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有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小学语文》有感

时间:2024-06-26 14:0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小学语文》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小学语文》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小学语文》有感

读《小学语文》有感1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 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小学语文》有感2

  读了窦桂梅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窦老师就在我身边,就在某一个讲学的台上,语言是那样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

  最感动我的是窦老师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执着”二字形容我觉得已经不够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愿意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他付出。

  如窦老师的《秋天的回忆》,我看过课堂实录,至今记忆犹新,非常感人,不只是在欣赏她的课和个人的魅力,更多的是成为了她课堂上的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文本,进入了文本所表达的那种感人的氛围中,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理解“心苦”和“好好活”。可今天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到窦老师设计的开课经历了9次修改,窦老师才满意了,才有我们看到的第10次精彩中的精彩。

  是什么让这位大家心目中的大师痛定思痛,连一个开场白就修改9次?是“大师“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www。gzu521。com 称号吗?不是,我想应该是“热爱”吧,如果心中没有“热爱”,能修炼到如此境界吗?

  其实,在我看来第一次开场白就已经很不错了,可窦老师却认为它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显得弱化了,经过老窦师的点拨,回过头想确实感觉有种“诱敌深入”,“请君入瓮”的感觉,再想想自己的教学,这种错误不是经常犯吗?精心设计的许多环节就是“诱饵”,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诱惑进设计好的圈套,让听众觉得好象很完美,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看来要上好一节课确实不容易,必须细致安排和周密考虑,必须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学法,正如窦老师所说“学生是教学的全部意义”。如果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只是为了教师操作方便或看起来不错而忽视学生,那这样的设计不管你付出多少心血也是失败的。

  都说窦桂梅只有一个,是学不来的。但我们可以从她身上学到一些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事业的态度以及理念,我们也应该学会“痛而后快地成长”。

读《小学语文》有感3

  在新的实纪,中国教育艰难地走在的路上,在我的目力所及范围内,小学语文界,我看好这个人:窦桂梅。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这一串耀眼的光环笼罩着窦桂梅。但她没有为这盛名所累,依然执著行走在语文教学的探索路上。她提出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在小语界引起很响。而近几年倾力探索的“主题教学”则标志着她对自我的超越。

  窦老师来自东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家世平常,学历平常,但不到30岁就被评为了特级教师。而今,她的教学艺术得到专家学者和语文同行的广泛赞誉。是什么促使她的成功?

  她给予的回答是:是热爱让我取得了今天这点成绩,当人的愿望是积极的、向上的,它就成了渴望而不是欲望,并渐渐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气质,这种力量和旗帜,让生命有了一种韧性。当然,我也相信“每一个幸福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窦老师的不少公开课,低中高各个年级的,阅读作文各种类型的课,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她教学的底气,特别是洋溢在课堂上的新意与灵感哪里?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的。这句话正道出了教师备课的境界。古人慨叹作诗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用在评价教学设计上,也不算夸张。比如她上《秋天的怀念》一课,仅一个导入环节,就十易其稿。除了这看得见的备课以外,还应当有更多隐形的备课,比如,读书、写作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等等。当你把教学当作一种“信仰”时,就会发现你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在为教学做准备。课堂上的新意,或者说底气,决不可能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背后应当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窦老师不凡之处就在于她的“底气足”,这主要是她的语言吸收和表达的能力,尤其是被有些人看得难以把握,其实是时时处处都明显存在的个人的“语感”,语感的敏锐和丰富多彩,不在于刻意地“修炼”,而在于日常的领悟和揣摩,它往往是“习得”的'而不一定是“学得”的。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在长期涵泳于生活,尤其是经典性的语言艺术作品之中而“悟得”,仅仅上几节戏剧学院的“台词课”,作用恐怕不。在这方面过去的中等师范学校是十分讲究的,甚至形成一种浓厚的风气。窦老师的“底气”由此而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非但没有上丧失这种“底气”,而且善于“养气”,使之充沛于全身,散发与外,这就是她的高明之处了。

  最后还是一窦老师的话来与家分享

  “自己向往的为师境界,那是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不虚伪、不做作、不冷眼旁观......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从而获得自身根本的完整。

  她向往的为师境界,不就是多数中国人认同的一种人生境界吗?

