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1-03-13 09:59: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个反应:凡读到魏军战败,心里必然欢喜;凡读到蜀军伤亡,心里自是优焚。读《红楼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态,然而却不太相同。不是觉得林黛玉尖酸,就是觉得薛宝钗虚伪。

  要分析薛宝钗这角色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世人早有太多主观感情投在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偏偏在生活上与林黛玉是唱反调的,所以会导致大多数人对薛宝钗反感。

  黛玉追求爱情,我们知道。但是薛宝钗追求的是什么?爱情?不是,至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妇女是不会追求爱情的。金钱?更加不会,“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且也不见得有例证。那么是否为功名?更是遥不可及。那么到底,薛宝钗所追求的是什么?

  从种种证据来说,我们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总结:薛宝钗是很用心,很有计划,而且很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

  对。我们可以说:薛宝钗的目标就是提高自己身价,为自己的“名誉”推销。至于推销的过程是好是坏,这个已经不是主观的问题。

  生来她是妇女,她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那么她的前途将会是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是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性格的两种极端都展现在二人身上了。作者既写出了一个实际的、功利的宝钗,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与黛玉世界相反的价值观。

  确实薛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是合于实际的。即使活在今天的世界,薛宝钗的人生方向也是成功,有成就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结局分析:宝钗的结局,大概也是要与宝玉成婚。这个是必须的,因为这是黛玉悲剧的重要一部分。但当二人的婚姻脱离了黛玉的悲剧之后会延续呢?如今的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但却生了一个孩子,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古代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生活情况,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片混乱好动荡不安的景象。

红楼梦读后感2

  记得是在上高中之前的那个假期,我去新华书店买了《红楼梦》。在这之前,我只读过零星几个片段、看过一点电视剧,想要趁着这个假期读一下原著。可每每当我拿起这本书,总是会因为语言晦涩、人物关系复杂等原因停止阅读。一个假期过去,我仅仅阅读了十数章。

  到了高中,课外阅读中有四大名著,借此机会,我查询了一些大家对红楼梦的梳理和见解,认真读完了《红楼梦》,虽说还有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可也有了一些粗略的看法。

  不可否认,在通读这本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贾宝玉持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可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我对贾宝玉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第二回中,贾宝玉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他对女性的热爱与尊崇了。他对许多女孩子多情,甚至对画上的美人多情。以前我把这种多情当作滥情,可读完之后,又感觉宝玉是真心地爱护、尊重这些女孩儿,亦是真心地守护美。尤其鲜明的一个表现是在“平儿理妆”一节。宝玉伺候平儿理妆,感到“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作者在书中多处描绘宝玉的这一特征,宝玉期待“美”、维护“美”,甚至到了“痴”的地步。宝玉对女性的尊崇,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爱的这些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备受压迫,而他厌恶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压迫者,这也与他的叛逆性格相符。而他的叛逆还存在于其他许多方面,他轻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读书应举、鄙视功名利禄等等。这些性格特征甚至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尊重与羡慕。可是他的性格、处事又充满矛盾。他的一切,都离不开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他所反对、厌恶的正是他所依赖、凭借的。他的思想最终寻不到出路,只能归于超现实世界中。

  我也只是粗略地读完《红楼梦》,心中仍有困惑,可通读完这本书再查阅了一些大家的赏析,还是被当时的社会、书中的精神所震撼。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仔细阅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3

  今天,我读完了《红楼梦》,感触颇深。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 。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了《红楼梦》这本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感4

  对宝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她固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但也受到了封建权力的压榨,应该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宝钗很少直接鼓吹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反映出她的真实个性。外表上“随分从时”、“装愚守分”、“罕言寡语”,显得“肃静严厉贤淑”风采,但实际上她“好风凭仗力,送本人上青云”,袒护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荣国府这人情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连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风雅”,“会做人”。

  “会做人”与她“温顺敦朴”的外露特征相交融,使得她为人人所夸奖。“不关已事不启齿,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处世准绳,使得那些素日里做着丑事的封建主子们赞她“会做人”。例如:贾母给她做华诞,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爱好说了一遍,结果“贾母愈加喜好了”。

