“源头”。

  十一、题联勉励故乡子弟

  东皋书院在曾国藩故里的湖南湘乡县(双峰县是1952年从湘乡县析出的)。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创建。由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句而名之。曾国藩在湘乡读书时,为东皋书院题了一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涟水”源出涟源,是湘江一级支流,流经湘乡县城;“湘山”又名君山,位于洞庭湖中,这里借指湘乡县东山。美好的山川,其灵气一定会产生杰出人物。古来豪杰圣贤并非天生,要凭学子们深明大义,认清方向,不断磨励,努力完善自己。曾国藩在作此联的当天日记中写道:“周缦云来上学,次儿纪鸿、外甥王兴韵、女婿罗兆升三人从之肄业,已刻行礼。”由此可见,全联寄托作者对湖南青年的期望,特别是勉励故乡子弟通过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但其虚实相融,浑然一体,意味深长。

  十二、两江总督撰联演说

  曾国藩对人对己一贯要求严格。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邵)蕙西面责予数事:一曰慢,谓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二曰自是,谓看诗文多执己见也;三曰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直哉,吾友!吾日蹈大恶而不知矣。”在他第一次出任两江总督时,就为两江总督衙署厅事题了一联: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联中“愿诸君”、“使僚友”两句,言真意切,比一篇面对僚友的演说词强多了!

  十三、祈雨作联

  同治六年(1867)五月,“江宁天气燥热殊甚,枯旱已久。”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署内设坛求雨,每日在大堂三跪九叩,恭迎南方朱雀、风云雷雨诸神,并屏退左右,将祈雨文告诵读一遍。一日,曾国藩出城到数十里的灵谷寺请水。抬头看天,“热甚而风不息,夜间皓月皎洁异常,全无雨意”。曾国藩心想,这一定是触犯了神灵,才遭此惩戒。谁知“辰正即得大雨”,终于缓解了旱情。曾国藩对左右说:“此水是八功德水呀!”当即为灵谷寺作了一联:

  万里神通,渡海遥分功德水;

  六朝都会,环山长拥吉祥云。

  并为修缮灵谷寺送上了四千两黄金。

  十四、官厅挽马新贻

  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曾国藩在盐道衙门,与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主审“剌马案”,众人议定将剌杀马新贻的张文祥凌迟处死,并重祭马新贻。一日午初,马新贻出殡回山东,白幡纸钱,遮天敝日,观者塞道。曾国藩随行至三山街,心中烦闷,便在一古董店内小坐。时有庞三省悄悄对他说:“前年我在马谷山(新贻)厅上同坐,忽然梁上落下一条大蛇,长约四迟许,似亦不祥,果验。”等队伍走过,曾国藩即抄小路先出了水西门,在官厅等候。未初三刻,马的灵柩到达官厅,曾国藩行礼毕,书上一挽联:

  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片时逸豫;

  来君叔为何人所贼,足令百世悲哀。

  随即回署。

  十五、撰联治眼疾

  曾国藩晚年右眼失明,左眼模糊,经常“眼蒙不能治事”,很是痛苦。尚书毛煦初送他一幅“墨晶镜”,让他遮在眼上,挡风避光,以求保住“左目一隙之光”。许仙屏送他一块“中空积水”的玛瑙,用金刚钻打开,取水滴在曾的眼中;他自己每天早起后将两掌磨擦发热,沾上舌尖的唾液在眼脸上擦八十一下;还有一个叫马昌明的守备,自称擅长气功,可以运气于人的肺腑,天天到督署与曾对坐“三刻许”,坚持了“三七二十一天”,却无效果。一日夜间,曾国藩偶登督署内东面的一座高楼,夜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抬头望去,满天星斗,心情所至,出口就成一联: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

  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念完此联,心中一畅,眼疾的症状减了大半。因此,此后曾国藩常夜登此楼。

  十六、为两江总督署撰联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署新造大小房屋一千一百八十九间,同时在天王府金龙殿基础上重建了督署大堂,重檐尖顶,泥金彩绘。曾国藩亲自撰了一联: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乃尽我心。

  为了将此联作为两江州府衙门大堂的对联,曾国藩将对联连续书写了六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