读《小学语文》有感4

  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通过这一段假期中业务学习,在今后一个阶段,阅读教学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加强指导,读出感情),品出味(抓住语言,品词析句),悟出效(表情达意的效果),习得法(作者的表达方法,同伴的学习方法),激活思(激活思维,发展思维)。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但更要有因文而宜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事例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一个近视的语文教师只会死干,没有方向感;一个平视的语文教师只会跟着别人干,没有创新感;只有站直了身子,能俯瞰语文教学的人,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读《小学语文》有感5

  从吴教授的讲座中,新课标给我带给最大的触动的便是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在当下双减大背景下,学生如何面对课堂?教师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方向?吴教授的讲座给了我答案,那便是思维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果老的习惯,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我们更关注思维能力的若千方面,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这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可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同时,新课标的落地也使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找到了方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地去探索。

读《小学语文》有感6

  这两天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我对地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受益匪浅,特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的.重要,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五要素是:字、词、句、段、篇;语文学习的五方法是:听、说、读、背、写。每个年级段都有一个侧重点,它们是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老师们都会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你若能把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删繁就简;注重学生的预习,知识的扩充;老师只教课文中的疑难,学生只学“我不会的”。每节课读说背写,动静快慢组成一首不断变换旋律的曲子,就能得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者要把握好年段阅读训练目标,重视朗读与习惯的培养训练,简简单单教语文,找准导学活动的切入点,自主合作与探究,搭建好师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活动方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看法只是我的点滴之见,希望能多多指正!

读《小学语文》有感7

  “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和它的相识源于一个非常敬业的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在教学上也大有长进。我也经常借来翻阅,感觉非常不错,于是次年自己开始订阅。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薛法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读《小学语文》有感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会花大量的时间把每一处细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推敲教学方法;每一次教研活动,基本也离不开阅读教学的研讨。我也如此,透彻解读教材,只不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暑假期间,我用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配合着刘小波老师的《小学语文功能性阅读教学研究》一起学习教材和阅读教学策略。

  整本书,刘老师都围绕着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对功能性阅读教学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他阐述功能性阅读教学是素养本位下高效阅读教学新思路,介绍了三种功能性阅读教学。虽然有的部分专业论述性强,有点枯燥且难懂,但是在统编教材的分析上和一些教学实录的分析,让前面深奥的道理一下子豁然,也从中找寻到了共同观点和新方法。确实不下苦功夫,那就只能停留在阅读理解的.基本层面。下面我将从本书内容逐一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学习策略,找准定位

  针对功能性教学,刘老师把它分为三类:理解取向的阅读教学、策略取向的阅读教学、写作取向的阅读教学。这样一看,侧重点也就出来了。那么多的课文,我们根据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大致能把这篇课文定位。然后再从课文内容来看用哪种策略适合本班学生有效学习。理解取向的阅读教学有:诵读感受策略、聚焦要旨策略、分层解读策略、切记体察策略。策略取向的阅读教学有:“柔化教学”策略、“导学—用学”策略、对话互动策略、大声思维策略。写作取向的阅读教学有:“以终为始”策略、读写知识转化策略、寻悟“言语秘妙”策略、言语图式仿创策略。这些策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用到,只是看了刘老师的教学案例后,才知道要用到细微精致之处。而,有的策略,确实自己从未听过,也从未尝试过,甚至在读了刘老师的讲解后,也还是很难理解,这只能在实践中一点点尝试。

  二、学习整合,深入研读

  在介绍策略中,刘老师也还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例进行解读。他用人教版和统编版作比较,用学段的课标要求解析,用每篇文章的课后习题对比分析……在学习中,我也拿出语文课本,就刘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翻阅,自己的思路特别清晰。顿时,我觉得自己对教材确实把握不透,对一篇课文是认真解析,也知道重难点,但就是在教学中不能突出,成了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学生也学不到阅读技巧,导致阅读理解偏弱。所以,通过刘老师的介绍,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读教材,一定要注重单元语文要素,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

  三、学习新课标,统筹方法

  书中,刘老师也多次提到语文课程标准,我自己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熟记于心,需要时再去翻阅。在刘老师身上我知道了,要做好语文教学,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今年,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之前也是大略翻阅过,知道其中的改动,只是没有打算付诸行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我也得先提高自己阅读教学能力,那就更得用心把新课标学习好。结合课文内容、单元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试着运用刘老师的阅读教学策略,统筹教学目标和方法,让教学思维系统化。

