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活着》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活着》有感1
我第一次看活着,不是看的小说,而是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很小的时候就看了,看完之后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惨了。
活着这部小说,是我在高二的时候看的,当时是因为很多同学的推荐,然后去书店买了这本书,买来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看他,而是先去找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当时看完电影就不想看书了,因为看完之后感觉到很压抑,福贵的命运坎坷之难。
缓了一星期后,把这本书从放书本的最底层给抽了出来,书还没开封,打开之后看了前言,继续看内容,当时上课偷偷看,看的心惊胆战,但里面的内容越发吸引我,我用了一天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不敢细细的看,只敢一掠而过,看完之后,发现书本比电影描写的更加有细节,也更真实。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老农福贵讲述他悲惨曲折而又幸运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纷乱特殊的年代,他经历了家庭的兴富与衰弱,经历了战争与动荡,也经历了身别亲人的接连离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贤惠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孩子;却也失去了许多。福贵是悲惨的,在挥霍完家产之后,他由地主变为贫农,家道衰落,父亲也因此离世;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变为贫农,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为地主而被枪毙;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个贤惠的妻子,作为农民的他生活却也是幸福的。但是,随着亲人的接连离世,他的生活也渐渐地改变,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命运如此多舛,他仍坚强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过去的伤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么平淡。这种平静或许只有快到了生命尽头,回望过去时才会有吧。
迄今为止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四遍,每看一遍都有一个新的体会,能从书中感受到更多的感悟,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读《活着》有感2
日子总是要过着,不管前路多么险恶,活着便是最好的安排。重归故乡到儿子有庆去世,福贵虽苦但幸福却常萦心间,尽管土改、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家珍的软骨病横亘这段时光中,他也依旧幸福着。
心碎的日子又转念即至。不谙人事的有庆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勇敢断送了他稚嫩的生命。福贵抱着羸弱的.亲身骨肉,用自己的半白华发葬送了青丝犹在的有庆。丧子的福贵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他要镇定,他要平复内心的复杂涟漪去安抚妻子内心激荡的情绪波澜。
读《活着》有感3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我看来,这“活着”是属于福贵的活着,更是当时广大农民之间心口相传的人生信条—好好活着。
对于“活着”,不同的人总是有着不同的看法,身份处境不同带来思维火花的碰撞已然不同。对于徐家大少福贵来说,“活着”便是恣意妄为,便是在各种情况下争当那千古不孝无双的名号,吃喝嫖赌便是他的孽子风范,浑浑噩噩便是生活常态。当他已然沦为了那个乡下老农时,对于此刻的福贵来说,“活着”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字眼,便是在那间茅草房子里,守着家人,混一个饱暖,守一世清贫了,这便算是“活过”了。
对于身处十年炼狱的广大农民来说,“活着”不再具有别的深意,就是如此单纯,在痛与苦难之中麻木便是常态。
把目光聚焦到千年之前,对于曾是一个农民的苏东坡来说,对于“活着”,他却是有着不同的见解。
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此时的.他,将自己摆在一个新的定位上———活过一次的人。黄州虽苦,却也有田产,可供解饿,却也有一房,可供挡风遮雨,虽山高水远,却也在千里之外,有一亲人来信挂念。他同样在作品之中表现出来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东坡,是“荦确坡头路”,福贵有的是五亩上田;苏轼在苦难之中,却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世界,喜为一乡下牛翁,用自己的思想,一遍遍荡涤着自己的内心,一遍遍冲刷着心田的百合谷地。福贵,选择的却是,却是如同女孩子一般,以泪洗面,去还是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生活的压迫。
福贵与苏轼的差别在哪儿?
