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卡夫卡》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2:23: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卡夫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卡夫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卡夫卡》读后感

《卡夫卡》读后感1

  在外人看来,田春卡夫卡每天机械枯燥的生活,是难以理解的无趣的。但他自己却乐此不彼的重复着这种生活。我想也许是,这种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给他带来一种强自我掌控感,从而获得对充满许多未知生活的安全感。卡夫卡自称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通过刻意的高强度的训练,把自己的躯体变的强壮,看起来像个十七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在这个年纪也比同龄人拥有更多对世界的了解与想象。强壮的外表,让他看起来年纪偏大。丰厚的知识积淀,让他谈吐显不凡见识。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图书馆后,在图书馆前台与大岛的对话中,许多关于文学书籍的交流观点中都能提现,他对事物拥有自己独到犀利的见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对世界丰富的认识,给他带来独自出走的勇气。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会有一段,孤独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为了诗和远方,可能是为了冒险,也可能是为了逃离现在都生活。不管怎样,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够为了某个明确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简单枯燥重复的动作,直到成功的人。

  卡夫卡的成功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能吃苦外,我觉得重要的还有他遇见了能够理解他,并愿意帮助他的人。第一个是,让他觉得像他姐姐的樱花。第二个是,帮助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图书馆的大岛。第三个是,支持鼓励他爱他,让他找到自我热爱生活的佐伯,同时也是他的母亲。

《卡夫卡》读后感2

  《卡夫卡变虫记》是甜鑫最喜欢读的书之一。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吧:一天早上,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但是,没有人看出来他已变形了。他的父母,妹妹还有同学,老师——除了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谁也没看到。他的好朋友想让他变回去,卡夫卡也很想变回去。为什么他会变成个大甲虫?为什么变成了甲虫后没有人看出来呢?卡夫卡想要找到答案,更想要找回自己……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先去看简介,而是想自己先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卡夫卡变成了个甲虫是什么寓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与甜鑫边读边想,因为想知道答案,所以内心充满了好奇。这种感觉非常好,一个成人会被童话所吸引,并且也象个孩子样渴望知道结果,那时的心情估计和一个三岁的孩子心理是不分上下的。

  而甜鑫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卡夫卡多滑稽啊,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了!她总是一遍遍的让我不停的读,她就一个劲的指着卡夫卡问:“他的爸爸妈妈怎么没看到卡夫卡变成了甲壳虫了呢?”。读着读着,我开始明白了——这是一个关于忽视、关爱与自我认同的故事。作者通过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告诉家长:孩子需要的是爱,需要的是被重视;当孩子有一天也如卡夫卡一样,变成了个“大甲虫”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寂寞与忧伤,希望他生活中所有的亲人能尽快发现,并且帮助他快快变回到自己。

  故事的结局是卡夫卡的父母终于发现了他们的孩子变成了只甲虫,在人与“虫”的温馨对话里,我与孩子被感动了。卡夫卡紧紧地贴在天花板上,流着泪问他的爸爸妈妈:“你们会伤害我吗?会用杀虫剂来喷我吗?”爸爸妈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他们为自己一直没有发现而向卡夫卡道歉,并用温暖的怀抱、肯定的回答与甜蜜的亲吻给予了卡夫卡最最好回答。父母的关爱最终让卡夫卡又变回了可爱的小男孩。

  我们的孩子现在不过才三岁多,谁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也有卡夫卡的经历呢?我们这些成人、孩子的.父母,也都从孩子的阶段走过来的。所以,我们最知道那个阶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阶段;所以,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会在不同的时间内,经历我们曾经历过的“变虫记”。

  这本书是写给成人看的,孩子会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不停的蜕变、不停的吸取才会长大成人。我们家长在孩子的这个蜕变、吸取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给予孩子多少帮助,会最终决定孩子“变形”时间的长与短。

  这就是图画书的力量,我们没有想到的,或者我们已经遗忘了的,全都可以从童话书里再次找到。我们只要切实的为它定位,了解它的特质,发挥出它的力量,这就足够了。

《卡夫卡》读后感3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在这样扩张下去,或许故事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醒悟吧,人们,让我们重新呼唤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希望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呼唤起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良知

《卡夫卡》读后感4

  周围人都说我是一个爱书的孩子,没错,我一直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读过不少书,但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十分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了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之中。

  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当时小小的我为此甚至吓得不敢入睡,生怕自己也会变成一只大甲虫。

  慢慢的,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甲虫,终日生活于暗无天日的狭小房间中,父母与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信心与耐心,他痛苦,无助,孤独,迷惑……他因为被世界抛弃而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穿过窗户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重压而发出痛苦的呼喊呀!每次看完,我都会呆望这阳光,看灰尘飞舞。这是怎样沉重的故事呀!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上的呀?我无声地呼喊……是的,生活的重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关于这个沉重的故事。

  而后来,我发现我错了。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嚣的21世纪中,善良似乎已经成了一棵无人理睬的狗尾巴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重拾了善良——这一种昔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这份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抑郁而终。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也许他又会……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更多地找到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事对善良的呼唤,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落幕了。格里高尔在那样灿烂的一个早晨落下,或许他死了很久,只是没有人发现。总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为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而重生——但甲虫死了。

  记下吧,记下这样一个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当你在这喧嚣而骚动的世界里忙碌时,想一想那死去的甲虫吧,去养育一株善良的狗尾巴草吧!