  在阅读这本书时,前一部分为专业性太强让我有了放弃的念头,但想想自己只是闭门造车的教学总走不出阅读教学的困境,还是坚持读下去,到了用课堂实例为例解读时,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就在这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还有一些不解的地方,我想在实践中能慢慢积淀起教学经验,也能突破传统教学。这本书,确实很适合我这样渴望专业成长的青年教师读一读。

读《小学语文》有感9

  “任何语言都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唯有当一种语言是母语的时候,它才自自然然带有文化传承的基因,让一个人因为浸润其中而找到生命和文化的归属感。”

  合上书,这句话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或许在书中,我已找到了职业的使命感,也似乎明白了何为语文教育。我想,大抵就是李竹平老师说的那样,“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基因。

  第一次读到这个书名,就顿生亲近之意。我想,“我在小学教语文”是每一位小语老师自我介绍时必提的语句。出于对书名的兴趣,我选择了这本书。花了两个半天读完它,很舒服,很通畅,也似乎明白了语文与其他语言学科的不同之处。语文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语言,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广阔的文化。因此,语文教育并不受限于一本语文书和一堂语文课,她和我们的生命、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李竹平老师提出了“母语课程”的概念,让母语学习以最自然的状态与学生的“全生活”建立起联系,引领学生进入有联系的而非孤立状态的语文学习生活中。

  一、语文教学需要渗透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是文学教育启蒙的必需,是以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悦读”的一条必由之径。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曾经我在执教《跳水》一课时,也是这样做的。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一课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小说。而小说的学习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五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正式学习过小说。我在备课时考虑到,本文具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如果完全不渗透,则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文学启蒙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时,我对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提炼,并呈现在板书上。这是为六年级上册系统地学习小说这一文体做渗透。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小说有更清晰的了解,在课前谈话环节,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小说这一文体,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自然也有比短篇还要短的小小说。而本文就是一篇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杰出的小小说。我想这样有意识地渗透不仅能让学生对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有深刻的印象,还能激发他们对小说浓厚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巧妙整合

  书中李竹平老师提到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语文教学与电影课的整合。把电影融入语文课,在阅读这个章节前我的`确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读完以后却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确实,电影和文学作品还是有不少共通点的,例如都会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手法;也会通过渲染环境来烘托气氛,铺垫叙事,突出人物;还都会有特写镜头,或是由远及近的运镜等等。既然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为何不把语文教学和电影进行整合呢?李老师大胆地进行了尝试。他由教材拓展到了同主题的电影,通过比较来发现电影和文本的异同,在对比中发展思维和鉴赏力。还通过同名课文与电影的对比,发现两者在叙事形式上的不同艺术表现。由此我想到,在许多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学习中,也可以整合电影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例如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可以对比观看影片《环游世界80天》,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可以出示三段影片资料,感受不同影片中对胖墩儿、祥子、严监生人物刻画的表现手法。从而让学生体会,文字相较于电影,总会有更多的留白,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

  书中李老师还提到他带过的五年级学生竟然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闲暇都是在电视前渡过的。但电视、电影可以叙述的故事内容有限、所提供的想象空间也比文学作品少很多!面对不爱阅读的一群学生,他另辟蹊径,利用电影促进阅读,运用电影启发习作。这看似“不着调”的法子,却在李老师巧妙的整合之下令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提升了表达能力。我想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尔,而是他懂得巧妙利用资源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发挥资源最大的价值。同时,他又能不落俗套,避免了写“观后感”等常见的活动方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一个人物或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见解。例如:暂停某个关键情节猜测故事的走向,评价电影人物,同类型主题电影的比较,就故事情节展开讨论等等。在高质量的整合下,语文教学便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三、语文教学需要拓宽阅读路径

  语文教学很重视阅读,然而阅读仅仅只是指“视读”吗?李竹平老师采用了“听读法”,很特别。通过对书中《你一定会喜欢上播种》《唐朝的韭菜》这两个课堂案例的学习,我对“听读”有了简单的了解。“听读”就是把书面文字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聆听、预测、想象、表达等等。它作为一种课堂学习形式,比传统的“视读”更能打动学生。教师边读边提问,也促使学生在聆听的同时高度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在一次次停顿中,学生能够参与到故事情境中,对情节产生了期待,驱使他们主动听下去,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当然,这样的形式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诵读水平,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课前要精心选择文本,巧妙设计问题,有效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无论是以上的哪个教学案例,书中都在告诉我们,不同的篇章适合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或许是侧重文体意识渗透,亦或许与电影相整合进行教学,又或许是听读。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一定是需要教师吃透文本,认真解读,大胆创新的。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即使觉得自己离不开‘一篇篇课文’式的教材,能对一些经典的或是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文本进行多向度的解读,或许能一步步接近母语教育的真谛。”

