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边城有感

时间:2022-11-16 09:12: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边城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边城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边城有感

读边城有感1

  我在都市寒冬的喧嚣声里,在高楼林立的混凝土中读完《边城》,如同从一场清远的梦境里醒来,恍然不知自己到底身在何处。梦里是谁叼着烟斗,坐在茶峒山城碧波荡漾的渡河旁;谁牵着黄狗,偎在年代久远木香清幽的吊脚楼下;谁唱着情歌,立在那疏星点点明月朗照的山巅上。反复地吟唱,化为一首永恒流传的诗。

  是的,在我心目中,《边城》就是一首诗。只有诗,才能有这样唯美的意境。山上翠绿的竹林、叮咚的泉水如诗如画,草丛中的虫鸣,幽谷里鸟儿的如歌如泣,溪面上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作者沈从文用浓浓的抒情笔调,用如诗的言语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离我们很遥远,属于一片被人遗忘的净土。他们与我们所身处的社会时代对立着,只适合出现在我们美丽的诗里梦里,书里画里。但相信,他们也存在于世界上某个不会被打扰的角落,存在于我们跳动不息的心房里,流动不止的血液里,更存在于我们有着最朴素愿望的灵魂,和内心深处那一座孤寂的边城里。

  沈从文说《边城》是他心中那个不受任何污秽侵扰的秀丽山城,田园牧歌的世界,与世无争,朦胧而空灵。但在那里面,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令人无奈的惨淡现实:没有勇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翠翠的父母双双自尽;兄弟二人同时爱上翠翠,但哥哥意外丧生,弟弟却远走他乡;老船夫终因忧虑在雷雨夜里黯然离世,最终只留下翠翠一人,独守渡船,默默等待。这其中每个人的感情都是那么美丽动人。但为何,最终是这样一个悲凉惨淡的结局。故事里没有答案,留给我们的,

  只是永远的疑问,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等待。

  而他的一生却并不是如诗一般梦幻。

  他曾小小年纪投身行伍,曾在北平失陷后仓皇南逃,与妻儿分离。他经历过旧中国最动乱的时代,在执笔的过程中承受了无数社会环境的压力,尝尽了世间的冷暖,看遍了人世的黑暗。他曾遭受许多不解甚至恐吓,曾因痛苦压抑而想要自杀。

  沈从文的一生,坎坷艰辛,却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自然而美丽的精神世界。这世界,是他的向往。不由得想起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沈从文是这样的人,面对惨淡的社会现实,他曾痛苦而失望,然后坚定地提笔,用他的文字检讨着人的内心。他的一生都在书写,为了心中的美丽世界,纵然眼前是再残酷黑暗的现实,他也从未停止过奋斗。

  正因为此,才有了《边城》。

  于是笔就停在这里,留给人在淡淡感伤之中的深切期盼,而在这感伤与期盼之中,时光仍是似箭飞过,山水依旧悠悠流转,新的生命与故事,又会连续不断,接踵而来。

  于是,诗中有失,失终成诗。

  那不是悲剧,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如诗的故事。它因一个孤独者坚定的奋斗与探索而生,埋藏着有一个时代巨大的无奈与渴望。

  也许,那个时代,就应有那样的沈从文,写着那样的故事。而那样的故事,就应有那样的结局。

读边城有感2

  有一条小溪,小溪旁边有一座白色的小塔。一个单独的家庭住在塔下。这个家庭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简洁的语言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遐想。也就是说,在这座白色的小塔下,许多关于爱情和亲情的故事在这个单一的家庭中发生了。崔璀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来自湘西山区和水域的精灵。

  她天真善良,温柔纯洁。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老人既不是崔璀的父亲,也不是她的叔叔,而是她的祖父。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老人。他是一个掌管渡船的老人,但他从不向任何人收取过渡费。即使有人把它塞到他手里,他也会用这些钱买一些茶和草烟。过渡期间需要的人会慷慨解囊。这是多么有价值啊!崔璀对她的祖父非常任性和暴躁,但这是她爱的表现。她的心中充满了爱。崔璀和她的祖父住在这座白塔下。他们从未抱怨、悲伤或生气。

