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读后感(精选10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过年》的读后感

时间:2024-03-27 10:15:36 偲颖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过年》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过年》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过年》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过年》的读后感 1

  想评论那多,卫斯理是绕不开的。读那多的时候,脑子里纷纷冒出关于卫斯理的种种念头。无疑卫斯理深深地影响了那多,但也就仅此而已。那多是那多,卫斯理是卫斯理。

  那多手记吸引我的首先是他的行文:干净,舒畅,有节制,不矫情,不偏执。写科幻悬疑小说而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行文风格映射出作者的素养甚至世界观,而这些也决定了书中主角的性格。

  读卫斯理常常觉得像在吞未煮熟的芋头,喉咙又痛又痒,扎得难受。因为“卫斯理”这个人的性格实在是太讨厌了,十个白素也中和不过来。除非采用带入法,把自己想象成骄矜自大偏执无理的“卫斯理”,否则谁能忍受这么个人?

  而“那多”则是一个比“卫斯理”平常得多,也均衡得多的'人物。他随和正直,比一般人多的是:充足的信息源、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敏锐的直觉。正是这些成就了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那多安排情节和悬念的技巧,不必多说,不好的话也不会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了。

  至于故事创意本身,我倒觉得是那多的一个弱项。就是其中缺少真正让人悚然一惊的“核”。在我看过的五本书中,《凶心人》是巫术(致幻术),《幽灵旗》是符咒,《神的密码》是宇宙嵌套,《铁牛重现》是平行时空,《坏种子》是史前文明。也可能是我科幻看得太多8,这些“核”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心理张力来说,实在是不新鲜,都是被人写了许多遍的主题,这一遍写,也并没有什么新的解释出现,看到最后未免产生出些许铜头泥脚的失望。不知道那多看不看刘慈欣,刘在行文上、情节安排上多有不及诸人之处,但是他每一篇小说里都有一个令人眩目的“核”,一核遮百丑矮这些“核”,由科学家看来大约都站不住脚,可是出现在科幻小说里,那些意象的确叫人心醉。这些东西,我在那多的小说中,得到很少。《神的密码》中最后有一点,可还是不够。

  除了《过年》。《过年》也是讲时空的,类似平行时空的故事,可是多了一个“年”,就有趣多了。吃时空拉时空的构想叫人开心,一头无影无踪的怪兽到处吃吃拉拉,我们的生活浑然不觉间变来变去。奇怪么?活到这么大很可能已经被拉了好几次哦。

  既然这么有趣,那这篇本来是散记“那多手记”的东东,就贴在《过年》里好了。

  《过年》的读后感 2

  过年后,我读此文《过年》,心情复杂。第一遍孩子说:“妈妈,你太矛盾了,开头写最快乐的,后面写成伤痛的……要重新写,不能通过。”

  最快乐的过年是小时候。过年的原因,我的母亲才能停下农活,不用起早贪黑的下地劳作,在家为过年做准备。过年前一晚,是我和姐姐最开心的,母亲早早回家,用她的巧手制作五香,醋肉,醋鱼,菜丸子……等我们懂事时,也帮助一起制作,时常会比谁包的好?五香馅不能太多,不然包起来太大一圈,炸的时候很容易裂开,我比姐姐小总是包不好,姐姐老嫌弃,还笑我学不好……我气得不包了,扭头出门玩耍。母亲不放心,一会就出门喊我,还安慰我:没事你还小,等长大了就会了。母亲望着我们的眼神是开心,现在才读懂母亲那时的开心是我们懂事,长大了……如,我现在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眼神。开炸时,我们就围在大锅旁。“要多久才能熟”、“差不多了吧?”“太香了——”母亲让我们别着急,要炸透,炸熟,成金黄色才好吃。五香一起锅,我和姐姐等不及凉,边吹边吃,被烫到时,裂开嘴哈哈两下,还是边嚼边吃……母亲看着我们的吃相,笑得裂开嘴说:“别烫着,急什么?很多由着你们吃……”五香吃多了太油腻;母亲早早知道,让我们吃点菜丸子,不得不提这丸子,里面都是素菜,红萝卜丝,芹菜,葱花……加面粉鸡蛋调料搅拌均匀,烫勺舀下锅,炸成金黄色,吃起来不腻,反而清脆爽口。母亲见我们吃得那么香说:“都是素菜,有那么好吃?”回想起来,那味道还在唇齿间流存。曾几何时?没再尝过这样清爽而不腻的味道。那些苦日子虽然远去,但这些美好的记忆留在我的心里,不曾忘记,不会忘记。