  我想,语文教育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接受文化的熏陶,沐浴文化的润泽,传承文化的涵养。为此,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读《小学语文》有感10

  一、团队精神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枯木不成林,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个人如果不能融入到一个团体中那么他的价值永远也不会完全体现。

  二、和平共处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另外,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了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想到个人,想到国家,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着国人与国人的和谐,也要求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之下才更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才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耐心

  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猛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鹿又被放开归队了。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 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是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那头驯鹿呢? 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这种耐心正是放远眼光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只有把眼光放远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四、不惧失败

  狼群也许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然而它们却有约90%的失败率,读后感《读狼图腾有感1500字》。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它们继续运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能,再加上它们从暂时的挫折中学到的知识,深信成功定会来。许多人将一次“不成功的狩猎”视为他们生活失败的象征。从狼身上我们学到,此时的失败正是再次狩猎的开始。失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现实。失败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收获,而不是放弃的代名词,失败是一种感觉,成功则是一种理想。当我们遇到挫折之时,丢掉这种失败的感觉,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这样我们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狼图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心中狼的形象,从狼的习性、捕猎中学军事、学智慧,在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狼的时候真的很难想象这个被我们所轻视及痛恨的物种,有这样多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总结,而狼的团结、勇敢、残忍、忍耐、机智、冷静、贪婪等等,在我的脑海中根本找不到能与之相媲美的动物。我时常在想,假如我有狼的品质和那些优良的心态,那么还什么样的困难能打消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暗暗的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思考的狼,学狼的智慧、学狼的才学,让这些好的东西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时间和实践中加深我对狼品质的深刻理解。(这时使我想起了这本书序言中写的一句话“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中国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在龙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动物中,而却用自己骨子中的狼性去实践着中华民族儿女的理想,这么看来龙图腾代表着一种希望,而狼图腾代表着一种精神,而我们所要做得就是把这种精神注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然后带着希望继续着我们理想,我相信这样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读《小学语文》有感11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只要你愿意付出,得到的就是惊人的收获。

  20xx年XX月,在第十二届萧山区“暑假读好书”活动中获得妙笔奖。

  读了滴水穿石启示我一有这种感想:无伦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让我想去年放暑假的那一件事。

  放暑假的`第一天,我就拿起过年买的那辆自行车,拿出来学习骑;因为我十分佩服会骑自行车的人了,那闪电般的速度让我钦佩。所以我要学习骑自行车。我首先把自行车放到宽阔广场上,然后,把车位放到最底;这是因为我还不是很会骑自行车,所以把车位放到最底得慢慢的练习。开始了,我首先做上去双手握紧车头一只脚踩了上去,还没有坐稳就掉了下来,屁股疼了起来,这时我就有点想放弃了;我又想起老师上的那节课,不能放弃要学习小水珠那样持之以恒就能滴穿一块块“岩石”我又开始练习了。功夫不有心人,经过几天的努力我终于会骑自行车了。

  由此可以看出,有志者事竟成。

读《小学语文》有感12

  我对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一直在思考着,因为课外阅读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语文知识面和语文能力的大小。在《小学语文》中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和我的想法差不多。老师的叙述很使用,我把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极为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就更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好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了。

  (1)处处设疑,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但有的问题并不是读了课文就能解决的,我就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到课外读物中去找答案,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只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拉近“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距离,付教育目的于活动在之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能发挥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

  (3)环境布置,增加兴趣。我相信环境改变人,所以新学期开始总会让班中的同学自己写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布置在教室两侧;还在班级中开辟了《读书园地》,请各组同学轮流写一些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布置在里边;班级中还有固定的图书箱,每天开放,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读书的氛围。时间久了,一些好动的学生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4)榜样激励,内化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针对部分学生崇拜老师这一心理特点,经常特意在学生面前“卖弄炫耀”,并让他们明白老师肚子里的墨水全都是靠读书得来的。这样学生有“心动”到“行动”,从而主动去找书读。