  宝钗不只会做人,并且经常借“做人”的时机来显示自己的才干。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先通知湘云从自家带工具来请大师,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木樨。”外表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但实际上倒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冲击。她处处当心,处处为了奉迎贾母而安插,见的宝钗是如何“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特性就是虚假,她说过,对僧人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以为是乱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从头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责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引起宝玉留意后的,再将金锁从里面的红袄上掏将出来。

  宝钗“做人”是胜利的,也留给人们一点启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要向宝钗学点好的东西,认真加以进修,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还是很有帮助的。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里梦红楼,一个梦字,尽是哀伤。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儿,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特点,都有让我喜爱的地方。阅完了整本《红楼梦》,欲哭无泪,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魂魄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这千古绝唱。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好呢功夫不同,眼光不同,看法就种种:经学家见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文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以我这个身份来看,我的知识过于浅薄,还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现在想来,喜欢的就是书中的草灰蛇线,暗喻,伏笔,大多都是一语成谶。初看懵懂,看过后有恍然大悟的惊醒,再看便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一点点地印证期待,与无奈。可能是一直在书里活过的人,恍如隔世。

  给予我最大的人生启示,莫过于对人生的态度与人交往的言辞。黛玉这样的女子,其善解人意与蛮不讲理于一身,集聪明活泼与孤芳自赏为一身,她的性格有丰富的层次,活在现代社会,便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奇女子,绝不发欣赏她的人。但宝钗却比起黛玉要识大体的多,她为人处世会察言观色,做人厚道。对于任何家中之事,她有她独立的思维与见解,知礼守礼,遇逢尴尬场面都能轻松化解,为了顾全大局,也会极力隐藏自己的内心,不会把情感轻露于言表。所以说哦,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既要真诚也要识大体。如果太过于小心眼或着力于算计他人,最后很有可能落个“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同时,言辞也不能过于尖酸刻薄,给人以虚假之虑,要根据你的性格来思考自己说过的话是否妥当,若是个性张扬,说话豪爽一点也无妨,若是个性内敛一点,说话细腻一些也不会让别人多疑。

  妥当待人,妥善言辞,这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态度。但那种不畏惧他人的胆魄也不是并无可取之处。若是死后招人恶骂,这能不是一种悲哀?

红楼梦读后感6

  读《红楼》,读到最后满心情节都退潮而去,只剩下干枯的残念,只觉人情淡漠不可自胜。

  看一脉而承的人勾心斗角,画眉描眼,不由便仿佛已是七旬老妪,炎凉世态打在略有钝重的心上,也只剩下迟钝的痛觉——原来多少嬉笑驽骂,多少月明风清,多少依顺体己,通通都是戏台上虚晃的一枪,犹剩看客叹息不觉反倒显得矫情了。

  看那王夫人提携探春,待庶出的她那般好,也不过是愿在周姨娘面前再赢一句:儿子比不了儿子,女儿攀不上女儿,饶剩一个探春也是“亲外”,这样的胜负快感不知给了她几多满足。更何况滩春的能力对她一直都“有用”:管理家政有用,针锋对决有用,嫁个外番王爷更有用。过程和结果,细节与概况一样折腾人,谁也无心照看一个“别人”。存于世上,人或多或少都在偏袒自己,现世的我们并没有比多少万年茹毛饮血的先人更善良与更文明。

  还有那厉害了一辈子依旧两手空空的琏嫂子,持家几年,连猫狗都厌弃,丈夫不爱婆婆不疼,哈着脸欺下媚上掉价儿带伤的还不是自己。一个女人的心并不大,谁放着软香温玉不要去做劳什子铁血娘子,谁有犯得上撒泼放野做戏给别人看。亏空、尤二姐、抄家、丈夫远谪,几场情景剧闹下来,多厉害的角儿也只是在病榻上捧个药罐子,身边的丑角倒是脱了面具上演大反转。——谁尚且不会自甘变作冰,又岂得是谁做的女子呢?