  过年那天,母亲一早就开始忙活,磨刀霍霍杀鸡宰鸭……母亲的忙碌声,把我们唤醒了。换上母亲为我们织的毛衣,粉色的毛衣是母亲前一个月,忙完地上的活,回到家操持完一家人的事,都要半夜了,历时20多天赶织的。半夜里,昏黄的灯下,隐约看见母亲在织毛衣的样子,时而打盹下,突然惊醒手又不停针,一针一针的织着我们的新衣,父亲有时会喊:“晚了,明天在织——”也不知母亲织到几点才歇,一早我们醒来就没见她的身影。穿在身上特别暖和,小心翼翼舍不得弄脏它。褪色的.毛衣还在家里的衣柜里,在我的心里它是最好的,最漂亮的衣服。晚上时分,一家人和和气气围坐在饭桌前,饭桌上都是我们爱吃的菜:青蒸鱼,白斩鸡,浓郁的鸭汤,金黄的五香,糖醋肉......母亲看着我们上窜下跳的开心,她也笑得不合嘴。父亲总要喝上几杯小酒,因为他也开心,只是没说出口。那时的快乐真的很简单。

  母亲不在的日子,我的世界都坍塌,时常找不着方向,很悲观。孩子时常也说我:妈妈你不能这么伤感,人总要留念美好的事物,不能老记不开心的事。还提到去年春节看过的抖音:一个百岁老人给80多岁的女儿红包,更希望我和她能有这样的幸福。

  这几年,我的悲观——眼里心里都装满了伤感,几年来从没去好好回忆母亲留给我的美好留念。母亲勤劳的双手:制作的美食、盖的房子、养大我和姐……我应该要记忆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事物,积极乐观的生活。

  借孩子的字“很多东西,在忙碌的成长中,不知不觉地变化,我们只能无奈地接受它,但记忆中的那点温存,我们可以保留它。”

  《过年》的读后感 3

  看了这篇作文,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期盼过年的心情。时代在进步,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年货的花样越来越多了。但过年的气氛却没有小时候浓厚,不禁更加怀念过去的岁月。

  小时候期盼着过年,是因为出门谋生的父母就会在过年前回到家里,带回城里买回的新衣服和玩具,还有各种好吃的零食。村里外出的年轻人们相继回来了,村里为了过年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宰羊杀猪,热闹腾腾。每个人见面问好,互相串门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农民们辛苦了一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释放出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老盼望着过年还因为贪嘴。大年三十那一天,家里的大人为了大年三十丰盛的'佳肴忙里忙外,奶奶会做很多当地的特色小吃,各种煎、炸、蒸、煮……厨房里的烟囱是烟火不断,妈妈也忙里忙外,厨房不断的飘出各种香味。我也一直在厨房里跟着大人们转。一会儿吃块炸鱼,一会儿吃个卤鸡爪……爷爷通常都是蹲在客厅门边抽烟,平时不苟言笑的他也露出了笑脸,看着我和弟弟打闹。

  到了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丰盛的晚餐,听大人们讲故事,收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那时不知苦和累,只有幸福和满足。年夜饭过完门外不时响起鞭炮声,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的出门放鞭炮,小小的烟花都会让我和弟弟开心不已。

  大年初一,父母会带着我们到处拜年,我们穿着父母从城里买回的新衣,和小伙伴们互相炫耀,而小伙伴那羡慕的眼神如今仍历历在目。

  现在买新衣和吃各种美食已然成为大多数人的家常便饭了,那种纯真的快乐也消失了,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我最怀念的也是小时候过年,时隔多年往事已淡忘,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却永远留在心中。

  《过年》的读后感 4

  年,是什么?

