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08:09: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极简欧洲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在对《极简欧洲史》这本书籍的三天阅读之后,心中感悟颇多。

  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文明建设都比较领先,因而,对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也很大,这与其复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本书作者从塑形欧洲文明内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和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详细描述了此三种原因,彼此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又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过程。催生了欧洲文明的基本内核,诞生了强大的帝国与繁荣的城邦,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赞叹不已!

  发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是欧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实现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当然也有局限性,对妇女、奴隶的歧视,并未实现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腊智者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惊叹,"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地位,这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意识的重要一步;苏格拉底提出的"知识即美德"与我们同时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苏的弟子柏拉图《理想国》是西方文明理想主义的发端,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了逻辑的辩证方法,提出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对于14、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启迪作用,包括17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对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再一次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大相庭径,这也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继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击,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欧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因为一种是科学,一种是情怀,我们既不能摒弃科学,也不能遗忘那种浪漫情怀,正如我们的"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这是民族情怀。欧洲的面积其实大致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但是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他们走的却是欧盟这种形式,在历史上,日耳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国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欧洲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其实,欧洲的。许多思想都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权利分散,遗产多元"及现在的代议制民主政治都发端于欧洲。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当学贯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我们的祖国留给后世以更多、更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2

  这本书深入浅出,立意独特。不仅像普通的历史读物沿时间轴讲述时代变迁,更是从不同角度反复剖析欧洲历史文化的根源。其实作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书中关键节点也多有图表辅助,但电子书的弊端就是一来太小,二来不方便比对。到后来对于我这种历史早就丢到爪哇国的人来说就有点一团浆糊拎不清。我觉得可能用纸质书会好很多。

  其实翻译做的也很本土化,但可能是台湾跟大陆习惯用语和选词上的差异导致对我们来说有的地方可能比较突兀。文中评论多有吐槽XD

  我觉得用着电子书读书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别人的评论。我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很多读者都喜欢拿中国历史去和书中欧洲历史做对比。这很有趣,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大家都想要从走了不同道路的.欧洲身上反思自身。而且也因为我们必然对中国历史知之甚详,所以也更容易引发思考。既有高歌党的政策好的也有黑的体无完肤的,当然后者居多。通常这种评论都会引发混战,我看了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个人的观点是:西方学者对东方历史文化多不了解,他们看东方历史比我们看欧洲历史还要浅薄的多,自然也容易忽略东方的地位,教育也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过言论自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吗!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3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今天的欧洲是许多个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帝国——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辽阔无边。

  古罗马人虽然打仗一流,但哲学、数学、艺术、文化等还是要向古希腊学习,这是第一个元素的形成。另一个元素紧接着也奇妙的开出了花,本来基督是犹太民族中的一支,是个小众宗教,罗马人不信的,但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会,于是乎罗马人携着古希腊的文化和基督结合了,这是第一个。

  然后,更好战的日耳曼人从北方打来了,当时罗马已经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这一年,作为分界线,前面是古典时期,后面就跟着中世纪了。中世纪漫漫一千年,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欧洲真正的主人成了无知好战的日耳曼人。无知要学,好战要改,国家要建,但是他们毕竟是新手,手腕不强,各据一方,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出现,格局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这些国王为了维护统治,首领把占领的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但逐渐的这些贵族开始视土地为己有,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正因为如此,国王的权力一贯薄弱,而"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正是现代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所以欧洲搞出了民主,而中国一向专制。

  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日耳曼蛮族竟然也支持基督。结果是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教会幸存了,带着它那套统治天下的规则,与国王们形成了联盟,当然同时也产生纠葛。直到1400年,这个怪异的联盟才告终结,近代上场了。

  首先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随着文艺复兴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它漫长的世俗化过程。"

  接着是16世界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还只是回望古希腊,宗教改革却是要革现有教会系统的命。宗教改革其实很简单,就是以马丁路德为首的信徒,开始从教廷手中抢夺《圣经》的解释权,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

  在这之后,17世纪,科学革命,18世纪,启蒙运动,人们开始将理性"运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随着思想启蒙,著名的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接踵而至。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鸦片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4