在我看来,二人虽然经历大致,可对于福贵来说,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方式却是大相径庭。
于苏轼而言,生活便是坐于船上,且行且享用“大自然之无尽藏”。
于福贵而言,生活便是彻底的无奈,便是到头来的“活着就好”。
十年,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也是值得反省深思的。虽然物质缺乏,但又何妨在苦难的环境中用精神食粮充饥,从而作出一副最为豁达的中国姿态。
读《活着》有感4
《生之欣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告诉我的。看过了诸多经典著作,《活着》是唯一一本我读完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然后迅速展卷从头到尾重读的一篇。是作者余华的经历吸引我?是离我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片段吸引我?还是主人公大起大落却依然安若泰之的神情打动了我?也许皆而有之。我要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在福贵深深的皱纹里细细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余华的作品很多,《活着》用第一人称的我,代入了老福贵的一生,无疑更加让读者身临其境。作者因为偶然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进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的离散,而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作者被这首歌打动,也决定要描写这样的人物,所以,才有了这部《活着》。也是因为作者出生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的童年,正是我们的祖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过去的几十年,历经封建统治的余孽,政权的交替;而即将到来的几十年,将迎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发展的高光时刻。作者的成长,也一定经历了时代的碰撞,思想的跳跃,以及,沉淀下来的深思。
老福贵的一生,也是中国的一部近代史。福贵年轻时是个地主家的富少爷,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一直过着吃喝嫖赌,随性猖狂的日子。直到某天把家产败光,福贵才发现原来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需要自己从春到秋种出来;穿的每一寸布,都需要一丝一缕织出来。福贵从此变成了他以前最无视的'农人。而他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其实能安安静静做一个农人,是多么幸福的事。他的悲剧从此展开,老父被活活气死,妻子被迫离开,而当他慢慢接受辛苦的生活时,却意外被抓了壮丁。老母亲还在等着他买药回家,福贵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思考着,活下去,还是死去。
战场没有留下福贵,他最终千辛万苦的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老母亲没有等到他,亲爱的懂事的大女儿已经变成了一个哑巴。这之后的几十年,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意外离世,每一次离开,都是在福贵的心上狠狠的割上一刀。到最后,老年的福贵身边只有一条老牛陪伴。福贵在耕田的时候,大声的喊着亲人们的名字,好像她们从未离开一样。多年离散,在福贵的记忆里,他永远记得妻子穿着的水红旗袍,记得凤霞的笑容,记得苦根的小镰刀,记得亲人们最好的最美的样子。那些时刻,多美啊。福贵总是以为自己要死过好多好多次了,可是他还是活着,带着他的亲人们一起活着。他一个一个喊过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
在命运的捉弄中,老福贵一次又一次扛下了不幸,他豁达、安详,慢慢的走他的人生之路。活着,多好啊。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连弱小如蜉蝣者都要感叹人生苦短,生而为人,生之欣喜,活着,只为活着。
读《活着》有感5
看完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强烈推荐这本书,阅读流畅。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本书有五个序言。在日本的序言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与死,创造了起起落落,并引用了贺的一首诗:
小离家老大回来,地音没有改变鬓毛衰老。孩子们见面时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从哪里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理解,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理解。就像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觉一样,初中和现在有着深远的不同。现在看完《活着》这本书,感觉不是很深,也不觉得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上一两代人的痛苦。
读完后,我可能会有以下感受:财富最大的幸运是带走了这么好的妻子,这甚至改变了他以前对择偶的看法;凤霞因为生病变得哑巴真的'很遗憾,但我对她第一次相亲的成功感到惊讶;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他能给他一只狗和他一起玩,那就是天堂生活。毕竟,绵羊和人类之间的互动仍然很少,感触最深的是,当富贵称赞他跑步获得第一名时,他唯一的表扬真的比有庆本人更兴奋。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凤霞死于难产,二喜死于施工现场事故,因吃豆子而死于苦根。当她回到家乡时,她也听到长辈们提到了类似的事情。当时这样的事情是真的。
只有回到家乡,我们才能听到长辈们讲述他们年轻时的痛苦。他们的表情大多是相似的。他们脸上的皱纹快乐地游动着。就像财富一样,他们精彩地讲述着自己。
读《活着》有感6
我感受到活着更深刻的意义。人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平静来概括,靠回回首彻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富贵年少家庭富足,无需为生计费心劳累。生在地主家庭的富贵衣食无忧,读私塾不需要走、有长根背着,享受穷人无法享受的尊宠。在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中,富贵不知道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抛弃娇妻,留恋柳巷。在酒醉_逸当中自甘堕落,毫无廉耻,顾忌,由青楼女子背着自己串街走巷,成为县城当中的笑话。在这里他不知道这种快感、逍遥都是昙花一现,也无法体会到烟花易冷的凄凉。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富贵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一掉进去就从来没有出来过。