  刚过完年,看到老舍的这篇《过年》感触很深,我们这代人还是可以找到共频。

  爸爸妈妈的那辈,生活艰难,整日忙于农活。妈妈总说,现在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我们以前过年都没吃这么好。我想,对于他们来说,“年”意味着可以吃上温饱的一餐,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们这代,小时虽说家境也一般,但吃饱穿暖都不是问题。小时候的我,很期待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有漂亮的新衣服、新鞋子,有比平时丰盛多的美食,还有爸妈亲戚给的红包......

  到了我们孩子这代,吃喝不愁,很多孩子还营养过剩,衣服不是喜欢的阿迪、耐克还不要。年,是什么?估计他们也都没啥想法,就是放假,少了我们小时候那份期盼之情。

  现在,大家条件好了,年味淡了,那些外在因素对我们来说不重要了,年,对我们来说,就是团聚,就是团圆。平时大家各自为生活奔波,有的'甚至背景离乡,只有过年,大家才能团聚在一起,而这份情感随着岁月的沉积,越来越浓......

  《过年》的读后感 5

  今天读到了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过年》。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老舍先生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通俗平白的文字,从中穿插儿时家乡过年时的生活气息,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与亲切,让读者身临其境,感觉是在和老舍先生一起度过,小时候美好又快乐的`年。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可以体现出老舍先生儿时对过年的期盼与喜悦,比如:除夕前几天做的特色美食,老舍偷偷掏了一个冻梨吃、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新衣服放在枕边、除夕晚上的发纸活动……无不体现老舍先生儿时对过年时的期望与向往。都说农村过的年才叫过年,村里人互相请客,互相祝福,不管认不认识,都往家请客,红色的灯笼挂上,红色的脸门联贴上,红色的衣服穿上,时不时就能听见鞭炮声和大人小孩们的欢笑声,交杂在一起,成为过年交响曲,为年增添不一样的风采。

  现在的小孩子过年吃个年夜饭,和家人聚下餐,就去写作业的写作业,去玩手机的玩手机,以前还有时间看春晚,现在或许连春晚都不看了。以前孩子只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新鞋子穿,而现在的小孩最不缺的就是新衣服,新鞋子了。现在的小孩子过年说白点,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气氛,写作业。

  《过年》的读后感 6

  元宵已过,按旧历来说,春节才真正过去。本学期亲子阅读以老舍先生的《过年》来作为开学第一篇,也还算应景。

  新年伊始,孩子们,你们初来七班的那种生涩的新鲜感依稀犹存,恍如昨日。可是那一天和这一天,那一年和这一年,差别不仅仅是默然无声地经历了四季的更迭、草木盛衰。更多的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和一份对青春渐浓的情感。在这样的`新年里,周围充溢的不止是辞旧迎新氛围里常有的期待和企盼,还有些许,为似水流年而萌生出的黯然和伤感。

  黄碧云的《晚蛾》中十三岁的早产儿说:“我想跟京士利牧师学钢琴。再不学我就老了。”十三岁?老?也许这只是不谙世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老成。也许,更象是一个过早洞悉了生命真谛的少年对“时间总有追逐之脚”的感慨。

  原来,在时光的长河里,短暂与漫长都是相对的,十年弹指而过。而现在,你们正在一个漫长,迷离的成长过程。人人都在学习中寻找幸福感,而幸福是人生厚重的课题,当你们在责任与寻求自己中无所适从时,不要只是在未知的滩涂上忧心生死未仆的前程,而是要努力地摆脱困扰从浅滩游向深海。

  《过年》的读后感 7

  读完老舍先生的《过年》,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和我讲过的,她小时候过年的故事。

  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年代,过年也是小孩们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一件大事,每家每户在年底时都要挤出一些钱来买年货和新衣服。在妈妈的童年记忆里,桌上摆放着的瓜子和米糖就是过年的象征。这些东西在现在一点也不值钱,但在那个岁月,这可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外婆便会叫孩子们洗澡洗头洗脸,换上新衣服,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坐在黑白电视前其乐融融的看春晚。那个时候其实什么也看不懂,但还是一样的`开心。

  在现在这个全面小康的网络社会,春晚的节目也是一年比一年更有新意。新衣服上也再也没有出现过补丁,年夜饭更是各种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但是就是在这个时代,年味却变淡了。看似丰盛的年夜饭,实则人人一部手机;看似家人都在身边,灵魂却相隔了好几个次元;看似都市生活灯红酒绿,家家户户却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邻里间平时也从不认识,更不用说过年时相互拜年了。

