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齤命》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本操作性和参考性极强的书。在书中,作者佐藤学先生阐释了他的教育理想: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并且用实例具体的阐明了如何实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这些无疑对当今同样处于教育改革浪潮的中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学习。
对于我这个入职近半年的新教师而言,佐藤学先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阐述,为我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当我为课堂的纪律不太好,不是所有的学生听讲,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说话含糊不清楚而发急,否定自己,责怪自己,苛求学生时,佐藤学先生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地学习。”学生理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单纯注重课堂的活跃热闹,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情感表露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而不是教学的所是。佐藤学先生毫不留情的揭示出了当下“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而我也看到了正确的方向:教室里的风景应该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老师即使在对教室中的全体学生讲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是在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当我为下学期的公开课忧心时,佐藤学先生像一个关爱晚辈的智者一样,体贴着我的惧怕的心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然后告诉我,不管是学校要发展,还是我要进步,敞开是唯一的途径。他还针对教研活动问题提出公开课和观摩课课前的准备固然重要,充分和正面的课后的讨论和分享更加有价值,而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这些让我对教研活动多了点点动心,少了些许惧怕之心。
当我不是很看重学校和家长、社区关系时,佐藤学先生再次纠正我的观点,他认为学校的敞开不仅是教室与教室间,教师与教师间,还有学校向社区、向家长的敞开。文中师生、社区、家长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真让我向往。相信在中国,这场静悄悄的革齤命刮过的地方也必有如此快乐的教育。
读了佐藤学先生的书,我才敢相信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当付出决心和努力,就可以相信课堂不再贫瘠,开始变得润泽;学生的学习不再被称之为勉强,而真的是乐意的学习。为了不辜负所读的书,为了成为开心快乐的老师,为了那群原本应该更快乐学习的孩子,开始从我改变,付诸实践,努力吧……
【《静悄悄的革齤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周易》下经(革)06-14
愍命07-09
愍命07-09
哀命07-09
释圣静诗集《乐道》读后感09-13
静悄悄的享受02-22
柴静《看见》读后感(精选33篇)04-22
哀时命07-09
命励志文章07-06
静悄悄的瞬间奇袭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