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终身成长》有感

时间:2024-05-18 15:0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终身成长》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终身成长》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终身成长》有感1

  1、关于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关于努力与方向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读《终身成长》有感2

  《终身成长》一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讲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是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任何能力都会取得进步。如果将困难和挑战视为在学习的机会,并热爱挑战与学习,就能收获成长。

  “全书都只是在灌输一个理念,你不是高智商,你通过刻苦学习还是可以达到高智商的成就,但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高智商和天赋型只是花了少量学习时间就获得了你要花上多年的努力,而书中还只是举例那些可学习得到的,那些音乐和绘画的领域,你再努力,都还是个庸才而已。最怕这样瞎激励的。”这是豆瓣上对本书的一则评论。我并不认同。划分人为庸才和天才本身就属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作法。我相信通过刻苦努力和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得出音准好的歌曲,也能让人画出厉害的画作。

  固然,唱歌不跑调不意味着成为专业歌手,画画画得好看也不一定能成为名画家。这就像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很多声乐专业、绘画专业的学生,但称为歌手和画家是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决定的,这其中可能包含天赋(先天条件)、机遇等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但我们所追求的,难道就一定是比大多数人都强的那种“不凡”吗?成功就一定是比他人优秀、有钱、有才华吗?

  如果这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传统的成功学,那我会感到有点可惜。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如同动画电影《Soul》里说的一样,“火花”其实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你的激情与热爱。梦想并不是用来做梦的,甚至不是用来作为目标去实现的,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如果你是一个从不止步、追逐梦想的'人,那么你的“火花”就一直都在。这“火花”是:努力本身就是意义,不断挑战,勇于求索就能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幸福感是挑战难题带来的。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游戏的意义不是最后的胜利,而是过程中的那些险阻、意外,和我们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巧妙的化解。我们的想要的不是成功,成为天才,而是我们对人生中一关关挑战拥有了内在驱动力。在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所处现实的忘我状态,乐趣全然来自于过程,外在的报酬产生的动力反而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是本身已经是一种绝佳的体验,是一种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幸福感。

  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成功只是它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不过多放大“成功”,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与价值。

读《终身成长》有感3

  书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两个观点: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但我为什么想不到可以这么分类,或者有这样的理论存在,能够来解释很多现实里看到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

  这就是差距。我们往往喜欢钻到事情本身里面去,而很少跳出来看事情的本身,所以少了这些观察和思考,也就很难做出自己的底层思维思考了。

  这本书,看起来很啰嗦,但可读性还可以,我属于比较快速的跳读模式,因为里面的一些例子属于美国的例子,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可读性一般,单位了讲述自己理论的情况,还是要拿出来阐述。

  对我个人比较ok的部分是,让我产生了思考,联想了自己现实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将我心中的疑惑有所解答,这是非常棒的一部分。

  当然,我自己同样属于两种思维的人,大多数情况还真比较倾向固定型思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我,这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要好好沟通和磨合两个思维。

  如果你也喜欢个人成长,真心的可以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当作自己的镜子,看看自己的情况是哪一类型。

读《终身成长》有感4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这两种不用的思维让人们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本书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后写出来的一本书。这本书上的改变思维的方法经过众多家庭和学校的实践证实了是真实有效的。而且这本书也得到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提出的建议会改变你的一生,

  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她一直都坚持着一个观念,就是只要你拥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式,你的生活就会更加成功。她曾经在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一直以来,她都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自己的学生,那些听过她的课的学生,很多人的思维都开始改变。正是因为她对于教育的不断贡献,她被授予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那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会分成2个部分和你说说我看这本书的收获。第一部分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时候有什么不同的心态?第二部分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读《终身成长》有感5

  无论在哪一个时间段,人都应该终身成长。‘活到老、学到老’现代人顺应时代快节凑的发展的一个必须,学无止境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成长的过程,做人需要无止境的学习,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实则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的是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书中所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式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学习可以提高去达成,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往前看。

  其实不然,这两种状态是每个人身上都会具有的。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固定型思维,在不断成长过程中要激发自己对成长型思维的认知,并且要刻意训练用成长型思维面对我们的生活,才能做到消极情绪越来越少,而积极情绪会上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然而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而是在岁月里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思考、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则毫无疑问是被习惯这种东西牵着走的,很少有人能够把做的每一件事深深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思考,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惯性的思考,惯性的做事,思维模式也是惯性的。