  物质丰富了,“年味”却没有了。

  《过年》的读后感 8

  今天,又是新的一学期,到了这个学期的第一个亲子阅读,所阅读的文章是老舍的《过年》。老舍的《过年》用了朴素而又很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的各种对我们来说,有些“新奇”的习俗或事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平凡而又美丽的过年景象。

  有时候,在饭桌上,我爸妈也会跟我讲过年时的那些事情。和小时候的`老舍一样,小时候的他们也是总是盼着过年,盼着过年时的猪肉,盼着过年时的新衣服……总之他们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我小时候也一样,毕竟红包之类的也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抗拒嘛。

  但,现在,我竟不再盼着过年了。也不是因为长大收不到红包。而是我觉得过年好像没有以前的那样的年味了。不知是现在的人们的生活压力压缩的喘不过劲来,还是因为我越来越沉默寡言了。

  希望我还能过有年味的新年。

  《过年》的读后感 9

  老舍先生的《过年》,让我恍然间仿佛回到那些热气腾腾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感受崭新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每年春节将至时,亲戚们会相聚在一起,备了很多闽南特色风味的`食材,让阿嬷、阿姆带着姑姑阿姨们一起蒸年糕、做年货。这不,家家户户已经开始忙碌起来,阿姆会早早预约上大姨,二姨来帮忙,一并把他们几家的年货一起做了。这边大姨大声喊“米准备好了没?”那边姑姑应和:“灶膛水已经沸腾了,可以先蒸了!”你洗粳米,我洗糯米,她劈柴火,大人在忙碌着,小孩们也忙着你追我赶,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村庄开始沸腾了!

  阿嬷总是担任总指挥,做了一辈子的年糕,阿姆跟着她几十年,她总是手把手教她。年糕形状多样,有方砖状,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有做成圆饼状,寓意团团圆圆;有的做成小动物,那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图个热闹。年糕从灶膛取出来,必须用筷子劈开一朵小梅花图案点上雪红的印迹,这才算完美!孩子们会不管不顾冲进厨房,这里已然成仙界,白雾缭绕,分不清西东。于是,我们几个小孩总是在大人的呵斥中碰到瓷盆,踢倒柴火,忙中添乱,看着一笼笼蒸好的年糕被倒在白布上,满屋诱人的香味儿,这香味凝聚着家的温馨,年的味道!这时小孩最期待的是被挑出的年糕“次品”,以堵住我们这一张张止不住口水的小嘴。

  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年。小时候的年,过的是过程,是情结……

  《过年》的读后感 10

  读完这篇文章,只感觉我与作者老舍简直是同道中人,都认为长大后,过年变得不再新鲜,但仍然怀念着儿时的年。

  小时候过年,觉得什么都是喜悦的,树枝上的小红果子是喜悦的,皮球是喜悦的,门口的小狗也是喜悦的。在阳光下奔跑,左窜右跳地玩捉迷藏。玩累了,便回家,偷偷拿几颗糖吃,怕被母亲发现,含在嘴里,让它慢慢化去,甜到心里。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桌前,我们几个小孩吃几口就跑去看电视、放鞭炮了。摔炮扔到地上,绽开的不仅是红的、绿的、白的、黄的……还有我们美丽可爱的笑脸。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我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天很高,山很远,年很热闹,自己很幸福快乐。

  长大后,回家成了奢侈,过年成了一年的'愿望。因为疫情,原本热闹的村庄变得格外冷清,连鞭炮声也没有了年的味道。晚上,只有我一个人守岁,独自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等待新年到来的倒计时,大家都上楼睡觉了。平时也没有怎么出去玩,还是每日常规写作业。

  很多东西,在忙碌的成长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地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只能无奈地接受它,但记忆中的那点温存,我们可以保留它。

【《过年》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过年的作文:过年了!12-29

关于《北京的春节》读后感11-25

过年05-05

过年了06-19

过年了06-18

过年06-24

过年了05-06

过年了05-05

过年10-07

过年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