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重门》有感9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重门》有感

时间:2021-06-12 16:02: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三重门》有感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重门》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三重门》有感1

  也许他有些坏,也许他有些叛逆,也许他还有点才华,也许他有些忧郁,也许他有些思想过度,也许他有些不太合众。太多的也许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学生生活。就是他,与现代中学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点的“高材生”——韩寒。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小说家,出版了许多本震撼中国文坛的经典学生小说,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是他第一本出版发表的小说,由于文中的言语之犀利、老练,让人难以想象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门》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关.”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韩寒的学生生活也许就是如此,经历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辉暗淡的崎岖生涯。也许只有如此,他才能写下这么有哲理性的小说。从文中不难看出韩寒思想的超前,他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练、犀利、并带有强幽默性的言语,对学生生活的进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为什么韩寒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来的勇气?哪来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觉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模样,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

  《三重门》隐含着一种让人欣喜的极大可能性。

读《三重门》有感2

  《三重门》,单是书名,就让你浮想联翩:它代表什么?作者是怎么想到的?讲了什么事?……带着这些疑惑,我走进《三重门》,了解了作者韩寒。

  《三重门》的作者韩寒,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还是一名职业赛车手呢!初中开始写作和投稿,曾获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名。1999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创畅销纪录。韩寒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也颇有争议——经常和别人打口水战,但坚持于梦、乐观坚强是他永恒的信仰。

  在这本书中,主要介绍了林雨翔的初高中生活,但这也不得不从他童年说起。伙伴们在铁路上玩耍时,他却被父亲逼迫背《史记》、《中庸》,在初中升高中时,林父托了关系,让雨翔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意外的进了市重点,而susan为了和林雨翔上同一所学校,故意漏掉了五道题,与市重点失之交臂。谁知命运如此阴差阳错!雨翔知道了实情,且在市重点,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心里非常烦,徘徊在夕阳中……

  掩卷深思,想着小说最后消融在夕阳里落寞的主人公——林雨翔,虽然他不适应当时的教育,不喜欢理科,但文学素养却是极高的,他写出的文章是一等一的棒,还获得全国一等奖。他写的之所以非常的有韵味,这源于他看书多,而且从小培养的文学素养,让他妙语如珠,信手拈来。一个人不管天赋如何,多读书总不是一件坏事。只要从小多看书,作文才能棒。开卷有益。

  这本书不仅成功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而且语言非常幽默,让人耳目一新。不仅能使快乐的人大笑不止,而且能让难过的也开怀大笑。比如林雨翔生活的小镇只有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在佯装给同学讲题,等他脑袋开窍,却“仿佛保险柜的门,一时半会开不了。”那恰当的比喻真的是如虎添翼,让文章平添几分幽默,更引发思考!

  韩寒说:“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他虽然不接受传统的教育,但他独一无二的性格依然使他闪光。你,我,都可以成为闪光的金子。

读《三重门》有感3

  韩寒是我最最崇拜的一名作家,即使我的文采并不好,但是我每次都很努力的读完他的文章,并且去理解文章的含义。

  每次读着韩寒的文章,都有种莫名的激动,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的感受着他的幽默以及文章内的深刻含义,文章的内容让人不得不记忆深刻。

  三重门,以第三人称的叙述,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及心理活动,向我们揭示了真实的高中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当然还包括着人人都有的小小的自私。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开头的内容十分有趣,说着林雨翔从小被父亲强迫背着那些《战国策》之类的古文,一开始父母常常斗嘴,后来因为母亲被“发掘”出了打麻将的才华,经常早出晚归,致使父亲想斗嘴的人也没有,一句“赌场出疯子,情场出傻子”说出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家人也过的心安理得。由于林雨翔小时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骄傲,为此林雨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但是后来在学校认识了菜鸟老师,拍起了菜鸟老师的马屁,致使那位菜鸟的老师和林雨翔相处也是十分融洽。

  后来,文章中写到了林雨翔喜欢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写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对Susan的爱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为对Susan的痴恋成绩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补回来赶上平均分。在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即将毕业的时候,父母开始担心林雨翔的成绩,而在他左右嘱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并没有考上高中,最后无奈的父亲只好用钱将他送到市重点中学。

  在重点高中里,他显得更加的彷徨。他的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开始慢慢的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顺。然而,林雨翔的命运最后是如何的,韩寒并没有写出来,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宽广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想象。

  我最喜欢三重门里的结尾处说的一句话:“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三重门里面的许多人许多事情,让人不得不去感慨。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如果可以让时光倒流的话,现在的他们都是风光和鲜活的。可是,人生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生,没有草稿。

