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通用21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时间:2024-10-23 22:06:37 海洁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通用21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滕学先生的著作。初看这本书时,觉得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但在任务的驱动下,真的静下心来读时,便被书中的观点和案例渐渐地吸引。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他们教育改革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极其相似。所以,书中的许多观点,我读起来感受很深。

  例如:书中对繁体字“学”的字形解析。佐滕学先生认为,“学”的上半部中间的两个“X”表示交流的意思,上面的“X”表示与文化遗产的交往,下面的“X”表示学生之间的交往。两侧的形状像大人的手,表示大人想尽办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解析不仅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学习”的含义,突显出“交往”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国方块字的博大精深。

  又如,第二章第61页提到:“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对于这个观点,我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真切地体会到了。

  我想,结对子随堂听课就是一种“合作性同事”的关系。我所说的结对子并不单单指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它是指同事间两个人或几个人相对固定地,经常性地相互随堂听课。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向同事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也对上课的老师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上课的老师在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上课”和“听课”这两角色经常相互轮换。三年来,正是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随堂听课,经常地、持续地进行,才使我们的教学能力,课堂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像这样子,书中让令我赞赏的观点和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也许是区域和背景不同的缘故吧,书中的个别观点,我认为值得探讨。

  例如:关于“手势”教学的观点:“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我认为“手势”教学并不这么一无是处。在数学教学中,“手势”教学能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很好用也很实用,经常被老师采用。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利用拳头的凹凸记住大小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大北师大教材中,还有一种利用手指的伸屈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这种方法真的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学生非常喜欢;我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这一课时,虽然在黑板上画了很种图形想让学生明白这三者的关系,但是练习多次后学生仍不大理解。后来,我把两只手掌当作具进行演示,学生跟着比划,很快就明白了这三者之间区别了。

  每一本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用欣赏的、选择的、批判的眼光读,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都将会受益匪浅。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轻松、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判断、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3

  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学校给我们学校每位老师的寒假阅读作业,初拿到这本书的我,就被书名的意义和佐藤学博士的经历感到小小的震撼了一下。这本书封皮简单素净,也不太厚,正如书名一样,“静悄悄的”,亳不张扬。但翻开阅读,书中平实、淡然,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但书中描述的很多案例与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差不多,他所讲的课上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课上铺遍的问题,细细品读时,心灵被一次次被撞击,一次被次被感动。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倾听”,书中讲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佐藤学先生把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用棒球运动形象的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而在我看来各种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而在我们很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只关注了学生的发言,通过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没有真正去认真倾听;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自己预设不符时,想方设法也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要的答案上来,如果表述不清和模糊时就一带而过,或干脆直接把答案给孩子,心安理得地做一个“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殊不知,正是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了,甚至被扼杀了。而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下的学生,早已失去了个性,丧失了灵性。如果我们老师能认真去倾听,理解猜透学生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听出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产生共鸣,与学生心心相印,心领神会,这将能大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老师要熟悉教材、熟悉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发言中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心情,学生也能从老师的倾听中能得到尊重,能从老师的评价中提到思考的动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4

  我读完了《静悄悄的革命》这里有前沿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这里有根植于教室的课堂革命、教学革命、课程革命、学校革命。

  变革从思想开始。

  倾听的教室。

  教学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从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师”转向“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或“润泽的教室”。在这里大家心安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每个孩子即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也能体会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不加反思的语言表达总显的肤浅和苍白。而通过倾听,通过对教师,对其它同学发言而总结反思出内心被唤醒的东西再被转换成自己的言语,这才是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经过“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而产生出来的,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关键是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鸣。也许这对于本节课并无帮助,但却能保持孩子学习的成就感,愉悦感,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教师能做的就是要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教室里就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教师是这种关系的构建者,引导者。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学习将实现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即教学的中心。教师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收获有展示有共享有欣赏的学习,实现学习由个体出发,经由同伴的合作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允许课堂中的异响”我们已经习惯了按教师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然而一旦“异响”被忽略,我们很可能扼杀了即将燃起的学习热情,也就破坏了交往的可能。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5