《卡夫卡》读后感5

  这本书如之前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样,令人难以读懂。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其中新奇的故事结构所吸引,十五岁的少年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他出走的道路上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一群学生踩蘑菇的时候会集体昏倒,日后又突然好转呢?为什么五十岁的中田能和猫说话呢?很多很多疑问在我脑海盘旋,我想知道答案。于是只好不顾一切地读下去……这一切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好像这些都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是我又相信作者诉说的这些都是真的,我在寻求答案,我想知道这一切并不是作者的臆想,这一切肯定会有科学的回答。然而,我读完了这本书后也不知道这些答案。也许一本真正的好书并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找寻,即使没有寻到,至少这本书让你一直在思考。

  很久以前,在我年少的时候,也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我相信很多人年少的时候都有过这种念头,只是我们没有像田村卡夫卡那么坚强,我们始终不敢踏出那一步,我们只是在心里想想,在心里渴望,在心里等待,最后也在心里灭亡。然而田村卡夫卡却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想离家出走,于是他真的离家出走了,他是最勇敢的十五岁少年。少年卡夫卡的童年是悲惨的,母亲带着姐姐弃他而去,父亲对他许下残酷的赌咒(总有一天你会亲手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和自己的亲生母亲和姐姐交合),可以说他是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和阳光的世界,他的童年有的只是孤单和抑郁。所以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急于逃避现实,想寻求另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他的父亲要对他许下这样一个残酷的赌咒,这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真的过于残忍。从他父亲对他的赌咒就可以看出这个父亲是多么残忍,少年卡夫卡生活的世界是多么阴暗。虽然我们不似卡夫卡这样悲惨,但是我们很能理解一个少年成长时期极易产生的孤独、彷徨、与矛盾。我们一边渴望融入世界一边又渴望脱离这个世界,我们一边渴望着爱又一边抗拒着爱,就像小说中的卡夫卡一边抗拒着赌咒一边又亲手实现这个赌咒。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多事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如我们的心有时候不属于我们自己。有人说年少的时候喜欢赋词强说愁,也许并不是因为强说愁而是少年的心毕竟敏感脆弱,经不起太多的愁苦与苦闷。一旦有一些愁苦,便会被无限的放大放大,以至于无法承受,从而只好逃离。一切安好的我们尚且如此,何况那么悲惨的卡夫卡呢?

  卡夫卡虽然恨自己父亲,但是他并不想亲手杀掉他,只是结局却并不如他所愿,究竟是不是田村卡夫卡亲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我们也无从得知,我想应该是的。只是这杀法有点神奇。我们说不出原因,就连作者也并没有向我们完整交代清楚,也许这冥冥中一切自有注定,田村卡夫卡就是杀掉自己父亲的凶手。十五岁的少年万万不会想同自己的母亲交合,但是少年卡夫卡却这样做了。究竟是十五岁的少年性欲太过强烈还是十五岁的少年太孤独太无助,急切需要一种爱来温暖?卡夫卡也不想同自己的姐姐交合,但是在梦里他却这样做了,与其说自己无能为力,不如说是自己放纵了心里的那个魔鬼。当然,因为年少,所以这些都可以被原谅的不是么?所以这里没有牵扯道德。十五岁的少年,他自己亲手实现了父亲的赌咒。

  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经历过一番出走才能成长,是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要犯过一些错误之后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就像有人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会走的路那就是青春的弯路。少年卡夫卡无疑是在走一条青春的弯路,他也无疑是在这条弯路上成长起来的。事情兜兜转转终究会回到点,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不兜兜转转,因为这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其实改变了很多,我们看到的似乎是同样的风景,然而看风景的心情早已不一样了。虽然最后卡夫卡又重新回到了父亲的老家但是我相信现在的这个少年已经和以前的那个少年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少年才是最坚强最勇敢的,因为他的心中有种叫爱的东西。爱是能让人变得坚强的,能让人重获希望,当卡夫卡决定永远呆在森林里与世隔绝的时候,他的母亲佐伯却告诉她“我希望你返回,我希望你留在那里”,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是深深爱着佐伯的,不管他爱的是十五岁少女时的佐伯还是五十岁作为自己母亲的佐伯,总之他是爱着她的,很深很深的爱。所以他愿意留住她的记忆,所以愿意返回,愿意重新回到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这本书同样重要的是一个名叫中田的老人,我是比较喜欢这个老人的。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他看似脑子不好使,但是他却能预知别人猜测不到的未来,他能和猫说话,他能呼风唤雨,这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他看到一群猫被怪人琼尼。沃克杀死后用来做笛子愤慨不已,于是他把琼尼。沃克杀死了,他为了完成佐伯交给他的任务,坚持到死的那一刻。他有时候说话很可爱,他不明白孤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很难把老人中田和少年卡夫卡联系在一起,但是仔细一想其实他们又是那么相似。他们都在逃离,逃离这个残酷的世界,一个是内心受尽煎熬,一个是身体受尽煎熬。最后他们同样又获得了重生,一个静静地死去,一个挣扎过后获得新生。

