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时间:2021-04-11 19:01: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

  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在学校提供给每位老师的阅读书中,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闫老师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影响所完成的一部书,看过此书后,觉得受益匪浅。其中,对《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闫老师认为“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_____教学,才能鲜活美丽”,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表达她对当今教育教学一些短视与功利行为的看法,更表达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会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和自尊。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想到这些,不禁使我想到我的学生小健,小健是有着高高的个头,忧郁的大眼睛男孩。刚升入初中时,我看到他的成绩单都惊呆了,他不但科科不及格,甚至有的学科居然得个位数,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真不知该如何进行教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为他无偿补习,但收效甚微,他不但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劳动也不积极,对待班级的各种活动更是冷漠,所以,同学们慢慢的开始疏远他,有时候有人还会嘲弄他,我在给他又补习,又经常谈话都不见效后,也有些泄气,觉得他简直是无药可医,甚至都有想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在修自己的桌椅时神情的那份专注、自信,动作的一招一式,有条不紊与课堂上呆若木鸡的他有天壤之别,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聘请他为班级的备品维护员,让他有机会发挥这个特长。我还特意带他到学校后勤韩老师处,学习修理桌椅的各种方法,他学的很用心,还会不时的向韩老师提出问题。从那以后,班级的备品一有损坏总会被他及时修理好。同学们看到他手艺高超,桌椅出现问题、甚至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出现问题,都会求他帮忙,他总会热情的相助,于是,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那忧郁的眼神变得明朗起来。我趁热打铁又提供给他很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冷漠,热情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于是运动会上有他快速吹气球无绳系气球的身影,班级搬家时,有他打理班级物品装箱打包的身影,跳绳比赛场上,有他灵活跳动的身影。

  同学们通过活动发现他身上更多的优点,他通过各项活动展示了自己,获得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赢得了自尊。最可喜的是不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学习成绩竟然也略有提高,初二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终于扔掉倒数第一的交椅,当他开心的向我汇报这一消息时,我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因为如果当初我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个阳光男孩小健。

  正因为有以上的经历,所以当我读到闫老师写的《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内心也更坚定了教育的信念——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教学重要,但它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育人更重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真正的人,我认为这也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引以自豪的事。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3

  借暑假闲暇之际,我拜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开始只是随手翻开看了看,可是渐渐就被它吸引了,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做这样的老师。

  一.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哥哥,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二.做一个健康的、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首先老师要有健康的心态。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教师摆正心态来处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教师更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是口头说的,而是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三.教师上课就是表现自我诚然,不是看了几本教育书籍就能成为好老师的,更多的是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我想做这样的老师阎学老师的话,多么朴实而有启发性、指引性,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我今后的的教学中我也想做,要力争在不断地探索中努力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我的理解在课堂上做一个表现自我的老师也是要求我们做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有个年轻教师不仅学了名师的教学经验,而且事无巨细的模仿,就连走路和说话的姿态也都和指导老师越来越像。我感觉这样的老师就没有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机械的模仿和生搬硬套是没有前途的。象我这个年龄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的经验,有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应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慢慢的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也喜欢上了读书。读完这本书更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教育内涵。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以前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老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4

  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这把精美的钥匙,轻轻开启孩子们的感情和记忆。

  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爱是一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孩子喜欢哪些喜欢孩子的人。这不禁让我反思,我喜欢孩子吗?也许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处理问题时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5

  终于正式放假了。在初放假的这几天里,我读完了闫学老师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倡老师们阅读,提倡师生共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阅读是人生的必须,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我们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闫学老师和许多特级教师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快速成长都与阅读分不开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改善自身课堂教学之现状,让我们的课堂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通过阅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交流的地方。教师的个人阅读,可以促进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带领孩子阅读,是为了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从20xx年开始,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共读。我们一起晨诵,给孩子们送生日诗;中午午读,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阅读时光。我们经常交流自己的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教师阅读,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写作,为自己树立了班级威信。

  通过送诗,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诗歌中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如:诗歌中有“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个孩子都形态各异。”这句话,结合大扫除活动,她表扬了干活主动积极的朱宇川、吃苦耐劳的李阳,写字很漂亮的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事例,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让每个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乐于助人的王思雨的美;有的孩子找到了为班里做好事的张倩的美。发现“美”的过程,不就是触及孩子心灵的过程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感恩是一项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我设计了和孩子互相送诗的活动。在孩子过生日的当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孩子送诗送祝福;在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为老师送诗。

  赛诗会很有意思,有的孩子把老师歌颂的太伟大了,蜡烛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我告诉孩子们,别人的老路不要紧跟着,要有自己的创新。学生王悦满脸喜悦地举起了手,她说《老师,生日快乐》这首诗是她为老师专门创作的,诗中写道:在今日,百合姑娘齐刷刷地绽开笑脸,我和百合花一起向您说声:老师,辛苦了!虽然同学们总惹您生气,当您看到我们的作业进步时,您一定会为我们自豪!

