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1
生于纽约,却在爱尔兰的贫民窟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作者弗兰克曾在书中说道:“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神父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还有那不休不止的湿漉空气带来的不休不止的咳嗽与肺病……”
本是童真的年纪,本应在父母的怀抱中安然成长,本应在广阔的草地上肆意奔跑,年幼的弗兰克却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清晨与其他孩子在昏暗的街道旁争抢煤渣,深夜被醉酒的父亲折磨而无法入睡,为填饱肚子向店铺商人乞讨……这是弗兰克灰色的童年。
如果说有一本书记叙着最悲惨的童年,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永恒的快乐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个阴雨天,一到天放晴,许多地方都是弗兰克游戏的乐园。跑上几公里,去到神秘的苹果园偷苹果;跑上几公里,去看静默深沉波光粼粼的香农河;跑上几公里,用送报纸的报酬给家人带来一顿丰富的晚餐。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个饥饿寒冷的日子,许多事物都可以让弗兰克快乐。可以因为一次明媚阳光而感到幸福,可以因为吃到一颗糖而感到满足。弗兰克的家庭一无所有,家人却总能在困难时期相互依偎、相互关心,共度难关。
童年时期的弗兰克从未发现也从不认为自己的成长环境是贫民窟,他始终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感到快乐,甚至怜悯那些正遭受困苦的人们。他总是期盼未来,充满希望,就像作者在晚年曾说的:“(那时)我们在物质上极端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也正是因为弗兰克始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他在青年时期就踏上了回归美国的征途,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而拼搏。
如果说有一本书记叙着最快乐的童年,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永恒的灰烬
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诞生,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成长,在希望渺茫的灰烬中苦中作乐,用最可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苦难,用最可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快乐。就像《迈阿密先驱报》评论道:一座关于不朽精神的纪念碑,一段震撼人心的童年故事。书中这种感伤而不失乐观积极的精神让身处泥泞的人仍可以勇敢前行。
如果说有一本书震撼人心,那么一定就是美国作家弗兰基·迈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2
上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命,有的人活得很精彩,有的人的一生却很平淡。你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精彩的生命还是平淡的生命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贫民窟里的孩子弗兰克是如何把握他的生命的。
《安琪拉的灰烬》是作者迈考特的自传体小说,它用幽默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贫民窟孩子成长与奋斗的感人经历。面对贫穷、挫折、苦难,作者迈考特选择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强奋斗的偶像。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苦难,但是它不叫人绝望,主人公在成长着,在拼命地吮吸着苦难的乳汁成长。这成长的历程是无坚不摧的。尽管弗兰克与他的兄弟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是他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感觉很富有。精神上的富有战胜了物质的贫瘠,并最终促使了弗兰克的成功。
翻开这本书,感觉其实有点沉重,生活中的苦难现在的我体会不多。所以面对书中的主人公乱成一团的生活,我竟然有点手足无措。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却有另外一种感觉。文中的妈妈安琪拉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却用自己最无私的爱抚养着孩子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也没有磨灭心中的快乐,她唱歌唱得很好听,跳起舞来身姿也很美。就算成为贫寒家庭的主妇,成为孩子们的母亲后,只要稍有高兴的理由,她也会唱起歌来,跳起舞来。我想弗兰克的坚强意志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了她的感染,她是能给这个家带来快乐的天使。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3
安琪拉的灰烬》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世界,一个和饥饿做着斗争的家庭,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其中的孩子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我读完了整本书后,我明白了,如果你一天天的饿着肚子,那么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而一些东西(在我们看起来那些是他们所需要的)却是多余的或者是无大用处的。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以迈考特家长子弗兰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说,他的童年是悲惨的,作者在书中也写道,当他回首童年的时候,他很奇怪自己竟然能够活下来(既然本书是自传体,我想这个他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父亲酗酒成性,每每将家中仅有的钱拿去喝酒,喝的一文不剩;而母亲只能在每周只有几个先令的情况下带着数个孩子维持自己的生存(请注意不是维持生活)。这个家庭先后有三个孩子离去,一个女孩,一对双胞胎。长子弗兰基,他的弟弟马拉奇以及书的中后篇出现的迈克尔三人,带着还在婴儿车里的阿非,四个孩子在爱尔兰经历着悲惨的童年。书的`最后,以弗兰基凑够了去美国的旅费,回到美国做为全书的结尾。