  少年卡夫卡的重生其实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的,比如大岛,比如樱花,又比如那个叫乌鸦的少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呵护了一个少年的成长。

  这个社会是矛盾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阳光也有黑暗,就像我们人本身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边抗拒一边接受,一边脆弱一边坚强。我们总是想极力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后来才知道你越想去看清这个世界于你就越模糊。我们总是极力去追寻完美的自己,但是后来才知道你越去追寻就越会失去自己。那个叫乌鸦的少年说“学会去接受吧!接受这个世界,不管它是美好还是丑恶,接受自己吧!不管你是有优秀还是愚笨”!

《卡夫卡》读后感6

  我读过不少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小小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一只大甲虫。

  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失、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巨大压力发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会呆望着阳光,看灰尘飞舞。这是怎样沉重的一个故事呀!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里的呀!我无声地呼喊……是的,生活负担终于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一个关于沉重的故事。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嚣的二十一世纪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无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终于重拾了善良——这一种昔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了这种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或许他又会成为……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对善良的呼唤,是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落幕了。格里高尔在那样灿烂的一个早晨死去了,或许他已经死了很久,只是没有人发现。总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为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而灿烂;但甲虫死去了。

  记下吧,记下这样一个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当你在这喧嚣骚动的世界中忙碌的时候,想想那一只死去的甲虫吧,去养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谢卡夫卡,感谢他为善良作证。

  人们啊,我们祈求善良!作文

《卡夫卡》读后感7

  这本书的作者是霍尔迪·塞拉·依·法拉布。这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共荣获七种奖项,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好评。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讲述作家卡夫卡在公园偶然遇到一个因丢失了洋娃娃而感到悲伤的小女孩,为了安抚她受伤的心灵,卡夫卡谎称布娃娃布里奇达只是厌倦了平凡的生活去旅行,去追求自由和幸福,并答应她会替洋娃娃给她传送信件,其实就在这之前卡夫卡就已经身患重病。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卡夫卡强忍着病痛带来的折磨,接连为小女孩写好整整二十封信,给洋娃娃去旅行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这个美丽的'谎言编织了一个完美的句号。1924年卡夫卡因为肺结核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逝世,享年四十一岁。

  读到这里我有些伤心,主人公卡夫卡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美好的故事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一个美好又悲伤的真实故事改编。就像霍尔迪所说,卡夫卡是一位痛苦而又真实的伟大作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这么一个令人憧憬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对儿童、对自己,对生命,对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爱。是卡夫卡的爱对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一封封信,让我们联想起这个世界最最真诚的感情。

  假如我是这个故事里的艾希。我长大了,有一天知道了卡夫卡曾为我所做的一切,为了让我丢了娃娃而不伤心,还有心爱的娃娃随时有书信联系,分享着旅行中的快乐。最后找打了自己的幸福归宿,我觉得我自己应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卡夫卡》读后感8

  昨晚看到凌晨一点多看完,今天早上起来黑眼圈超级重,果然还是不能熬夜,可是这部小说,真的叫人欲罢不能。

  最大的感触是,命运,它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其间参杂着一些孤独感和无力感。

  没有查过村上的图片,也没有看过相关视频之类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文学艺术一切美好或是黑暗的人,他大概其貌不扬,像个小老头,是个时而深沉时而孩子气的小老头吧,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思考。想象中的他,很喜欢的他。

  海边的卡夫卡,说实话真的没太读懂,太多隐喻,而我想的太浅。

  看了很多书评,知乎,豆瓣,很多人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只觉得很沉重,却不曾到那种程度。

  全篇对佐伯的描述,形象都特别美好,可是不知为何,心中始终没能升起对她的喜爱,甚至怜悯,都没有,只在十五岁的她进入森林劝卡夫卡回到现实记住她好好活下去的.时候,对她,生出几分爱怜。以往看电影也好小说也罢,对于作品中作者用尽笔墨认真去描写的高雅女子,都由衷的爱,这次,不知为何。

