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董一菲老师的《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封面第一时间捕获了我的心,莫兰迪的蓝色背景,衬托着董老师优雅的侧影,很是养眼。可以说,对这本书的喜爱是始于颜值。最终,令我折服的是董老师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执着之情。
她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始终保持一腔热情,从不松懈。可以说,从她入行的第一年开始,她就走上了一条快车道,37岁就评上了特级教师。表面上看上去顺风顺水的,实际上离不开她坚持不懈执着追求。从一开始,她就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积极争取每一个机会,从不放弃。甚至在怀孕七个月仍然坚持上观摩课。后来即使已经是特级教师,还去参加全国比赛。这些事深深促动了我,在董老师身上,我看到的是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和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直至陶醉之情。
在不断地探索和进取中,董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提出了自己多年实践的一个理论“诗意语文”。“诗意语文”是由“诗意”和“语文”构成。“诗意”含义包含了情感、简约、灵动、意境,如诗如画如乐的意思;“语文”是中心词,要求不能背弃语文的实用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董老师说,“诗意语文”是一种姿态。超越功利,不孜孜以求事功的印证,关注的是一个优雅而诗意的人的成长,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意在学生整个人生精神底色的铺就。
对这一点,作为从教快二十年的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语文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向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孩子在年少时读的书在当时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若干年后却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跟董老师所说的“发酵”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装在肚子里的书是需要时间发酵的,是需要人生磨砺的,是需要情智酝酿的,这是一‘物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化学’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拥有才华的过程”。
“诗意语文”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不趋利、不盲从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史是关乎美关乎性情关乎智慧关乎生命的,这是语文的本质,也是“诗意语文”的立足点。
“诗意语文”的构成是:营造诗意的氛围,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诗意的融汇,教师对文本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解读。
董老师说她理想的教师永远拥有诗意,拥有浪漫情怀,充满书卷气。她理想中的教师永远拥有激情,热爱课堂,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我觉得她活成了她自己理想中的老师。
她倡导“诗意语文”,追求诗意人生,两者相辅相成。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建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反复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教学积累、不断的探索求新,并融入了内心的涵养育化,融入个性之后的呈现。
董老师《逍遥游》的教学设计从“逍遥游”的状态入手,不仅仅只停留在对寓言本身的鲲鹏到圣人、神人的心灵体悟,还拓展到屈原的《天问》,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教学设计中有这么一段话: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本彼与此,何其偏也。”
这段话在董老师看来是最能体现庄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在这篇文章的解读中,她觉得庄子不仅给了我们智慧、悲悯,还有我们生命的诗意。阅读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也是师生之间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董老师多篇备课笔记,从这些备课笔记中我们也可以一窥董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来源于他自身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她独到的阅读感受。比如《沁园春·长沙》备课笔记中可以看到她对颜色有着独到的领悟。“万山红遍”的“红”她读出了毛泽东深谙中国古典文化,饱读经史子集,并评价“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非常经典的词”。从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到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到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少”,读出了“红”的蓬勃、伤感,到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更是读出了一种亡国的伤痛。还有,她对“碧”的评价是“温润而不刺眼”,“不仅有颜色,还有质地,有水的灵动,漂亮而不刺眼”。这些都是一个语文老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不是教参能给与的,而是一种语文悟性的体现,也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一种体验。
老师爱阅读,学生自然也深受感染,所以我们会发现董老师的学生们开出来的书单也都是阅读达人的宝库。教师的眼界决定他让学生读什么。浩瀚书海,经史子集,他的学生会指着《易经》的名句说出自己名字的出处,源于对《易经》的熟悉。
很高兴我和董一菲老师能在文字里遇见,遇见一颗美丽的语文心,遇见一个令我羡慕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