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

时间:2023-03-13 00:12: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1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学习就会有大量的作业,到底多少作业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到底多大难度的作业才受到学生的欢迎。精选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另外平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反复练习是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知识及内容的反复出现,为避免记忆的枯燥,我们所做的,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反复练习,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工作记忆。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应重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思维。

  第三,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证实,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兴趣”是第一教师,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学生能否喜欢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看学校教育能否持续的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第四,对于学生来说,过高的能力要求并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事实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配比关系,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我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备学生”的环节。区分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层次,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提升学生背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在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慢慢提升。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2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中列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业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对《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几个观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当和不解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3

  打开这本书一开始看到标题感觉这是本非常好的书,可是看到后面完全和我们所想的一样。“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我以为是直接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可是没有直接的答案。其中还说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我的理念思考问题你不用大脑,怎么思考。看到后面才知道了大脑要做的事情非常的多,有很多事情我们认为是大脑思考来指挥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是用来存放很多东西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想办法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有用的知识而把存在大脑里,以便我们以后方便使用了。书中所讲到的记忆关系非常的好,全面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能把所学到的东西全部存与大脑里。而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却记不住呢,书中已经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书中所提到记忆的重要性。我们的记忆有很多东西却没有记住,这就是孩子们不爱学习的很大原因。

  “为什么学生理解抽像概念这么难”这个反复看了多少遍,才明白了一些道理。重要的是我们大脑已存的知识,和现在所看到的事物不能相结合。就比如水和油之间它们怎么也容合不到一起去一样的道理吧。所以我们要把大脑中已知的知识和所看到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概念了。

  “题海战术有用吗?”今天看到这里,结合了前几天朋友在一起聊天的,他当时也讲到题海战术这个词。虽然没有听出他的分析,但是今天在书上找到了分析了。才明白了题海战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知识迁移到大脑中的长时间的记忆里。而且有助于我们的大脑运动。不是有句话说“脑子不用要生锈”这个充分的告诉我们一定要多用大脑,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像真正的学者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向各个行业的顶端引导。那就要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写东西。虽然刚开始他读书不知道里面的内容,但是他读多了到最后他自己也就会想里面到底是讲的什么内容呀,这样就让孩子不断的用大脑了,也使大脑得到了运动。孩子在不断的读书,就像小水珠汇集成一起,到最后他的大脑里就全是知识的海洋了。到那时候你还会担心他的知识不够用吗?多读书是好,但是还要把写出来。就如师傅所说,读书重要的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变为我们自已的。如果你光读不写,最多也就是上面的字全都认识罢了。

  “我们如何因材施教”一开始我们自己包括孩子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谁都不知道。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慢慢的来找到他的兴趣所爱。一开始可以让他全面的学习各种技能,只有让他学会了所有的技能后。才能发现他喜欢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方便因材施教了。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只有在全面发展孩子的各项技能中,来发现孩子需要做什么,和什么地方的不足,需要更加努力一些才行。

  “怎样帮助慢热型的学生”对于每个孩子学习的知识,他们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一遍就会了,而有的可能要两遍,也许还有需要更多遍才行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孩子肯定就不行。我们对于慢热型的孩子可以多做些训练的,然后在从训练中找出这孩子为什么是慢热型的。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不就可以很好的去解决问题了吗?而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接受能力弱,去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样会让这个孩子彻底的完了。

  “那么教师呢?”我们做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走在学生的前面,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我们的尊重与敬畏。我们自己只有不断的去学习,这样才能引领着学生和我们一起向前走。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多与别的老师交流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着每个学生的特点。

  本书详细的讲出了应该怎么样来教育孩子和训练孩子。其中的道理让我们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之前一直以为是我们自己教育方式是正确的。读完这本书颠覆了我的很多东西,和对孩子的教育看法。非常好的一本书,感谢师傅推荐了这本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4

  本书作者Willingham现任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并特别关注这一学科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本书是一部以中小学教师为目标读者的教学参考书,其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人的思考机制并据此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书中的结论有些和我们的经验或直觉相符,有些反之。但所有论点都是基于作者本人和其他认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得出,因此值得严肃对待。

