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万古江河》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01:22:09 偲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万古江河》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万古江河》读后感 1

  记得特朗普访华时参观故宫,特朗普问到中华文明没有断过吗?一边手指着故宫的地面,好像在提示这是外族清朝的皇宫,不是你们汉族政权的皇宫。

  其实国人中也有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样的论调。

  中国一向以来的正史多是基于汉民族的文化观和历史观,所以我以前读中国历史也只喜欢看诸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景之治这类盛世华章,这是汉民族作为天朝上国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输出,汉文化主导的普世价值和社会秩序在国际社会确立传播,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片段上的。而对于汉民族盛极而衰的那些低谷时期,诸如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安史之乱,土木堡之变这些则不想看只想翻篇,更不用说清末以来的苦难历史。

  但是万古江河的作者却提醒我们,看中华文化不能站在汉文化的单一角度,而且汉文化本身也是一直变化发展的。虽在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大咖都已为我们奠定基础,但是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比如后来佛教加入,儒释道的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比如胡服骑射我们向北方民族学习,如此等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这些最开始并非蔑称。战争是交流融合的一个极端手段,是激烈的碰撞,那些汉人的低谷时刻恰恰是文化对撞最激烈象揉面一样产生新的变局时刻。这种吸纳和融合在盛世输出的时候往往很少,没有这些变局,中华文化不会象今天这么丰富。南宋偏安一隅,胡化严重的中国北方反而因为少了儒家功名入仕的理想渠道而滋养了数学,医学等等科学的发展。元朝大批士族文人没有做官,所以元代文人画反而空前发展。

  中原向东和南的融合较为温和因为都是农耕文化,向西和北的融合则存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不断反复。到了近古时期的明,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和外贸海运在南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日后就一直保持了南北差异的格局。近代工业的开展又进一步带来了巨大城乡的差异。

  北魏,元,清这些朝代看到的统治阶级汉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华文化和人口结构有了改变和新的成分加入,单纯的只讲汉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汉化是自大和片面的,汉文化在汉化别人的同时也一直在吸纳变化。

  我们不但要正视正史中北魏,元,清这些在汉民族看来是异族的统治时代作为中华的一部分。本书在讲明朝时期的时候提出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正史大纪年表元之后是明,此时元统治者的后代退回草原成立的后元我们一般都不关注,我们通常不把辽,金,后元这些草原民族政权纳入中华正统历史,但这是狭隘的,和崖山之后无华夏一样是狭隘的。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中国近古时期的又一次南北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反清复明或者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口号有其历史的`重要性必然性,但对于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果不把这些北方草原政权纳入正史,那么就还是以汉民族的眼光在看历史,这个不符合多民族的价值观。

  本书最后一章对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这些写的很客观,有不少我以前没有想过的视角。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我们的戊戌变法会失败?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环境下会错失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这些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都讨论过,许先生则给我带来了新的反思。

  感谢许倬云先生,为我带来很多新的视角。

  《万古江河》读后感 2

  《万古江河》是一部承载着中国文化记忆的小说,作者周汝振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穿越千年的中国江湖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与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精神内涵。读完这部小说,我不仅侧重体验了作者深沉的人性思考,还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深刻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与救赎。

  《万古江河》虽以古代的江湖为背景,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性思考。故事主角方大道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身世卑微,原本为富家翁之子,却被遗弃街头,靠打雇佣军活着。而后,在“毒手叶”门下拜师学艺,最终成为天下第一高手,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一番江湖霸业。他的一生中情感体验丰富,而深沉的爱情,更让人感到无尽的惊叹。他依然对自己的初恋情人黄梅野念念不忘,虽然难以忘恨,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把自己变成神仙的机会,选择陪伴她走完凡尘。

  小说生动地刻画出方大道这个人物,使我深深感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的性格与人性,碰到不同的事件,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作者通过主人公方大道的身份与人生轨迹,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深邃的世界。不仅仅是人物的个性所体现出来的,还有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是我们理解小说中涵义的重要组成部门。在阅读过程中,笔下的人物各自表达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并在与时俱进之后,对人性的把握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多样性,让人在摸索、寻找中,更好地感悟到了其中的美好。

  同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关注到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命运的无常与救赎。方大道的色彩斗转星移,虽曾一度堕落,但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勇气,最终得以摆脱了那些阻挡他的人和障碍。正是因为这样不懈的努力,让方大道最终找到了留在自己心中的那份归属感和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有很多困惑和挫折,但我们必须以一种坚定而镇定的'态度,面对挫败与成功的秉持,珍惜人生,感悟命运所赐予的一切,相信努力和坚韧,必定能够得到救赎与圆满。因此,本书的故事不仅是值得我们欣赏,而且更是一份可以借鉴的文化遗产。