  我觉得自己就属于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大男子主义,觉得家庭中的杂事由女人来解决,比较重大的事情还是需要男人来决定。所以家中一般的琐事我都不用去想。然而工作中我比较理智,也就是思维模式不同,放下所有琐事来学习,提高自我的认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与家人持有不同意见,我本意比较向着说服教育方式,不能打骂教育,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思考、学习,让孩子慢慢的形成自主、自我意识。不是附加式的灌输。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成长中必要经过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自我成长,这句话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尤其是成人容易本固化,觉得我已经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你成长的。成长美学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积的效应,对人生持有固定论的人,本质只是为拒绝改变寻找理由和借口。相信发展,相信改变,容易形成正反馈,微弱优势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来自一只蝴蝶挥挥翅膀的触发,这就是成长的秘密。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读《终身成长》有感6

  人从一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一起都充满了好奇,开始学习吃饭、走路、说话,问周围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期间会闹出很多错误和笑话,我们却依然兴致勃勃。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面对错误和挫折,有的人会勇敢面对,从批评中学习,但有的人只会逃避、不再努力。

  原因在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在言谈举止中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如何看待自己?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出一个信息,而孩子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又是非常惊人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者老师跟孩子这么说:

  “你学的真快,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根本没有怎么看书就得了优!”

  很多父母和老师认为,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增强信心,但是孩子可从这些话中听到另一种意思:

  “如果我学东西不那么快我就是不聪明。”“我最好不要努力学习,不然他们会觉得我其实没有那么聪明。”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针对数百名学生进行七项实验后发现: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这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定。

  父母认为通过表扬孩子头脑和天赋可以给予孩子持久的信心,但事实上却起到了反效果,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会为了掩饰自己糟糕的成绩而选择撒谎、欺骗。最后,虽然告诉孩子很聪明表扬他们的先天潜力,但却让他们感到愚蠢甚至做出蠢事。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提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表扬,而是应该对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成就的这个努力的过程做出表扬。并且在跟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做出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有兴趣。

读《终身成长》有感7

  我一直认为,自我审视是要时时刻刻并终身进行的学问。

  现在17岁的年龄,从小时候一直耳熟能详的名人传记,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构着我的“三观”。但我常常发现,几乎所有事都没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终身成长》是美国作家卡罗尔·德维克的著作,书中主要议论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性思维。作者用上课发言的例子,对这两种思维的含义和区别进行了大致阐述:敢于上课发言的人会想:“我说出我的见解,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我的问题,从而协助我解决问题。”他们一般不会考虑说错答案后自己的尴尬和同学的哄笑,这就是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惧于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固步自封。

  我认为的自我审视,可归类于成长型思维。以前在我的认知里,事物的两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错,另一面是对,就算没有明确的.理论界限,感性上也会有善恶之分,但现在的社会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学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乐浇在了钢琴上”……这些事不断刷新我的认知,通过我认为解决许多事的“通策”——换位思考也无法得到准确做法。

  当我试着陷入“当事人”的“思想误区”后再醒悟过来时,我意识到许多问题解决不当大多是因为“当事人”双方某些方面认知欠缺。就像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告诉我要乐于助人,我就会帮老爷爷推车,而不会先思考老爷爷会不会是坏人,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对的,我就会去做。知道的越多,顾忌越多,后来取舍的一般标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来进行考量了。

  成长要求我们广泛认识并学会接受,但一定别太唯心,多在客观角度看问题,看自己。同时,应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认为每一个给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的人,都值得感谢,他们使我发现自身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只是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善于分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生活瞬息万变,需要时刻自我审视,并保持谦逊。

读《终身成长》有感8

  这周读的书是一本有关心理的书籍。

  本书的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他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被世界教育联谊会选为年度好书。

  在最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他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是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否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开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达到人生和职业目标。等会可结实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得抗压力。

  但是有来讲一下具体的两种思维模式有哪些表现。

  实际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在进行任何学习之前,能力就可以自动展现。归根结底,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有如果你没有,你就是没有。对于估计其思维模式者来说。这句老话。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第四位模式者并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固定形式为模式中当下的完美,是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一次测试或者1室评估可以成为对你适用终身的.评判。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20年前五岁的洛雷塔,而家人搬到美国几天以后,妈妈带她来到新学校,当时学校立即对洛蕾塔进行了一次入学测试,接下来他进入了学前班,但并不是尖子班,谁有时间的流逝,虽然洛雷塔被升到了尖子班,并直到高中毕业都在这个班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学术奖项,但他从未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体。测试让他深信不疑,他的能力被下了定论,他认为那是固定的,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兼职生,她并不在乎她那时只有五岁。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不仅相信这个测试可以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相信坚定的相信该测试可以测出他们有多聪明,还可以测出他们长大后会有多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他认为这项测试是为了测试一项重要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认为该测试可以测量出他们有多聪明,他们当然也不认为这个测试可以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这里我只要讲了是一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展现,没有太详细的介绍。未完待续。

