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张学良传读后感

时间:2024-04-20 12:05:34 偲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学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学良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学良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张学良传读后感 1

  富二代身上的耀眼品质

  张学良身上有两个特别优秀的品质——爱国情操和豁达情怀。

  爱国情操

  他处在的社会军阀割据,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在祖国的土地上飞扬跋扈。张学良积极推行强硬的反日政策。

  一方面大力开发建设东北,修铁路,建海港,鼓励官民兴办煤矿、织厂、窑业,兴办东北大学,开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父亲去世,主政东北伊始,为了摆脱日本对东三省的控制,他无视田中内阁的蓄意阻提,毅然实施东北“易帜”,他以“我是中国人”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回绝日本特使许愿拥戴他做“满洲王”的诱惑。他拥护了南京政府,这个时候,结束了军阀割据的状态,中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当日本气势汹汹,一步步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而蒋不予抵抗,一再避让,坚持剿共时,毅然实施兵谏,扣蒋十四天,逼迫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直至最后被蒋拘留了无数的岁月……

  拳拳的爱国心炽热而又让人动容,他从不曾考虑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前途,自己的荣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他就是要自我牺牲!因为没有能保卫好国家,作为一名军人何以为家!

  豁达情怀

  轻信蒋的诺言,被拘留的这段岁月,张学良处处行动受限,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曾经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在人心中的.重要性。而张学良这一扣押就是54年的漫长岁月。

  这期间,如果少帅能按照蒋的要求,对发动西安事变低头认“罪”,违心地承认是上了共产党的当,就有获释的可能。但他坚持真理,不讲假话、绝不肯以出卖人格做政治交易。

  这54年,他辗转多处,吃尽了苦头,但是却对一切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他消解了自己心灵上结节,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和研究明史上,平时听听京剧,散散步,养养花,钓钓鱼,和别人说话也是幽默风趣,极为开朗。

  因为少帅坚定自己坚持的道路时正确的,心态健康,“百折不恼”,所以他笑对未来,坦然面对,晚年的他更是简单,“做个老百姓”“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真是坦荡!

  张学良传读后感 2

  作品从张学良出生开始写起,一直到青年、壮年、老年直至去世,最后对张学良一生的总体评价。文章的脉络体系清晰,总共20章,每一章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张学良身上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悲剧色彩是一条主线,二十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业余爱好、思想追求,描写了他与生命中的亲人(父亲张作霖、前妻于凤至、妻子赵一荻),四个朋友(郭松龄、周恩来、宋美龄、蒋士云),两个当事者的故事,文章也解读了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和晚年没有回大陆的原因。

  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讲述故事时,敏锐地捕捉了每个人物的内心,洞察心理,人物特点突出;而在哲学、史学上,作者学养深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政治问题上,作者分析细致,抽丝剥茧!文章文笔流畅,众多的资料和故事像一块磁石吸引人!

  父亲在那个年代摸爬滚打,是真真实实的'富一代,生于19的世纪未期的动乱时代的他,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历。他起身草养,混迹于社会的最底层,做过兽医,出入赌场,曾经落草为寇,接受过清军的收编。在同土匪、豪绅、无赖长期厮混的过程中培植了狠毒、奸诈、决绝的枭雄个性和狡猾无赖、厚颜无耻、不择手段的流氓习气,同时给自己的家庭创造了富裕的生活环境。

  而张学良作为富二代,青年时期,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他的本钱雄厚。同时,他的兴趣爱好广泛,由于酷爱书画,年轻时不惜重金购买名人书法和绘画作品。明代的书画、扇面,明朝有名的那些人,几乎没有没收到的。

  张学良酷爱京剧,当时的“民国四公子”都是京剧界的闻人。少帅曾长期熏陶在北京、天津这样的京剧环境中,稍微有点空闲,遍走进戏院听听当时名角的表演,自己也能哼上,这也成了他一生的爱好……

  作为富二代,玩只是一部分,学习才是重点。六岁起,张学良就被送进家塾,系统学习儒家经典。青年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他在学习传统教育的同时,学习英语,并参加监督教青年活动,结识了新派人物,对西方文化产生兴趣。他热情豪放,幽默风趣,一路上又春风得意,显得浮躁简单,没有心机。

