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1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影片着重渲染的是人性和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所受舆论谴责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恋和情人现象,被演化成一种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深沉的爱,好像和他对情人的火热的爱不相冲突,觉得他在哪边都那样顺理成章,这些都没有损害他在观众中的带有诗人气质的专业医生形象。
看着影片,我对男人有了新的认识,再优秀的男人都会有那样复杂的情感,对妻子再深爱着,也不妨碍他去爱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以容纳下不止一份的感情,这就是真实的人性。那女人是不是也一样呢?
那缠绵悱恻的电影主题音乐功不可没(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每每把伟大的爱情场面烘托的更加壮丽和灿烂,让你的心始终跟随着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跌宕起伏着,唏嘘着,沉醉着……
饰演女主角的美国女演员个性鲜明,魅力难以抵挡,为影片添色不少,夺走了饰演男主角的苏联男演员的光彩。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2
我不是一个偏激的人,但我读《日瓦戈医生》时,不得不承认疯狂的年代没有春天,政治游戏不需要诗意。战争、饥饿、动荡疯狂洗刷着俄罗斯大地,它们构成《日瓦戈医生》的整个背景。它们像一股洪流汹涌着,毫无仁慈地卷走许多美好的东西。仿佛恶魔来到人间完成一次上帝的旨意:把人还原为兽类。人们在大地上癫狂,在灾难的垃圾堆里仓皇四顾。深思已没有意义,诗意的生存成为奢望,人变成一个革命的抽象的符号,人性迷失于那些革命理论的概念之中。
然而总有几朵风雨吹打不去的花,或者说总有几块在激流的冲荡中仍不肯随波而动的磐石。这就是男女主角日瓦戈和拉拉。
日瓦戈是一个孤儿,他的观点、习惯和禀赋是独特的,他善于思考并善于写作,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归功于他的舅父。艺术和历史对他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又对物理学和自然科学感兴趣。最后他选择了医学。他成为了有名的日瓦戈医生。日瓦戈医生先被征入俄法战争时的卫生队,后来在逃向偏僻的西伯得亚途中被抓去作为红军游击队的军医,在战争中家人被驱逐出境,与情人、事实上的第二位妻子拉拉度过了一段惶恐而难忘的日子。在帮助拉拉逃向远东后自己逃回莫斯科。多年后又与一位崇拜他的女孩生活在一起。这时候他变成了一个邋遢的穷苦人,在一次坐电车的途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美丽的拉拉是一位与日瓦戈医生有着同样气质、禀赋的人。在圣诞晚会上日瓦戈亲眼目睹了拉拉试图去刺杀那位毁她清白的经纪人,第一次见识了拉拉的勇气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因精神的相通和命运的安排而走到了一起。用原文的话说:“他们相爱不是被情欲所灼伤,他们彼此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渴望他们相爱:脚下的大地、头上的青天、云彩和树木。”
自由的呼吸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不啻是困难,甚至是一种罪孽。日瓦戈和拉拉满怀对真理的渴望,追求完美的境界。他们热爱艺术,思考未来。他们善良、与世无争。然而战争、革命作为时代精神压迫着每一个角落。家人离散、生活困顿,人命如草芥一般在狂潮中浮沉。他们寻求人类崇高价值的灵魂远处归依。有一个片断深深地吸引着我:日瓦戈和拉拉逃向荒僻的瓦雷金纳,他们在那里度过了十二个愉快自由的日子,日瓦戈在这里愉快地写作,住处的周围是雪海茫茫,不时传入狼的嚎叫。这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片段预示了他们未来。他们终于回到那个敌视他们的世界中去了,他们无处可逃。他们脱离时代,追求自由,他们是有罪的。
他们渴望一种秩序。在暴力狂欢的原野上,一切都颠倒。人们不是按自身的特性生长。本可成为歌唱家的成了电报员,本可成为美术家的热衷于政治说教。人们把公式化的感觉当成了人类的共性。思想贫乏者成为教授,思想的原创人却沦为这种教授的零杂工。粮食在田野里自生自灭,而乡村城镇却到处在闹饥荒。战争的动力是什么呢?书中那位叫金茨的政委叫人难忘。金茨对备受战争折磨的士兵演讲,讲军人的天职、祖国的意义之类。结果他被愤怒的士兵追赶得狼狈不堪,最后要了他的命。无论什么战争都没有完全的纯洁。工人出身的加利乌林做了白军首领,高贵而才华出众的帕沙则在红军中屡建功勋。当然帕沙因为不是布尔什维克而知道许多机密,最后被逼自杀。为什么生活会步入这条轨道呢?拉拉说得多好:“只有蹩脚书里的人才分为两个阵营,互不来往。可在生活中一切都交织在一起了。”
世界上没有一棵不美的树。人是美丽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是一个有序自由的世界最重的砝码。书中又一个片断重重地撞击着我。日瓦戈医生在一次战斗中不得不向走进伏击圈的白军士兵射击。但他不忍心,因为对面走来的都是些年青的生命,其中不乏与他有同样气质、禀赋的人,他只好把子弹射向开阔地带的一棵白桦树。生命变成枯败的叶子,被随意地吹落,这是一颗善良高贵的心不能忍受的。
显然,事物都有其辩证矛盾的两面,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被大潮流所“挟持”。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去背道而驰,反对时代的潮流。只是我们要保留自己的观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日瓦戈医生》是一部经典小说,但它并不是“红色经典”,它是一部闪烁着批判锋芒的巨著。这部小说,给了我对历史和现实新的看法和认知角度,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将以辩证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对待人,看待事,处理工作。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3
冬日的黄昏,雪橇载着拉拉在漫天雪地中渐行渐远,目送爱人远去的日瓦戈医生疯狂地奔上顶楼的窗口,然而,玻璃窗布满霜雪,窗棂已被冻实,日瓦戈撞破窗子,看着心爱的人慢慢地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这是电影《日瓦戈医生》中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片断,近在咫尺的银幕让每一个的人都仿佛置身于周遭寒彻的雪野中,一切挣扎都已惘然,这就是电影的神奇之处。时光已恍然流转四十年,它早已成为一代代影迷心中不可磨灭的银色档案。