  这本书的是讲述从希腊文明到罗马文明再到蛮族入侵,进入中世纪,再开始新教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一段发展史。

  整个文明的进程层层递进,希腊文明奠基了哲学、科学,罗马文明保存了希腊文明并举国支持基督成为国教,而北方蛮族与东方伊斯兰的入侵让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罗马帝国从此以宗教权威延续,进入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

  中世纪主要分为农民、贵族、国王、教皇,国王与教皇不断争夺权力,如果国王胆敢公开反对教皇,教皇开除国王的宗教籍,国王的统治合法性降低,贵族就有不听命国王的可能,教皇本身没有真正的统治权,所以最终教皇与国王没有哪一家可以独大。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新教开始独立,新教主张上帝在自己的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虽然同样信奉上帝,但是教皇、主教的地位高速降低,以英国为主开始真正宗教独立,此时浪漫主义开始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雏形。

  不知道是宗教改革的原因,还是日心说的普世,宗教开始逐渐不再成为人们的核心,像希腊科学,以及很多古典的东西变成主流,文艺复兴兴起。

  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直接打开了科学革命的.魔盒,从此主流观开始从,古典是最好的到未来是最好的。

  间接推动了人权主义,从而有了英国的光荣革命,法国的法国大革命(我的理解是,由于宗教的削弱,导致了王权的不稳定,所以推翻王权成为了合理的借口)

  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英国率先工业革命,带领欧洲成为世界的先驱。

  我在阅读全书读到的主流内容如上,在此还是需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农民,我除了信仰上帝,每天种田缴税,几乎无事可做。而其实大部分人现在的生活与中世纪的农民并无区别,我们在一个黄金的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有很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想法抱负,有很多的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明朝那些事》在结尾的时候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希望大家能真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式,在目标与体验的人生中快乐的生活下去。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5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

  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

  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

  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

  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

  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

  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6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的天下;其次是基督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的君主屡见不鲜,造成国力衰落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要依法治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实施。从书中看,从《摩西十诫》、《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仑法典》,欧洲的法治思想贯穿始终,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几乎均根源于欧洲。

  (二)要重视科技和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源自欧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欧洲对科技文明的重视一直没有间断,从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开始,到基督保存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学革命对传统的挑战和颠覆,欧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再度证明,科技和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7

  澳大利亚人写的欧洲史,从文化的视角,把欧洲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历史脉络说得很清楚。以前看过一本《中世纪欧洲史》(维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劳沃 著),跟这本一结合,算是把欧洲中世纪基本搞清楚了,在脑子里不再是一团浆糊。

  欧洲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古罗马、、日尔曼蛮族。

  古希腊:现代人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希腊,为什么能创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话就不说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腊在科学上,尤其是几何学上的研究,简直可以认为是外星人派给地球人的洋教练。古希腊人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是可以用数学来精确的描述的,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来描述这个世界。

  古罗马:绵延一千多年的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基石,征战和扩张在当时是对各民族的蹂躏,在文明传播方面却是作用非常。罗马开创的共和、民主传统,是现代民主的滥觞,当威望如日中天的恺撒要独裁时,立即受到了暗杀,可见共和、民主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既使屋大维加冕皇帝之后,依旧还是保持共和政体,皇帝不是子嗣继承,保证了皇帝的品种优良。回头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什么傻子、婴儿、木匠、变态狂没有出现过?

  :自从耶稣把犹太教的道德教训变成宇宙大爱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挡住的脚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认为世界是邪恶的,只有耶稣才能拯救世界。罗马从军事上征服了犹太人,从思想上征服了罗马,罗马与其说是罗马人的罗马,不如说是的罗马。虽然历经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顿的当头一棒,以及达尔文的贴地一铲,连罗马都湮灭了,依旧强盛。欧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体上,却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日尔曼蛮族: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入侵,铸就了今天欧洲国家版图的基本框架,也给欧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战、扩张的成分。作为落后民族,日尔曼入侵罗马的初衷只是想抢点东西,并不是要灭亡对方,并不是要建立统治。所以他们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罗马的统治(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自己变成了骑士,成了罗马东征驱赶穆斯林的战士。