  很喜欢中田,这个很神奇的小老头,善良可爱,星野也是,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年,遇到一个神奇的小老头,便不顾一切地跟着他,去帮助他,他的人生轨迹在慢慢改变,思想也在改变,到头来,他就像是,怎么说,经历了这些光怪陆离的时间,在别人看来,他仍和以前一样,可是只有他知道,他真的真的不再是以前那个自己了。对于战争时期的学生们在山中集体晕倒的事件和老师写信言明的真相那一段,没怎么把握到要领。想起来文章里面的一句话很喜欢,大义是说一场战争的开始从来都不是为了结束先前的战争,战争这东西,只是无限的吞噬,无限的发展。

  大岛,比起来佐伯,倒是很喜欢他,记忆里的画面,还是觉得他应该是个男孩子才对,他对卡夫卡的所有关怀和理解,都是卡夫卡孤独黑暗一生中时刻闪耀温暖他的火花吧,喜欢他关于音乐的那些论述,喜欢他的人生态度。

  樱花,同样美好的女子。

  卡夫卡,这个世上最顽强的十五岁的少年,背负着诅咒一路在命运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宿命,活灵、隐喻、光怪陆离的一生。

  对于主角,反倒是写不出什么真的感悟了,只觉得他身上背负着很深很深的孤独与无力。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本会再读的书,但愿再读时,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卡夫卡》读后感9

  《海边的卡夫卡》小说由奇数章和偶数章两个故事交替展开,平行推进。奇数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开始,他独自坐上了开往四国的巴士。出走的原因是为了寻找自己四岁时就抛弃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更是为了逃避“他将弑父娶母”的预言。

  卡夫卡4岁时,母亲带着比自己年长的姐姐离家出走,不知何故却抛弃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卡夫卡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当他在甲村图书馆的一个房间里安顿下来时,仿佛是命运在冥冥之中引导,他产生了馆长佐伯是否就是当时离家出走的母亲的疑问。他每天都与少年时的佐伯的“幽灵”在梦中邂逅。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和处于睡眠状态的佐伯发生了肉体关系。馆长佐伯女士是位50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最终,在佐伯的劝说下,少年卡夫卡决定返回现实世界,开始新的生活。

  偶数章以一位名叫中田的人为中心展开。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不仅丧失了记忆,而且失去了全部的读写能力,在东京依靠救济勉强生活着。凭借能与猫交谈的能力,他操起了寻找走失的猫的副业。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与一位自称琼尼·沃克的奇异人物不期而遇。在他面前,琼尼·沃克用残酷的手段对猫进行连续杀戮,中田不得已将他刺死。

  中田醒来后决定离开东京西下,在旅途中与长途卡车司机星野相识并结伴来到高松市。在高松市,中田突然产生了“寻找入口之石”的念头。星野在山德士上校的帮助下,找到了石头并将其带回旅馆。在中田的命令下,星野用尽全力打开了这块“入口之石”。接着,在再次寻找中田脑中“某个地方”的过程中,他们到达了甲村图书馆。中田对佐伯说“中田只有一半影子,和您同样”,他们都是分身一般的存在。佐伯将记载着自己人生之路的三册回忆录交给中田后,静静地死去。同星野在河滩上将回忆录烧掉后的中田,也在沉睡中停止了呼吸。死后的中田嘴里钻出一个滑溜溜的白色生物,星野拼尽全力杀死了它,并将“入口之石”关闭,完成了中田临终前的嘱托。

  小说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佐伯是将这两个故事联结为一体的结合点,而弑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琼尼·沃克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卡夫卡》读后感10

  《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世界是凶顽的,同时又是温暖而美好的。当我们走了很远很久的路上时,一觉学醒来,就成为这个新的世界的一部分了。

  这本书的内容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15岁化名叫卡夫卡的少年。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亲身经历,有痛苦的,悲伤的,但是在这“悲 伤”的记忆中还有一些“甜甜”的滋味,在捷克语中“卡夫卡”是“乌鸦”的意思,主人公卡夫卡自己所解释的意为失群的乌鸦,所以他在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要依靠 着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能够忍耐一切,接受一切的“强壮”。

  卡夫卡,与其他的少年不一样,他小时候就被母亲抛弃,而且又被父亲诅咒,他下定决心“一定 要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默默锻炼身体,放弃学习离家出走,一个人到不认识的.远方。在这本书上有一首小诗字里行间带着淡淡 的悲伤: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要一点点却无处可寻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因为没有人可以包容因为没有人可以安慰……好像每个少年 的15岁都会有惊人之处。当我们快要长大时,我们会开始想要自由。在一个极端的世界里,自己好像总是会变的现实,像卡夫卡一样去追求自由,但是最终还是被 自己努力追求而来的自由束缚住了。

  这本书使我们看清楚了自由的可怕,自由的邪恶。

《卡夫卡》读后感11

  文:冯专。最近读了几本日本畅销书作家的畅销书,主要是东野圭吾和村上春树的。有《恶意》、《白夜行》、《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再加上之前阅读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和《解忧杂货店》,打算暂时不再读日本的小说了。且就《海边的卡夫卡》写写读后感。