  张学良传读后感 3

  张学良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的爱国情怀。

  首先,在中华民族危急时刻,他能舍己利民,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空前凝聚力最广泛的'力量,实在是时代的呼唤,个人魅力使然。

  其次,他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支援国内建设,只要是国内亲朋故友到他那里,都热情招待。一心一意渴望,促使祖国强大。

  再次,他从国家需要,民族大义出发,在各种紧要关头,都能顺历史潮流而动。各种大事,都证明他是大智慧,是英雄。

  张学良传读后感 4

  在苏联丢掉东北利益以后,苏联急于需要一股势力来制衡中国方面的各方势力,来稳定远东的大后方。东3蒋公选择退让,在他的角度看也是明智的选择,东3一方面是苏联,一方面是日本虎视眈眈,蒋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管控那块地盘,选择退让,也种下了日俄矛盾的种子,这就是蒋公的选择。蒋公也将了苏联一军,那么东3苏联失去后,中国就必然大兴红色,因为苏联感觉到了远东的危机感,又必须扶持一个可以信赖的队伍,中共那时候借力借势也就是这个背景,中共得到了苏联全力的支持,苏联用红色又将了蒋公一军。那么中国红色和蒋公的虐红,就是那么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后到中共长征,生死一线,假如张学良和蒋公联合围剿,那么中共是没有生机的。或许张学良和蒋经国的关系,还是为何,本人并不知晓,他并没有拔掉苏联在中国的`据点。留下了中国革命的心心之火,假如张学良有那个志向,也完全可以合兵一处,学清兵入关,走朱棣造反路线,他放弃了。他在蒋公和中共中间,选择的回避,不得罪也不帮助任何一方,为何只有他自己知道。

  至于日本从来都完不转中国,不管中国再乱,他也没那个造诣去玩转华夏。入关就是最大的错误。

  中共和蒋公,在战略上其实都不错,可惜的就是政治觉悟不一样,制度建设的不一样,导致了蒋公的选择性退让,选择后续待发,可是,蒋公制度性的缺陷,李宗仁白崇禧,在失去地缘平衡的背景下,突然就无法驾驭,而中共在制度上的优势,能进能退,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或许就是毛说的,人民的军队的强大,权贵军队的妥协性,和纵横自保懦弱性,

  假如,蒋公评定东3,2战的的剧本是不是要重写?轴心国会不会是中德?

  假如张学良有足够的谋略,是不是他能有序的统一中国?

  古今多少事,只付笑谈中。

  张学良传读后感 5

  他一辈子“走星照命”,颠沛流离。你看,他萍浮梗泛,南北东西,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大陆到台湾,最后又飘零到异国他乡。一路长驱,别,别,别,掉头而去,一去不回。他三十一岁离开沈阳的帅府,从此便告别了东三省,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三十三岁离开北平,三十五岁离开武汉,三十六岁离开西安,三十七岁离开南京,都是再也没有回去过;四十六岁离开大陆,再也没有回来过;九十三岁离开台湾,飞往地球的.那一侧,浪迹天涯,更是再也没有回去过。说来也是很令人伤怀的。换句文言来表述,叫做“于我心有戚戚焉”。

  致于长寿,张将军有四个相互贯穿的关键词语:“做个小老百姓”“过简单的生活”“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管他呢!”应该说,这是非常低调的;然而,也是他的做人准则的至上而超拔的昭示。

  张学良传读后感 6

  之前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西安事变和东北易帜对于中国近代的意义。也没有这么清楚的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比较引人入胜,讲述少帅从出生到37岁的社会环境经历的政治军事事件。还有他生命中对他影响巨大的父亲张作霖上司蒋介石友人周恩来,以及几个重要的女人。到后面无非是锦上添花讲述他老年之后生活中的趣事。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言语生动,引经据典,从多方面解剖张学良的个性,夹叙夹议。虽然看完本书之后对张学良的理解会带上作者的.个人看法,但大体上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比较客观真实完整的张学良的一生。为少帅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为其敢于挟蒋介石而逼其联共抗日而敬佩,为其敢作敢当光明磊落而敬重,为其轻信蒋介石而致54年的软禁生涯而惋惜。对蒋介石的反感增加了不少,一介恶心的政客,为达目的用尽各种手段出尔反尔。