1965年,有电影诗人之称的英国导演大卫·里恩将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搬上银幕。在这部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中,没有单一的赞颂和批判,贯穿全篇的是紧密交织的革命者的激情、人民的痛苦和知识分子的迷惘,其历史的厚重感和深沉的油画色彩给观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作为一个具有博爱精神、崇尚个性自由、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那样一个充满动乱、社会急剧变迁的年代的遭遇注定是悲剧性的。()他锲而不舍地对人的意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剖析,使得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受到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不断地遭到命运地惩罚,而他对这种惩罚的反抗与日瓦戈的不停探索。日瓦戈的悲剧,不止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旧俄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与命运不断抗争的悲剧性写照。
一个只属于日瓦戈与拉拉的世界里,心灵、艺术、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然而,这个迷人的世界无法与现实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对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剧性的毁灭。
影片在表演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制作精良的程度,尤其是音乐堪称杰作,片中音乐以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吉他为主要乐器,与剧情浑然天成,伴随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故事而跌宕起伏。
二百分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冗长的,但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冗长却是优美的,时间可以用长短来计量的,但同样不可以忽略它的质地和张驰有度的节奏,因为它足以让人沉醉在其中不能自已。
《日瓦戈医生》不也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吗?因此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4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最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杀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督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残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5
品读《日瓦戈医生》,可以发现,在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
记得在十多年前的那场"《日瓦戈医生》热"中,许多人都在饶有兴趣地反复琢磨:这部小说究竟是否反对十月革命?帕斯捷尔纳克对苏联近30年的历史变迁到底持何种态度?
一时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决定了对该小说的不同的价值判断。
于是,一种颇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实在难以割舍对《日瓦戈医生》这部杰作的青睐的人,只好千方百计地竭力否认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点儿对历史与现实的否定性。
当年评论家沃兹德维任斯基说:"无论日瓦戈,还是帕斯捷尔纳克本人,都谈不上是反对革命的人,谈不上对抗革命"。
他的说法恐怕体现了大多数喜爱这部作品的人的心态。
但是,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45年以前反对刊登这部小说的《新世界》杂志那五名编委的感受更实在些。
他们确确实实觉察出了蕴涵在小说中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
的确,《日瓦戈医生》充满了批判的锋芒,正如一切我们时常津津乐道的那些西欧19世纪的名著、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杰作乃至后现代主义之作都充满了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与否定一样,《日瓦戈医生》也同样闪烁着批判的锋芒。
倘若现在还把批判与否定的精神只赋予伟大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倘若现在还以为新生的苏联文学只能为新生的苏维埃社会献上甜美的赞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
但是,虽然当年那五个编委嗅出了小说的批判味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小说的否定精神有正确的理解。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6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在俄罗斯上世纪初,个人命运因为多次的革命而发生巨变,而个人在巨变之中也遭遇了无数痛苦和苦难。这些苦难无疑都是深重,压抑,悲惨,忧伤的。无疑又是一部悲剧色彩的小说。
说到小说中的吧日瓦戈,他虽然博学勤奋,坚持自由思想,但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抛妻舍子,有过三次家庭,但都不能让对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性格方面,日瓦戈内向、敏感、多情而善良,活脱脱就是一个失败者。而我看到了他最失败的莫过于他的爱情之路。日瓦戈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三个女人,但实质上他只给予了两份爱情,对冬妮娅是亲情之爱,对拉拉是充满缘分的知音慰藉之爱,对玛丽娅是无奈的非爱。爱情与日瓦戈的精神世界相联结,爱情融入在日瓦戈的生命里,当生命旺盛,爱情也旺盛,当生命磨难,爱情也磨难,当生命衰竭,爱情也衰竭。最后,日瓦戈不爱玛丽娜却与她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内心不能再产生爱情了,也许还因为他的内心中还有对以前爱情的回忆,他想念冬妮娅,也想念拉拉。如果说是谁残害了他的爱情,那就是这个充满战争与疯狂的社会,这个压制人个性追求与个性自由的社会。确实,当我们把眼光放大,我们看重的不是日瓦戈人性上的弱点,而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疯狂世界已经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秩序。在这样的杂乱中谁能追求得到幸福?