  所谓读后感,就像人们看完电影离场时一边扔掉饮料瓶一边说“这电影不错”、“某某的表演甚是精彩啊”、“这电影我都要睡着了”之类的。谁都可以说话,不在乎说得准不准确,说得对不对,说得是否让大家都满意。本来才疏学浅,没读过多少书,是不便于发表意见的,但这东西就像有什么话到了嘴边,不说憋不住,不说会不舒服。

  在书城里畅销书显眼的位置,日本文学区两个长长的书架上分别满满地摆放着东野和村上的书,就像是这二人的专区一样,足以说明他们在销售量上所做的贡献。老实说,日本这两个作家是不能拿来进行比较的。就一般的感官而言,东野的小说是近几年来最流行最畅销的,以侦探推理为主,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环环相扣,出其不意,深受读者喜爱,所以其新作一本接一本。不过我却觉得,东野和村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二人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我只有打比方来说,东野圭吾就跟中国畅销网络作家天下霸唱、天蚕土豆差不多一样,心中只有畅销、只有感官、只有迎合,却没有思想,没有深刻,没有永恒。并不能要求所有文字都必须要如此才算有意义,毕竟,没有谁阅读是为了接受作者的一番教育引导,也不是谁阅读都是为了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发现世界的本质。所以,存在即合理。只是如果要对这类似的小说进行分类、甄别,推荐给青少年的话,至少应该谨慎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野代表作的《白夜行》,时间跨度大,人物形象多,能够驾驭自如,展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能。但其刻画的人性之黑暗,社会之阴晦,让人难以承受,我有几日甚至因此而无法入眠。而里面涉及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这些人物从小学至中学阶段所发生的,我想对于青少年是十分不合适的。

  说到村上春树,大名鼎鼎,诺奖陪跑多年。但由于我读书甚少,在近期因为《新周刊》杂志专题介绍之后,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对于深刻的作品,没有人可以说能完全读懂,也没有谁说我的阅读理解是最正确的。而作者在回答别人的提问和疑惑时,也是模棱两可,保持神秘。《且听风吟》如此,《挪威的森林》如此,《海边的卡夫卡》也是如此。

  《海边的卡夫卡》情节说起来很简单,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为了追求一种自己并不清楚的想要的生活,离家出走。从东京到四国,在高松一个私人图书馆寄居。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慢慢揭开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找回一段无人知晓的故事。与此同时,小说还有另外两条线索并列展开,一条是寻猫老人中田的故事,一条是发生在二战时期一群孩子在森林里的离奇昏迷又苏醒的'事件。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三条线索汇聚在一起,相互印证。仅仅这样总结,也许我们对这本书还是不知所云。村上运用了一种诺贝尔文学奖很青睐的写作手法:魔幻现实主义,让整本书的风格显得神秘又独特。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受到其父亲的诅咒——迟早要弑杀亲生父亲,与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交合。无论他如何主动地逃离现实,无论他怎样极力的摆脱命运的诅咒,可最终也逃不过宿命。虽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发生,却又真实地发生了。所以,作者所营造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也不是我们感知的三维立体世界,而是有另外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那也许是我们的内心,因为“世界是我们内心的隐喻,内心是世界的隐喻”。那也许是我们的梦境,梦也许源于现实生活,在潜意识里的呈现,也许那不受我们主观意识的控制,只能信马由缰。也许那一个世界存在某一个角落,比如森林的深处,有一个入口,并且有两个三十年前失踪的士兵把守,里面还有田园河流,仿佛世外桃源,极乐世界。虽然部分情节有些牵强,虽然有些内容显得多余,但既然如此受尊崇,我还有什么说的呢。

  本书最想要表达的思想也许有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每个人都有一个宿命,都背负着恶意的诅咒,都承受着不公平的痛苦。比如田村卡夫卡所面临的命运安排,比如从小被母亲抛弃的现实。他特立独行,他让自己变得强壮,他十五岁时离家出走早有预谋,他觉得,十五岁生日这天,是时候了,是时候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了,是时候去摆脱命运的诅咒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切的思想和行动,怎样离家出走,在车上遇到谁(樱花:隐喻中是他的姐姐),怎样来到了高松,怎样走进了甲村图书馆,这一切其实本身都是被命运所安排妥当了,他无法挣脱,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在命运的掌控之中,一步一步的踏进旋涡,一步一步的逼近真相。后来,他只好认命:就让那诅咒一个一个地实现吧,当这些程序完成之后,自己也许就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了,成为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自己了。

