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

时间:2021-05-19 14:04: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既非科班学子,又无庭训督导,对于我这样一个彷徨于医门外多年的中医求学青年,怎 么会想到读《衷中参西录》呢?窃以为学医不求名利,但至少要有成为一名熟谙医理之明医 的理想。因此多了解当代名老中医都看了哪些书,多学习人家的治学风格和行医品范在所必然。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

  必翻开厚重的《名老中医之路》,中年学医,毫无家学渊源,完全以勤奋苦学为伴,无师 自通,终成一代大家的岳美中老先生,其治学自述跃然卷首。在岳老早年的自学书目中就有 《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而岳老的文章,正是促使我想读一读此书的增上缘之一。

  除上述之助缘外,还曾在《任之堂跟诊日记》读过张大师《衷中参西录》的序言,一句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不可谓没 也。”读罢久久萦绕在心头,是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汇中西之医学,兴庠序之教化,创医院之先河,竟古人未竟之事业,令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 于全球之上,寿甫先生之志不可谓不高远。然志圣而圣,志贤而贤,后世吾侪,虽根性愚钝, 亦当有迎难而上之决心也!这应该算是触动我内心,决定一定要拜读一下这本这本当世第一 可法之书的亲因缘了。

  记得曾经听徐文兵老师在讲解《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时说过,古人往往会把传世 之作藏在金匮里,后世的读书人想要看这样的经典,也会非常郑重的沐浴更衣,焚香祈祷, 宁神定志,一则出于发自内心的恭敬,一则企求神明加持能真正读懂先贤的奥义。《衷中参 西录》虽然不能堪比《内经》,但我却把它视为指引我通往医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在决定 开启阅读的那个清晨,我也仿造古代读书人的样子,起床洗漱完毕后,先跪诵 7 遍《心经》, 然后默念三次自己的发愿文,终于在善根、福德、因缘等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打开了这部 沉甸甸的著作。

  《衷中参西录》全书一共分为七期,前三期为内科杂病,第四期为药物讲义,第五期是 各种医论和往来信函,第六期是医案及诗集,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

  为了调剂疲劳,我是同时阅读以上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则是按顺序从头到尾读的。 在看前三期时,第一次读到寿甫先生关于各种内科杂病的方证讲解时,说实话,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见恨晚,感觉这就是自己苦苦找了很久的医学书。 原因之一,我曾找过几本当代名医的医案和院校版的《内科学》、《方剂学》企图认真学习,但总感觉当前的医学教材总有些不足——这些书要么是论病症有详,解方剂从略,如 《内科学》诸书;又或者析组方有详,而方剂所举之病未加讲解。历来的教材都这样,这到 无所谓对错,但即便我把这几种书和起来看,仍然有一个突出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现代的书 对脉证分析极其简略,往往一两句话带过,尤有搪塞之嫌。打开《衷中参西录》,讲杂病, 从病因入手深入浅出;讲辩证,四诊一一具足分毫不虞;遣方药,条放缕析娓娓道来。这不 正是我苦苦找了很久希望读到的医学书籍吗。

  原因之二,不知从何时开始觉得读白话文的书时思维总爱发散难以集中,而文言之作言 简意赅,骈散互衬,却能读起来饶有兴致。但中医的古籍赜隐艰涩,不易直探,寿甫先生的 书却言辞儒雅,义理平易,正好折中两难,读来倍感语言文字之间有一种亲切感。

  就是至始至终怀着这种敬仰、亲切的心情,我朝暮不知厌倦的耕读,得以在 16 天之内 将寿甫先生的书读完一遍,虽然大师的很多宝贵思想还来不及消磨运化,但仍然感觉受益颇丰,兹录如下:

  1、遵古而不必泥古,参西尤重溯本。

  所谓尊古,是指先生析病理必引经内、难,论药性皆祖述《本经》。 如三期内外中风方篇,仅引《内经》数语,昭昭然析辨河间论治之中风属气厥不下之中风、东垣论治之中风为脑贫血之中风,丹溪论治之中风为湿生痰热之厥风,指点诸家无不有 典可寻,高屋建瓴,器宇轩昂。

  又如五期沟通中西原非难事、大气诠、三焦考诸篇,皆以内经为本,西学相证,甚而旁 引佛门诸经,深感先生学术思想其融贯越博,其根基越深。

  所谓不泥古,是指先生深谙经方传统,辩证也不离乎古圣六经八纲之祖法,但处方时却 会在与古圣思路不想违背的前提条件下,变化之,引申触长之。

  比如先生最常用的“白虎汤”,往往会以玄参代知母,山药代粳米。山药既补胃气,又 比梗糸黏腻,更持久的将石膏之辛凉留于中焦以化阳明之热;玄参微凉,如果用在产妇,则 《本经》有言,玄参能治产乳,知母无此功效。

  又比如麻黄汤中,先生常加薄荷,甚至用薄荷代麻黄。先生认为在辛温解表方面薄荷与 麻黄功效相同,且更好用,仲景不用,是因为《本经》未载,但学经方不能拘泥于其用量和 具体的某一种药,因为人有体质强弱之殊,地域也有南北温寒之差,思路对了,药应该因人 因地制宜。