  韩寒描写的林雨翔,可以说是现在学生的代表了吧,有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读书写字,没有闲暇时间可以娱乐,我一个表妹,才4岁,却已经被迫带上了眼镜;有的学生的家庭,因为父母的感情不合而闹离婚,给他们的童年造成了深深的阴影;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的给学生增加负担,即使是周六周日依然要补课,即使有教育政策在那里,但是他们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局关不着。或者有的学生,在这样的花季年龄,情窦初开的时期,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总是,《三重门》似乎就是一个描写我们的故事。

  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在一颗纯真的心下面,单单纯纯的,做好我们自己。

读《三重门》有感4

  学生时代是一段青涩的,懵懂的时光,许多人在经历之后都会忍不住去回忆。或许在那段岁月里,我们挥洒了太多辛酸的泪水,留下了许多可笑的瞬间,因此,它也才那么地让人怀念。

  《三重门》里写得是一个学生——林雨翔,由初中升入高中,这段时光里的故事。我想,这也与我们比较相像。我们都是才升入高中一学期而已,可谓是刚刚跨过了“中考”这一道门槛,这也让我们暂时放下了心中的那一块石头。但接下来也将会有一块更大的,更顽固的石头压在我们身上,那就是“高考”。

  我很同意作者韩寒在后记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看法。如果你生在了中国那么对不起,你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面对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去面对所谓的“全方面”发展。中国的教育是力求培养“全才”,可是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培养“全才”最终只会让更多在某方面有能力的人被埋没,培养出来的那就是“庸才”。作者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人两次高考的数学物理全满分,可语文英语却不及格,最后走上了打工的道路。这就是中国教育下所隐藏得黑暗的一面。

  在正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诙谐的语言。但也是在这种“开玩笑”得氛围中,作者将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普遍现象公之于众。这种精湛的手法不由得让人钦佩。

  本书中也写了主人公林雨翔在学生时代里的恋爱故事。虽然没有偶像剧那么精彩,但却也写得尤为生动,将那个青涩时期里,“恋人”之间偷偷地进行“地下恋情”的事展现出来,让我们以为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也会让那些年长的人回忆起那些模糊的岁月。

  总而言之,《三重门》是值得我们读的一本书,一本好书!

读《三重门》有感5

  《三重门》是初二的时候看的,那时的韩寒是社会的话题,是风头人物。

  许多年过去了,我没记住《巴黎圣母院》,没记住《红与黑》,没记住《复活》,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也不记得了。其实《三重门》印象也不是特别深,毕竟时间可以带走一切,又何况仅仅与我而言并没多大意义的几本书呢?只是《三重门》对我的影响是永远的,或者说是终生性的。

  《三重门》写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正是这样我才一直喜欢它。林雨翔就存在于我们之间,他呼吸着与我们一样的空气,望着一样的天空,过着同种制度下的不同人生。他的喜怒哀乐,我们都曾经历过,都曾拥有过,或者现在就正在经历着。当时周围的人都在看韩寒的书,都认为韩寒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又或者是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教会了我去思考我的生活,思考我活着的目的,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我们的世界。

  韩寒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这个理科惨不忍睹的学生,凭着他惊人的文学水平,让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了愤青,上千千万万的学生咒骂教育制度,咒骂他们所处的社会,咒骂他们所处的时代。他成功了,他凭着一个“林雨翔”成为了无数少年心中的先知,他就像带着上帝旨意来的基督,为我们带来了真理。我当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抵抗着学校,抵抗着自己所处的制度。

  可是很多年过去了,《三重门》留给我的仅剩下看问题的方法,其他的却都远走了,走得悄然无声,走得不知不觉。当我在重看《三重门》时,我只看到我们的青春--那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青春,有着春天小草绿色的青春,有着我们曾经的青春.可能是经历的事情多了,才知道当时自己是如此可爱.我开始觉得韩寒的乏力.他改变不了什么,和我们一样,只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去赛车了,去写一些等价于垃圾的文字.

  我现在看《三重门》,反而在林雨翔身上看到了对生活的妥协,一种无力与无奈,人总是要妥协于社会,妥协于制度,却唯独不能对自己妥协.我们把这种妥协叫做成熟.《三重门》只可以作为我们青春的祭词,在某个角落独自记载着一点一滴.

  毕竟我们都会老去,可是曾经的青春岁月却永不老去.

