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一读后感(精选9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生第一读后感

时间:2020-11-17 09:25: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学生第一读后感(精选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第一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第一读后感(精选9篇)

  学生第一读后感1

  《学生第一》这本书是被学校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时,学校赠给的一本书,拿到家里,一直没有时间细看。今日拿来翻看,一下就被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书中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一个个让学生展示和锻炼的舞台,使得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中,学生们释放个性,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他们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能力,真的所有孩子们向往的学校。在这本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是主体,其中校园泼水节、学生大使团、学生出版社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他们个个了不起,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他们睿智机敏、有着智慧的韬略,有着仁爱的情怀。

  不知怎的,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学生第一,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指责中,他就学会了冷漠,生活在讽刺中,就学会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学会了自卑,繁殖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就学会了自爱。

  这就让我想到了自身的教学,他们的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力让给学生,不束缚学生们的思维!

  学生第一读后感2

  其实,教学以来,什么应该是第一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阅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有了些了解。其实,一本好书,要想真正了解其中的精髓,是需要很长得时间的。浅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了解也就显得很肤浅。这本书实在是值得好好品读的。

  李希贵校长说: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令管理者事务缠身,说好听一点叫日理万机,说白一点则是焦头烂额。但是当我们真正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时候,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学生第一恰恰说明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律、有计划的过程,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在学校里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那就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学生一生的立身之本。假如在学校没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那学生的成长将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某些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当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那他的品德会出问题,自私、霸道等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学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要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身,都会招到排斥。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当中多和学生多多接触、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及碰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第一读后感3

  记得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看每一篇小故事,觉得畅快、过瘾,感叹于十一学校的一些我们想都没想过的做法,惊异于十一学生们的才华和能力,更感叹每一个做法之后渗透出来的教育理念,学生第一。因为这个理念,从开学典礼到学校课程,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因为这个理念,校务会上才会响起学生的声音;因为这个理念,每一项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展示。

  “学生第一”,这个简单的说法使我对自己的教书过程进行了深思。自己每天都在教育教学一线忙个不停,可是我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我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被日渐繁杂的工作困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这一理念。

  “学生第一”,李希贵从最初的一个想法、一次尝试到最后形成一项制度。我想十一学校如今能运转得如此成熟,中间经历了不少研究、实验。回想自己参加工作的时间不算短,当班主任的时间则和工作时间一样长,一直毫无建树。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书,用来指导我的工作。

  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灵的需要;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欢笑痛苦;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托起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我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这本书中汲取的理念加以发挥运用,为我们的孩子服务。

  当然,做法可以借鉴,思想和理念唯有自己播种才能结出果实。

  学生第一读后感4

  以前老是听张校长说《学生第一》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春节前我在网上一下子买了《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先拜读新书《学生第一》,受益匪浅。

  翻开扉页,首先看到的是粉棕色和一句温馨的话:“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这句话字体略大,剩下的是满满一页老师的名字!我很震撼!在李希贵眼里的学校管理中,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我在想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已经把自己的学生名字记住了呢?今年春节前我见到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我给她老人家问好后,她竟然能叫出我的名字!还说我那时的数学很好,但有些调皮。说实话我们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她老人家还能记得我,这位数学老师给我上了一课!虽然我每年都教三年级能记住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但我从现在就必须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尊重、重视每个学生。在我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这能给学生无限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带着放大镜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哪怕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闪光一次,也许就成了这个孩子上进的起点!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个自信、上进的孩子!像我们的一些不危险的实验我都会让给孩子动手做,十二班的张云尧课下给我说:“老师,我今天很幸福!”我说:“为什么?”“因为我今天在化学课上给大家做了演示实验。”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者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孩子们真是潜能无限!

  这本书我细细读了两个多月,接下来再读《学生第二》,我要自己的视野开阔,多读书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

  学生第一读后感5

  在张校长的引领介绍下,我读了北京十一中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菲浅,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本书共有六大模块,66个章节,通过多个活生生的案例来集中展现北京十一学校是如何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理念,是怎样落实以学生为本,学生中心地位的。

  李希贵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教育就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由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李校长做了很多努力,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校园机会榜,开学护照,学校里开公司,学校吉尼斯,学生出版社,校园泼水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李希贵的做法唤醒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联想到了求实高中,为了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幸福的快乐的学习,高中部想方设法搞各种特色活动,比如非常有求实特色的晨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学会做人的晚总结,还有各科组织的学科活动,英语组英文歌曲大赛,和分角色演绎课本,语文组的九月文学社报刊和诗词朗诵,体育组的跳绳篮球比赛,文综组的人体拼图……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到处洋溢歌声笑声,也正因为这些活动,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也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句话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在十一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相信十一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体会到了这种“幸福”。