读《终身成长》有感9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读《终身成长》有感10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樊登老师推荐的,听说对我们的认知观和学习观很有帮助。后来我就利用空余时间认真研读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发人深省。本书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卡罗尔·德韦克,书的英文名叫“MIND SET”,也就是“思维模式”的意思。她总结了人们常见的两种思维模式,即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书中列举了很多关于商业、教育和体育方面的实例来说明两种思维的区别和利弊。

  本书指出了人们常见的一些思想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成功主要靠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关键要找对方向,持之以恒,不惧失败,不轻言放弃,不断总结经验,越挫越勇,学会在挑战中发现乐趣。

  事实上,很多人身上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1.固定型思维的表现停滞学习,不思突破,自我满足,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所致,和努力无关。2.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学习,思考,总结,继续尝试,不服输,认为一切能力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达成。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惧怕失败,认为失败并不可怕。成长型思维会在失败后总结失败经验,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容易一蹶不振。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欣然面对并接受失败,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它像一记警钟,让我们进步。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挫折好像会给你贴上标签,让你感觉失败自卑。

  成长型思维让你谦虚,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客观地看清楚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短板,并加以学习。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接受批评,虚心学习,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固执已见,不接受批评。

  古往今来,纵观世界,通过勤奋学习,坚持信念,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身无分文的`辍学少年到开创世界通讯科技的佼佼者,发明出了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当年自己一手成立却又背叛自己的公司。我认为,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梦想的追求与执着,以及改变世界的信念,他敢于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苹果帝国。

  成长型思维让你开放,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认知把自己固封,会走出自己的权威之城,去接触新鲜的事务,去接触真实的事务,容纳得下别人的建议,并加以改进。成长型思维的人不能只专注于目标,这样容易疲倦,感觉一直在努力,却达不到目标。善于发现自己每天的进步,善于发现自己每天新增的亮点,哪怕是多读了一页书,多走了几步路。只要今天比昨天好一点也是进步。

  反思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们是否太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斗志和危机意识呢?如果有机会有时间,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扩展自我的认知范围,挖掘一下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潜力和价值呢?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辈出,我们不进则退,应该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即是学习,只有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为我们的前进和成长注入新鲜的血液。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1

  上了年纪读《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真正明白了自己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为什么都不理想,做很多事都难以成功。父母总说我不够聪明,朋友也给予肯定,久而久之我自己也默许了,的确是呀,对我人生有很大影响的事情我一次也没有做好。最典型的就是学习吧,我承认我是笨拙的了,所以就死学了,最后就是没多大效果。这本书中的很多例子都像我的一面镜子,看到了曾经现在的自己。

  书中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的,不可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单看他们各自名称的解释你可能觉得很简单,觉得自己肯定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如果将他们放到具体的事情上,你就可以看到两种思维模式会产生多大不同了。

  书中有个例子: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看出两者对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了吧,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只是对待学习有重大影响,对友谊,爱情,婚姻,教育都有着很大影响。推荐大家可以具体看一看。

  我想最大的魔力就是你要肯定你的现状并相信可以成长,学会从失败,不痛快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积极乐观不忘成长的初心。

读《终身成长》有感12

  随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我们需要面对的教育问题就越来越多,看儿童教育类的图书,看关于成长方面的网络信息,都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知识,《终身成长》这本书就是在名为“成长树”公众号中推荐的一本图书。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她在书里把人们的思维模式分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全书内容围绕这2种思维模式在能力、体育、商业、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表现展开,并在书中借助一些事例向我们阐述了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在人的成长之中对人的影响。

  简单来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对自己的能力的评估不准确,多为两种极端,或极高或极低;对成功,认为聪明人永远是成功的,会找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的不努力;对于自己失败,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而不去关注造成失败的原因,并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会需要努力。反之,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培养,能对自己现阶段水平做出准确的评估;对于成功,认为这是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对于失败,认为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中学习和收益,并认为天才也会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又或者是对于自己的生活,这本书都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我们都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想让孩子变成怎样的人,父母先要成为那样的榜样。像许三多那样,从来不怕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多么的努力,总是在不断地训练、询问别人应该怎么做。只有努力,我们才有可能成功,当不努力成为一种习惯,你只会越来越糟,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障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学无止境,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长的,做人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