  正如老狼的《青春无悔》: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读《三重门》有感6

  第一次开始看这本书,不是出于本意,甚至准确的说是有点迫不得已。原因不用说了,就是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小心翼翼的想让我们学英语不忘母语。在这一点上,对于已经开始觉得文字贫乏的我来说,我是非常错误的,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表示赞同。说来也怪,我只是想大致看一下介绍,然后就直奔主题了。第三章周围的云立刻消失了,一点影子也没有。《三重门》与盛行的校园青春风、古越风完全不符;和幽默关系不大。但不知道什么魔法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地度过一个晚上,直到看完。当指针慢慢指向十二点时,我轻轻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试图放松自己。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一片混乱。不得不说,我对《三重门》的最终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许多弊端和缺点都集中在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误以为读书是为了将来多赚钱,而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在努力灌输正确的信息,树立好榜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林雨翔的一个朋友骄傲地告诉他,读书没用,不就是为了钱吗?都有了,然后看屁书?林雨翔没说什么,但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要么是心理上的沉默,要么是侮辱他太骄傲,只知道他父母有钱的时候在鬼混。“反正我爸有钱……”“不管怎样,我认识一个人……”“我没有.你不能对我做任何事.我有能力找到我的父母……”从我出生开始,我就数不清有多少人听到我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口吻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学校老师说这句话。但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你的吗?显然,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如果父母不在外面操劳奔波,孩子今天怎么会这么开心呢?

  不仅仅是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还是受制于中考和高考制度的限制。甚至老师和学校对很多容易给别人树立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视而不见。他对的时候就是对的,错的时候就是对的`。随着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那些每天被欺负,说不出辛酸的同学,只能默默忍受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显然成了很多“受害者”的代表。有人泼水,不制止就要训练;明明是对方先和他过不去,反而因为一点点反抗,准备接受惩罚。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说:孩子不教,是父亲的错。俗话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有一部分是因为父母。林雨翔父母从小对儿子寄予厚望,逼着他天天背古文,背经济学;但是他很少真正给他属于他家人的温暖和爱。福临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他只收集书,不读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描述父亲对林雨翔的影响有多大,但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误入歧途,甚至迷途。作为家长和老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快乐简单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不是像歪脖子树一样站在悬崖边上,不知道怎么去救它。有时候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坏事;既能帮他解决烦恼,又能缩小代沟,同时增加感情。一下子做什么最好?

  关于结局,经过多次思考,细细咀嚼整本书,我终于搞清楚为什么韩寒只给人留下了“一张孤独的脸消失在夕阳中”这句话,而不是把结局写成幸福,光明的一面最终战胜了邪恶的力量。这本书是可以称之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局写得太漂亮,会让人觉得有点虚假。毕竟国内还没有多少人愿意说实话,有勇气写出来。《三重门》不算经典,但也是难得的好书。希望在启发我的过程中,这本书也能对下一个即将看到你或者已经看到你的人有所启发。

读《三重门》有感7

  〖书中的那些〗

  第一次接触韩寒的书,觉得即新奇又有个性于味道。也许是受老师的煽动,老贾同志说我们这些孩子不应该只读一种书,要去品味更多不一样的、有独特写法的书本。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三重门》,也就因为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韩寒,喜欢上他成熟老练、与众不同的文笔风格……

  《三重门》前一部分,现在想想都可以捧腹大笑。幽默的语言挑逗着我的思想。

  林雨翔,很有才华的主人公。“才华”足以于他匹配,最拿手的就是写一些连自己也看不懂的古文,按他的话说,中国人都是一个样,凡是认为自己看不明白的,都一概断定是好的文章,出生书香门第。林雨翔家中好书无数,可是却都是一堆死书,那些书也都是林父的摆设,不知情的人来到林家看到这么多的书,会不禁夸耀。事实也只有林雨翔知道,林父根本不屑那些书。初中时就被授马德保,马老师博爱,马老师可真的算是一个“好”老师,最另人笑颜的是,马德保出版后的书,全都是硬送给班里的学生读。林雨翔靠着关系混入了市重点高中,浑浑噩噩的日子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关于林雨翔的详细事件,我已经记不太清了,隐约还残留着一直映衬林雨翔的人物。

  招惹雨翔掉入爱河的susan,满口哲学理论的罗天诚,若有若无的沈溪儿,恋爱专家梁子君……书中的他们把故事演绎的如真的一般,人物刻画的极为真实,带着浓重而清淡的幽默。