  还有几点体会:

  1.古希腊孕育的璀璨文明,和发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艺复兴,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极度分裂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反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时期,这个决不是巧合。

  2.法国的农民自己拥有土地(其实是小地主),所以法国农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经济上却没法跟租地的英国农民相比。反观国内,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正是从法国向英国转变,未来爆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欧洲历史上国家的碎片化,使得国王的`权力很小,需要用心经营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中国历史上是以统一、独裁为基础,国王的权力是无限的。欧洲的原则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国王”,我们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是各种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能改变的。对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适应文化,一方面还要寻找最能释放生产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欧洲国家和君主变换不断,能够两千年而不灭,还把教义传统了全世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做公司,要想长久,必须有一套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却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这样才能长久。

  5.事业部体制。如果把欧洲看成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实行的则是事业部制。虽然没有中国这家公司更能集中资源,但能避免整体犯方向性错误。从欧洲整体上讲,一直是在向前进的,不像中国历史上的反反复复,原地打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一直非常欣赏译者的文笔,感觉非常有民国范儿,找度娘一查,原来译者席玉苹是实力非常强的台湾翻译家,真是民国的,人常说见字如面,看来是真的。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8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通览该书之后,我的心中也久久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欧洲为何无可争议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为何弥漫上下5000年历史智慧光辉,经济文化发展同样繁茂的泱泱中华一直只得望其项背。其原因或许并不在基督教的控制蔓延,并不在无休止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也不在思想多元化。而在千百年来欧洲人民脑中无法磨灭的古希腊思想印记。 我认为,古希腊思想大概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古希腊思想是对民主的不屈坚守。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对于国王,还是教皇;无论面对暴君还是“第一公民”,王权始终受到较大的限制。无论是雅典民主,还是罗马共和,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权利法案”也都体现出人民对民主的忠诚。“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国王的”成为一种永恒的主流思想,相对应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也是一种连统治阶级都认可或者必须认可的概念。

  这种对封建体系的限制应该说对经济文化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物权私有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民主带来的民智则为文化的进步输送活跃的思想火花。

  反观中国,自嬴政扫六合,称皇帝起,尽管此后天下分分合合,在或大或小或统一或分裂的国家领域内,王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诗经》中普遍流传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明这一点。共产主义革命之前的所有革命,仅仅是革除某人的天命,鼓吹缔造另一个人的天命而已,农民起义之后后继的是则是另一个拥有绝对统治力的君主,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明代的中国,出现了纸币,出现了银行的雏形“钱庄”,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也止于此,究其原因,就是无法确切保障物权私有。 并且,这样过度集权的封建体系下,民智确实很难有所发展有所作为。譬如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十分接地气的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甚至到现在还偶尔在官民出现分歧时被引用。然而这却实实在在是非常十分可悲的,因为不应当是“当官为民做主”而应当是“当官为民办事”,为民做主,做主人的,只能是人民自己。华夏子孙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而不是自己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不可能出现民主,“民智未开”也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文化发展的脚步也必将受到桎梏。

  其二,古希腊思想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涵盖政治制度,科技,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苏格拉底的质疑一切,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导作为古希腊思想的杰出代表,已经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民心中,构成了他们思维和行动的纲领和指引。其结果是,欧洲人的思想无缰绳、亦无疆界。他们敢于揣摩一切可能性,而这样大胆闯荡又给他们的思维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这才是人类智慧的健康发展。 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

  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则加剧了浮云遮望眼的病症,直到opium战争的硝烟刺痛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思想究竟落后了西方人几百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人民当家作主,让思想兼容并包,只有做到这两件事,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由“后进生”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9

  这原来是澳大利亚历史老师的讲义啊!当初我历史老师要是这么给我讲历史,我现在也不用到处找着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了!