  求实中学在张校长的带领下,也正在打造“愿每一天校园生活更幸福,愿每一位师生生命更精彩”的教育愿景。

  学生第一读后感6

  读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除了有饱含教育智慧的文字外,还有一幅幅温馨和谐、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李希贵校长给我的印象,可以说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这么多图片我竟然记不清李校长的样子,因为只有几张合影中有他,况且位置还在旁边;清晰的是李希贵是一位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集教育专家和教育官员为一体的当代教育的风云人物。做普通教师,他在班内搞教育改革和实验;做校长,他在全校推行教育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做高密市教委主任,提出“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推进大范围的教育改革;做潍坊市教委主任,把潍坊教育改革弄得轰轰烈烈,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十一,他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当合影时,他在后排、在边角,因为他的心里装着老师、装着学生;当看到他和学生共进“校长午餐”时,彼此亲密无间的谈话与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第一,而这恰恰是另外一种“校长第一”,是付出与责任的第一,是管理智慧的。第一。

  除了校长第一,他还有学生第一。以学生为本就是他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就是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就是以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这就决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文化传承、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

  因而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我们不能够给孩子生命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小心呵护孩子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所谓好的教育,不是我们提供了多少好的东西给孩子,而是我们减少了多少损害,提供了多少保护。好的教育是在保护而不是在给予的层面存在着。在学校我们需要的只是创设条件,提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给孩子惊异感与好奇心以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们更多的时候要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在损害儿童的天性,还是在帮助他们成长。永远学生第一。

  学生第一读后感7

  进入外国语已经一个学期了,作为一个新人,我已经积攒了一点点教学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感性的,是不成体系的,是杂乱无章的,此时正是梳理实践经验、明确教学观念走向的关键时期,学校便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充电的机会。我从来没有读一本书可以这么轻松,站在窗前,沐浴着冬日的阳光,一口气就读完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

  这本书让我记起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指责中,就学会了冷漠;生活在讽刺中,就学会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恐惧中,就学会了忧虑。反之,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朋友之中,就学会了热情;生活在鼓励之中,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之中,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爱抚之中,就学会了爱人。由此,我想到了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学校,这就让我更加坚定了“每位学生都是最重要的”。

  在《学生第一》中,我们看到的时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有着宽厚的肩膀;他们睿智机敏,有着智慧的韬略;他们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有着仁爱的情怀。我相信,这群孩子是在健康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出来的:如果教师每天带着微笑走进教室,与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变成自己的习惯,坚信每位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那么阳光睿智的孩子将会越来越多,一些小细节,恰恰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当然真正遇到原则性的问题,绝不姑息。

  读了《学生第一》这本书,我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书中介绍了一个个让学生展示和锤炼能力的舞台,使得同学们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中,同学们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去,既增长见识,又培养了能力。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上,学生不光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校的主人。

  所以我们无论举办什么样的校园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这本书中,“校园泼水节”、“学生大使团”、“学生出版社”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活动不仅带给学生们愉悦的情感,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使得他们的人生旅程更加精彩了。在去年的夏令营中,我有幸参与了整个活动,我看到了这本书中所提倡的“快乐校园”的种子正在我们周围埋种、发芽。我们外国语学校也在怀揣着这样的情怀建构教育!看到小故事中前人所展示出的教学成果,我的教学观念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高度吧!

  《学生第一》中的'66个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个故事背后都凝聚着北京十一中学的老师们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匠心独运的精神。

  如果没有非凡的责任心和抱负,再可爱的学生也会有让你觉得疲倦的一天。那个时候,内心会有一瞬间觉得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平时可爱、温馨、纯真的学生、教室、学校会荡然无存。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才能有创造力,我们的民族才能有希望。这是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

  让我们树立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启教育教学工作新的起点!我会更加努力、坚定信念,力求成为一名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欣赏学生的老师,适时引导、共同进步!