  作者将全书分为9章,并在每一章阐述了一个明确的认知相关的结论。这些结论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下三个:

  一、人类不善于思考。

  别误会,如果横向比较,人类肯定是最善于思考的动物。这里所说的是,虽然人类拥有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大脑,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用来思考的。在漫长的大脑进化史(上亿年)中,大脑进化出理性能力的历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几十万年?)。比起进行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人类更擅长处理感官信号的刺激。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都不喜欢上学,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学习和思考天生就是困难的、让人痛苦的事情。其实人们反倒应该奇怪,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思考的能力,而在很多情况下还愿意去思考。根据作者的断言,思考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好奇心,而思考解答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也能够补偿我们在思考时感到的痛苦。

  推论:学习目标应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莱布尼兹26岁时还是一名从事外交工作的法学家,他走上发明微积分之路起因于一位数学家朋友给他出了一道题,让他计算(1+1/3+1/6+1/10+1/15+1/21+1/28+......)。莱布尼兹以一个门外汉的直觉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这题太难或太容易了,恐怕都不会燃起他对数学的熊熊热情。

  二、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就必须进行更多的思考。

  痛苦毕竟非我所愿,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思考的痛苦、享受思考的成果呢?这得先从思考的机制说起。作者将与思考相关的要素区分为外部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人们思考时主要使用工作记忆从外部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一般人工作记忆的容量都非常有限,也很难扩容。比如,终其一生,多数人都会觉得心算2位数乘法(34*76什么的)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与之不同的是,长期记忆可以大幅扩容。比如,刚开始学加法的孩子只能掰着手指头数,因为他的'长期记忆里没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但绝大多数成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个位数加减法的答案,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多次的练习把相关答案刻入长期记忆里了。多次进入工作记忆的思考过程会进入长期记忆、被当作一个整体而加以接纳。这样,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人脑将直接调取结果而不再重复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节省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进入长期记忆的不但有知识点也有内在规律,在处理那些未曾记忆的新问题,长期记忆里存有相关经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发现内在规律,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一言以蔽之,从说话、算术、开车、打字这些普通技能,到写作、演奏、体操、科学研究等等精深的领域,提高水平的诀窍都是一个:熟能生巧。

  推论: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学习必经之路,再无捷径。当然练习也有一些技巧。比如高强度的连续学习效果并不很好,如果将同样的学习时间分散到更长的时间段中,在初次学习以后,隔几天复习一下,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聪明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智力水平由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稍早的时候,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但近期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后天因素的重要性。或许比较合适的说法是,基因会影响初始状态下的智力发展方向,但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更多依赖于后天因素。书中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专业钢琴演奏家的平均练琴时间,比普通钢琴教师要多出50%;而一流和二流演奏家的练琴时间则相差无几。换言之,天才一定是勤奋的,而勤奋虽然不一定能造就天才,但至少也能造就人才。

  推论:夸人聪明只会让人变笨。这是因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智商看成是先天决定的,因此认为聪明与否是固定不变的,被夸奖聪明的人会倾向于表现得聪明,因此往往害怕失败,回避挑战。而恰恰是可能失败的挑战才能让我们思考,也因而有可能让我们把更多的东西加入长期记忆。因此,作者建议把夸奖聪明改为夸奖努力。无论对原本做得好还是不好的人,夸他努力都会鼓励他做得更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所以看了这本书。看完以后发现,对自己也很有帮助。是为记。

  补充:是因材施教,不是因才施教。

  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以定义成成两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决定了人的学习效率,认知风格的差异则说的是,人们可能偏好不同的认知或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看。能力和风格的区别是,能力有高下之分而风格没有。有大量科学家曾试图识别出人的认知风格,并根据这种风格施教,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他们几乎一无所获。相反地,某些研究发现,如果是根据所教的内容而不是被教的学生来选择特定的认知手段,会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学语言总要听,学绘画总要看,学几何总要推理,学诗歌总要感悟。所以,教不同学生虽然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但却不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5

