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世界通史读后感

时间:2023-12-29 07:17: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通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1

  在合适的时间读到一本合适的书,是人生一大幸事。茫茫书海,读到一本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书怎能说不需要缘分?当我开始读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读一本能够引导我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

  我记得当时和好友鼎谈到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新的行业?鼎在IBM,接触和思考的是现在顶尖的技术开发,他的目光是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我想换一个角度,了解了解历史,因为历史中往往有未来。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

  《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匮乏使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陆地成为隔绝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系以及封闭性的文化传统窒息了东方创造新的历史的欲望。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

  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

  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对现代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是科技。我们的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呢?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感谢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好友。没有她的介绍,我将错过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世界通史读后感2

  读世界通史,第一个感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南方古猿花了200万年才变成能人,但是早期智人只花了几万年就成了现代人。现代人走出非洲后,一万年前才刚刚有了氏族社会,没几千年就成了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才三四百年,人类已经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再过几百年会怎么样?谁也无法确知。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类已经构成了一个大社会,无法形成可能导致成种事件的长期有效的隔离,自然选择已经无法筛选出更好的基因,所以人类不会再进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基因改造技术将能使我们不需等待生物进化的缓慢步骤就能重新设计DNA,创造改良的人种。我比较倾向于相信第二种观点。

  第二个感想是,制度的选择极为重要。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过去的几千年中,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从氏族、奴隶制到封建皇权的历程,各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可以说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到了现代,重要的制度分歧开始出现,在资本主义的路口,人类社会面临了不同的选择,也曾经分道扬镳。这种不同的选择,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结果。

  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贯穿着人类历史的始终,古希腊就有公民大会,古罗马就有从平民中产生的保民官,但也正是从欧洲这块人文思想的沃土上,后来萌发了法西斯主义。这种斗争一度让人以为已经最终分出了胜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冷战的结局更明确地指示了方向,很多国家在向同一个方向转型,他们都从这种转型中获益匪浅,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有转回来的迹象。福山预言,历史很快就要终结了。

  可是,历史并没有真的'终结。历史遗忘了中国吗?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你以为“禁止农民盲目离开农村流入城市”是中国60多年前的独创?其实500年前英国的都铎王朝就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法律;你以为只有中国人强拆强迁?400年前英国贵族就在跑马圈地了。甚至,一些中国人如今念兹在兹的一人一张选票,在几十年前的美国都还没有实现。几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看起来,似乎我们落后得也并不遥远。可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几十年或许就真的会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努力追赶的方向都还不一定正确的情况下。

  不过,我还是有谨慎的乐观。历史不会永远忘记中国的,终有一天理性的阳光会照进这片土地。希望,到那时候,这个民族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机会,再也不要错失。

世界通史读后感3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世界通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全球通史读后感05-03

[热门]全球通史读后感12-18

中国通史读后感04-29

《中国通史》读后感02-28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11-17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02-12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07-20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07-27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11-08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