  在读完《万古江河》之后,我的思考便超越了故事情节本身,而是被它所蕴含的深层次信息所吸引,尤其是它背后所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精神所表达的内涵和特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其中,蕴藏着诸多的风景和境象,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掘。这就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能让我们触及到生命的真谛,并在其中领悟命运的真实与精神的世界,赋予我们不同的思考角度,以此追求个人的内心价值。

  总之,《万古江河》很好地演绎了一个古代江湖世界里的故事,这也是一部展示中国文化的经典小说之一。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选题和结构都很好,同时也是一本能使我们得到文化内涵知识和个人成长提升的佳作。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不仅能够获得快乐体验,而且能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有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

  《万古江河》读后感 3

  在这个暑假里,我阅读了一部关于我国历史长河的巨作《万古江河》,这是一部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历史巨著,讲述了在这个世纪末的中国,中华民族饱受了侵略者的践踏,饱尝了被侵略者践踏的悲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感到悲伤、心痛、愤怒,更不得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所感动。

  《万古江河》这本书中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描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明朝,从辉煌的文明到近代的屈辱,从封建统治到封建,从封建统治到近代的,从中华民族的兴衰,从到封建统治,从封建统治到近代的,从封建统治统治统一。其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欢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明朝第一位皇帝,他统治的中国,是一个皇帝的后妃,但是因为王莽,朱棣害死了自己的妃子,朱棣很生气,在朱棣死后,皇帝派他来当皇帝,朱棣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皇帝去当皇帝,于是,就把朱棣杀了。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因此就放弃,而是更努力地工作,朱棣又做了一个皇帝,可是皇帝没有办法,朱棣又让他去当宰相,他又做皇帝,可是,皇帝没办法,朱棣又一次去当王,可是,他又做成了一个皇帝。朱棣还把他的臣子杀死了,然后,朱棣又做了第二位皇帝,然而,在他死了的时候,他的臣子又杀了一位,这时,皇帝就不用再做下去了。

  读了这些,我想:明皇帝不仅有勇气,还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忠于自己的朝政的皇帝,我们要学习朱元璋,学习他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不要轻易的放弃,要用心思考,用智慧去解决。

  《万古江河》读后感 4

  夜阑,终于读完了许倬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

  先生于书中论及“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我非常赞同许先生把文化发展比喻为江河汇流、奔流入海,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犹如长江、黄河,发轫于雪山之巅,汇集千百条河流,激荡、冲突、对抗,而后融合、消化,奔流向东,最终汇入世界文化组成的大海。”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圆润贯通,包容圆融,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既言之,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似乎分离,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

  万古江河———“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比较通俗易懂的历史出版物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与生活文化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做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许倬云先生在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说道:“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互相纠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这样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格局是全球化的今天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淡化了以往以政治史为纲的通史中的朝代更迭国家兴亡,没有了帝王将相圣贤名流们的“嘉言懿行”,许老先生从更多的角度向我们还原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变折。而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两本历史方面的杰出著作有着惊人的相似。

  吕先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这一点上与许老先生不谋而合,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智慧营养。

  许先生在自序中说:“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不怎么“感冒”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万古江河》以全新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万古江河》读后感 5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万古江河》读后感 6

  《万古江河》,一首气势磅礴、气势宏伟的诗,一首气势恢宏气势恢宏的诗,一曲气势磅礴的诗。

  这首诗写了中国的大宋江山。“大江东去,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中江南的景色,在诗人的心中,在诗人心中,是一个永久的记忆。“江水浩荡,掀起波涛。掀起波涛,浪潮澎湃,掀起巨浪。”诗人把江南的水写活了。在这里,我不仅想起来中国的.长江、黄河。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来到了这一片美好的土地,我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着华夏民族,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存资源,是我们的民族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里,我们要学习江南的美景,也要学习江南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我们更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为将来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我们都应该去欣赏、品味、品味。这是一首诗,一曲气势磅礴的诗。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黄河与长江两条汹涌澎湃的浪花连接起来,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江南水乡的景色描写。“江水天上有,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诗写得很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写出了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卷起的景象,而人们就是看不见它、见不到它,所以就会有一种悲凉的心情。这也是诗人对江南水乡江南水乡的景色描写的最好的写作方法。

  读完这首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黄河长江东去,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也是一首诗,诗人用了一个比喻,写江南水乡江南水道的秀美、清新而又有一种悲凉的心情。读了这首诗,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江南水乡的美丽和气势。

  《万古江河》,我们一定要去读一读这本书,它会让你受益终身的!