  看了这本书我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来说说我的读后感。孩子不喜欢读书是上幼儿园时生活懒散自由自在,约束力太少,上小学后课程增加作业过多,老师和父母看管太紧生活作息千篇一律,加上小孩认知能力弱处理事情不完善,导致她不太喜欢上学。读了这十几页我觉得应该拓展孩子学习认知能力,多看书多接触新鲜事物,像老师说的要写周记让她把每天发生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也许是一种改进的方法。现在孩子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在家要经常告诉孩子,老师上课的时候你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益的,只有在课堂上把老师讲的话记在心里自己灵活运用,你在学习上就不会遇到难题不会做。

  在上课前,老师应当准备好课堂所学内容背景知识,因为背景知识是所学内容的入门知识。老师需要通过浅层次的背景知识给予引导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点,还能够拓宽孩子的思维,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且背景知识多为实例故事,孩子对于这类知识的接受力最强,有利她们增强记忆。

  人脑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首先对其产生刺激效应的是色彩与图画,其次是声音与感知。与枯燥无味的课堂知识相比,电视里播放的视听内容结合更加生动形象,而小孩子对于形象化的东西兴趣度显然高于老师所授内容。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接受与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知识,不但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她们接受新的知识点,而不是一个味地生搬硬套书本的知识给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提不起兴趣。

  首先理解就是记忆,要想让孩子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让她对陌生的抽象概念进行记忆。人的大脑对于形象化,具体化的东西记忆力最强,对于抽象不具体的事物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大脑思维的转化才能理解这个抽象概念,而且知识是不可转移的',知识不是物件说搬就可以搬,它需要一个理解消化直到吸收的过程。要想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首先就要将其具象化,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吸收新知识才行。

  首先反复大量的习题练习能够帮助孩子“温故而知新”,不但有利于巩固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新内容,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练习中发现新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我们都知道每当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复习和练习试卷、试题。其次,题海战术的本意就是通过大量的习题从而达到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孩子们反复练习之后,看到类似的题型会在脑中自动搜索解题方法不会觉得陌生。老师经常让我们在家给孩子反复报听写和练习试题有助于增强孩子对于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能力,从而能够增强孩子对于新知的记忆力。

  要想知道孩子如何能够像学者一样思考,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学者如何思考。一般而言,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为了达到学者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平时可以通过搭积木、较为复杂的拼图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其次最为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为阅读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与学者的思想进行碰撞,真切的感受学者的思维逻辑,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学者的思考逻辑。因材施教的字面解释就是根据不同的人学习兴趣和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以此达到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较为顽皮不听话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观察他的兴趣爱好,在课间以他们喜欢的授课方式对其提问,满足孩子的自尊心需求。对于自卑不合群的孩子老师应该多加关心,多和孩子聊天,并且与其父母反应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此类推,因材施教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此适应不同类的学生。

  “慢热型”的学生学习与理解能力有限,相比较正常学生,他们的反射神经较为迟钝。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下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关心,在课上老师可以适当放低语速,将讲课的重难点反复多次说给他们听,适当的征询学生的意见。我们父母应该向老师询问她的学习状况回来加以辅助,也可以通过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开发孩子的大脑,打开孩子的反射神经,从而达到意义上的“聪明”状态。

  老师自古以来扮演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孩子成长路程重要的指路人。老师对于年幼的学生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孩子从年少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老师应该时时对学生耳提面命正能量,教会孩子礼貌待人、认真严谨(当然也要父母和老师一起完成)。老师还应当督促学生的课业进展,及时与家长反应孩子的学习状态,对于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指导,并且对于表现良好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在这里要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向老师们致敬!)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上学08-17

不喜欢作文09-21

怎会不喜欢作文09-11

不喜欢离别作文09-13

不喜欢白天的狐狸08-15

我不喜欢下雨作文05-07

梦到嫁给不喜欢的人12-02

这个人我不喜欢作文09-12

我最不喜欢跑步作文08-23

不喜欢就不爱散文欣赏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