不过回过头来,小说似乎并不只是讲诉民族或个人的命运之悲惨,之伤痛。更重要的是,日瓦戈医生,终其一生,对自由的思想和坚持,坦诚,讲真话,那种“自由坦荡的精神”。日瓦戈是一个失败者,失败的爱情,失败的生活,失败的命运。但我不能忽视他身上散发的对自由的执着气息。正是失败的日瓦戈让人看到了这个悲惨世界的出路。这出路不在此世,不在物质世界,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内心的自由。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7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8
本书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医生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遭遇。与其他战争年代的书籍不同的是,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革命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组织或党派,他并没有成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革命理论,也不像其他革命小说的主人公那样勇战沙场。日瓦戈是一名仁爱的医生,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精致,同时他体恤弱势群体,真切地关心他们,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作者将日瓦戈医生刻画得十分真实让人感动,这在于作者表现出了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革命胜利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曾经兴奋地欢呼;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而当他发现战争之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并没有多少改善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战争、杀戮的罪恶。于是他会萌生带着妻小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这并不是说他不关心祖国的命运,而是当一个人能力有限的时候,他应该像日瓦戈医生一样尽全力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到职责。对他来说,此时是做一个丈夫的责任,和一个父亲的责任。
书中还有两位女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的青梅竹马,也是他的妻子冬妮娅,以及与他有着一段炙热但必须克制的感情的拉拉。这两位女性的形象都是美好的。冬妮娅作为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在他担任军医在前线的时候在家全力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等待着日瓦戈医生回来。当她知道丈夫与拉拉之间的情愫,虽然心有苦楚之情,但至始至终没有刁难与两人。她是一位聪颖慧智的女人,有一颗善良的,又能够明辨是非的心。
另一位女主人公拉拉则与冬妮娅有所不同。还年少时拉拉就敢爱敢恨,她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朋友,虽然这段感情把她折磨得够呛。但一开始我以为拉拉真的是一个不太计较舆论,随性狂野的女孩,对她的好感不及对冬妮娅的。没想到故事发展到后来,她与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两人却都谨慎地在表面上克制着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拉拉其实有她的原则。她也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女人,而少女时期的那段感情经历,其实是被人狡猾地诱惑罢了。她与冬妮娅一样也是坚韧的女性,独自抚养大一个女儿,将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她与日瓦戈医生在一起的时候心里也有着对对方家庭的愧疚。而说到作者对日瓦戈医生在这两位女性,在这两段感情之间的抉择的安排,就比较具有文学的巧合性了,我认为作者多多少少理想化了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别让日瓦戈医生和拉拉,以及冬妮娅,都能够有一段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他们都各自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他们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不断地变革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列车轨道边,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9
本书《日瓦戈医生》讲述了在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和他身边的亲朋好友如何经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故事。
该作描述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以及美丽的护士拉拉之间的爱情三角故事,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所遭遇的种种经历,来表现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书中前期有两条主要的故事线。
一条是尤里—日瓦戈和他妻子冬妮娅的童年青年故事,他俩是青梅竹马,大学毕业后就结婚了,有一个儿子,但是后来日瓦戈应征去参军,成为一名战地医生,从此两人关系慢慢发生变化。
另外一条是拉拉和她丈夫帕沙的故事,她俩也是青梅竹马,拉拉的童年经历挺坎坷的,被母亲的情人侵犯了,还懵懂地以为那是爱情,还好遇到帕沙,一个懂得爱护她的有能力的男孩。但是后来他自愿参军去了,拉拉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某天传来帕沙战死沙场的噩耗。
后来拉拉为了弄清楚帕沙究竟是怎么了,她到前线当了一名护士,和日瓦戈医生相识。日瓦戈和拉拉常常见面,对她产生了感情,就这样,两条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生轨迹因为战争有了交集。
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名字,这些名字很长,难记,而且关系还不好搞清楚,还好主人公的名字有简称。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物关系,我边看边列出每个出场的人物关系图,主要是围绕日瓦戈和拉拉身边的关系网,有时候出现两三个名字,都不知道他和主人公是什么关系,有了这个表可以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发展。
在列这个表的过程中,我可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在梳理人物关系网过程中,还可以锻炼逻辑能力。对于主人公——日瓦戈,我有两点想说的。
一是,他是真滴渣,渣男的渣。为什么自己有老婆了,还是不能忘记拉拉,后来甚至当冬妮娅怀孕了,还经常去找拉拉!日瓦戈内心很纠结,从军队回来,和冬妮娅重聚后,发现自己对她的看法态度不一样了,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所考虑的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而美丽大方有思想的拉拉才是自己想要追逐的理想伴侣。但是他又不忍心和冬妮娅挑明,他认为自己还是爱着她的,不想因此伤害她。这也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兵荒马乱的,要是放在现在,日瓦戈这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做法,会让他变成过街老鼠。
第二是,还是日瓦戈这个有才华、有理想、对于生活有自己态度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知识是新的性感!