  《万古江河》读后感 7

  《万古江河》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因其优美的语言、深入人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真实的描绘,深受读者喜爱。读完这部小说,我感触颇深,深深地被沈从文的笔下之江河所打动。

  小说中,江河代表着时间与历史的长河,是不停地流淌着,方向总是向前。它无法停息,似乎是被上天的规定所束缚,镇住。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山村,那里处处是江河的足迹,有大铁马共长云,遥苍洱海一江流,荆溪九派祖庭在,巴风洞口万年秋……小说中,江河一再地闯入这个古老的山村,影响着山村的命运。而江河背后冥冥中,也变幻着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江河繁复多样的光影变幻,毫无遗漏地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江河也寓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无论是良辰美景还是恶劣环境,时间都在不断的流转,带着一切在不断地前行。时间没有漏网之鱼,生命是在时间中的永夜流动。平凡的人的一生,不过沧海一粟,存活于这个宏伟的历史长河里的一瞬。

  小说表现了人类对于自己的生命的遐想。无论是古今远古,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奥秘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中的江河,透过着历史和时间,展示出了一切的丰富多彩和生命的意义。它带着一种深沉的情感,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让人们瞥见了历史的厚重和生命的`历程。

  读完《万古江河》,我深深被江河的博大与深邃所感染,每一段文字都充满深情,每一个历史的痕迹都使我感受到深沉的思考。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也是如此,要珍惜每一刻时光。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与其去追寻命运,不如选择活在当下,让时间的长河为我们带来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不禁感概,人生本就是像江河一般,在时间中奔流,没有开始,没有终结。生命意义,取决于我们怎么去体验,怎么去理解。时间不会去等待我们,我们不妨学会珍惜当下,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展现出自己的最好一面。

  《万古江河》读后感 8

  帝王将相、皇家贵胄以及诸如此类的成功人士,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他们的强势使得平民大众在历史中难以有一席之地。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说过话的人很多,但是为他们书写历史并且传诸后世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由是观之,许倬云先生和他的《万古江河》一书实在是殊为难得。

  先生论史,追求的是将艰深的学理用平和温婉的笔触娓娓道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今日读史之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而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未必都是帝王将相的后裔,我们并不能从以往如成功人士家谱的历史中了解自己究竟从何而来。因此,许先生所做的,正是为老百姓立传,留存整个社会的记忆。

  在《万古江河》中,许先生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讲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蜿蜒而下,逐渐包容各种文化,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许倬云先生得益于梁任公《中国史绪论》的启示,将这一过程当作中国文化圈不断扩张的过程,分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中国近百年现代化浪潮的'蹒跚历程。这种划分方式,已然超越了中国传统史家刀切豆腐式的断代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将叙述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斗小民身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透视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这种气魄与视角,非大家不能为。

  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现在的历史畅销书《品三国》、《明亡清兴五十年》也不能脱离这一窠臼。因此,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万古江河》读后感 9

  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书,虽然作者的观念也许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客观的人文学科,只要能够合理的解释人类历史,就是一本好的历史读物。

  洋洋洒洒这么厚一本书,许倬云真的知识太丰富了,寥寥几笔带过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我们私底下读很多本书才能够觉察考证的,读这本书真的惊叹作者的知识面之广,无所不包。

  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说起,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为止,洋洋洒洒的把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的总体论述,无论多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本书里可能都不超过一段文字,能够在一句话里解释来龙去脉的人物和事件都算是顶顶重要的了。每一章的末尾还横向对比了同时期存在的其他文明帝国,根据他们总体的特点和得失,来让读者了解同一时期世界的其他人类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兴亡史又是如何。

  许倬云竭力想让读者跳出狭隘的中国历史观,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人类的发展共同看待,以一个更具有人类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发展与特点。

  他成功的做到了,起码我了解到青铜器的发明是从西边,中亚地区传过来的。至少是因为我们了解到了有青铜器这么一种东西,才能够启发自身发展出自己的青铜技术,在短短的时间内赶上其他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技术的交流至关重要,没有旁的刺激,闭门造车,会有现在重新焕发生机的新中国吗?

