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读后感
《渔歌子》读后感1
今天我研读的是《渔歌子》课例。本课例中给我的启示有:
一、通过选图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干老师在上完《渔歌子》这首诗的细读之后,向学生出示了两幅《渔父图》让学生选哪一副是本诗中的渔父,学生很快指出左边渔夫是本诗中的渔父。这说明他们对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比较好的把握。检查学生对古诗文的大意或者主旨是否理解,给几个图让学生选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王崧舟老师编的《文言启蒙课》的《精卫填海》中的习题,有一道题是根据课文对精卫鸟的描写选出哪一个图片是这只鸟。听过一个千课万人的课例《司马光》。当中用用“司马光砸缸”这一套邮票让学生排序,以形象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再次回顾事件经过。
二、承认在深度问题上老师主导的优越性。
老师问这两个渔父为什么一个“得意”一个“失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太难了,所以没有必要让学生再次浪费时间,干老师直接讲述了到家的渔父和儒家的渔父有什么不一样。这再次引起了我对如何平衡以老师主导和以学生主体的思考。之前上《童年》整本书阅读,我让每个学生针对这本书提一个最让自己疑惑的问题,设想以他们的提问为教学起点传道解惑。然而,问题收上来之后,我很失望。由于这本书的时代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他们对书中很多生活常识 和背景知识不理解,提的大多是与此相关的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对文本的主题和形式上更深的东西基本没涉及。这当然与我之前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的阅读视野、思维习惯等有关系。但是摒除这些,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绝大多数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如果老师读出了深层意味,未尝不可以直接告知学生。比如这篇课例,关于儒道哲学,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懂得的,老师完全可以主导性强一点,告知学生。老师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在心里留下印象,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句子就会在学生心里复活。循循善诱启发出来的不一定都是精华,所以我认为不必过于纠结于哪种教学方式。我在读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时,发现他也“灌”,一篇文章好在哪,他条分缕析地给学生归纳好,让学生记笔记。我相信,用心的学生记得多了,自己就会简单地品鉴课文了。
三、开发“母题”的价值。
这两年流行的群文阅读有很多可以“群文”的'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母题”。本课例中,干老师学习了《渔歌子》《江雪》《离骚渔父》三个文本,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题。《离骚渔父》的选择刚好填补了前两首诗中两位渔父未说出的话,让学生更理解儒家渔父的痛心和道家渔父的通达,达到了很好地互为阐释的效果。我们的日常教学常常就课论课,拓展的不多,就算拓展,也未能充分发挥拓展文本的价值。以后遇到这类经典母题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学价值。
《渔歌子》读后感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天里的喜悦
提起杜甫,不得不提位于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一家老小,颠沛流离,从荒凉贫瘠的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的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中提到的便是这里。
杜甫在草堂一住就是四年。期间,他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诸多经典诗篇。“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面对生气勃勃的春日景象,情难自禁,又写下一组即景小诗――《绝句四首》,其中以第三首最为著名。
前两句意思是: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白鹭”显出春天活泼的气氛,“翠柳”“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后两句意思是:从窗口望出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称“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因为多年战乱,水路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万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这份舒畅与喜悦之情,难以自禁,便以轻盈明媚之势从笔端奔腾而下,气势恢宏。原来,诗人描写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更是心中的春天。
了解了杜甫的创作背景,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那份喜悦是否更浓?
《渔歌子》读后感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梦里的水乡
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雨中的。雨不必大,刚刚润湿青石板的路面即可。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词中的。词中有潮湿的风,潮湿的桥,潮湿的白墙青瓦,潮湿的心绪随着河道两岸的依依杨柳,轻轻摇曳。梦里的水乡,一定是住在歌中的。你会在清丽明亮的歌声中,看到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以及安然闲适、半钓半隐的渔者。
“渔歌子”,是个词牌名,又名《渔父》。张志和是唐代词人,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据说他生活一贯简朴,不修边幅,常效仿姜太公无饵垂钓。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
词的一、二两句,描写的是西塞山前的美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美丽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上下翻飞,轻盈地划过春水、青山,悠闲自在。桃花盛开,含春带露,占尽风光。春江水涨,烟雨蒙蒙,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
词人用雨中的青山、空中的白鹭、岸边的桃花、水中的鳜鱼,营造出一个高远泊淡、悠然脱俗的美妙意境,令人神往。
词的三、四两句,写的是渔夫雨中垂钓时的情态。“箬笠”,即用箬竹的篾、叶编成的雨帽。因竹子多青色,故称“青箬笠”。“蓑衣”,用蓑草或棕丝编成的雨衣。因蓑草泛绿,故称“绿蓑衣”。渔者戴上青箬笠,穿上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钓着鱼,哪里还用得着回家呢!