  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仍然生活得轻松愉快。是新娘遇到了转变。崔璀必须努力成为一名渡船夫。站在船头,慵懒的攀绳让船慢慢地通过。当小轿车靠岸时,崔璀会在山上战斗,看着他们离开,然后回到船上,把它带到她家的岸边。我的祖父发现崔璀已经长大了,他要么独自唱歌,要么采摘一束野花来装扮新娘。他知道他迟早会离开崔璀。他必须让崔璀学会独自生活。他经常想离开崔璀,但崔璀总是依赖他。他一直担心这个,直到他遇到舜的儿子天宝大老,他非常崇拜崔璀,愿意为崔璀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祖父也很感激长者,但他必须征求崔璀的意见。他不想让崔璀重复她母亲的错误。谁知道崔璀也是爱情的种子,但她并没有爱上天宝大老,而是爱上了诺送她的父母,如此坚定而执着天宝知道崔璀喜欢傩送父母,决定不干涉,独自去了桃花源,途中淹死了。

  诺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老船夫设下的圈套。由于家庭关系和爱情的纠结,他最终选择了家庭关系。所以他离开了茶洞。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那个让崔璀在睡梦中轻轻浮动灵魂唱歌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洞。这是一场情感悲剧。多么悬疑的结局。让我们想想,这个人会因为珍惜自己的感情而再次回来吗?崔璀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困扰他的人。

  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非常美丽而富有诗意。即使他不回来,这漫长的等待对崔璀来说可能更接近彼此的心。

读边城有感3

  早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教师的爸爸推荐我看沈从文的《边城》。他告诉我,《边城》写得很美,是一个发生在湘西的故事,里面有一个比我稍大的小女孩。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且贪玩,一直都不曾看,却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今年暑假,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假期阅读书籍中,《边城》一书赫赫在目,我的内心深处怦然一动,莫非这就是我和它的缘分?于是暑假刚一开始,我便从爸爸的书橱中找出那未曾走进却又似曾相识的《边城》,开始了我的又一次精神之旅。

  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从对《边城》一书的解读中充分体会了此语的要义。初读此书,懵懵懂懂,似无头绪再读;再读此书,思绪展开,似有所悟;三读此书,走进边城,颇有收获。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它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整篇小说,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端午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二佬傩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却怎知终于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作永无尽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我们的碌碌,我们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劳?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们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从文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读边城有感4

  湘西的人,如翠翠,可爱、质朴;湘西的风光,如茶垌,明净、秀丽;湘西的故事,如《边城》,凄美、动听。这是写于我手中这本《边城》扉页的一段话。

  一支笔,行云流水般字字成章;一本书,引人入胜且回味无穷。而笔下的湘西,书中的小城,则是沈从文先生回忆与想象交加的桃源仙境。那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一如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描绘的那片理想净土。

  《边城》娓娓道来的是有着那不完美结局的故事,更是边民至善至美的人性魅力。

  边城人虽生活于桃源之地,却无可避免得重复着悲惨的命运。这命运如同枷锁,勒住了翠翠的爱情亲情,亦勒住了边民悲哀背后的淳朴。

  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以未可预知的悲剧而告终,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这样的湘西爱情是可悲的,令无数人动容。

  边民是质朴可爱的。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却是边民偏安一隅的悲哀。边城远离喧闹复杂的城市,有着最贴近自然与真实的生活,无疑是一处极乐之地。但是,在风云诡谲的年代,外来文化终究会席卷这座小城,毋庸置疑亦无可避免。这样一座自然的边城,这样淳朴的边民,又将如何面对未知的变化?沈从文先生之所以写下这样的湘西,正是因为对所处之地人们的尔虞我诈所厌恶,也正因如此,他的笔下也充斥着担忧。边民虽偏安一隅,却难逃世俗的影响,这样淳朴的村民与生活将逐渐远离我们,世俗的铜臭味将染指净土。于是乎,边民未知的命运亦令我悲哀。