  连同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在佛教一千年的本土化中,中国人不但完全内化了佛教,也因为佛教的传播启发了道教的形成。儒,佛,道三家文化的互相影响,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现在我们还会觉得佛教是外来的文化入侵吗?不,它早已浸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潜意识之一。

  后来的中国人,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陷入了对经典典籍的无休止的疏证和注解当中无法自拔,不论我们多么的严谨认真,都无法启发学生探究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想。正因为这种保守主义,丧失了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的文化差点完全毁灭。

  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好奇心,不盲从,怀疑精神,以及包容心态的可贵之处。唐朝的人完全没有华夷之分,那些在斗争中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胡人部落可以被唐朝统治者安置在境内,而谁也打不过的宋朝却特别在意华夷之论,女人裹小脚的风俗也是宋代开始普及的。正是因为处于弱势,所以才格外需要区分你我,而唐朝确是普世价值下的帝国,这才是中国文化普世性的代表。现代的.中国因为民族主义才幸免亡国,奋起抗争,但是也错把西方的民族国家价值观学来了,搞得四不像。中国的文化是普世性的,只要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一样的.,不管血缘如何,都被接受为中央帝国的属民。而现在就算是刘亦菲也理应是美国人,可是如果刘亦菲真的把中国当做他国,我估计大部分中国人都无法接受。

  明长城连成了一片,却无法阻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与征服,而且划分了中国内地与北方部落的心理界限。秦汉的长城是堡垒据点式的,不打仗时汉地与北方游牧民族互通往来,并没有什么界限,反而可以把彪悍的匈奴打跑。

  这部讲中国历史的书,反而让我对其他文明产生了兴趣,原来不止是中国有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古代的中亚,印度都有让人敬佩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与技艺,而中国从来不是独自发展的,我们从远古起就受惠于其他人类的发明创造,而这些基于商业贸易的交流活动刺激了本土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以前700-1000年的人类历史可以化为一个时期作为整体论述,而之后的一百年就是一个大变局,人类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万古江河》读后感 10

  依旧是那句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了解自己。当前中国经济腾飞,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依旧是那个阴险的世界。航道暗礁重重,有人虎视眈眈。确如许先生所云,中国灾难之后,必须重新振作。我们从鲜血与屈辱中走来,我们背负着永不泯灭的信仰和希望。骄傲与痛苦都教会了我们成长,以史为鉴,愿这振作长存,愿中华复兴之火不灭。

  许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时提到:“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长期共存,而且相互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发展的趋势又相互纠缠,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也许,这样一种特性正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需要吸取借鉴的,使全球文化多彩多样。

  炎炎景历,亿万斯年。穿越三千年的时光,紧随历史洪流,融入世界大潮,如今的中国已踏上向前所未有的征程。我们相信,如万古长流的黄河长江,中华文化必定薪火相传,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华夏大地上,若启明东升,重绽耀光。

  回顾过往文明的传承和承载始终要以国家为载体,作为国家机器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应该时刻保持开放,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要有眼光有规划,去除积弊,保持自我批判,中华文化才能保持长青,才能在这个星球不停流淌

  流淌数千载,中国文化经历了起起伏伏,中国人民经历了悲欢离合。返顾历史轨迹,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纵在西潮下蹒跚颠簸,亦能在灾难后重新振作。中国的江河,世界的'江河,汇聚在大洋难分彼此。万古的江河,万古的中国,万古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共同奋进,共同生活。

  川流的汇合是艰难的,这一路上需要多少次的坚韧不被荒芜的烈日干涸。川流的如海更是艰难痛苦的,中华与世界的融合,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苦涩血泪史。当冷兵器遇上热兵器的,只能被滚烫的焦灼着。当农耕文明遇上了工业文明,只能痛苦的挣扎着被迫改变。在此我仍然要感慨中华的民族气节,哪怕在生死存亡之际,哪怕大厦将倾之时,哪怕这个国家那时已经奄奄一息,先人们仍然保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铿锵信念,位卑未敢忘忧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先人们的呐喊掷地有声,无比坚韧。民族的脊梁被西洋铁骑碾过但从未被真正压折。

  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会有内发的修正,让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江河》读后感 11

  许倬云先生大家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叙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很多论点放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这本《万古江河》,立意就已经高出一般历史类书籍一头。人类历史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独立的,中国也不例外。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进行剖析,对读者来说,不啻是一种更广阔的视角的体验。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诚如许先生所说,19世纪前,中国人民用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自信,被西方国家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打得到现在还没回过神。如今社会流行的两种对待西方文明的心态:一种是热爱,鄙夷国内一切;一种是仇视痛恨。然而这两种都是病态的心理,根源都是不自信。

  反观中国政府,自改革开放后,心态逐渐放平,对待欧美不卑不亢,对待非洲爱护有加,主权问题绝不含糊,金融、科技、文化可以交流,这才是大国心态。虽然国内问题依旧很多,但我们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接近一个伟大复兴的国家,汉唐盛世,也不过尔尔!

  许先生最后提出的“天下大同”的理念,呼应儒家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关怀,个人认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治体都没有的。

【《万古江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古江河》读后感(精选14篇)12-02

珠江河07-21

珠江河07-21

沱江河07-20

江河的作文03-12

赞美江河的诗句,赞美江河湖海的诗句01-07

万古长青09-24

江河和海洋08-15

陈江河的变化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