  从书声朗朗到议论纷纷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情形在小学最为常见,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盛况似乎不复存在。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仿佛窥探到了这种情形的原因。小学生对事物较为新奇,敢发表自己的言论,会说出心中的质疑,慢慢的,在课堂上不知所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我们有时过分追求内心想要的答案;有时过分追求掌控课堂,关注进度,从而忽略一些较慢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不专心听讲,或故意为之;有时我们过于追求形式主义,会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手势或者行动表达他们的意见,比如说“同意他的回答的同学请举手”之类的语言,这看似高效的课堂活动可能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本就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会通过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衡量自己的答案,同意人数过多则还好,如果是同意人数较少或是哄堂大笑,那么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或者是就此沉默。因此,我们应学会等待,或者用恰当的言辞去鼓励孩子,尤其是那些较慢的孩子。

  说到倾听,不得不说我时常会犯下的错误,我以为倾听学生的语言就是对他的回答加以解释或者是重复,以此达到和学生共鸣的效果。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觉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书中是这样叙述倾听的:“倾听不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简而言之,就是从内心深处倾听,让学生知道你的倾听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以赞美的言语回馈,以鼓励的眼神答复,育人于无形之中,让学生也慢慢的静心倾听,而不是固执己见,忽略他人的想法,错过精彩的言论。也许,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等待发言,以自身的行为示范倾听应该怎么做,默默的倾听,关切的注视,不急于打断,不机械的重复,让学生各抒己见。我们所做的就是懂他,知音难觅也得寻觅,情感上的共感共鸣是最好的倾听。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内心深处倾听,彼此成为知己,高效的课堂便会逐渐形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6

  这学期,我阅读了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名旁边还有一排小字--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看到书名,我不由自主的想:“静悄悄”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意思?而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课程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程,应该怎样实现?书中是怎样论述的?带着这些疑问,打开书,我认真的研读了书里的内容,有些还没看完。

  本书所介绍的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虽然没有读完,书中的一些观点仍然让人有所收益。如:教师太严厉和太温和都是不合格的;要充分重视开头;让学生居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倾听比发言更重要等。在这些观点中“倾听”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有很多理论和案例都论诉了“倾听”的重要性。

  如:1.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2.“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3.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4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学:1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2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精彩的发言要表扬,胆怯的发言要鼓励,错误的发言要引导,用“你说的真棒”或“竖起大拇指”等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发言。3引导学生倾听,给孩子布置任务“他说的好吗”“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你会说吗”等语言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

  读的内容中,也有一些不太理解和不赞成的内容。如:“被动的能动性--应对”这句话不是太懂。“在教室里,凡有不好好听别人发言的学生,肯定有不认真倾听每个学生一言一行的教师”这句话就不赞同。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7

  《静悄悄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他们的教育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佐腾学先生用中国《中庸》的思想,不偏不激地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听,但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学生了呢?常常有这种现象,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怕影响教学进度,随便给孩子找个借口让他坐下,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左滕学先生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种以倾听为基础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这一章的精彩更在于原田老师“蒲公英”的学习案例,既包含了“量体裁衣”般的学生个性,又包含了“交响乐团”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润泽的教室才能生成。

  最后,我用佐藤学先生的一句话应作为我对自己的一种警觉,也是同老师们共勉:“从书本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8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9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提倡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教师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我们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0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1

  说实话,从下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发现还不是那么难看。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人钦佩。

  接着往下看,我发现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的一些教学现象和我们还是有些类似的。比如说他所说的综合学习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差不多,比如说他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说他也讲到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其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因为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十分相象: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作为一名术科老师,对于这一点可以说体会最深刻。我们通常每学期都会教两到三个年级,高低混合。如果连续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一节是高年级的话,那绝对是具有戏剧性的冰火两重天:一节课会是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发言时惟恐你不叫到他,让你因为教室太过热闹而烦躁:而另一节课绝大部分却严格奉行“沉默是金”,尽量躲避你的提问,让你因为他们的冷漠而郁闷。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而造成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怕害羞,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也不怕小朋友嘲笑;而高年级的孩子懂事了,比较谨慎,怕回答错了丢脸,所以不敢轻易举手。但看了作者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程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而他还指出教师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而应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我觉得虽然我们也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课,可好象学生真正参与的实践并不多,就算有也局限在校园,拓展不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想都不敢想。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过,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2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更要有素高的道德和崇高的精力境界,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暑假期间,在坊主赵静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的空洞理论,整本书读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刻苦钻研的老教师在给自己说话一样,不是书面语言但又非常凝练。