  浮生真的那么丑陋而可鄙么?看着金钏儿投井,我们自我安慰如今还得一夫一妻制;贾珍和尤氏貌合神离亦可辩驳爱情的坟墓并不多。当下时,对于此种残忍,我们斤毫年个默认了。寻求解释和出路,创造反驳以求开脱,从来都只发生在我们“设该命题成立”之际。

  或者真如史铁生所言,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或者只是生物学上定义的人类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或者我们内心从未辍耕预设的自留地;或者曹公已经明示生死悲凉。

  读《红楼》,读得指尖眼梢都是心伤。在那样的明朗之后突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绝望。所谓困兽,所谓虚妄,所谓清空,统统都不是词,它们已经越过我们自身,抵达不能言说的真相。

  而我们依然在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悲怆之中,兀自掉下泪来。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一个旧社会大家庭从兴旺到衰败的全过程,向我们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从相识到相爱到被人拆散的爱情故事。

  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儿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宝、黛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月夜是那样的宁静,一轮新月挂在空中,没有一点儿喧闹声。而此刻的我,却心潮澎湃,我为旧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愤怒,为旧时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8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情绪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就应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9

  我读过很多书籍,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出自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之手,全书共120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来写的。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以前,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草,受了天地精华的滋润,化作一个女孩子的模样,还有一块石头也化作一位公子模样,和那个仙草化作的女孩子,一起到人间走了一趟……

  京城贾府生了一个公子,因出生时嘴里含着玉,便取名宝玉;苏州城林如海娶了贾府的贾敏,两人生了生了一个千金,取名黛玉。

  黛玉和宝玉一见便觉得似曾相识,黛玉在贾府住久了,两人便熟悉了许多,两人又情投意合,都十分喜欢对方。

  宝玉对黛玉许下承诺,将来要娶黛玉为妻,可是黛玉病重,贾府的人怕黛玉晦气,便让宝玉娶薛家千金——薛宝钗为妻,宝钗性格活泼大方,待人又很好,所以很快就讨得了贾家人的喜欢,连仆人都对宝钗称赞有加。

  王熙凤和贾母骗宝玉,洞房里的是黛玉,宝玉便欢欢喜喜的进了洞房,谁知,坐在床上等着宝玉来娶的竟是宝钗!而黛玉当天晚上咳嗽的特别厉害,黛玉把宝玉送她的手帕、诗稿全部烧了,而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雪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黛玉亲手烧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黛玉由于太过伤心,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宝玉知道了,整天茶饭不思,最后还出家了。这段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读完这本书,我很生气,为什么当时的人连自己的婚姻也做不了主,黛玉对宝玉全心全意的付出到头来却只能换得病死在他乡的结果,真是可怜!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宝钗和湘云,因为她们两个的性格活泼开朗,端庄大方,而且还很大度。我比较不喜欢黛玉的性格,因为她娇滴滴的,一见宝玉和宝钗她们亲近一点就不高兴,要不对宝玉冷言冷语,要不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

  我以后要多读名著,让自己懂得更多!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很美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11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的色彩,并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况且贾府家大业大,势利之人与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己亦深深地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己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所以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就让黛玉感恩在心,却又不免伤心自己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置身于人影婆娑的大观园,她却是只身一人,能当做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所以她只能冷言冷语地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黛玉之死不仅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失望。她注定是不幸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喜欢她的孤傲冷艳,清高脱俗,才情满溢;喜欢她的一尘不染,率真纯净,多情婉转。一个款款而来的女子,为芸芸众生步入凡尘。她的清泪都源自那份纯净,所以喜欢她所有的娇嗔怒笑。

  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追逐着现实的理想抱负,眼前有太多灯红酒绿,耳旁有太多喧嚣嘈杂,心里有太多浮躁不平。转过身去,总希望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宁静致远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的追逐;总希望有一张张笑靥如花,细语如丝的真挚面孔,真诚透彻。于是将心中那些隐着的但是蔓延灵魂深处的期望精彩地编织起来。因为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因为许多丢失了纯真的灵魂,也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的坚持。

  所以说曹雪芹用黛玉那一双纯粹微蹙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这茫茫世界中的世事变迁。

红楼梦读后感12

  作家张爱玲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意思为,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其一恨;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红楼梦》只是一篇残稿,雪芹惨淡经营,无奈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更怒者高鹗之流又狗尾续貂,无视雪芹之血泪!《红楼梦》未完,岂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怅恨久之,此三恨也!

