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篇1
进入五年级后,我比之前备课更加精细了。每次备课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各种资料,但上课的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如何追求更高的备课效率呢?我翻开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他在书中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的详细描述,让我这个年青语文老师茅塞顿开,也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重新审视。
什么是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中说道,文本细读就是引导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字里行间阅读。而慢下来,沉入词语,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功夫,却非一日之功!王老师举了他讲《小珊迪》一课前进行文本细读的例子,他以自己对语言的敏感,从每个词语、每句话中窥斑见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可见他细读文本的功夫之深。然而,只有这样的文本细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和神韵来。
文本细读的功夫怎么练?首先在备课时,打开课文,先是干干净净地读。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在读中始终保持对文本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其次,让自己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生活中的角色。你要不断问自己,这究竟在写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写?为什么只能这样写?用意何在?启示何在?在你千万次的问中,文本就被你掰开了,揉碎了,最后被你消化了,吸收了。当你真正练就了文本细读这一功夫,教材这一关才算通过,而此时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读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花大量时间备课,课堂效率却不高。那是因为我对文本细读得不够,对教材没有熟烂于心,就无法自如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要想课堂高效,必须静下心来进行文本细读。
其实,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细读也就有多美!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和精神高度,才能真正从文本中读出神韵来。而实现这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会读书,用书堆起底蕴来。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 篇2
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
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融为一体,带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想想自己的课堂,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
二、“诗意”便是“举象”中品。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引领着孩子们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转换。这种引领让孩子“见”到了文字背后鲜活的形象,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情境和感触,从而触摸到文本蕴含的真情。文字与举象之间的转换才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三、“诗意”还是文本中的“咀嚼”。
细读文本,倾听文本的灵魂,是王老师大力倡导的。他改用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名言:“慢慢读,欣赏啊!”他认为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温不燥,慢慢品、慢慢赏,让文本与阅读主体亲密接触。他告诉我们,行走在文本的从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嗅到了扑鼻的花香,人的精神会得到震撼。在文本中能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相关文章:
【荐】读《狼王梦》有感10-19
读《狼王梦》有感_900字01-24
读《狼王梦》有感(集合15篇)07-16
读狼王梦有感(精选15篇)03-08
关于舟过安仁的诗意谁知道?07-25
古诗观书有感的诗意07-21
读《争论》有感12-24
读《父亲》有感08-31
读逃离有感07-29
语文《核舟记》教学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