  老师,今天我们62人与您同在,我们共同谱写美好的诗篇,我相信,您笑了,您的笑是最美的。”学生高佳丽创作了《老师就如风中的帆》,并且配了一幅漂亮的插图。虽然语句不是那么流畅,但我内心一阵激动,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学会感恩,我手写我心吗?这就是闫学老师所说的,让美好的词汇不再沉睡。通过读书活动,我们把孩子平时的积累调动起来,让孩子表达出来,正如闫学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生动的创作。正是“阅读”这把钥匙,不仅让孩子欣赏更让孩子创造了这个世界。

  我们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读完书后首先进行封面设计。这就是闫学老师说的,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书里说每个孩子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感,发展自己的智慧。这种劳动是复杂、有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能有思想,又巧妙的技能和技艺。有手和大脑共同参与、配合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催化与唤醒作用。动手设计图书封面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过两年对低年级的孩子观察,我发现,确实有些喜爱这种训练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浓厚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他们设计的封面,布局合理,颜色搭配协调,特别是根据图书内容设计的孩子,更是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

  闫学老师在书里说:教育,就是埋下种子。相信通过一首首美妙的诗歌,一本本启人心智的书籍,孩子们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我学到了闫学老师的思考,更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过程。我更加确信:书,不仅要读,更贵在坚持!读书是充实的,读书,让我们更接近美好!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6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中读到金子美铃的《星星和蒲公英》这首诗,瞬间觉出做教师的美好来,我们不正是在做着那些看不见却又存在着的工作吗?在无形之中我们影响着学生的品行,渗透学生的价值观,渐渐地让学生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我们如何做到更好呢?

  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忙碌的工作,家庭的琐事已然让我很少阅读了,但是遇到一本好书,是何其幸事,焉能错过。更何况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源,而活水源头便是不断的阅读。知识是广袤无垠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知识是慢慢积累的,只有不断阅读才会有不同的天地。同样,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也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简单的,是纯粹的。一个老师常常会为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效果,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提出,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思考,沉默就是最好的思考,把孩子们沉淀下来静静的思索,然后再倾听,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老师在教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在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在书的最后一章: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在眼前,在看到的这些学生,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教育孩子心中有大爱,社会可能就多了些美好。阅读一本好书,会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却更多。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7

  近期认真仔细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这本书的自序中这样一段话:“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当我仔细读完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能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在作者看来,现在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

  一、对智力因素造成的落后生的管理。

  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等,多数孩子的智力因素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个别智力较差,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背诵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差。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还是落后。对于这种学生急不得,像我们班的明玉就属于这种情况,班级工作非常积极,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作为中队长学生常常觉得她学习不够优秀而对她有意见,我利用她的优势及时表扬她,多鼓励她,不把她的目标定的太高了。只要每天有提高就行,让她每天看到希望,我发现近段时间不管学习还是练字她都有很大进步。

  二、对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管理。

  班上有的孩子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家长给做,自己没机会去做也不想做。以至上学后,经常忘带书和笔,生活不能自理,依赖心理极强,做任何事都没上进心,遇事只会哭,做事拖拉成绩落后。

  对于这种学生像思宇同学,在班级上,我安排了几个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和她一组。在学习上,我又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她。从班内挑选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帮扶,由此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产生较大的动力,不仅能感染、激励学生,而且还能约束“后进生”,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过了一段时间,像带饭费之类的事情,她也能一次完成,连续好几次被评为班级的进步星。

  三、对庭因素中单亲家庭造成的后进生的管理。

  有些孩子本来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重从而使孩子焦躁,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表情和眼神,怕别人议论,疑心过重,经常违反纪律,找回自己的心理平衡。像莹同学学习上不求上进,对任何事也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多给她关爱,让她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班级活动让她多参与,使她早日融入班级生活。

  与教育毫无关系的教学是没有的 ,也是不可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领会知识里的思想,它更应该是站在孩子面前的把这些知识和思想带进课堂的教师。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觉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成绩,更应教会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的欢乐,孩子去热爱生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8

  我怀着极大地兴致品读了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感受颇深。书中闫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实际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案例,来讲述教育的方法。从这本书中能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也能读出闫学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之情,她在书中多次提到“我想做他那样的教师”,同样我也读出了闫学老师本人对待教育的热忱和投入。仔细品味,受益匪浅,浮想联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从题目看就很吸引我,苏霍姆林斯基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著作,本书的作者闫学也是一位特级教师,她在书中写道:“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虽然我们也许不能够做到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爱每一个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的确我在初读时印象很好,所以读得特别轻松,闫学老师的写法很自由,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容易让人接受。作者闫老师在《自序》中这样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它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是呀,我觉得我们就是应该在更多灯塔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学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底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教育。

  阅读下来,第二辑中《教育就是不断更新》留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生命因为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将永远充满魅力。所以,我虽然有痛苦,但从不绝望,不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活在人间的人。”这段话让我深受鼓舞,我和闫学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充满魅力的人生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痛苦却不绝望,我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做一个这样的人!

  还有书中第四辑《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中提到:“教师具备了深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他就是一个足以令学校骄傲的教师。:由此我也想到:在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这次我算是初次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确,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怎么说怎么做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会加深一次,让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为教育而诞生的,他为我照亮了未来的教育之路。以后,我也要品读更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让自己的心灵在一次次净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9

  近期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教师的公正”一文时,让我觉得作为老师是否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

  记得刚接手三年级的时候,其他科任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各班的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情况。以致每节课我都会多看这些学生几眼,眼里充满了愧疚与迷惑:小小年纪就在无形中被别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是他们的错吗?我该怎么做呢?想着这些孩子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我心中非常懊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不管他们表现如何,他们仍是我的学生,我必须一视同仁。这也许就是公正在驱使着我必须做一个公正的教师。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久而久之,这些宠儿便失去了生存的本领,专门寻求别人的保护与宠爱,其命运如何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12-30

霍氏-姓霍的名人-霍姓起名字-霍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

幼学琼林全文摘录02-12

霍勒大妈01-27

跟喜鹊学筑巢童话故事02-14

跟喜鹊学筑巢童话故事07-24

意林读后感600字03-08

卡希姆之死01-21

埋葬卡希姆01-21

苏氏-姓苏的名人-苏姓起名字-苏姓的起源与家谱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