  由可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一往情深,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除了小说家的身份外还是一个“红学”研究者,有专门的著作《红楼梦魇》。需要说明的是张爱玲只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中的一员,在“红学”大军里我们能看到王国维、胡适、鲁迅、周汝昌、冯其庸、刘心武、二月河等太多大家,那么《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让如此多的人为之痴迷呢?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曹雪芹就像一位上帝,创造了令人惊奇的红楼世界。《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人物众多,事件稠密,可谓包罗万象,世间的衣食住行、爱恨情仇……一切都被包含在内。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第二十回,讲述了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中一个片段可谓是将道德绑架上了至高点。

  元妃省亲回宫后,从皇宫里特意送回糖蒸酥酪给宝玉吃,这可是从御膳房做出来的,民间绝无仅又。宝玉心善,特地留了一些给贴身丫头袭人。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因打麻将输了钱,宝玉长大了又不理她,她服侍宝玉的机会呗袭人“抢走”。这些事情已经让李嬷嬷耿耿于怀。这日,被李嬷嬷发现宝玉房间里的糖蒸酥酪,当听丫头说是留给袭人的,便发怒似的故意吃掉了。事后便将一肚子火气撒在袭人身上,骂宝玉忘记了她的喝母乳长大的养育之恩,直到王熙凤出场巧妙地解决了麻烦。

  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婆媳关系。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求曾经对别人的付出,给以回报,若不回报自己,便是忘恩负义,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贾宝玉因为情商太低,不仅招来一身骂,还没有止息矛盾。耿直的宝玉出于正义,批评了李嬷嬷,反而让李嬷嬷变本加厉。她是无理,咄咄逼人,可她也很可怜。她所希望的也不过是有人来陪她说说话啊!作为老人,他们孤独,渴求别人的关注。袭人是宝玉现在身边最贴身的丫头,李嬷嬷是喂养宝玉的母亲,这里便是中国典型的婆媳关系,最为难的便是宝玉。袭人和李嬷嬷都爱宝玉,爱,不应该是为难。对我们今天有警醒作用。

  最可怕的,莫过于道德绑架。李嬷嬷对宝玉有养育之恩,而来要挟宝玉对其关心。有恩报恩,从中国人的情义来讲,这没有问题,甚至是美谈。但回到现实,若付出之时就已经在思考将来的获取,那你付出的真诚之心便值得商榷更何况是母爱的付出。若宝玉对你的好令你不满意,便成了忘恩负义之人,这就是最典型的道德绑架,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刚风靡中国的《战狼》2导演吴京,就被网友要求捐款一个亿。我觉得,我们不要假借道德的名义来强迫他人,正如吴京回应:善良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份余香,本就很美好。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这是一本古典名著,我们家里每个人读了它之后都有感想,一致认为这本书写尽了人情冷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红楼梦,意为红楼一梦,也就是说再荣华富贵,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红楼梦主角十二金钗性格各不同,命运不同,都令人深思。先说宝钗,她作为薛府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薛蟠的横行霸道,她也曾一再劝阻,她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文采横溢。在滴翠亭,她听到两个丫头的私房话,为避尴尬,却推说黛玉在附近,这可以看出她的圆滑和城府。在元春省亲时,她作了一首“凝晖钟瑞”,从这个题目中看到了了一股贤淑端庄之气。而重立桃花社,填柳絮词的时候,她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方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突出了她的无忧快乐,可柳絮最终要落下,不能一直平步青云。

  十二钗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宝钗,另一个是黛玉。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在大观园中靠贾母疼爱,多愁、敏感,但又饱读诗书,才华和宝钗不相上下,只有宝玉和紫鹃是她的知己。她和宝玉的情意被代表着封建势力的贾母和王夫人扼杀了。贾母是一个老长辈,最疼宝玉,在这种疼爱下,也不顾黛玉了。从黛玉写的《葬花吟》、《世外仙源》中可以看出她的寂寞、清高、自许。最后,只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该说元迎探惜了。说到这四春,最有感想的便是四个灯谜了。一个元宵节,大家写灯谜,元春的谜底是鞭炮,迎春的谜底是算盘,探春的谜底是风筝,惜春的谜底是海灯。可鞭炮一响就散,寓示着元春的早亡;算盘纷乱拨弄,寓示着迎春的命运多变;风筝高飞远走,寓示着探春与亲人的离别;海灯孤寂冷清,更寓示着惜春的“看破三春景不长”。四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何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宁荣二府渐渐破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了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15

  读完《红楼梦》,我不禁被里面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叹息。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04-03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03-09

小学红楼梦读后感03-09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03-0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0-14

初中《红楼梦》优秀读后感01-14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07-22

红楼梦读后感(汇编15篇)08-0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15篇)03-20

红楼梦第14回读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