_和赌相伴而生,相对烟花柳巷的柔情,_挥洒如金的紧张和刺激更加人你沉沦。在如梦如幻的赌局当中,富贵输掉了祖辈积累的家产,从一个富贵之家变得一贫如洗。得知富贵输掉家产之后的老父亲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暴跳如雷,反而十分的平静。平静的表面下是波涛汹涌的的百感交集。知道事情无法改变的状况下,老父亲决定给富贵上完最后一课,将家产换成铜钱让富贵调到县城去还债,富贵挑着一筐一筐地铜钱,肩膀磨出了血,明白赚钱的不容易,痛哭流涕,从此以后踏实的生活。
身份的巨变让富贵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老父亲被气死,妻子被岳父带走。富贵只能租种龙二从他手上赢走的五亩田地养活一家人。从一个福少落魄到自己耕种田地去养活一家人的艰辛可想而知。人往往在最容易活着的时候不安分地活着,而在最不容易活的时候又努力的活下去。看着年迈的母亲蹒跚的跟着自己富贵的内心刺疼着,聪明伶俐的凤霞跟着受累,富贵内心也是深深的自责。亲情是人内心当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贵也是如此。富贵的人生从圆滑的曲线变得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但他一直努力的活着。相比较之前短暂刺激的快乐,现在的他是真实、充实的。
人一旦真实地活着,那不真实也变得真实。
读《活着》有感7
人们越害怕死亡,人们就越胆小。坚强和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们因为孤独而痛苦,因为痛苦而孤独,在黑暗中,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补充,相互因果关系。读了余华的《活着》后,我开始觉得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起落落。读了之后,我们会意识到活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要靠记忆忆来安慰,依靠倾诉来释然,依靠平静来总结,依靠回顾来彻底理解。
悲伤的残阳微弱地呼吸着,无意中感染了那个下午的黄昏,带着一点忧郁,带着一点遗憾,带着一点冷漠,福贵讲述了他的生活。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 曾经像一部经典,缩成了记忆。年轻的福气是财富,有刘村人无法比拟的生活,享受别人无法享受的尊重。人们常常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虑不安。烟花柳巷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磁场,福贵一步一步地陷入其中。当他让绿楼女子在街上穿梭时,他绝望地包括妻子的父亲。也许他从来没有想过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妻子,忘记了醉酒的世界。人们总是忘乎所以。当所有的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荣就会悄然而至。福贵不知道他在为自己挖陷阱。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温柔了,金牌赌场是富人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爱他的妻子更爱赌场。世界上熙熙攘攘的人都是为了利益,金钱是利益的实体。赌场的输赢就像梦,福贵不知道他在失去自己的生命。叹息之后,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富足,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幻想。当他把家里的财富一无所有时,他的父亲并没有打架,相反,他的父亲非常平静。事实上,人表面上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的,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旦一个人受到上帝的关注,他要么垂青,要么抛弃。悲伤的气氛还没有消退,增加了妻子离婚的痛苦。家珍的`父亲罗鼓声张地带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哑然,一句话也没说。一旦一个男人犯了错误,就很难原谅他。一旦一个男人破产了,他就不那么霸道了。福贵看着妻子离开,默默地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土地。他想养家糊口。
人们在容易生活的时候往往会不安分地生活,当他们难以生活的时候,他们会尽最大努力生活。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母亲蹒跚在旁福贵心里可能很痛;看着聪明的女儿凤霞,福贵可能会狠狠地诅咒自己。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心中无形的线条。看着亲人为自己累,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是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成了曲折颠簸,他一直在努力好好生活。此时福贵叫富贵,有点讽刺的悲伤,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活着。
一旦一个人真的活着,不真实就变成了真实。
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回来庆祝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被自己打骂的妻子站在门前,带着执着的笑容,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浅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当人们拥有它时,人们很容易忽视她的存在。当他失去它时,他会想起她的善良,但在这个时候,福贵永远不会忽视他的妻子。他开始爱他的妻子。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深情如海的患难夫妻。他们真的在为家人工作。
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悦,也没有纯粹的悲伤。
他们的母亲因过度劳累卧病在床,所以有必要请医治疗。福贵进城了,没有请医生就被拉去当壮丁。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偶然。福贵逃不掉,看着离家越来越远,福贵越来越难过,这可能是上帝故意搞的闹剧,让一个人经历一点生死,然后彻底了解生活。