应该说,造成这个家庭悲惨的主要原因是弗兰基的父亲。一个每次将自己的失业救济金或者是工资喝光的男人是无法为这个家庭带来生活的希望的。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买吃的,去买任何可以让他们正常活下去所必需的东西,但是这个男人却拿这些钱去喝酒。责任心,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心,是这个男人最缺少的东西。看得出来,他爱他的爱尔兰,但是,除了偶尔为孩子们讲讲故事,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孩子的爱,对这个家庭的爱。他种种的行为迫使着安琪拉,几个孩子的母亲,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想方设法维持孩子们的生存。但是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影响着弗兰基,他总记着为他带来有趣故事的父亲,渴望父亲能够为这个家庭寄回钱。这就是孩子善良的本性吧。
几个孩子从来是饿着肚子的,很少有吃饱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几天没吃饭,他想的是什么?不是圣主,不是信仰,也不是其他人同情的眼光,而仅仅是食物。他们可以为食物而偷窃,可以吃掉别人的午餐,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太饿了。基于这一点,最起码我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是坏孩子,他们的偷窃行为是犯罪。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应该高于其他任何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并且,仅能在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时才能对其他个体的生存权利进行侵犯。这样看来死刑是荒谬的。一个人犯下了滔天大罪,渴望这个人从世界消失的心态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出于这种心态而剥夺这个人生存的权利是毫无道理的。很可惜现在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连自己所应该拥有的权利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应该尊重他人什么权利都不知道,一个社会连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最基本权利都不维护(当然,侵犯居多,何谈维护?),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土鳖心态来判定善恶是非,我不大清楚应该是用无知还是什么其他的词汇来形容我所身处的社会。当然返回来说,很多人都是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度过艰苦的生活的。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强加给只有十几岁的,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孩子。
我们是否应该对路边的乞丐施舍?是否应该对在地铁车厢中穿梭乞讨的人行善?我们可以看看书中,弗兰基一家的确受到过很多帮助。很多的家庭给他们提供过免费的午餐,也接受过救济票劵用来换取够数日食用的食材。可是他们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改善,变得不再受饥饿困扰了?不是的。他们需要这些帮助,但是这些帮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去挣取维持生计的钱,才是改善他们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每周都有固定的收入,即使不多,也能使他们长期的免于饥饿。那么好,如果你能供着一个乞丐一辈子,那就去给钱;否则,给他们找一份可做的事情。都不行,那么即使你给钱,你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将这个套上慈善的光环,没有彻底救助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称之为慈善。当然我承认以上的考虑是脱离实际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多的让你无法想象,多此一举的人也多的无法想象,乞丐估计也能小康。这个和慈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路人的可怜和同情,以及政府的无作为。更可笑的是路边乞讨纳入城管的管辖范围,而这个范围中包括“非法的小商贩”,让我想到中国不仅仅是贫富差距大,而且对贫穷的人也从未停止过压迫。当然还可以扯一句别的,很多有钱人也跑去当乞丐去赚取路人的小费,然后再联想到让小孩抱腿要钱啊什么的,“光怪陆离”这四个字就会跳出来,告诉你中国的社会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我希望善良的阳光洒满整个世界,希望任何人都能够免于饥饿,能够拥有生存下去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描写的那种带有昏暗色彩的世界不要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明知道上面两句话完全是扯淡,但是还是希望着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向着好的方向前进。我也清楚,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办到的。那么,就在遇到我们第一生理反应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的时候,静下来想想对方的处境是什么,试着去理解对方,而无论之后究竟是拥护还是批判。这不是一个政客考虑问题的方式,但应该是一个经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独立思维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谐社会的前提,或者说,和谐的前提,是理解,而我们甚至还没有理解“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梦到灰烬是什么意思11-14
伤逝的读后感范文12-08
《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09-28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范文04-06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12-30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范文12-23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范文03-07
奔腾的骏马读后感范文12-10
《诗人的市场》读后感范文06-05
最新《管理的常识》的读后感范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