  青银处开展的“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就是提升我们思维成长的一个途径,是督促我们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书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知识积累,不断开阔人生的眼界,不断丰富人生的滋味,不断沉淀出更好的性情,做更好的自己。

  把所有的经历都当成是一种财富,在成长中愉悦人生。

读《终身成长》有感13

  成长,近年来一直关心的话题,尤其是有了小孩儿以后,更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做好小朋友的榜样。《终身成长》,在看到书名的时候,就比较认可,确实,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于是想了解书中讲述的是怎样的终身成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的观点是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她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努力可以改变才智,会带领人们积极探索新知,以及成长路上的抗压力。

  那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固定型思维,什么又是成长型思维?它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力量?结合我的体会谈一谈我的认知。

  在我的学生时代,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令同学羡慕的家长,不打不骂,特别能理解我,对我不会有过高的要求。但我也总能回忆出在我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时,他跟别人交流时会很平静地说:跟我一样,记忆力不好,没关系,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们也满足了。父亲认定了,我的智力水平就是这样的,不会拔尖,也不会很差,记忆力和他一样的不好。这样的否定型标签确实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再努力也不会改变什么。这就是书中说的固定型思维。

  在这次公司组织的赋能学习营中,老师分享了关于记忆力的知识,让我对此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原来记忆力是有周期的`,是需要长期不断重复地练习,过目不忘只是用来混淆真相,让固定型思维的人认定“我背书为什么就前背后忘呢”。

  近年来也是从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发现自己很多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就像书中说的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是会这样想:我还不够努力,我要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归咎于我的智力与记忆力;我必须为我喜欢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力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与长时间的学习有关,直面挑战,取得进步。

  现在为人母,也希望自己做一个成长型的家长。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总是会有很多接踵而来的焦虑。就像书中提到固定型思维总是与成长型思维并存的。

  例如小朋友每次告诉我在学校不愉快地事情时,我都想尽力地帮他去解决,担心他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但内心又会有个声音在说,让他去经历去承受,事情没有我想象的复杂,反而焦虑的情绪会有更坏的影响。其实孩子们需要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如果孩子们被保护起来了,他们将无法从失败中很好地学习,他们会认为建议、指导和反馈是消极而具有破坏性的。

  我们也一样,成长的道路并不一路平坦,固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成长过程,成为内化的心理机制,我们很难跳出思维的框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一种健康、积极、不断进取的思维模式,将关注点投放在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上。在遇到挫折、问题时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实践。我认为它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比固定型思维让我们更乐观。

  人生的故事还很长,为了你所热爱的一切,积极健康地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4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是成长型心态。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我们变成了固定型心态。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美国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就是让我认识了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的区别。固定型心态的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不能接受失败。而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的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他把失败看做一种学习,认为失败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固定型心态的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比较极端,或者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低而自卑,或者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强而骄傲。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因为觉得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低而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能力强而骄傲,因为他相信进无止境。固定型心态的人情绪不稳定,而且容易被激怒,好摆架子。而成长型心态的人情绪比较稳定,为人随和,没有架子。固定型心态的人更关注结果,比如自己考第几名,打败了几个人。哪怕自己只考60而别人才考59,他就觉得很满意。至于还有40分没有掌握住则无所谓。而成长型心态的人则更多的关注个体成长,关注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住。哪怕是考了97分,他也不会骄傲,而是去努力把丢掉的三分弄明白,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固定型心态的人总希望自己高人一等,总是怕被别人超越,但终究难逃失败的厄运,因为没有人能永远成功。而成长型心态的人也许并没有想着要超越谁,他只是在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到达金字塔的顶端。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所学的知识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未来。只有拥有一个成长型心态,才能适者生存。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父母和老师无疑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老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

  怎样教养孩子,一直是社会热点。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要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其次要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第三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读《终身成长》有感15

  曾几何时,我为一时的过错持续自责,因为失败的经历而在新的挑战面前望而却步,我对这样的自己深恶痛绝,却难以认清造成这一切的本质所在,直到翻开卡罗尔·德伟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我迎来了“恍然大悟的时刻”。

  一、认知: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导向

  在这本书中,卡罗尔教授从思维导向的视角,揭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前者认为人的才智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认知水平,安于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守住已取得的成功,丧失了成长的欲望;后者则相信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已取得的成绩或是已经历的失败都止步于过去的阶段,而未来仍然存在无限可能,因此积极迎接新事物和新挑战,享受自我成长带来的喜悦。作者借一个七年级小女孩之口道出了成长型思维的真谛:“一个人的智力是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凭空获得的。”所以,在其他孩子因为不确定答案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时候,她想的是即便自己回答错了,也能得到被纠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这便是说,成长型思维的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会保持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而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正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的末尾处,卡罗尔教授引导读者围绕思维模式对自身所属的情况进行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意识到,我的困境正源于自己深陷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停滞不前。在失落之余,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改变,从重新定义“失败”开始