当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下去。遇到解放军后,他幸免回家,看着茅草屋,福贵可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善良;看着眼前的一对孩子,福贵可能真的意识到生活有多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乐的背后,是情感的流淌,夫妻在灾难后的余生相遇是一个感人的生活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命的期待,是超越孤独和痛苦的勇气。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欣赏他的力量和勇气,无情地夺取了青春的生命。福贵心中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力量几乎被失子的痛苦冲走了。他可能会责怪自己给了儿子有庆带着嘲笑的名字,但福贵还活着,因为有家人。然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孙子相继离开,留下他一个人,怀念,忍受孤独,经历孤独。
但这些并没有打倒他,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凉的岁月里,他和老牛有着很好的默契,他把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人能说话和理解的情况下,他经常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别的东西上。人是情感动物,再怎么受打击也抹不掉自己真实的气质。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认为他已经超越了如此痛苦的生活。他过着真实的生活,没有任何虚假的痛苦。
经历的越多,理解的越深。人们理解死亡中不可避免的事故,理解死亡实际上是另一种生活,所以人们生活真实、安静、冷漠,就像福贵在安静的下午告诉别人他们的生活一样。事实上,福贵一生的悲伤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的时代。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太多的不安和不安。个人命运在时代潮流中摇摆不定,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虽然个人超越了生死。但是很难超越时代,而福贵却活在那个悲惨的时代,带着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真谛。在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死亡中变得异常奇怪,死亡中不可预测的成分越来越大,越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困难。层出不穷,一波又一波的苦难像风一样袭向人们的人生旅程,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坚韧不屈贵品质。虽然生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它充分体现了生命的力量。命运,可以感恩,也可以仇恨,但不能违抗。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的标准永远不会有答案。《活着》向我们展示了平静生活的可能性,绝望不存在。
为什么人活着?这不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有不同意见但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说:生活不仅是生活本身的要求,也是生活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生活之外的任何事情而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残疾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腿因为一次事故而残疾。后来,他病得很重,生活也很坎坷。然而,他曾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出生了,这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给他的事实。上帝给了我们这个事实,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亡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情,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你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要痛苦地活着!
生活是困难的,生存充满了痛苦。正是这些许多伟大而普通的人物,让我们通过眼泪观察微笑,通过痛苦体验生存。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什么,为此让人心碎的痛苦?不!正是这种痛苦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苦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诚,使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注定伴随着悲伤,但正是悲伤让我们活得更清醒。正如余华自己所说:笑着哭,活在死亡的陪伴下。 只要你活着,就会有希望。这是他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信息。如果你坚持活着,无论多么艰难,你都必须活着,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希望。
《活着》就像一首古老的歌曲,告诉我们生活中脆弱而顽强、快乐和悲伤的真相,让我们知道卑微的生活包含一些微妙但闪亮的光,让我们知道人性的温暖可以一步一步地把无限的痛苦变成前进的力量。
其实别人很难理解自己的生活,也不会刻意理解别人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都应该好好生活,不要害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性,只要活在当下。
读《活着》有感8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读《活着》有感9
一个花甲老人,一头老牛,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互陪伴,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作响,这位老人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亲人的离去,他向我们阐述了活着的意义——珍惜。