  他的生命诞生,源于他的母亲;他的命运转折受到诅咒,源于他母亲特殊的命运,源于被母亲抛弃;最终,他从那完全“自由”的世界逃离重返现实世界,也终于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已经到了“那个世界”里的佐伯对他说:你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去过原来的生活。即使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需要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现在她赋予了他一项意义,委托给他一件事情,那就是“希望你记住我,只有你记住我,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而关于生活的意义,就是看画,看那一幅受过诅咒的《海边的卡夫卡》。

  小说讨论了很多主题: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运的把握,对亲情的理解,以及对虚幻世界的想象,包括对战争的思考,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控诉。但对生命意义的寻找,恐怕是最重要的主旨。田村卡夫卡在寻找,佐伯在寻找,中田老人在寻找。其中协助中田的卡车司机星野,这个小小的人物在(www.simayi.net)帮助中田的过程中,竟然神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有价值,原来自己也能听懂音乐,从来不看书的他也要去追寻贝多芬的人生,在中田去世之后仍然要坚持完成中田未完成的使命。他感受到来自发现生命价值所带来的幸福感。走在街上,芸芸众生,或抬头仰望,或低头沉思,或满含笑意,或急切匆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无论他活着的动力是什么,至少都有。只是有的意义在有的时候显得微不足道,或者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捍卫这意义。

  但小说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神秘世界的大门被关闭,各个角色各归其位,田村卡夫卡君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他要回去向警察说明情况,继续完成初中的义务教育。当第二天“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这一个结尾情节的安排,是负责任的安排,不继续故弄玄虚,不留下伏笔,让人胡乱深思。他告诉我,告诉我们,告诉迷茫的人们,不要逃离。不要以为逃离需要勇气,参与世界,继续生活,才更有勇气。“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看透的世界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何尝又不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呢?这一点和《麦田的守望者》里呈现的人生意义稍有不同,在那个年代欧美作家心目中,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更具有理想主义气质,更符合浪漫的自由思想。

  最后,我还感觉,莫言的《蛙》中呈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呈现的呈现的魔幻现实主义,比村上这本《海边的卡夫卡》要自然,要合理。魔幻与现实,也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反思现实,追寻意义。我有点纳闷,伟大的文学作品,为什么都是反思伤痛,都是让人悲戚,都是令人神伤?什么时候,出现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感受轻松与幽默,在快乐的阅读之后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这样不是更好吗?但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已经被数千年来文人哲人带入了一个思考痛苦的凝重氛围。人们早已经习惯地说:“世界本来如此,人生来皆苦。”

  是的,这样说的理由很充分,但总要有人来思考,是世界本来如此,还是人心如此?

《卡夫卡》读后感12

  卡夫卡的《变形记》在很就之前就在高中课本上看过,当时年纪小,知道的也少,所以对这种荒诞无稽的描写方式感到很惊讶。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突然变化让他的生活完全脱离了正常,而由于课本并没有把这篇小说摘录完,所以我对主人公的结局很好奇,到底他最后变回正常的人类了吗?

  然而在看完所有的情节之后,反而不想他再变回来了。一个为了家庭而拼命赚钱的儿子,在家人眼里成为累赘。也许作者为了激化矛盾而刻意制造的荒诞情节最初不能为我所接受,但是这种离奇故事里的真情流露,才是文章的主题吧。那种连家人都不能够被信任,家庭都不能带来温暖的社会,主人公只好默默忍受着家庭负债所带来的辛劳生活,忍受着残酷老板的压迫。社会对格里高尔的种种压迫让他已经不能拥有人这种作为高级动物而带来的享受,他只能像动物一样不停地忍耐不停地劳作,公司和家庭把他压榨得只剩下唯一的兴趣就是做木工。而这种卑微的爱好在他父亲嘴里也是他因为工作变得麻木迟钝的一种象征。

  先不说格里高尔的情况,我们来看看他的家庭吧。由于父亲的事业破产而带来的巨额债务,完全由格里高尔一个人承担。每日父亲都要有一个盛大的早餐,甚至要吃几个钟点,这样的一个父亲,完全没有承担其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却在尽情享受儿子辛劳所带来的欢乐。他因为这种安逸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劳作而变得迟缓,行动不便,几乎未出过家门,只是在节日偶尔和妻女出去,却走得比他们还要慢。过着寄生虫生活的父亲不是一个人,格里高尔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人,却在操持家务方面请了佣人,两个佣人的'支出让格里高尔的负担更加沉重。母亲即使是在这种轻松又没有压力的生活里,还是有着心脏类的疾病,稍微有些惊吓就会昏过去,每周还要透过窗子呼吸新鲜空气,这种病弱的母亲让家人担心同时,也无形中给格里高尔增添了精神压力。唯一的妹妹,在格里高尔和一家人的宠爱下,变得没有主见,虚弱,虽然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后她表现出较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承担起了喂养格里高尔的任务,却在最后抛弃了这个可怜的哥哥,也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她嘴里的那个负担,曾经想要在圣诞节宣布送她去音乐学院。音乐学院,这种听起来就是贵族们上的学校,一定是学费和生活费非常昂贵,而疼爱妹妹的格里高尔宁肯自己再多一份负担,却不想让热爱音乐的妹妹荒废爱好。家庭里每一个人的自私脆弱,都衬托了格里高尔的勇敢和坚强。而正是由于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让这个年轻人早早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只能拼命成为一台工作机器,以负担整个家庭的开资。也是由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责任感,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再来看看他的公司。不知道格里高尔所处的时代是什么,但是单凭他老板和公司的制度来说,这并不是一家对员工宽容的公司。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还未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时,一直在想的都是工作。一切与工作有关的思想都是严肃的,紧张的,他的工作内容枯燥呆板,却要常常赶时间,起早贪黑的工作和严苛的上司以及不通人情的同事让他死气沉沉的生活更增添了一层灰暗。第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都是在陈述格里高尔工作环境的艰苦,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社会作为工薪阶层的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卡夫卡用了很多笔墨去描绘这种环境中,仍然在不停地挣扎以获取自己人生价值的格里高尔,对比作者本身的人生来看,未尝不是作者对自己境况的一种不满。

