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的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4-01-07 07:16: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1

  黑石城火人节,是闯入视线里的第一个故事。

  “被烈火吞噬掉的木人,那燃烧的自己,是被权威统治、被主流束缚的自己,那重生的,是崭新的自己,它破茧绽放,从此不再受禁锢。”

  那一瞬间,透过文字,似乎看到了那些火光。

  这是一个共享、大爱的城市,也是一个短暂的城市,只存在8天,没有货币基础、摒弃市场规范、没有金钱往来,完全靠爱支撑的“礼品赠予社会”。

  很神奇的地方,像是一个乌托邦。

  其实,书里的故事,在读过许多的环游日记后,没有太多的意外。但这一次,却让我觉得有些亲切,像是透过书本遇见了那个一直想要成为的自己。脑中闪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人做着你最想做的事情,活成了你最想要的样子。

  这本书与以往的旅行日记有着不一样的切入点,写的有些随性,不是按照旅行路线,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记录自己发生的故事,似乎就是,有吸引我到达的`,想要去做的,就去到了那个国家,那座城市。

  因为喜欢古典乐,就去了奥地利维也纳。

  因为想成为志愿者,就去了非洲肯尼亚,做义工、支教。

  因为想要看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在撒哈拉,在菲律宾、在尼泊尔、在卢克索、在印度、在缅甸。

  出发、遇见;由心而动。是啊,我呢,可不可以更加努力一点,像她一样,不,是努力去做我自己,大胆勇敢的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就让我和世界恋爱吧!”是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其实我一直都不曾害怕死亡,反而担心无趣的活着。我不在乎生命的长度,在乎我能抵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刚毕业的半年,我说我的内心如同荒原一般,寸草不生,很绝望的活着。可是,现在,也许自然的力量太强大,内心充满了很多渴望,有我很多想要去到的地方。一直和自己说,死很容易,但学会如何更好的活着,如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也许是我们生而为人所接受的挑战吧。

  看过、读过、听过那么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么多彩绚烂的生活,又怎敢轻言放弃呢。这些就像是我的水分和阳光,再贫瘠的土壤,也能重新焕发生机。

  想要去日本学习设计、看奥运会;

  想要去英国品味邱园的一年四季;

  想要去丹麦、去挪威、去瑞士、瑞典、芬兰,看设计展,看极光;

  想要去非洲,去撒哈拉,去支教、做志愿者;

  也想要去新西兰、去澳大利亚,圆一些曾经陪我度过的青葱时光里的梦。

  如同书中作者所言,世界是她念过的另一所大学,这个大学里只有一个专业,即探索自我、深入自我,及如何更快乐的在世间生活。音乐、艺术、海洋、星空、投资、公益、宗教与社会学等,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只要有心,什么课程都可以选得到。

  奉上最后一句,印度哲人奥修所言:如果你全然的生活,你就不会害怕任何东西,恐惧属于未活过的生活。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2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埃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3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是赵美萍,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讲述那象牙塔里的带着不羁,迷茫与痛苦的青春,因为经受了生活太多不公平待遇而自卑,怯弱的小女孩形象,他最亲爱的爸爸,因为麻风去世,这个家在瞬间崩塌,而母女三人也从此步入了永无止境的黑暗。她和妹妹还有妈妈三人相依为命,即使这样,命运的天平也不会向他们倾斜一点点,因为被村上的恶霸缠上,在那个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他们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成长是痛苦的,而生活并未停止成长。”这是本书开始的第一句话。而奠定这痛苦基调、过早而又彻底地摧毁了萦绕于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静与温馨的,是一场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灾难—父亲的.病变。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赵美萍从未踏进过大学,但有着很多大学生不可及的睿智。其实苦难才是最好的大学,他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小女孩的成长史痛苦却又振奋人心,就像破茧的蝴蝶,那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赵美萍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就像一颗被压在大石下的野草,不管遇到怎样的压力,都不要停止生长。用野草一样的生命力,直面我们的工作中任何挑战。

  阅读,让她明白了:苦难是一笔财富。所以她在后来的生活中将她的自信,坚忍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坚忍,让她在进入那个广告公司后创下了用最短时间拉到业务的记录。而对于文学的坚持,则成就了她的编辑工作。

  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她凭着对文学的热忱与坚持,四处投稿,因此与《知音》结下不解之缘。在参加《知音》笔友会时,她无意间听说《知音》要面向全国应征编辑,虽然三个应征要求中有两项与她无缘:一是大学本科学历;一是三年的编辑工作经验。但不服输的她决定冒险一试。她将发过的作品全部复制寄给杂志社,期望打动考官。最终她成功了,用她的苦难财富!

  此书中,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如果用植物来比喻那时的我,狗尾草应该是最恰当的——它在农村随处可见,任何动物都不喜欢它,但它总是倔强而卑微地生长着。任何雪雨风暴都不能使它彻底苦味和灭绝。”是啊,风雨无法摧残,野火无法烧尽,霜雪无法冻残,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了力量。

  看完本书,我的心态变得很好了。面对一些会让自己难过的事,不会让自己无厘头的乱想,自己发呆,自己痛苦,我也看得很开了,生活应该是锻炼,创造自我,而不是纠结毫无意义的事。面对生活,抱怨不是应有的态度,逃避不是合适的方法,脆弱不是放弃的理由。只有泰然迎上去,走过崎岖和荆棘,才能达到更远的目标和更广的高度。

我的大学读后感范文4

  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经典小说。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这本小说被世人称之为“人生三部曲”,是高尔基先生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自传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少年辛酸的生活史,同时它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级工业的瓦解过程。主人公阿廖沙祖父卡西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期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以前我从未读过历史,更别提世界史了,所以从书中读到这些时,我格外的兴奋和好奇,这也是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地方。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显示出人们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从而刻画出了一个能干、求知欲强、勇于向生活抗争的活生生形象。书中真实描写了社会最底层人民严峻而阴暗的生活现状,同时也说明了这个来自下层社会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幸的、坎坷的、是让人怜悯和同情的,他幼年丧父,母亲因无力抚养他,把他送到了外祖父家,从此他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更为不幸的是,不久他的母亲也死了,外祖父家又破产了,他每天吃着不堪入口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只读了三年书,十一岁的他选择走到“人间”自食其力,在人间的时候他当过学徒、绘画师、洗碗工、捕鸟人、面包工等,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是面对着生活的不幸,只上了三年级的阿廖沙对知识的求知欲却是很强的,他渴望读书,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即使他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要干的活儿,他也会抽时间看书,哪怕一丁点时间。他曾多次因为抽空看书耽误干活儿挨打,也常因为干活儿不好而遭到主人的毒打,好几次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求,这正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阿廖沙四岁没有了父亲,十一岁丧母,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他没有退缩,正是知识的力量教会他勇敢的`面对现实。而我们同样是小孩,相比之下我比阿廖沙幸福千万倍,从小我拥有父母之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在田间自由的奔跑,家人供我读书,可我对看书却没有阿廖沙那么多的欲望,我有很多书,但我不经常阅读;我衣食无忧,甚至称得上锦衣玉食,可我常常不满足,读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愧疚。阿廖沙的苦难人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海伦·凯勒的坚强让我明白拥有光明的可贵;恩里科的淳朴与善良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法布尔的执着精神让我感悟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书中的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指引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幸福的人不会珍惜幸福是多么的不幸,而不幸的人却格外珍惜每个小幸福,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懂得珍惜幸福。这本书是一本净化心灵的好书,它会给我的童年烙上深深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