我分明从渔者的身上看到了词人的影子。张志和年少有才,擅长音乐绘画,曾在朝廷为官,后弃官归隐,出家做了和尚。《渔歌子》这首词,寄寓着词人亲近自然,高尚其志,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以及在和自然山水对话中对审美化人生的自觉追求。一首清丽脱俗的词,一位心无鱼的渔者,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
喜欢这些诗句,静静地读着时,我感觉这些诗句化成了一条条铺着青草、开着野花的小路,不知不觉间把我的目光引领进了那些遥远的时光;这些诗句化成了一根根春天的枝条,摇曳着、美丽着我的目光。喜欢默默地咀嚼、体味着这些诗句,这些永不枯萎的文字,犹如一株株鲜嫩多汁的草,在我心里荡起一层层绿。
《渔歌子》读后感4
春日初至,西塞山前的积雪也渐渐消融。柳树抽枝,小草发芽,花儿开放。瞧!娇艳的花儿已开满树梢,有的红似火,有的黄似金,有的白似雪……
春日色彩中,怎会少得了桃花的应?桃花在绿叶的衬托下,一点点的绽放。有的是个花骨朵儿,藏在绿叶身后,露出半个脸庞。有的有的含苞待放,像羞红脸的少女。有的全部绽放,向人们诉说着她的美丽。
不知白鹭是嗅到了花的香味,也要挥舞着有力的翅膀到来。随风起舞。
活泼的鳜鱼也从解冻的湖里探出头来,不时吐个泡泡,与漂在湖水中的桃花瓣,时不时,做个游戏。
远山青翠,碧波荡漾,白鹭飞翔,鱼儿戏水,桃花盛开……
微波泛起的湖面,时而吹过徐徐的微风,温暖着脸,温暖着身,温暖着心。虽然有细细春雨,但不寒。细雨如牛毛,如花针,去打着心房。风中卷盖着的雨与花香,风中掩着风的亲吻。
在这种诗如画的风景中,一位渔翁惬意的垂钓,带着青色的斗笠,披着与青山般颜色的蓑衣,时不时捋捋胡须,感受风雨吹拂。再悠然自得的垂钓,即使无获而归,也是舒畅高兴的。
不过,斜风细雨中的渔父好像不愿归,是啊!雨小,鱼肥。没有人愿意回家。渔夫也沉醉于这诗情画意中了。
山水不归,鱼鹭不归,斜风、细雨,人不归。自然美好,生活惬意……
《渔歌子》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一首诗——《渔歌子》,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不由得浮出那美丽的风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查了资料后,我了解到:张志和十六岁时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当时的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文章,赐他在朝廷做官,并赐名“志和”。我想这在古时候应该是多么高的荣誉啊!《渔歌子》这首诗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景色:春天里的阵阵细雨在微风中斜斜落下,天空中白鹭高飞,两岸桃花盛开,春汛水涨,肥美的鳜鱼游在水中。一位戴着青色竹笠,穿着绿色蓑衣的渔夫在细雨中从容闲适垂钓,并不着急回家。诗中描写的色彩丰富极了……
从资料中我还了解了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画都非常出色,我想这和他的勤奋是离不开的,如果只靠聪明,没有认真努力和踏实的学习态度是不会成为大作家的。
读了《渔歌子》,我真是太佩服张志和了。这首诗虽然只有27个字,但就将美丽宁静的春色跃然纸上,生动极了。想象着自己也能像那位渔翁一样,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一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渔歌子》读后感6
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她带来了红的美丽,绿的生机,青的沉稳,蓝的活泼……一切都变得充满活力,魅力四射!
瞧,那春姑娘给西塞山披上了绿衣裳,青而翠,多令人心旷神怡啊!有十几只白鹭耐不住寂寞,偷偷的,不动声色的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羡慕至极!
伴着微风的大合唱,白鹭飞得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快,时而慢,青春无限!桃花也羞答答地露出了笑脸,似乎在说:“这样的场面怎么能缺得了我?”她使劲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在风中地伴奏下翩翩起舞。流水不甘示弱,“刷——刷——刷”敲起小锣鼓,鳜鱼仍是那么好动,要么猛地一下浮出水面,要么慢慢沉入水底,所以个个长得肥肥胖胖,馋的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构成了一幅“乡村情趣图”!
带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的渔翁划着小船儿,饮着那烈烈的烧酒,悠闲地垂钓,勾勒出一幅具有乡村浓郁风味的“垂钓图”,反映了渔翁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突 然,银针似的牛马雨落了下来,但渔翁没有回家,也许鳜鱼正肥,他钓鱼兴致正浓,不愿意回家;也许他认为雨小,再说自己也有箬笠、蓑衣,没必要回家;也许他被这美景深深沉醉,忘记了回家……
随即作出一首《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白鹭,流水,鳜鱼,桃花,斜风细雨用它们各有的特色,完美地画出了秀丽的春天!
【《渔歌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渔歌子古诗翻译及赏析08-05
古诗《渔歌子》赏析(通用6篇)02-22
有关渔歌子的诗意谁知道?11-11
渔歌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8-22
部编三年级语文《渔歌子》教学课件11-20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 【读后感】08-14
沁园春读后感04-16
珍珠读后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