  于悲中观美,这样的美更美得让人叹观止矣。至善至美的那份乡土人情闪着熠熠光辉。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令人唏嘘的。而沈从文先生正是用这样一种充满悲伤的小城爱情去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性之美。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爷爷还是顺顺亦或者是其他人,身上都流淌着最干净真实的淳朴,散发着湘西人独特的魅力。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沈从文先生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光亮。

  在探究《边城》之旅中,我已明白,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不仅仅是小说中湘西那座边远的小城,更是指我们心中那远离了我们的真善美。这篇小说,是沈先生对整个中华民族儿女的美好期望,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希冀。

  林立高楼大厦中,绿水青山间的边远之城是否依旧安在?愿我们行之至远,而不忘心中净美边城。

读边城有感5

  在一座凭水依山的小城,有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当初不晓世事的少女遇到健壮俊美的少年,当相依为命的兄弟向往着同一条渡船,当家庭的压力与心爱的姑娘交织相错。爱情就像是牵丝戏,千丝万缕的难舍难分,懵懵懂懂的心意相连,而这一切的伊始,不过只是桥头上的惊鸿一瞥。

  小说家笔下的爱情永远是曲折的,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巧合而使人心急如焚。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和杨过二人,曾使我一度不忍卒读,但还是抱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想法看完结尾。《神雕》如此,《边城》亦然。我不止一次的想过,倘若大老没有也向往着渡船;倘若那几次二老来时翠翠没有恰好不在;倘若大老下江没有出事;倘若顺顺父子对祖父没有误会……那将会是怎样的光景!我们可爱的翠翠也将妆其红颜,迈进银铃清脆,飞苏流丹的花轿,欢欢喜喜地嫁了人。然而,事与愿违。

  茶桐是一个很美的集镇,湘西人是一群淳朴善良的人。可偏却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地方,经历了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发生了一件件让人揪心碎心的事。也许这才是世间的常态,两情相悦且一帆风顺的爱情,就像是神话传说中的凤麟,美丽至极,却难得一见。

  但美到令人心碎的,却并不是凤麟,而是翠翠泛舟在水边,等待傩送二老归来的那一刻。如同《九歌》中的湘君,“目眇眇兮愁予”。蜿蜒的流水旁,老旧的渡船上,少女的身影被阳光深情地雕琢,白衣随风轻舞,蘋薠映满她被思念占据的眼眶,那么孤寂,那么惆怅。当全文收束定格在这一瞬间的画面,美的令人心醉,也美得令人心碎。

  许多人说《边城》中的爱情是以悲剧结束,但我并不认同,因为我坚信二老会回来,翠翠也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他一见钟情的人,有一颗与他相印相连的心。直到有一天,会有一个青年的剪影从夕阳的余晖中缓缓漂来。她会在此等待,一瞬,或者地老天荒。

读边城有感6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山峒的大河。这大约是梦开始的地方罢,沈老的笔下,湘西独特之景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开篇我便如痴如醉地汲取这文字的甘霖。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水中的小小游鱼,两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这里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长。摆渡的船儿轻轻荡,女儿家的歌声慢慢飘,小小的人儿也吟吟笑。一切都是万般静好,这座小城里的人们又何似在人间。

  老船夫家的孙女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头黄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怀绕了心头,解不开那“大鱼咬了你”的结。翠翠纯朴善良,天真灵动,那个有关歌声和虎耳草的秘密让她悸动。日子还在过,渡船还在

  飘,翠翠、傩送、祖父、大老的缘分也就这么平淡而奇妙地接续,仿佛风雨前的宁静。但风雨总归会来,但正如老船夫所言:“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翠翠在经历风雨后却变得更加坚强,仿佛一株不低头的红玫瑰。