人生苦短,总会经历一些坎坷。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的信念,坚强、乐观地挺过去。故事中的老人在那炮火相交的战场上心想着自己一定会活下去,心想着自己的的家人,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坚持才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轻言放弃,那么谁还会成功?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经历,于我们学生而言,面对一次考试失利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人生,那我们还要怎样面对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的风浪。所以珍惜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它会使我们的羽翼丰满,足以翱翔于蓝天。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是不要忘记还有爱我们的家人在背后支持着我们。正值青春期的少年总会厌烦父母的唠叨,但是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每晚放学后,校门外总会有等待孩子的家长;每栋楼房里总有等待孩子回来的父母。推门而入,餐桌上摆放的水果是他们精心为你准备的,当12点的台灯还在发着微弱的光时,他们总会担心的过来查看,劝你早点睡,以免伤着身体。我们独自出门时父母总会打来电话询问,看你是否习惯,是否开心。这边的我们可能早已进入梦乡,但他们却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牵肠挂肚。
一件件的事,都是如此的平常。这里面无一不包含着父母的爱。只是每位父母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活着,就要目睹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我不喜欢这种别离的滋味,它不是短暂的分开,而是永久的分离。人的`一生在别人的陪伴下总会感到短暂,充实。若只剩下我们一人,那将是多么的漫长,空虚。所以珍惜现在与父母行处的时光,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活着,就要懂得父母不是我们的仆人,随从。他们完全可以对我们不管不问,但出于本能,他们不会,也做不到。虽然我们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心中不免有团狂躁的火,但是我们为何不能学着收敛起自己的冲动。要知道,我们随口说出的一句“好烦”都会如一把刀刺痛他们的心。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一个一心一意想让我们幸福的人。我们难道要让他们像“家珍”一样病入膏肓才知道痛惜,直到他们像“有庆”一样离去了才知道后悔吗?
活着,理应学会珍惜,不仅是父母,还有朋友。
所谓朋友,并非那些和你一起吃喝玩乐之人。真正的朋友,就如同每天早上的闹钟,即便你对它又爱又恨,可就是离不开它。真正的朋友,从不在乎你的钱财、地位,只是一心和你相处,帮你分担;真正的朋友,并不是在你困难时用戏谑的眼神看着发生的一切,而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你度过难关。这,才是我们该拥有的朋友。
是啊!父母不可能陪伴我们走到最后,也只有身边的朋友可以做到。他们和我们的亲人一样,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活着,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度过这一生。从现在起,开始珍惜你身边的人和经历,一切还来得及。
读《活着》有感10
看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块枕巾。第一个让我哭的地方是有庆给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孩子,每天上学前后都去割草放羊,羊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起长大的。那么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县长夫人是可以得到很多好处的,但是救不活可能会造成灾难!普通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多少钱?臭死大不了赔几块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生活就像一只羊和一头猪,用得很好!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到的一篇报道。同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起死于车祸,工程中赔偿数十万,而农民只有5000!工程师的生命是生命,农民的生命不是生命吗?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和公平,同时做出违背自己承诺的事?我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在很多方面很多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
看全文,当富有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孙子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亡更难,活着需要勇气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和精神的折磨!面对贫穷的生活和亲人的死亡,我敢说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选择像县长春生一样死去。其实她的打击比富贵还算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选择死亡,比如工作不顺利,高考失败,恋人趋势等等!他们不知道,勇气,胜利!他们的生活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未完成的责任和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亲爱的人。他活了下来,不知道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另一种惩罚。在经历了这么多难以想象的痛苦之后,他学会了忍受生活的压力。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一句话:
生活是生活的田野,每一次播种的痛苦都会成长为希望,他们是我们的手。无论你承受什么,脖子上有什么,肩膀上有什么!
所以或者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但无论如何,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像财富一样坚强地生活!