  民国的那些个名媛们富二代官二代们的故事好像都很精彩。

  以上,就这么零散的感想。

  张学良传读后感 7

  文学作品与传记的本质区别是文学作品寄托了作者对所叙写人物的各个方面真实而又客观的评价,张学良就是那个中国近代史上那个最成功的失败者。

  诚然在王先生眼里,成功如张学良可“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有胆气,有情有义的少帅。他不做乱世虎与豹,只为心中民族大义,行走于荆棘丛生的战争年代,成就了收复河山的历史重任。历史是容易忘却失败者的,而对于这位独领历史一百年的成功的'失败者,只会是把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留给这位老人。

  评判一个人很难,容易一叶障目。但对于这个爱国狂的少帅,谨以最崇敬的语言,表达我对其具有的中华民族兴亡的赤诚担当,无比敬佩。其历史功绩可传颂千古!

  张学良传读后感 8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恐怕周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说到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我就不多阐述了。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们看各种张学良的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

  比如说中东路事件,老蒋说,中东路是不平等条约,你张学良要给我把路权从苏联人手里收回来。张学良根本不多思考,OK,既然领袖要我做,那我就做。根本不看当时东北军有无实力与苏联抗衡,也不考虑蒋介石此举是否有削弱东北军实力之意。结果呢?仗打了,输惨了,当初老蒋允诺的种种帮助一分一毫没有看见。这一仗东北军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同时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被一旁观战的小日本看在眼里,可以说是满盘皆输。不要说换成老帅张作霖,就是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军阀,都不可能对蒋介石的命令如此言听计从的。随后爆发中原大战,即便吃了老蒋的暗亏,但是张学良并没有记仇,还是从大局出发率领10万大军入关调停,让蒋介石得以坐稳的位置,也让老百姓不再受战火的涂炭,更让中国维持了统一的局面。由此可见,张学良绝对不是一个虚伪的唯利是图的政治家,他是一个不计私利从大局着想的人。

  回到西安事变上来,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可想而知。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一方面东北军远离乡土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另一方面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丝毫不顾华北面临的危机。是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辱?这个问题如果让其他的政治家们想,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在单纯的张学良这里,没有其他的答案!简单的人往往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西安事变过去好久了,现在有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发出种种非议,他们就想不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蒋介石当时势必调“中央军”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变之时,面对日军的突然侵略,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命运挽回了局势。再次回到我的观点,就是张学良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国人!

  张学良传读后感 9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着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张学良传读后感 10

  再识张学良,是在读了长篇纪实小说《张学良的幽禁岁月》一书之后。它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改变历史进程之后,身遭恶运,历经半个世纪幽禁岁月的人生实录。它交织着成功与牺牲,光辉与惨淡,感奋与忧郁,布满着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书作者在广泛研究与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开端,细腻的描绘了张学良这位身威赫赫的将军和重要的政治人物,从发动兵谏到被蒋介石长期幽禁的半个多世纪复杂而神秘的经历,着力描写了张学良的性格与心态,挖掘了作为将军的张学良和作为囚人、隐士等的张学良在不同生命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精神。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熟悉一位历史英雄,同时亦可以走近一位伟大的受难者。本书采用年代而叙的方式,牢牢围绕张学良的活动,记叙描述了他与蒋介石的政见之争,他与宋美龄、宋子文、张群、张治中、戴笠、蒋经国等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他与周恩来、杨虎城结成“三位一体”的内情,从中还可以看到国民党上层团体的复杂背景,看到张学良仓促放蒋的真实心境和后来东北军的悲惨命运,同时亦可弄清蒋介石为何要杀杨虎城而对张学良施以长期幽禁,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张学良的'性格、志趣、爱好。

  最为感动的是他与粉红知己赵一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贞爱情,这从台北《联合报》发表的关于张学良与赵一荻女士正式结婚的新闻报道就可以看出来。三十载冷热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粉红知己,白首缔盟夜雨秋风,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还有他绵绵不尽的乡愁和回回故土之心.......这是一部详叙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真实生活的纪实小说,书中的人物情节都源于事实,同时又有符合人物思想性格逻辑发展的艺术构思,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意识形象,或者说是形象化了的历史人物。

【张学良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31篇)11-04

读《呼兰河传》有感呼兰河传读后感12-09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06-29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1-28

老妈传07-18

张飞传07-06

老妈传07-18

堕落传07-07

张飞传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