  印象中中学老师讲欧洲历史都是分模块的讲,于是我脑海里的欧洲就是那个几个关键词,永远串不到一块去。这本书真的是我的救星啊,让我对古欧洲文明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不过觉得读过一遍印象并不是太深刻,有时间还会二刷的!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在“推荐序”里说:“处在新一波全球化方兴未艾的今日,回头看欧洲历史,似乎比回顾中国历史更有启发性。”刚看到这句时,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说欧洲历史比中国历史对现在社会更具有启发性啊?直到看到下面一段,觉得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中国文明由于没有像欧洲文明那样,被截然不同的文化、思潮、运动,所分裂、撕扯、困惑过,所以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没有中断。期间虽然被异族统治过,但都是异族被中华文明同化,这虽然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强大,但也因此丧失了反思的机会,也就没有类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那种再生的`动力。”中国绵延几千年不断的文明史确实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西方由于各种原因中断了文明,也正是由于这个不足,激励他们去反思,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样看来,确实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文明更先进,那些对人类历史有深刻影响的文明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对这些文明的研究都会对我们现在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

  如其书名,书并没有扣一些历史的细节,而是提供了一套整体的史观,告诉你为什么欧洲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整个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三个元素:希腊罗马文明、北方蛮族。

  以下为这三者关系发展的历史:

  1、希腊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发达的数学。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可以用数学来进行表述,现代科学基本就是这套思想的产物。

  2、希腊没落。由于罗马帝国的包容性,他们吸收并继承了希腊的文明,成为了希腊罗马文明。(任何伟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罗马、比如我们过去的唐、比如现在的'美国……)

  3、罗马帝国借由扶植来减缓自己的衰落,从少数人的信仰转变为国教。

  4、北方蛮族(日尔曼人)入侵,罗马帝国消亡,但蛮族只要土地,所以他们不排斥,相反还挺支持。

  5、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证明自己的教义。希腊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人们感慨希腊罗马文明昔日的辉煌,让科学与宗教分离。

  7、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马丁路德发起新教,与天主教对立。他认为教会不应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每个信徒都应自己阅读和理解圣经。

  8、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

  以下是欧洲崛起的四个原因:

  一、从1到5,我们可以看到,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他连接了罗马帝国和蛮族,使得希腊所积累的文明得以传承。

  反观我们,没有这么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组织,要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要么焚书坑儒,基本都消灭完了。

  二、入侵的蛮族是分散的小团体,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连起码的收税都做不到。于是他们设立了封建制——分封领主管理地方,战时由领主为国王提供军队。封建制让权利更加分散,使得国家更加民主。

  反观我们,从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听信中学历史书上说我们是封建制国家,那是生搬硬套马克思对欧洲的分析,欧洲确实是从封建制发展到资本主义,而我们属于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皇权空前强大,欧洲连税都收不了,我们随便就把财产给你没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国,教皇和国王的权力是互相牵制的,在双方的博弈下,地方势力各自发展,国家一直处于诸侯分裂的情况下,权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四、英国确立了农民和地主间自由的雇佣关系,而法国是直接把土地分给了农民。

  所以英国通过圈地,完成了农业革命,(注意,这时候没有改变农耕的技术发明,仅仅是制度上的变化),农业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干瞪眼。

  台湾通过375地租做了和英国类似的事情。而大陆把地主全打倒了,现在农民是怎么样的穷样,就不多说了。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人信仰基督教,在罗马推广,但只有很少人听取了推广。而君士坦丁大帝便是其中一个。他成为国王后,建立教会,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当时的罗马人、古希腊人、日尔曼蛮族人构成了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祖先。之后多次改革、分分合合,成为今天的`欧洲。

  我读这本书之后,了解到了欧洲的形成,还思考了欧洲为什么发达?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善于交流、理性思维、改革创新,就一日日发达起来,成为今天的欧洲。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铺垫创新未来。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孩子的极简诗人传》读后感02-15

《极简主义》读后感(精选18篇)11-04

极简主义读后感范文 (精选6篇)10-08

读《极简主义》有感(精选16篇)03-23

游欧洲作文08-10

访“阿极”09-14

S极与N极的距离现代诗歌09-22

我的欧洲行09-08

07-12

东极岛作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