  翠翠至善,从风雨中走来,风雨没有洗去她心中的纯真,澄澈的心灵宛如一轮皎洁的圆月。傩送至善,他坚毅勇敢,有着一颗赤诚热烈的.心灵,骨子里汹涌的热血,无不在显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动人形象。祖父至善,身为摆渡人,不收摆渡钱,在那条大河之间,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对于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于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业千斤,懂得担当;他眼里有山河万里,知道责任。他也会柔情似水,但对于傩送和翠翠,他也愿意成人之美,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徒留一场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顺顺、杨马兵、陈四四……茶峒邻里亲切,相互帮扶,纯朴的民风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仿佛一场香甜却又苦涩的梦。爷爷离开了,思恋的少年离开了,渡船也没有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翠翠头上的白绳总有一天会取下来,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渡船也会重新飘荡在水中。

  因为她是至善之人,这里是至善之城。

读边城有感7

  人向往着什么?世界又究竟需要什么?

  一片树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之时,一切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它开始有一间小屋,一个村庄,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个脚印,一辆自行车……可人究竟向往着什么?人心究竟追求着什么?是一栋栋大楼,一座座城镇,一辆辆车,还是数不尽的财富,道不完的安定?

  谈及和谐,《边城》所展此刻我们眼前的是那样一幅画面:“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位老人,一个姑娘,一只黄狗。溪水潺潺流过,流入小城,溪水却依旧清澈,仿佛渗入城里人家的完美,连接城里城外人们的心。”那里的生活,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谱出和谐,那么自然安和――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世界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处处高楼大厦,一派繁荣之景;但背后,却又是另一番景色――那里草木不生,噪声不断,净气匮乏,飞禽走兽不在;那里垃圾成山,泥沙入河,净水难寻……如此环境,是和谐么?不,根本不是。人们的身心均受到严重压抑,所以他们最初从落后的乡村奔入发展的城市,却在最终又从发展的城市回到落后的乡村。我们谁,也不想到最终,子孙后代,指着那突兀无林的肮脏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积的污浊的河流骂自我的祖宗,责怪我们。所以我们,该念和,该谱谐。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能够改变气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够掀起大浪;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则能够改变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能够促成社会的发展,每一个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给世界带来变化。我想人们要的,该是美,是爱,是安,是平,是和谐。

  念和谱谐,就像《边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画面――人与人的心灵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发展的和谐……《边城》让我看到了人们的淳朴,勤俭,友善,和谐,那也许是我们在生活中难寻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顺顺“大方洒脱,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里的人儿,完美到令人向往,和谐得让人们感慨,有时也会让人忧愁,思索。

  念和谱谐,就像《边城》触动人心的,一个人要和谐,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要和谐,世界处处要和谐。人的和谐,就是冷静与热情同在,就是刚柔相济,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会的和谐,就是自由与正义同在,就是肝胆相照,苦乐同在,就是众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谐,就是善意与美德同在,发展与健康的统一。和谐,和的是心,谐的是情,和谐是真心真情的美。

  《边城》或许就是展现了那样一幅人与自然相互接触,完美和谐的画面,但毕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启发着每一位读者。到底是让《边城》告诉我们,还是我们告诉我们自我――转念一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该有所调整。和谐,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念和,谱谐,念每个人心,谱世界完美。

读边城有感8

  《边城》似乎在中学课文里被节选了一大段,然后我看到下面有很多分析还有问答题,心想,若我当年上学时在课本里看到这篇文章,怕是就没有这般喜爱了。顶多当做一个繁杂的作业,东拼西凑的写一点儿然后扔到一边。

  一直听着沈从文和他太太的爱情悲剧,听着这个才子在名校里教书引起各种的争议,但一直没有去拜读他的作品。

  这本书说来也巧,回到泰安,好久没回去了,竟新建了一个三层楼的很大很宽敞的新华书店。坐在三楼的雅座那里,要了杯奶茶,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目,倒一眼看到了那本封面上满是古色古香的密密麻麻的吊脚楼,还有拉货的小船在湛蓝的水面上独自前行的《边城》。旁边倒是还有一本封皮更加精美的抹茶色白底花纹的《沈从文作品集》,终究是为了边城,放下了全集。