  失败,无疑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尤其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言,失败不仅意味着对当下成果的全盘否定,更是对过去和将来取得成就的抹杀。失败者的标签一旦形成,便会在脑海里永久性地扎根,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避免承受这种痛苦,秉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就开始回避一切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挑战,安于现状,故步自封。

  卡罗尔教授以成长型思维重新看待“失败”,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书中以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的亲身经历为例,诠释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如何从“失败”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当吉姆在上半场比赛犯了一个重大失误之时,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一直沉浸在错误引发的羞愧感里,要么付诸行动改正错误。在下半场比赛里,重新振作的'吉姆表现得十分出色,他没有被失败的痛苦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选择了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失败背后的问题,吉姆也因为这段特别的经历成为了更优秀的球员。

  反观自身,在语文科目第一单元测验后,我发现自己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将此视为一场重大败绩,并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更糟糕的是,对“失败”过多的关注也让这种否定逐渐蔓延到了学生的身上,我一度对他们丧失了所有信心,以至于当之后几次测验的成绩有所进步之时,我仍习惯性地选择了忽视。直到身边的人提醒我:你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你为什么不为他们创造更多可能呢?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固守在失败的牢笼,却没有尝试过正面突破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所不齿的。当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一切便豁然开朗许多——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正表明学生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与此相对应,我也能在改进教学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班级上一学期的学情反映出学生在识字上存在较大障碍,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内外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同时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扩大识字量,这为我指明了本学期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也做好了在成功的黎明到来之前持续接受挑战的准备。

  “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痛定思痛、迎难而上,才能从“失败”中赢得最好的嘉奖。

  三、成长:努力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努力对于人之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中都有所印证,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努力的发生。

  卡罗尔教授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龟兔赛跑。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擅长奔跑的兔子因为偷懒和轻敌而败给了行动缓慢但坚持不懈的乌龟,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似乎是在强调:即使我们在某些领域不如兔子那样具备天生的优势,也可以学习乌龟踏实稳健的品质,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然而大多数人想的却是,如果可以选择,那当然是做一只天赋异禀的兔子,只要改掉一点点浮躁的脾性,甚至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率先抵达终点。单从兔子和乌龟的角色塑造上,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出有天赋者和无天赋者的差距:对兔子来说,它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只是因为偷懒而给了对方反超的机会;而乌龟,它的成功其实带有一点侥幸的成分,试问如果兔子不睡那一觉,乌龟再怎么努力怕也追不上兔子的脚步。

  由此,卡罗尔指出,这个故事实际上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而这也正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所信奉的逻辑怪圈——对天才来说,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当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那便证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然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需要不断努力,努力永远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努力而非褒扬他们的天赋,其实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表扬说:“你真聪明!又考了一百分!”“你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比其他小朋友都厉害!”“你画得真好,真是天生的画家!”细细想之,我们确实一直把重点放在了评价智力和天赋上,却很少关注并强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执着于展现自己的头脑和天赋,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挑战,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就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因为天才是不用努力就能达到成功的,努力就证明自己变笨了。如卡罗尔所言:这种错误的夸奖方式导致孩子们变得过分看重成就,过分依赖夸奖,心理脆弱,拒绝接受一切可能失败的挑战。

  所以,比起把“聪明”“有才能”“有天赋”这些肯定的标签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改变夸赞的方式,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进行夸奖,让孩子们明白是持续的努力带给了他们成长和知识,这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面临挑战之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并且愿意凭借努力来获得自身的成长。同时,身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以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卡罗尔强调,好老师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成长从何而来?努力再努力,学习再学习。

  红极一时的地铁广告语中这样写道:“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愿改变的人,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改变”与“学习”,正是实现终身成长的两条必经之路。正如书中最后一章写到的,改变也许艰难,但却很值得。迈出第一步,做好为此不断付出努力的准备,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学习的一个机会,我们将拥有以前不曾拥有的东西,体验到以前不曾拥有的感觉。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富足,也让我们走得更远,目之所及,万物可爱,未来可期。

【读《终身成长》有感】相关文章:

读《终身成长》有感10-26

读《终身成长》有感8篇12-15

终身成长读后感10-22

《终身成长》读后感04-28

(推荐)《终身成长》读后感11-08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02-28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15篇)08-02

终身读书心得12-21

终身误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