读《活着》有感11
余华是当代闻名的作家,虽然他所写的作品不是许多,但是本本都是经典。《活着》,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日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安静,就想把心里的想法一吐为快。
本书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富家的少爷,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赌,把家里的105亩地都输给了龙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气死,他为什么要活着?他人生黯淡,为什么还要“熬”剩下的一每天呢?看完《活着》以后,这个问题曾始终始终在困扰着我。从苦根死后,他没有了随着已故的亲人,只买了一头老牛每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农夫一样劳动着。
他的'一生也是到处经验坎坷的,赔完了地后,父亲被气死。只得和母亲妻子和女儿生活。最终母亲得了重病,福贵去城里给母亲买药时,又被抓壮丁。几年后,遇到解放军,回到了家乡,而母亲已经死了,女儿凤霞也因病变得聋哑。后来,儿子有庆,因为县长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对不上,只能抽有庆的。但是大家都想着救活县长的,谁还会管有庆呢,最终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后来嫁给了二喜,在生孩子时也因为大出血而死。福贵的妻子家珍也很难过,三个月后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时因为失误被水泥板夹死了,他的孙子,凤霞的孩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这样,整个家庭就只剩福贵一个人了,他就买了一头老牛,给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过以后的日子。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只要坚持活着,活着本身的意义就存在希望。有人说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无望的境况,只有对境况无望的人,对于福贵来说他始终没有无望。虽然身边的亲人接连离他而去,可是福贵照旧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难最终会随着时间,慢慢的在记忆中消退。福贵的一生是特别凄惨的,可是当他老年时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他并没有充溢无望。
读《活着》有感12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余华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他人活,更不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享受所谓的物质生活而活,我们活着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为我亲眼见了亲人是如何离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尽管当时我只有十岁,但从亲人们的痛心与悲伤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时的我开始有了对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死亡更让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惨烈、或失望的死,无一不让人思考生的意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家中破产,先后失去父母妻子儿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随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将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认为他又是幸运的,在那个漫长黑暗的`时代,他娶了一个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虽然亲人相继逝去,但他乐观又坚强的活了下来。活着不是最大的幸运吗?
余华说“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责任,忍受现实的幸福或苦难。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他们忍受不了生命的责任,所以生活充满了负能量,他们只看到了现实的苦难,却忘记了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忘记了活着可以欣赏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爱与幸福。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真切的意识到活着就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义,活出精彩,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等到哪一天死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读《活着》有感13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在混乱的世道,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巨浪滔天的大海上的一只独木舟,倾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且越是小人物,结局往往越是悲惨。
《活着》里的富贵就是如此,他出生在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的伊始,他见证了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打跃进。等事件,这也就注定了他悲惨的一生。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此定义,《活着》不亚于当年在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张艺谋曾经将这本书搬上了银幕,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很多只看过电影的人,观影的时候完全是泪流满面,同情福贵悲惨的一生。然而看过原著的读者知道,小说远比电影更将凄惨。女儿难产而死、妻子病死、女婿被水泥板夹死、儿子被急切救县长夫人的大夫抽血抽死,最后是孙子长期挨饿,一次吃豆子撑死。数年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
然而,余华用一连串人的死亡,并不只是要告诉我们生命有多无常,人命有多轻贱。他所要传达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顽强精神。活下去,是最简单的生存的本能,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斗争。因为当一个人生无可恋、万念俱灰的时候,放弃生命远远比心怀希望要容易的多。
读《活着》有感14
人生来受苦,人人皆是世间过客。
余华的书总是现实主义,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一直想着要看这本书,于是趁着暑假下载了电子书,短短几小时,却让我哭的声嘶力竭。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为情所累。
福贵作为本书的男主角,年轻时家财万贯却是纨绔子弟,娶了贤妻,却要逛窑子,还恋上了赌博。最后被耍老千,输掉了一百多亩田地。回家被老父亲数落,却终究是血浓于水。父亲变卖家产,搬离祖屋,为儿子还债,却终究是受了刺激,提前赴了黄泉。从此,一家人相依为命,由地主变成了佃户,自己动手学习种田,从头来过。原以为勤劳致富,却多生事端。中途被抓了壮丁,两年后归家,已是母亲病亡,和妻子育有的一双儿女,大女儿病成了聋哑人,好在家还是个家。
可谁曾料想,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家庭赶上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包产到户,每次好不容易生活在困苦中有了些许温馨,就必然伴随着疾病和意外。最终,年仅十三岁懂事体贴的儿子因给县长夫人难产献血多度而早夭,勤劳善良的'女儿虽为聋哑人嫁给了偏头老公,却意外收获爱情和幸福,但好景不长,最终难逃难产而亡的命运,留下遗孤。福贵那孱弱多病的妻子,在经历了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最终也魂归西去,徒留福贵和他的女婿孙子。而后,女婿又在做搬运工人期间出了意外身故。那就和孙子相伴吧,拖着疲累的身体把孙子拉拔到七岁,却意外被豆子撑死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福贵,最终竟然还是逃不过孑然一生,只能买了头老牛,相依相伴。
人生最大的痛苦从来都不是死亡,而是经历过拥有后的失去。不禁让我想到人生的三大痛苦,曰“少年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而福贵是含着金钥匙长大,却半途千金散尽,穷困潦倒,这还不够,还得看着父母妻子儿女孙子都离他而去,最终孤苦一人留存于世,晚景何止是凄惨二字可以概括的?