  这本书,是留着回烟台老家看的,爷爷家偏僻乡村,除了让人沁人心脾的井水和满山遍野的苹果树,还有大山里的白云蓝天,倒也无甚趣味。有时候起得早,跟着爷爷去山上放牛,手里便拿着这本书,找个地方拿东西垫着坐下来看。

  沈从文在文后的后记里说,他这本书本就不是给“多数”看的,这是一九三四年的作品,描写的是民国初年的故事。一开始的记叙看似冗长,实际上再回头看却精致细腻,饱含深情。那些渡口,那些运货的船,那些吊脚楼上唱曲的有情有义的,夜晚明月下的白塔……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无法忘怀。其实,我们看那些三十年代的著作,很多很多,包括矛盾,很多东西,都是大家说好,所以为了表示自己也有高人一等的眼光,也说好。

  其实现在大家都识字都读过很多书了,有些人有些作品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足以可见,沈从文是个独具慧眼之人,他从不同流合污,他的文字实际上是他这一辈子行走过的脚印,一点一点,早就了一代大师。

  那些青春,那时候还不叫懵懂,也更算不上暧昧,只是叫“欢喜”,看见这个人,心里由衷的高兴起来,84年拍的那部改编电影居然把我看哭了。那壮得像小公牛的天保大老,第一次看到湿漉漉的翠翠便心生爱慕,在去外地置办年货时用那样温存存的目光看着为自己撑渡船的翠翠,;那眉眼俊美的岳云傩送二老,生来享受着父母的偏爱,连中寨王团总家的独生女儿都看上了他,陪嫁是一座大磨坊,偏偏这也是个倔强的主,要渡船不要磨坊,宁愿在大月亮下为翠翠唱了一宿的歌。电影里的那个小演员演得很真,如今怕是也要有四十岁了。当年他有些赧然又有些小男子汉气概的对翠翠说,翠翠,等吃了饭,到我家楼上看我比赛吧。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一场更胜于山楂树之恋的恋。淡淡的,纯粹着。虽然最终是一场悲剧。没有一个坏人却是命中注定的悲剧。天保大老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二老的远走,翠翠孤身一人……最后那一句“那个在梦中用歌声将翠翠轻轻托起的人,还没有回来,或许他永远也不回来了,或许他明天就回来”,让人寒心,伤心。

  因为,他应该就不会回来了。那个动乱的年代,说不定在外面的某处,这个眉眼俊美结实勤劳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会慢慢湮没他这十八岁时的暗恋。然后奔向更高处的自我。

  可是翠翠呢,她仍守着她那条老船夫留下来的船,静静地,无怨无悔的等着傩送二老的归来。

  湘西是个美丽的地方,看了这部作品,更加深了我心中对这些小城的向往。当年沈从文担心社会文学会被腐蚀的变了质,如今已然是这样了,我们只能手持着书,背着背包,来到这蒙蒙细雨中的边城茶峒,回味着那些纯然的美丽,说不定我们还会隐隐看到渡口处等着的翠翠,还有那远远走来衣锦还乡的傩送二老。

读边城有感9

  《边城》这个名字很美,城里始终充实着一种安宁朴素纯粹的味道,而且我更愿意把“边”理解成这座城市的安分乐生,而不是偏僻。

  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连对爱情的表达也只是刚刚萌芽,顶多是惊鸿一瞥了。“惊鸿”也谈不上,一切都显得过于平淡了。溪边白色小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段无关痛痒,无关风雪的故事。日升小船开渡,西沉小船收渡。沉淀着积了厚厚一层的也许并非沧桑的岁月。

  因为课文是节选,我并不想说这所有故事所带来的忧伤结束。在课文里表现着一种纯真,一种忠诚,一种难以表达的平静,以及透露着些许的情犊初开。在翠翠每一声“爷爷”里,在大黄狗的跟随里,在好似表框着的风景里,在翠翠心里。