  学生第一读后感8

  《学生第一》所展示的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诠释的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他们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的学校,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间,我们能够深切领略生命成长的动人景象,分享到十一学校学生洋溢出来的令人羡慕的幸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说,可怎么培养呢?书中66个小故事给了我们答案。每一个小故事都充满着创新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十一中所有老师的心血与汗水,在这一个个小故事中,精彩的诠释着李希贵校长的办学思想——学生第一。学校教育中没有太大的事情,各个学校所开展的活动也都大同小异,但是很多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事都可以做得很精致,让学生乐于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学生第一》用生动形象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如课前设置新闻播报环节,让学生关注时政,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与十一中相比,个人认为很多的工作都是老师做好了移交给孩子,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上岗培训后也自己来动手策划一下呢?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都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老师千万个不放心,怕被搞砸,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者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十一学校,无论是学校的开学护照,校园机会榜,学生出版社,还是校园吉尼斯,学校里面开公司,校园泼水节等等活动都是学生自主、自由来进行。在十一学校,“接待客人”被精心开发成一门特色课程,“十一学生大使团”应运而生,学生们以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自己的风采。从丰富多彩的必修课程到斑斓多彩的选修课程,这些活动和课程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体现出对师生的激励和人文关怀。在教师中评选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在学生中评选每月百星,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可能榜上有名;建立教师互助中心,解决工作上困惑和心理上的问题;建立教工健康促进中心,关注每位员工的身心健康;让所有师生都能在校园里留下痕迹,让所有师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很得要,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文化传统,退休纪念册即是为了落实这样的文化而设立的;教职工的幸福感,来自工作的成就感,也来自家庭的美满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对教职工中品学兼优的子女进行一年一次的奖励,奖励范围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只要符合条件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迎新酒会是给新教师设立的一个特殊活动,酒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给每一位新入校的青年教师找闪光点,活动组织者将之凝练为动人心魄的精美赞语,在酒会上送给相应的教师。这些新教师,无不激情澎湃、信心满满,这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当然,这一切还是为了学生,当课堂里有着越来越多的具有教育姐情怀的老师们传道授业时,学生的成长生态就会更加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第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完《学生第一》这本书,我被李希贵校长的睿智、创新、博爱所感染,正因为这种智慧,他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正因为这种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教育的一员,我将继续追寻一种教育本真的东西,为四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幸福的四中人!

  学生第一读后感9

  读《学生第一》的感觉,和之前听中关村四小校长的报告一样,首先是艳羡(确定是艳羡而非仅仅羡慕),心说:哇噻,人间天堂,教育圣土!他们居然这么有自主权?他们那儿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吗?或者他们的校长、行政和老师们个个都是铁臂阿童木?

  偶尔,我会坏坏地想:要是今天检查这个,明天评估那个,继而这个进校园,那个进课堂……如此折腾个几次三番,即便是阿童木也难免“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评估吓破胆”。

  我知道这样贼眉鼠眼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学生第一》的歪批。读书总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于是我端正态度再读这本《学生第一》,领悟李希贵先生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及其教育理想“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这是一本近似经验报道的剪报合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任谁都能不费劲地知道书里写的是什么,知道北京十一中做了些什么。本书的形象直观分可以打满分,假如能提炼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或系统的理论,估计会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彼此联系,举一反三。

  别人的学校能开公司,能建博物馆,能请白岩松、杨利伟等名人进校园,能把学校办到北美去,我们的学校怎么办?相比“不差钱”的学校,我们农村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可谓不落后啊。

  别人的学生能接待国际友人,能经营出版社,能协助编教材,能自主研修,我们的学生怎么办?相比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学生团体,我们的多数孩子就是农二代、工二代、负二代,简直就是吊丝。

  学校、家庭、孩子,比无可比之下,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我们力所能及的是什么?

  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不管贫富高下,不管是哪一类“二代”,教育管理者都该力所能及地“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包括我一直奉行的“教师第一”,经李希贵先生启发,其实也是“学生第一”:立师德,强师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学生第一”,与社会上畸型的“学生第一”不是一个概念,那种家长动辙要起诉要见报,千错万错都是学校老师错的破观念,不是“学生第一”,而是家长愚昧地自以为“老子的儿子第一”。

  其次是调整教育行为。回顾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行为,学生不是第一,教师才是主人翁,处处可见教师强势的身影。这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小学姓小,毕竟他们到自主还有些距离,还很需要老师扶上马走一程,然后放手。扶,是为了放,不能揪着不放。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实现从扶到放,而不是只一味琢磨怎么扶得更稳。好比教人学自行车,你应该从未见过哪一位教导者死扶着学习者骑车100公里没放过手,然后得意地炫耀:瞧,我多会教!

  教,是为了学。因而,备课时,要渐渐地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课堂上,要点燃、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懂了不必再教?哪些内容教了没用也不必教?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迎检或宣传)。因而,策划活动时,我们得多想想学生喜欢不喜欢,学生参与了能不能得到发展?哪些事得由老师负责,哪些事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即哪些该扶哪些该放)?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参加什么?哪些我想试一试?

  假如,我们信奉“学生第一”,相信学生能行。于是,课堂自主、探究的氛围渐浓了;学校文学社、广播站、少先队大队部渐能自行运转了……学生也能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了……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翁。那时候,我们会惊叹:学生确该第一,学生确实能行!

【学生第一读后感(精选9篇)】相关文章:

《学生第一》读后感(3篇)04-03

《学生第一》读后感3篇04-03

论语第一则读后感12-09

小学生读后感(精选15篇)11-13

大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08-03

呼兰河传第一二章读后感03-21

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评语02-21

初三第一学期学生评语09-04

正能量第一章读后感08-09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精选5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