想来也是,都说这辈子很多事情都是命。谁能窥探自己的际遇?可真正可以拯救和依靠的只有自己,无论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苦难,想通了想透了,其实啥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心即牢笼。活着本身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只是为了存在本身。文中的人物都经历了苦难,可他们都却仍旧单纯善良,接受命运的不公,不抗拒,不愤懑,就那么过着日子。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似乎得失感比那时候强多了,是因为财富多了更加害怕失去吗?都想要活得长命百岁,想要赚更多的钱,提到死亡瑟瑟发抖,遇到不公愤懑不平甚至抑郁自杀。日子虽然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钱了,可我们却并没有多快乐,反而感觉更脆弱,害怕失去的更多了。
希望我也能有朝一日拥有书中人物的境界,无论生活如何虐我,我都能甘之如饴,只为了活着本身,毕竟人生来此一遭,人人都是世界的过客。孑然一身来,孑然一身走。
读《活着》有感15
考虑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我最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电影《活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别的震撼。一读起来,发现这本书很有魅力。我以前,读思想深刻的书,读一会就会有困倦感,但读这本书却没有任何疲倦,随时拿起,随时就能读下去。
读了一半,我就去书店,又买了作者的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读了其中几"我们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在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这种感觉,我也曾经历过。当年在一个计算机厂实习,很多同学都在那里,工作特别的枯燥,我就这么想过,所以,后来一有机会,我就离开了那里。
余华决定开始写作以后,就锲而不舍,终于被《北京文学》发现,还被请到北京去改稿,这件事情轰动县城,不久,他被调到县馆工作,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从此,他渐渐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余华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举成名。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还获得许多国际大奖。
《活着》是受美国民歌《老黑奴》的启发,讲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农民,他曾经是地主家的少爷,但因为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然后,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家庭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艰难坎坷,一个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过一个人自述自己苦难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艰辛与无奈,也反映出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在世人中间不愿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既然脏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正是外部环境的挑战,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读这样一本书,经常会被书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每次放下书,都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同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了"悲剧"的形式,也许正是让人通过体验中人物的.苦难,来释放人内心中压抑的伤感,并对现实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热爱。
回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也都是如此,它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生的坎坷。它们不只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一次次洗礼,更让我们对身边的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甚至对人生有了一种更豁达的宽容与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要感谢我儿子,要不是因为他,我是不会读这些书的,也不会主动去找来那么多古典作品来试读。反思起来,为儿子而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力,我也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获得了许多意外的收获。
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观察他的成长,看到他每个阶段的变化,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当年的一些类似经历。年轻时一些古怪的行为和冲动,现在看来,就是上帝在不同时期,打开了我们身上不同的开关,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清楚为什么。但是多年以后,当我们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为,听他们讲他身边同学的一些怪异事件时,我们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宽容了,淡定了。
最近读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有很多感受。也许,人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过去与现实。我们都从年轻时走过来,但是,回头看,我们并非完全理解当年自己的所做所为,也许,只有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才真正认识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质。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虽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肤浅,但却有着其他文艺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讲故事和讲道理不一样,专门讲道理的作品往往确定性很强,而故事则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从一个故事中,读出不同的味道和内涵。而且,伟大的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本人。好象一个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经不完全是父母所给予的内涵,他将渐渐成为他自己,并拥有自己的生命。
读完《活着》,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经历人生的一些苦难,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使我明白,人必须经历几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读懂人生这部经典所蕴涵的真谛。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心得04-30
读活着有感02-25
读《活着》有感09-15
读《活着》有感08-26
读《活着》有感【合集】09-23
读《活着》有感【热】03-24
(精华)读《活着》有感11-09
[优秀]读《活着》有感03-11
[优选]读《活着》有感02-20
(优秀)读《活着》有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