  好像这一切斗鱼当前腐烂的现实相为悖着,作者更愿意表达的是对美好人生的憧憬还是怀疑呢?总之课文里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层蒋暮。只是这份无法言喻的内心里始终有着永不褪色的真实。

  是有这么一句话的“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大概与《边城》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读边城有感10

  《边城》是作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从文用这样一篇小说对美丽神秘的湘西边陲小镇茶峒展开叙述,用美丽自然的村镇图景包纳进爷爷、翠翠、天保、傩送等可爱之人,将他们之间的故事呈现出来,向读者传达室了无尽的人情温暖。

  读《边城》就像是欣赏一幅中国的山水画。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悠长的溪水,溪水绕着一座白塔,塔边傍着山,于是山依水,水依山,层层而生,和谐美妙。再顺着山水寻去,山势间便有城墙,墙下零星装点着人家,顺着又找到几户后,到了水的结点,就有渡头,渡头总是热闹,撑船的老船夫,担货的渡河客,吹号而过的小士兵,还有一个藏在羊群边独自玩耍的小姑娘,这时你寻见了她,会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间点亮了整个画画。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边城,充满了诗蕴,也充满了原始自然的朴素乡村气息,是到如今都难得一见的美景美事。但这般美丽之下,也隐藏着一股浓浓的悲情,最明显不过的便是小说一本,故事讲到最后翠翠失去了爷爷,傩送失去了哥哥,年轻的姑娘终是发发现了美丽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个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从文自作的解释中,关于《边城》的结尾,是如此说道:“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于是,很多人在讲过《边城》后,都认为这是一篇试图将城乡对立起来,通过乡村原始文化展现出来的宁静、和谐与温馨来表达对原始朴素人情的赞美,但又通过悲剧收尾表达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得现代人失去闻对这种朴素之美的追求,从而从整体上来看,《边城》实为一篇美丽乡村的挽歌。

  但是果真如此吗?国内研究沈从文第一人之称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过:“《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从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异议:“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确,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边城》,但是我们单纯从《边城》出发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够的。

  沈从文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等诸多创作中其实都表达着他对于人生十分深层的思考,而《边城》则是集这些思想为一体的作品。

  从沈从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他常作“爱与美”的思考,对此,他的一个阐述是:“若将‘爱’建筑在一抽象的‘美’上,结果自然到处见出缺陷和不幸。因美与‘神’近,即与‘人’远。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情感可轻翥高飞,翱翔天外,肉体实呆滞沉重,不离泥土。”

  沈从文具有的是一种带着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他认为爱与美的结合就是神性。在《边城》中,作者描绘一个诗意灵气的美景,由此产生一段古朴生动的爱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这个形象,使她成爱与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阐述的那样,“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间,两相对峙,纠纷随来。”作者的这一认知为翠翠的爱情送去了一连串不巧,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尾。但这真是“不巧”吗?在我看来,绝不巧,反是基于作者对人生与世界认知的“恰巧”。

  从沈从文的诸多其他作品中,我们可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美学观念的脉络:生而美,美而爱,爱而死。这同时是一个从神到人,人与神魔纠缠,再由人到神的过程。在《边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显现出一种极致的古朴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这样理想之乡,作为人,总对一些压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终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爱情中翠翠也如此,但爱仍会从美中诞生,无论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两性之爱,都是如此纯净自然,只是爱的结局总不完满。唯一的完满方式,就是回归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从文对于“死”是赋予了“生”之意义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写爱情的永恒,并留下翠翠延续生之美;老船夫去世后,杨马兵便来到了翠翠身边,为翠翠讲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后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就进入了另一种阶段。这样一种美学观念中隐藏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汇,那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并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无人作陪的那种状态,而是极客观的,像金介甫所说的“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傩送可以自发地对翠翠产生感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鸣,使翠翠也产生感情。但这两颗灵魂,纵使在梦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为一体,何况世界身外还总会出现意外。两个灵魂之间无法永远维系着共通,在此之上的爱与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终是由生到死。