  佐藤学先生所倡导的学习的共同体与一般的小组学习不一样,是一种协同学习。首先是模仿他人的思考,其次是将其他人的思考作为一个脚手架,来达到更高的程度。它是一个“互相学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而非一个人的独白,要以倾听为基础。

  那么,什么是静悄悄的革命呢?佐藤学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教授在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

  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这才是“润泽的教室”。那么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让自己成为“春雨”,能及时、准确、细致、无痕地滋润学生。

  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怀揣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学会倾听,教会倾听,从身边开始,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3

  今天,有幸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印象中,似乎从未如此认真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一本书,更别提这类看似深奥、专业且无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了。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但是读到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时,却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书中谈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细细品味下来,却获益匪浅。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老师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敬而远之,难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动,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让其与你心之相通,是否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呢。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自己也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是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不妨跟学生说一些譬如"你比老师的思路还清晰啊","你的回答有点儿幽默呢","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来引起孩子的共鸣共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时,便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特长,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呢;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如用爱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其敞开心扉;对于成绩差些的学生,我们不是一味地责备与讽刺,当他们做错题目的时候,不轻易下结论,也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因势利导地予以纠正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说得真好!

  当我们还在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们沟通时,你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有没有真正放下所谓的"权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讨论每个问题、每件事情呢。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终其一生,陪伴,倾听,理解,包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吧……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4

  佐藤学在将他的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蹴而就的革命。

  作为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看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向题。”他与校长、教师们起研讨改革中的间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阅读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益并能做出来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刷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加纳校长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

  若千年轻教师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救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遗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佐藤学所摹划的教育改革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由衷渴望自己能够加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5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户外,革命烈士的壮举,但是那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样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此刻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推荐。我下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作者却发此刻这些不一样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此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能够说是很有帮忙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此刻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但是此刻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个性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能够透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务必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务必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思考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6

  经过好多天,我终于把《静悄悄的革命》读完了。受益匪浅,最主要的是打开了我的格局。

  我以前所读的书都只针对教师个人成长,而这本书是从学校发展来谈的。角度很新颖,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理解了前几年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那时候只是跟着领导的指令做就行了,领导的教学理念,还有一些做法,我当时都不明白。比如我们学校课改之初建立的“学习共同体”,当时觉得这个词很新鲜,原来是有出处——《静悄悄的革命》。现在看到了那样做的理论支撑。也更深刻的了解:一所学校的发展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很多位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开始读这本书,就觉得有些词语特别难懂。比如,其中的“主体性”“被动的能动性”等,这些地方需要细细揣摩。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两国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都有相同之处。比如我们都重视发言而忽略倾听的重要作用,甚至将它写进素质报告到里面。更有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大大方方”地在台上演讲,报了各种“口才”培训班。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没等老师说完问题,就举手抢答,叫他回答,却又答非所问。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纠正这一点,多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认识了很多知名的日本的.中小学。比如《向学校的未来挑战》——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这所学校挑战的是“参与学习”,这里每一项活动,家长的参与度都会达到70%,教师方面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开放了教室。家长方面他们没有抱着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他们把学校作为“我的学校”、“大家的学校”来认识。做到一点很不容易。

  在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也会请家长维持一下秩序,有很多都是爷爷奶奶来维持,他们来的时候基本都以自己的孙子孙女为中心,替孩子背书包,拿水壶。别的孩子掉队了,也视而不见。有一段日子,我也不胜其烦。后来,我就很客气的跟这些家长说:“请家长们照顾一下那些在后面的孩子,催他们走快一点。”我连着提了两次才好一点了。也就是参与式教学的推行并不好实施,这要跟人的本性做抗争。