  (5)开展活动,激越兴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读《小学语文》有感13

  我反复地阅读了《小学语文》,心中感触颇深,原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新,一种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心评价每一个孩子,激励和引导每个孩子走向成功,运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自信心。老师的一句巧妙的话语,包含了老师的爱,包含了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包含了老师发展评价观,通过激励和引导,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布鲁纳说:“评价,最好是一种智慧。”如果这位老师有“唯我独尊”的观念,认为这种学习态度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从而对孩子进行一种不恰当的评价甚至责罚,那么,这个孩子就永远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吧,何乐而不为呢??读了《小学语文》,我有如下几点感悟: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

  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

  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例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五,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读《小学语文》有感14

  一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伟大作家,一本撼人心田,不被流行掩盖的经典作品——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本书的理解。

  其实,在我还没有真正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无数次的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和同学口中知道了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人,他双腿瘫痪,在妈妈和朋友的帮助下乐观而坚强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心中充满了豁达与感激。我本想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必然也是充满深刻难懂的哲学理念,但是,阅读之后我才发现,他的文章通俗亲切,可以把深刻的道理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发人深省而又让人很易接受。下面我就想说一说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通过这部书,我对wenhuadagemi之前,之后的那一段时光有了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插队”什么是“扒火车”,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产物,所特有的紧张,混乱的气息,他们就像放射线一般,从30年前向我射来,告诉我过去的事情,让我反思到当下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或许这就是书籍与阅读的力量和魅力吧,它可以带给我们各种各样自己不曾亲身经历的感受。其次,这部书还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从前城市里乡村里孩子的生活环境。在“八子”“看电影”两篇作品之中,史铁生回顾了自己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打闹嬉戏,一起为了手中仅有的两张电影票而想方设法地摆脱一堆“弟弟”的跟随,一起去到“岔道口”看电影,一起模仿电影中反特的情节却最后吓了爷爷一跳……这些生活场景或许都只能存在在那一带孩子的心里,而我真的感到很幸运,能够从书中感受到那个时候孩子们心中的淳朴,天真,以及他们在没有过度电气化的时代里单纯的快乐,还有从兄弟手足之中体会到的温暖亲情。在现在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之中,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整天面对的都是钢筋水泥架起来的无情的高墙,孤独,无助,寂寞,伤感一次次冲刷煎熬着我们的内心,就在这一次次的“洗礼”之中,我们变得冷漠,变得复杂,变得没有人情味,最后变得连道德也没有了。这真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可是,那种40,50年代之前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如今肯定难以回来,它们只能存在老人的记忆里,存在平凡人对生活的记载里,如果没有打开这本书,那段时光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的心中,我的脑海那份愉悦与幸福就永远不会轰击我的心灵,永远不会让我对现实加以反思。

读《小学语文》有感15

  其实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应王建群老师的要求,要上一堂单元整体教学的公开课,最近我又拿起李怀源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里面讲到了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

  一、课前预习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能够给学生预习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第一,预习单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来设计,同时关照学生阅读的年龄特点。比如第三学段主题单元阅读第一步:浏览,区别文体;第二步: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第三步,对比发现,确定一到两个与作者一起探讨的话题或者问题;第四步,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扫清进一步分析阅读的拦路虎。第五步,围绕这个话题,搜集课外材料,准备实践材料,与作者一起交流;而第二学段的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基本情况,将生字的读音过关放在第一步。

  第二,预习的指导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习有层次有计划地指导。比如刚刚开始指导预习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拎出生点难点。学生养成习惯之后,()可以逐步放手,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尊重更多学生的学习个性与学习需求。

  第三,预习必须要有检测与反馈。我们以往的单篇教学是忽视这一点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第一模块“检测预习整体感知”,就是立足学生预习的基础,结合预习单对学生进行的预习检测,对学生预习过程的再次指导。

  二、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有“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四、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观全局,路更宽

  可以说,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它看到的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最理想的是,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兴趣点,初读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对一个学年,两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就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此外,还要“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读《小学语文》有感】相关文章:

读《解读语文》有感12-17

《名师讲语文-胡明道讲语文》读有感09-11

读《名师讲语文》有感08-31

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02-18

给棕熊奶奶读信小学语文童话作文09-07

读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有感02-20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02-20

读《致语文教师》有感09-26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读书心得08-12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