  读过一本书之后,不仅要看懂作者描绘的故事内容,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自己的境况。卡夫卡的时代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现在的社会,在某些方面也和格里高尔的社会一样。人们忙着追求财富名利,对缓慢的生活节奏嗤之以鼻,或许大家觉得快节奏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旋律。街上走过的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偶尔遇见一个人抬眼看一下,谁也不会关心对面的人脸上带着什么表情,其实也不用关心,大家都是面无表情,喜怒哀乐只是在无人的角落里才会展现出来。社会是快速的,冷漠的,整个生活像是一盘快餐,不用享受色香味的感觉,只要填饱肚子,所有的人都会满意吗?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的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我曾见过一个呆若木鸡的时代,如今又见到了一个狼奔豸突的时代,那么多人在奔忙,玩笑,咆哮,究竟意义何在呢?”

  最近看过几句话,觉得这两句非常符合现在想要说的。也许和格里高尔的境遇并没有什么相关,但是偶尔想到这里,就想要写出来。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输出,不停地发表看法,不停地去挖掘自己的内部,现在社会主流提倡的是展现自己。可是到底我们展现给谁看呢?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偌大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表演,每个人都是演员,而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当所有人都是演员的时候,谁来欣赏表演?

  人之所以是人,是高级动物,是因为比低级动物多了什么呢?我从来没搞清楚人比别的动物高级的地方,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很多不同方面都有答案。而没有一个答案可以满意的。现在我们就在一个喧闹的舞台上,有人又唱又跳,有人寂寞不语,像是在演哑剧,有人疯狂有人呆木。可是站在远处看,这个舞台上的这场剧目却是杂乱的,是不堪入目的,也许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人变成甲壳虫,就一定会引起关注,现在的人们不是害怕了,他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然后去折腾这种怪相,每个人都有用不完的精力,连害怕都顾不上,全都一股脑地围上去看热闹。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也不见得会例外。人类是好奇的,更是残忍的。也许面对格里高尔时候的人类还未察觉到自己所谓的能够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而现在自认为无所不能的人类开始越来越肆无忌惮,现在的怪物出现,人类想到的不是躲避而是拥上去围观。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真是不知道该悲该喜。

  小说里的世界是荒诞可悲的,格里高尔静静地死去了,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对社会的依然充满希望,而现实社会的我们呢?没人能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去适应吧,也许每个陶渊明的背后,都会有一群人在默默忍受着五斗米的低声下气,但是只要能够活在世界上,就会有希望,哪怕是一丝毫的光亮,也值得为之奋斗下去。

《卡夫卡》读后感13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

  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

  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小说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佐伯是将这两个故事联结为一体的结合点,而弑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开篇即点题。“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象那样的沙尘暴。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海边的卡夫卡》力图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样一个世界。恕我重复,田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也是您自身。阅读这个故事的时间里。倘若您也能以这样的眼睛看世界,作为作者将感到无比欣喜。”

《卡夫卡》读后感14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整得来概括,卡夫卡《城堡》读后感。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竭力想取得认可,实施工作,却一直被阻挠,荒废着时间和精力,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故事来来回回就讲述着他是怎样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想与城堡取得联系,却又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村子里的人是多么麻木又无聊,畏惧和崇拜着城堡里的一切,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又是如何冷漠地对待k这个外乡人,在这里,他没有身份,没有立足之地,或许他是被一纸空文骗过来荒度一生的吧,他是城堡的可怜的受害者之一。

  而这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复杂到有无数可能的内涵可以被诠释,被后人反复咀嚼和玩味。《城堡》无疑是个巨大的隐喻,它到底象征着什么,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城堡中层峦叠嶂般臃肿的部门和机构,官员和秘书是映射当时官僚机制的陈腐和颓败,是时代的缩影和讽刺,有人说,“走得越近,反而越看不清”的城堡是每个人理想的化身,是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即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也有人猜测,那是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是流浪无根的犹太民族心中的圣地,是作为犹太后裔的卡夫卡一辈子想去看一眼却中没完成的旅途。而终究谁也不知道究竟哪个是作者的本意,哪些又是或许根本就是背离原意的曲解和附会?