  边城本向,就是一个孤立于世一般的存在,在这个层面上也体现了作者对“孤独”的理解。

  “我需要清静,到一个绝对孤独环境里消化消化生命中具体与抽象。”“我必须同外物完全隔绝,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对作者来说,体会和理解孤独就是一个观‘我’,并由此返照‘人’的过程。他塑造如此一个“孤城”,写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独的形态去窥照人最朴实原始的美与爱。

  所以说到这里,我认为作者更想传达的,是一种悲,但不是哀挽的绝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满对人性之美追求与探寻的希望之歌。

读边城有感11

  闲来无事,总爱捧着一本书来看。书无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爱的,还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水彩画,散发着人情纯朴之美,自然风景之美。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淳朴挚人的翠翠,憨厚无比的天保,幽默可爱的傩送。他们之间那纯洁的爱情令人向往。禁不住就想一问:爱情是什么?是荷花,还是蓝色妖姬,抑或两者皆然?喜欢像荷花一样的爱情——纯洁、高尚。就像《边城》中,呈献给读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样的爱情,天保对翠翠的爱——无怨无悔,翠翠的傩送的爱——痴痴的等待,亦是傩送对翠翠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么的真挚、纯洁、毫无杂质,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欢像单枝的蓝色妖姬一样的爱情——相守是一种承诺。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第一次相见,一见倾心,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芳心,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困苦,他们依旧不离不弃,坚守爱的诺言,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司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头吟》唤回司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后的相守,正如《白头吟>;;中所写的那样”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爱情不过是到了老年时,依旧很相爱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阳西下时,相互依偎着欣赏那夕阳的美景,一生一世一双人。爱情是什么?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边城》里的爱情是无色的,就像流淌过边城的湘西水脉,澄澈得见底;《边城》里的爱情是有声的,是轻扬在扶疏的竹林间、挂在梢头的歌声;《边城》里爱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窦的初开,因而格外轻灵。在《边城》中我感悟到了爱情的真谛,纯洁、高尚的爱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从书中出来。

读边城有感12

  第一次读《边城》是在初中时,那时我对于沈老先生这篇小说是没什么感觉的,就单纯地认为文中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描写异常细致,仅此而已。

  如今的我重新拾起这篇小说,感悟油然而生。的确,作者很用心的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朴素的乡风,淳朴的人们就像无数的的DNA,组成了一个如此大好的边城。是啊,如此优美的环境,迷人的乡土习俗,清新的乡土气息,谁不想去?而沈老先生却说:“我主意不在引导读者去那儿旅行,却想借那儿一个小城小市中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和事牵连到一起时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水,一舟,一老头,一女孩,一切尽是那样的惬意和美不胜收,然而这种野性原始的美却不是沈老先生所追求的,他所要给我们的是“爱”,一种纯粹的千姿百态的爱,。我一直在想,沈老先生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呢?是翠翠的母亲和军官的纠缠不清?是翠翠对二老傩送的痴情?是大老天保对翠翠的喜欢?是厚道的祖父对翠翠的疼爱?还是所有人对于边城山水的大爱?或许是沈老先生内心深处的记忆里那一点点叫做纯洁的东西罢。

  在作者笔下,边城的人们仿佛是没有任何烦恼的,正如他所说,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的人莫不安分乐生,过着热闹的节日。人们善良有责任感,热情好客,种种好的元素似乎都集聚在了这小小的边城,我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是沈老的臆想还是确有其事,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记得沈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永远只想用友爱和无私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这不禁让我觉得他试图用边城善良、淳朴、正直、热情来对照抑或抨击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的确,这个社会缺少爱,各种各样的爱,需要爱,需要很多很多。也许边城不富裕,没有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你可以说它穷,它一无所有。但是,边城的人们很幸福,们它沐浴在爱中。它们很富有,它们从不缺少爱。

