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万历十五年大学生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历十五年大学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
早在国人历史早期,古人便凭借想象将世界和自身进行描述和理解。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礼貌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周公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不能科学地理解天下的构成;他同时认为周王贵为天子,万民理应万世顺从,但之后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政府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构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理解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
再到之后,观念由对天的感性过渡到对儒家思想的理性。历朝历代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治国,莫不如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广和执行;皇帝及中央政府的最重要职责与其说是推布政令,莫不如说是身先士卒,践行儒家礼仪,与万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能够称之为儒教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传统。中国地域太大,自古而然,技术发展的限制迫使从周公起的统治者以观念规划全国,构成一套独有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上端细致入微,下端粗糙肥大。上端的统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复杂多变的实情,二是实在没有本事去处理数以千万计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农集团。为了统治的便利,仅有靠观念,即之后的儒家道德。这种道德一来能够统一文官观念,让他们即使分散在各地,与中央隔绝,也本事解当地的疑难;二来能够规范百姓,使他们各自安分守己,少为国家制造麻烦。道德的产生是因技术的无奈,而实战的结果证明,道德的力量远远超过行政和司法,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原因。
这种德治方式在起初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秦汉、隋唐创造的盛世王朝。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放诸四海而皆准道理,永远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创造。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中国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开始走下坡路,这也许就是黄仁宇先生创作《万历十五年》的缘故。
【万历十五年大学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3-16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21
阅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1-02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09-25
(精)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23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02-19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篇03-28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篇02-22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范文06-19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模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