  读了这本书,再听校长们的讲座——在听“明霞教师成长联盟”内董校长的讲座,她们学校的一些做法,对照这本书,或多或少就能够找到其中的影子,就不至于像听天书一样了。

  读书,让我了解了远方的教育,让远方的思想与眼前的现实相交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本本好书,让我有勇气和力量,奔向远方。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7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02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8

  “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教书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因为无论做什么,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静悄悄的革命》中记录的一节综合实践课令我印象深刻。这节课是要到敬老院照顾老人,学生们各出其力,为的是博老人一笑。于是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扑克,有的喂老人吃东西,但这些都于事无补,但学生们并不死心,教师也没有阻止,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继续做事情,最后让学生把活动实录记下。这节课最后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位教师不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边呢?因为从活生生的人那里学习,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是综合学习的特点,离开这一特点的综合学习,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其实不仅仅是综合实践课,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们就好比引路人,带给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于以后成长为什么性格的人,取决于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们就要依据课标、学情、教材来决定我们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我们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获取的多少,对我们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经有一家长问我,他说:“老师,我们孩子的乘法口诀背的特别的熟练,随便问张嘴就来,他的每一笔开销也记得特别清楚,但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是不会,这可怎么办啊?”其实这个家长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可以让孩子养成做事情有条理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于是我就问他:“孩子的帐是怎么记得?”他回答我说:“就是买什么东西花多少钱一条一条的记清楚啊!”我在等待着他后面的回答,因为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而已。我等了会也不见他开口,我们陷入了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我问他:“你有没有让孩子算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他笑了笑说没有,我说你下次再试试让孩子算下孩子还剩多少钱。就这样,过了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说孩子面对这类问题正确率提高了许多。其实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孩子,了解还在需要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和孩子的父母谁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们的一辈子,去为他们谋划未来,为他们遮风挡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们的这段日子里,交给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19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0

  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很快速地浏览,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但当读完,只记得大概,至于细节,忘了。可是读这本书,我发现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按以往的读书方式阅读,居然不行,读不懂。你看,“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方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什么意思?回过头再读,一连读了三四遍,还是不懂。那就放着,一知半解吧,继续读。于是又看到了两个词:“服装裁剪”“交响乐团”,不禁莞尔,对作者深深佩服。这本书,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贴切的比喻,对比,很形象,读来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浮躁的`、肤浅的读书方式,让我回归了学生时代细致、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再说得严重些,它改变的其实不只是我的阅读方式,还有我的学习态度,能让我终于定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

  边读着书,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书中的事例与我们的现实相比,然后感叹,国情不同,教育也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呀。

  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教科书上“一幅豆大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提问“豆大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作者的想法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样没水平的问题。”读到这里,我也在想,教师这样提问为什么就不好呢?体会人物的心理,感悟人物的品质,不是我们时下很流行的做法吗?为什么在日本就被认为是“没水平”呢?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我迷惘了。

  还是我们的新课标提得好啊。一位原田老师带领学生研究蒲公英,“为了不引起同年级其他老师的注意,他们把30多个牛奶盒并排放在了教学楼边美工室的里侧墙跟”,因为“同年级的同事们有暗定的‘齐步走’框框”,而最后的结果是,“听说还没等这些蒲公英开花,已通通被校长拔掉了”。我想,这样的事情,这么多的阻挠,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们同事间既没有“齐步走”的框框,也不用遮遮掩掩来研究,更不会有学生的心血被毁的下场。因为我们的新课标正鼓励着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看着日本这样的事例,我庆幸呀。

  书,不厚;内容,不多,但很丰富,值得读,好好读。因为,这本书常读,常新。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1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辛亥革命后到19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相关文章: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精选15篇)07-10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12-11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2-23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的心得体会02-06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范文07-01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的读后感12-18

《静悄悄的革命》初中读后感10-18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通用17篇)05-15

《静悄悄的革命》新教师读后感07-07

悄悄的提醒的作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