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时间:2022-08-05 04:25: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团——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感受会不一样。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2

  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也因此,对本书的内涵只能略懂皮毛,在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后,别人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让我不禁脸红。

  对书中内涵的理解暂且不谈,本书中有谈到文字的内容让我有所思。时代所衍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呢?在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地球被压缩成了一个小点,身处A国的人可以看着B国人的帖子笑哈哈,这对人来说是种同化。

  单看国内,一个微博热点不出半天便可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中做到人尽皆知,而人们也乐衷于消费这样的快餐,网红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成的新鲜职业。而A站B站中流行的二次元亚文化也将自己这种与他人划清界限的做法作为标榜的筹码,一个又一个梗划分了人与人的界限,也使得人与人交流越发困难。而流行于贴吧、A站B站的将一句话缩略成一个伪成语的做法使得年轻人的交流越发简单;这也使得希望让自己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将自己的碎片化文字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达,而这亦推动了这种做法的传播。而社交网络的发展更使得这种表达贴近群众,表情包的运用甚至使得文字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式化,图上的文字便已经表达了发图者的想法,发图者只需使用图片便传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想将自己高高挂起,身为标准90后,我也会用“醉了”这类词表达我的情感;也对表情包的使用喜闻乐见;也认为,大多数年轻人使用这类文字只是为了运用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将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加以使用。

  我所担心的,是这样的一种使用方式,会使中国文字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变的肤浅而空壳化,僵硬化,功能化。诚然,文字的出现便是用来传达心中所想,功能化确实是一种文字所必需的;而中文却并不只是这样一种功能性的工具。相比起来,古文中蕴含的那种浓浓的味道是我最向往的,白话文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中文的传播与使用,但也使中文渐渐丧失了文言的味道;但由于文字传播的速度在过去不够快,人们获取文字的方式也很单一—便是读书,当时的作者不像现在,非得有足够的学识才著书,所以人们得到的文字亦富于内涵,充满营养,基于自己的思考,文字的力量不至流失。

  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媒体,发声变得容易。也因此,发出的声也品质偏低,而上述的传播链条也使得网络—这一本来可以蕴藏巨大思想的空间变得虚有其表,只见它日益膨胀而不见有停下来反思的过程。这样,碎片化这样的新词便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伴随着碎片化的是大量思想不足的无聊图片与强行搞笑文字,思想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没有价值。

  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而盲目浮躁的表象之一,梁漱溟在书中述说了中国是如何在没有宗教的情形下绵延了千年,他认为周孔礼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类似西方宗教的地位,而21世纪的中国人连这种替代物也渐渐缺失了。照梁漱溟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职业之分,而周孔礼教的存在让人们信守职业道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确实存在也没花时间去考察,但现代的中国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了这些,道德的渐渐流失使得法律成了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去让人们选择权利和法律,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调节。而这过程中,人们的浮躁,贪婪只能让时间去消化,只有真正意义上提高群众的精神层次,浮躁才能渐渐褪去,娱乐化才不会是年轻人追捧的重心。

  寒假在宾馆无奈看新闻,看到与英国脱欧有关的一则,记者采访几位普通群众询问他们的态度,他们竟然都能从政治,经济等较高层面去分析。我想,未来中国的群众能达到这样的层次,中国才说是真正的发达了。

  突然对中国文字的简短化,表层化有所感悟,想想等什么时候写写看吧。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格言精选11-02

谈谈中国文化07-07

传承中国文化格言09-10

谁来拯救中国文化07-06

谁来拯救中国文化07-06

中国文化作文09-15

中国文化的力量作文09-15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10-20

中国文化作文04-08

作文中国文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