  记得有朋友曾提醒我不要看寿甫先生的书,因为太杂,不遵循经典。读了是书才知道,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先生被誉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诚与其溯本求源尊法 经典的雄厚根基有关,参西无不是在衷中。

  2、用药不在多,辩证精准最为关键,药物化合弥补增强药效。 纵观全书,寿甫先生遣方一般都在六七味药,最多也就十一二味。而全书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很少,基本都包含在第四期药物讲义的七十几种之内。 如一味山茱萸重剂以固脱救急;铁锈加茵陈治愈脑充血之昏厥;石膏加滑石治疗温病兼癃闭;即便是脑充血门篇的眩晕症,类似现在的高血压,只要确定不是由于大气下陷所致, 一般都能用赭石以降逆,芍药以柔肝,再参合虚实寒热增减少量药物起到非常好的疗效,绝 不会像出现几十位药的情况。

  先生用药如此之少而能随手凑效,其关键,我认为全在辩证之准,和药物化合之妙。 平心而论,我在读先生的'医案时,也会根据病症或脉象默处方药于大脑,虽然也能包含 先生遣方用药中之数味,但用量却不敢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我的处方完全是条件反应式的 药症对应,缺乏对病因的细致分析,所以缺乏自信的诊断,这样的话就需要加多药类以应周

  全,但却不敢加大剂量以达病灶。真是治病之难,不在用药,而在于辩证啊。 所谓药物化合,是指先生常常运用方中种为数不多的几位药相互化合共凑新效,比如芍药味苦加甘草味甘,苦甘化合能达到人参之效。又如甲己化合为土,方中如果有酸甘两种味 道的药,合起来还能补脾。

  3、时代的气候特征会影响医家用药的风格,运气学说可以沟通历代诸家的医学思想。 时代的气候特征,主要是指五运六气。先生的书大概在治痢疾方中讲到奇恒痢疾的时候, 引用了陈修园在火气很重的一年同时遇到两起这种重病,推测该病确实和气候有关。在温病 门的医案中对有几个病人的病情也运用了运气学说的分析。其余地方关于运气学说讲的很

  少,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纵观全书,虽杂病几乎无所不包,但是篇幅比例却在温病诸症尤为偏重,不管痢疾、霍乱、疟疾诸病,还是妇科篇,都有很多发热的症状,均以温病重用石膏,知母,地黄等药来 解,这会不会跟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气候比较容易引发温热的病有关呢?

  记得徐文兵老师在介绍自己的师承源流时说过,通过干支纪年掐指一算,简单的能知道历史人物的属相,复杂的可以推算出当年五运六气,其人命理五行太过不及,五藏盛衰和容 易发病类型和年月。张锡纯生于庚申年,属猴,是年金运太过。逝世于癸酉年,是年火运不 及。火克金,不好过。享年 74 岁。

  徐老师还说,“中医学源于伏羲神农黄帝,祖是一个,列宗分支很多,绵延至今形成各 种流派。这是中医的特点,而不是缺点。任何试图把中医标准化统一化的思想和做为都是狂 妄愚蠢徒劳的。”

  为什么不同的流派能并存,其用药风格迥异却又能同时治好相同的疾病呢?由此猜测不 同时代的气候特征可能是造成同病异治的一个很大因素,那么造成流派分支的形成似乎成了 历史环境的必然,学习五运六气应该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各家学派的理论思想, 如果仅仅在读错是非上争论高下,应该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历史名家都是治愈过千万人,经 得起当时老百姓考研的。

  4、学医更要学医魂。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过,南老怀瑾先生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要是学医,不过就是背几位药的事而已,不为罢了。诚然,自古的仁人志士都将良医与良相并提,革命家章太炎 先生就既是一位国学大师,又精通医学。佛陀从来不用药给人治病,但却被尊称为大医王。 因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医理与天理跟伦理实在是不可分割的。

  《内经》将中医分成三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仅仅 把自己定格为看病抓药拿提成的半个商人,这实在比买椟还珠者更愚昧。在学习中医理论的 过程中不断受熏于历史上各朝各代名医大家之人格魅力,以善养吾等之浩然正气,期待有一 天能完善自身人格,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一方之乡里,风行草偃,泽被万世,这才是一个中医 人计利当计之天下利,求名应求之万世名。而近代史上,寿甫先生汇中西之医学,兴庠序之 教化,创医院之先河,竟古人未竟之事业,他做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与他同时代的陆渊雷,唐容川做到了,建国以来蒲辅周,胡希恕等一代大家他们做到了。 他们是鲁迅笔下中国人的脊梁,是我们这群后辈学子努力追随的方向!

  最后说明的是,本文是在合上全书后全凭记忆一气所呵成,如有引用失当的地方,望读 者见谅。

【衷中参西录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波西杰克逊读后感04-13

把信送给加西读后感600字03-16

公西氏-姓公西的名人-公西姓起名字-公西姓的起07-23

瑙西卡01-19

瑙西卡01-19

《西溪怅望西溪水》唐诗原文及注释02-02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精选10篇)05-26

《西河》宋词鉴赏01-24

武松上学录散文11-17

朝东暮西成语解释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