读边城有感13

  “有一小溪,溪边有做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很是纯朴,很是简单啊……

  在这样一个纯朴的人家、乡村小镇中,充满了“美”与“爱”。这,便是沈从文的《边城》给我最大的感想。

  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和一位保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老人,祖孙俩相依为命。他们以摆渡为生,不管晴朗炎热还是大雨磅礴,爷爷总是为别人摆渡,女孩翠翠也总是陪着爷爷。祖孙俩的情感令我羡慕,但他们的家境也令我很是心寒。

  平凡纯朴的生活,怎么也抵挡不住爱情的闯入。

  每个人的爱情都会有萌生、觉悟、执着三个阶段。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翠翠在小镇看龙舟时,她的爱情种子萌芽了,因为她见到了傩迭。第二年,在小镇看龙舟,他们再次相遇,但这时傩迭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就这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天保与傩迭俩兄弟知道了对方的心思之后,公平地展开了对决,但哥哥天保知道自己会输,也为了祝弟弟幸福,选择了去闯滩,却不幸遇难。故事到这本以为会有一段美好故事开始,却不是这么如人意。傩迭独自离去了……

  在那以后得雷雨天气里,爷爷去世了……这使原本还沉浸在悲伤中的翠翠,不得不转瞬成为一个大人。最终,她像爷爷一样,以摆渡为生,一直守在小溪边……

  每个守护在一个地方的人也许是单纯的尽职,但,也许是等待……等待一个重要的人,这样的等待也许会有效,但,也许只是徒劳罢了……

  边城,茶峒,同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俗纯朴的地方。这里,没有利和益、权和势,这里有的,只是真诚相待、友爱、纯朴、善良和天真。面对如今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那里,是人们向往的天堂吧……

读边城有感14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朦胧羞涩的爱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那次端午的龙舟赛,翠翠就不会爱上傩宋;如果没有月夜的歌声,天保就不会死亡,傩宋就不会在爱情与亲情中煎熬,爷爷也不会伤心孤独地死去……但这终归是假想,翠翠与傩宋的爱情终归是悲哀的。

  这一桩桩事都发生在边城这个明媚秀丽的地方。溪边的碾坊、水车、河上的方头渡船,攀渡的缆绳,河岸的白塔,青崖,黄狗,山上的翠竹、丛林、鸟语,甚至自然中的雾霭风雪都被作者写得美不胜收,它们是边城的亮点,构成了边城的温馨、祥和。我觉得大概也只有这么个世外桃源才会有着那么天真善良,那么水灵灵的翠翠。

  在读到翠翠的母亲与父亲间的爱情时,我感动于这种美好的悲剧,母亲的殉情是她对于爱情的忠贞的体现。而翠翠与傩宋之间延续了这种悲剧,傩宋困在了亲情与爱情之间,他难以抉择只好下了桃源,我从中体味出了爱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在最后加上了这么一句富有朦胧色彩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大的遐想。我的内心自然是希望这个人明天回来,回来打开心结,回来与执着等待着的翠翠相爱团聚,回来筑就一段爱的佳话。但愿这是一个以喜剧收场的爱情故事。

  恍惚间,我好似被作者以秀丽清新的笔调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中,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感动于这段凄美的悲剧之爱,心中却涌出了淡淡的凄凉。

  宁静古朴的边城,和谐的人儿与自然,原始简单的生活,善良纯厚的本性,这是作者对理想美的追求,对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与现实有着距离,但我相信它们,追寻它们,渴望它们。

  这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这是一曲爱情的绝响,令人回味悠长。

【读边城有感】相关文章:

读边城有感04-08

读《边城》有感精选04-05

读《边城》有感10-30

读《边城》有感02-21

读《边城》有感05-06

读《边城》有感09-15

读《边城》有感02-07

读边城有感范文04-12

读《边城》有感推荐04-08

沈从文的边城读有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