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本》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本》读后感1
因为疫情,这个春节似乎很长,每天除了陪家人就是读书、听书。
《山本》是其中的一本,此后又读了《带灯》,早年我看过《鸡窝洼人家》还有些别的。通过阅读、我觉着随着年岁的增长贾老师的文笔与他的年龄与身量一样厚重了起来,且越来越老,越来越辣,越来越有滋味,越来越耐得琢磨。
在疫情里看动荡的《山本》,通过对比让我看见了和平的优越,和国泰民安的美好。
一书《山本》、几位英雄,一场延续多年的浩劫,带给平民百姓的是无数深重的苦难。英雄总是与浩劫与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至此、我对英雄有了另一种看法,因此、总希望尽量少一些灾难,也少出些英雄。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反映了人们对智慧的仰慕和对英雄的崇拜。敬智慧、慕英雄,向进步看齐,这没有毛病,但在和平的年代里可是好不得《梁父吟》的。
因此、我戏做打油诗一首,一示“强人”珍惜和平、珍惜安静团结的大好局面,在和平的社会里少一些灾难,少一些英雄,少做一些幺蛾子!
武效忽必烈,文功望孔孟。
德行攀尧舜,富贵念石崇。
无端把扇羽,我重天地轻。
多因《梁甫吟》,天下不太平。
斗争是荒唐的,但斗争又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与姿态安身立命?
山之本,就是一部发展与斗争或者与命运抗争之本。包括了山的运动与发展,草木的生灭、动物的生灭与消亡,更包括人类、人与社会的生生死死,恩怨情仇。
在历史的大潮里,做一座什么样的.山?一颗什么样的草木?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做井宗秀?还是做阮天保?是做陆菊人?还是做陈先生或其他人。向谁一样处世,向谁一样存身?看过小说《山本》不言自明了。
《山本》借秦岭的地域风貌,描述了二三十年代这片大山里地方势力斗争的“盛况”。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场景盛大,情节波澜起伏。
每一场战斗都难于用正义和非正义做简单概括,只能说应该与不应该来说明。而应该的斗争中又充满苟且与无奈,比如、与五雷与王彪的斗争。
在与阮天保的斗争中,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杀了阮家的一家老小,其残忍和逛山土匪又有何差别?
69旅预备团和阮天保的秦岭游击队,井宗秀在斗败县保安队后,便拉拢麻县长,将69旅预备团改称为六军预备旅,并将平川县的县府换到了涡镇,其间的的诸多无奈,又看似顺理成章。
麻县长作为一方之首要不得不屈从与一方之军阀,撰写善草本志。
至此、井、阮双方公报私仇,挂鞭招幸,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革命的初期也许是幼稚的,但幼稚必该受到相应的惩戒。文字的表述,合情合理。但涡镇的百姓遭受了不可避免的灾害。
狭隘的正直色彩,没有显示在这里,但战争的记忆却于文字间保存了下来。
《山本》读后感2
《石山本愿寺之战》中译本算是新书,作者武田镜村。在日本石山合战的研究著作好像也不多,所以这本书就显得比较珍贵了。
通篇看了一遍,感想如下:
一、不便以现代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去认识日本中世的佛教
以洒家为例,现代中国人对佛教的感觉无非两点:一慈悲,二戒律。但是日本人,尤其中世的日本人对佛教可不一定如此。他们可能在意的有两点:一保佑现实利益,二死后的灵魂归宿,就是进入极乐世界。所以像净土真宗这样不讲戒律还大开杀戒的佛教,在日本中世还是吃得开的。或者这样讲,与其说净土真宗是佛教宗派,不如说其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宗教特点,是当时独立的一种宗教。
二、石山合战类似于黄巾起义、白莲教起义、张鲁割据汉中
战国时代,净土真宗不像其他的武士集团,靠暴力获取地盘。可能从一开始,也没想到要进行什么行政管理。后来之所以能和信长对抗,恐怕信众的力量要占一多半。
净土真宗的信众,很多并非依赖土地的农民。而是在河流滨海地带生活的渔民、船夫等交通行业从业者、相关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这些人普遍欢迎净土真宗的教义,又因为对抗武士等封建领主的缘故,进而团结到净土真宗的旗号下;成为净土真宗的武装力量。所以结合前述,石山本愿寺的势力更像是一种打着宗教旗号的起义,可以大致比拟为黄巾军那样的武装力量。
三、战国时代广泛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集团。
按照书中所述,战国时代除了封建领主统治农民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也就是所谓武家、公家、寺社以外,还有净土真宗信众所代表的的社会关系(或者说社会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社会关系。比如石山本愿寺的武装力量,除了自愿前来的信众以外,还有杂贺众这样一支武装,而且杂贺众又是战斗主力,与信长的数次交锋都是以杂贺众为中坚。本愿寺宗主教如在撤出石山后也是由杂贺众迎入自己控制的地盘。杂贺众大致是由杂贺地方几个渔村发展出来的雇佣兵。他们显然不同于武士,而且本身自治,杂贺孙一就是杂贺众内部推选出来的首领。不得不说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集团)。
书中还提到了根来寺。根来寺也是寺院武装力量,但是其形式又是雇佣军,据说是因为领地少。根来寺恐怕是一种社会关系,是顶着寺院的旗号的雇佣军自治体,至于根来寺本尊,恐怕早就被“下克上”架空了。当时还有堺市那样商人町人自治体。所以按照书中所述,日本战国的社会集团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武家、公家、寺社以外,还有宗教自治体,以及各行各业的自治体。他们根据利益,或联合或对抗。只是经过信长-秀吉-家康的统一战争以后,这些所有的社会集团才统一到武家治下。
四、通过本愿寺可以了解到其所模拟的社会集团的运作模式
【《山本》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国战争故事:伏击山本五十六02-14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08-14
《口哨》读后感10-11
《化身》读后感10-09
酒店读后感09-16
武器读后感09-16
《变量》读后感09-13
《乌托邦》读后感09-07
孝敬读后感09-07
书店读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