  我们同k一起,走在这“永远没有人影的大街上”,冷眼观望着这个冷漠的村子,孤独地坚守着唯一的,又或许是根本没有的希望,沦落在社会的底层,逐渐看透属于这里的真相。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扭曲,只是沉浸在里面的我们从不曾察觉,从不曾拒绝罢了。村民们对城堡盲目崇拜,女人们即使沦为城堡官员的情妇也认为是无限的`光荣,有无限的尊严;他们遵守着严苛的条条框框,每个人按照既定的观念生活,若是有人违背一点,即使像是阿玛利亚那样拒绝城堡官员的侮辱,不论原来是多么受人尊敬的家庭,也会立即受到背弃的惩罚;在堆积如山的公文档案里,腐朽的官僚有忙不完的活儿,表面上无边的疲劳实际却“倒是破坏不了的休息,破坏不了的安宁”。我们和k一样,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迫切的想寻找一个出路,可惜的是,卡夫卡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进行时,一个无解的谜,让世界来猜。

  被一切障碍粉碎的卡夫卡,有人读出了他的悲观和绝望。像k的那种无论怎样努力仍旧在命运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和悲壮,让人想起希腊的那些伟大的悲剧英雄,而不同的是,英雄们高昂着头颅走向死亡,而更多像k这样的小人物,却在长年累月的孤独与挣扎中消磨一生。卡夫卡敏感地感受到这一点,犀利地写出人的脆弱和无助,写出那无处不在的巨大无名的外在力量是如何将一个幼稚的梦碾碎,是如何在人的心里烙上“明知道自己的前途只会是不断的失望,还得一个接一个的把它们都吞下去” 的世故、 “谁不服从他,谁就要吃苦头”的惧怕的印记,还有的,是对抗权威,或者说,对抗霸权的人所要面临的深深的孤立感,让人心惊——“似乎那些人都跟他断绝了一切关系……现在他可以在这儿爱等多久就等多久,赢得了任何人从来没有赢得的自由,似乎没有人敢碰他一下,也没有人敢撵他走,连跟他讲一句话也不敢,没有任何事情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不可侵犯的特权更无聊,更失望的了。”对,我们焦灼、我们挣扎、我们失败、我们无奈,我们就是要做最后的困兽的斗,不白白的让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白白的对自己的命运袖手旁观,我们是不够强,没有足够的力量选择自己想要的,但我们依然可以拒绝,拒绝而不是忍受,行动而不是等待,希望而不是绝望,才是人的一生中应该做的事。我读出了卡夫卡的无奈和痛苦,而他给我更多的感触,是那种孩子般的天真无畏,连同不顾一切的叛逆执拗,还有勇往直前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卡夫卡留给我的形象,是在冰天雪地里孤独地向远处行进的小小背影,而不是瑟缩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的懦夫。他内向,却并不软弱,他惧怕,却并不屈服。“不管路多么难走,甚至不管自己能走回家去的希望是多么渺茫,他也绝不停止前进。”

《卡夫卡》读后感15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身患重病的作家卡夫卡去公园去散步。忽然,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在伤心地哭泣。当卡夫卡问明白小女孩是因为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后,决定以洋娃娃的名义给她写信。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真的以为洋娃娃出去旅行了,还给自己写了20封有趣的信。卡夫卡以自己的.方式安慰了小女孩的心。

  这就是西班牙作家法布拉在《卡夫卡和旅行娃娃》中告诉我们的一个美丽故事。令人惊奇的是,这居然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1923年的柏林,卡夫卡给这个失去洋娃娃的小女孩写了三个星期的信。第二年,卡夫卡就因为肺病去世了。据说,这些珍贵的信件至今还保存某个博物馆里。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充满爱心的卡夫卡,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付出自己很大的精力,给女孩带去了一个个温暖甜美的梦。我发现小女孩在读信的过程中也在慢慢长大,她懂得了如何勇敢地去理解和面对人生。

  卡夫卡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他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但是很不辛,他只活了41岁。我非常希望有人能将博物馆里卡夫卡当年写给小女孩的信翻译成中文,让我品味一下卡夫卡的那份爱心和才能。

【《卡夫卡》读后感】相关文章:

卡夫卡语录09-30

卡夫卡经典名言02-17

卡夫卡的语录49句08-11

卡夫卡的语录38句02-03

卡夫卡的语录35句02-14

关于卡夫卡的名言名句11-27

卡夫卡的语录37条06-27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01-09

卡夫卡的语录集合46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