  〖我的感触〗

  387页,我数着书的厚度,计划着时间。

  一天零一晚上,我终于完全消灭了它,带着满怀的满足于惆怅拖着下颚,想着想着会悲叹起来。为什么故事的结局会变成这样呢?我久久不能平息的反复的思考,开始给我印象多好的男生,嚼着文字,我仿佛就感觉林雨翔就站在我身边,那样的潇洒,那样的君子风度,虽然马老师不算顶级的好老师,但他很重视林雨翔的发展,给了林雨翔很大的鼓励与帮助,初中的时光,并不是那么混,而是很有趣,充满生机。也许是到个高中人生地不熟使他变了吧!林雨翔的那段辉煌,可以用昙花一现来表达,呵呵,至少他当过昙花,至少他曾经璀璨过,至少他……毕竟过去只能是过去,搬不回来到现在。对林雨翔,我抱着同情的态度。浑浑噩噩主要体现在他的生活,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会像大浪一样汹涌,也会像风一样平静,我欣赏这样的生活,可以体会不同的感觉,冲刺不同的极度。幻想过如果我是里面的其中一个人,我一定会用全部去改变他,去感染林雨翔。写到现在,我只想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结局竟是以susan的信为看点,也就是那封假内容的信彻底打破了林雨翔的极端,故事是多么精彩,多么吸引人的眼球,不甘心林雨翔这样落幕,最后一句话则是省略号,韩寒或许了解,这个故事不能划上句号,因为雨翔还正在浑噩下去,故事还正在一直发生着。

  雨翔的命运到底会怎样,是神秘的。那六个点,是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

  〖留给我的启示〗

  不管曾经如何引人注目,如和辉煌,终有一天我们会觉得,这日子就是在混。今天的美好终究留在今天,明天的不幸将会继续筹备。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活的轰烈,活的精彩。要留意是否做的有意义,对于自己的价值大不大。我的“一辈子”才过了还不到三分之一,我不要一时的灿烂,我想要的是永远稳定的开放……

  借韩寒之句结束

  我是金子,我要发光。

读《三重门》有感8

  第三次看《三重门》了,如其名,这是我第三次重新看“门”。

  从看的第一次到第三次,感觉每次都能欢乐我的回忆,也会有所感悟。想到那时的韩寒,平凡平常,文章里透露着学生文字的青涩,喜欢在文字中加些油盐酱醋来比喻去展示他的小幽默,而我依旧会被文章中的那些幽默和琐碎文字感动,由文字而回忆起的场景,我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得韩寒写的不只是林雨翔或是他自己,而是写出了一批人的丰厚青春世界。

  文章勾画了一个在青春年少的人所经历的纷纷扰扰,写着平凡又真实的青春,写着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那种亢奋和叛逆,全部文字像在用着玩的节奏向我们阐述或展示青春的点点滴滴。书中讲述着主人翁从初中到高中的短短几年经历,讲述了他的朦胧爱情、那股青春叛逆、父母和学校给的压力、对社会的认识、做种种无奈选择等等,而这何不是我们所经历的,我们和韩寒笔下的林雨翔一样,活在父母的极大期望和严格要求下,要在他们所谓的“唯一出路”上好好读书,我们被迫明白自己的目标——我们要上最好的高中、大学,但我们有我们的态度,我们和林雨翔一样会自己找乐子,我们会苦中作乐,会在无聊时光中去疯狂,只是最后我们和林雨翔的选择不同而已。但只要想起这些美好的青春节点和那些在心中被刻下或被忽略的记忆,我们还是会有感动,有那时的心跳温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和林雨翔一样都会从中有所感悟。

  “三重”在古文里乃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而韩寒这本书名的“三重门”也指着三个含义,分别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门”,韩寒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刻画的有声有色,如实的阐述了三重压力之下的学生们的那种弱势和无奈,诸多淋漓畅快的文字透露着韩寒对社会的讽刺和不满,文章结尾“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纷纷扰扰会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放。”面对选择,赋予韩寒思想的林雨翔显得是那么的挣扎和无奈,但故事最后并没有结局,一句文章多次出现的“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结束了整个故事,当我读完时,我想到了自己,联想到自己如果到这种地步将是怎样抉择,我想我还是会老实的被这三个门关在里面,而韩寒,最后还是走了。

  青春大概相似,韩寒笔下的经历我们大都经历过,我想不管我们有没有走出这三重门,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我们一样的会无怨无悔,一样的会生活的不亦乐乎,一样的会拥有那样的青春感动。

读《三重门》有感9

  此文献给我心中永远的偶像——韩寒。

  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

  《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晓,我或许会误认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

  思想的敏锐,是小说的第一个特征。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却不能弥补韩寒对社会认知的浅薄。像小说中一些打架的场面,或许是韩寒没有经历过,文字写得苍白无力,有时干脆一笔带过,这也使许多人对此做出批评。的确,阅历是人生的经验,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但是请你记住,韩寒在那时只是个孩子,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孩子。成熟的文笔也掩不住年龄的事实,我们凭什么对他要求这么多?

  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

  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你认为呢?

【读《三重门》有感9篇】相关文章:

读《父亲》有感08-31

读逃离有感07-29

读《争论》有感12-24

读《杜甫传记》有感10-15

【精】读《匆匆》有感10-04

读《孔乙己》有感(转载)09-22

读《笨小孩》有感02-09

读《鲁宾逊漂流》有感09-22

读《血色母亲》有感09-22

读池莉《立》有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