不然一个样貌不算出色,性格不算好的医生怎么会有一个又一个女人为他痴迷,冬妮娅、拉拉、马林娜三个女人对他都爱得死去活来。日瓦戈是个作家、诗人,他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都写成文字,后来有人把他的随笔整理出书,在当时广泛传颂。
冬妮娅和日瓦戈是青梅竹马,从小培养的感情最后成为了夫妇,这是一件美事。而拉拉是被日瓦戈的知识面广、思想前卫所吸引,找到一个和自己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的人,也是不容易,但是由于当时战争的缘故,他们都没能够和日瓦戈走到最后,分分合合,最后拉拉再见到日瓦戈的时候,却已是在日瓦戈的葬礼上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性质变革的动荡中,日瓦戈的思考和探索与时代潮流不断产生冲突,他和亚历山大(岳父)、拉拉、戈尔东和杜多罗夫(好友)经常争辩有关时代潮流的问题,说一大堆很绕口,很难理解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反而越来越相信:历史的形成不在于“人民”,而在于人性;只有个性是不朽的,正是个性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本身;在历史中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关于个性自由的思想,没有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爱,就不能创造和生活。
最后,从作者对战争的正面、侧面、反面的描写中,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数百万人流连失所,生活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和平不易。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10
作者简介
谈到《日瓦戈医生》,必然要对它的作者有一些了解。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著名画家,母亲是出色的钢琴家,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为帕斯捷尔纳克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是以诗人身份步入俄罗斯文坛的,1914年作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马雅可夫斯基称他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此同时,帕斯捷尔纳克也有诸多的散文和小说问世,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写于1948年,在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1957年至1958年小说用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中表现的思想与苏联当局的要求不符,或者可称之为“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帕斯捷尔纳克未得到苏联社会的青睐,甚至遭到批判。
作品概述
《日瓦戈医生》是以日瓦戈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而展开的。日瓦戈的小名叫尤拉,年幼时父母双亡,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小尤拉是在舅舅尼古拉的照看下长大的,尤拉长大后的思想也深受舅舅的影响。尤拉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在他事业和家庭都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战爆发,日瓦戈被迫去做军医。在他九死一生找到妻儿时,俄罗斯正在经历暴雨般的革命。革命中的莫斯科正受到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日瓦戈和他的妻子天天都在为生计犯愁,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举家迁往乌拉尔地区的小城市尤梁津,在那里日瓦戈一家过了一段与世无争的日子。好景不长,由于游击队缺乏军医,日瓦戈再次被强制编入军队之中,他与家人的联系又一次断绝了。一年多之后,当他逃离游击队,寻找家人时,获知妻儿已和岳父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日瓦戈在心灰意冷之际,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家庭,但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下孤独无助的日瓦戈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在好友和同父异母弟弟的帮助下暂且度过了难关,当他精神焕发,打算重整旗鼓时,上了年纪的日瓦戈医生在上班的路上心脏病发作,死在了莫斯科街头。在小说的中后篇幅,还有一个线索,就是日瓦戈和拉莉萨的关系,日瓦戈医生在家庭之外,爱上了拉莉萨,在他从游击队逃回来之后,小说基本以日瓦戈和拉莉萨的生活为主线而展开。至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之后穷困潦倒,又和年轻的玛丽娜结婚生子,那时的日瓦戈精神面貌已经衰落至极,明显的感觉到日瓦戈的悲剧人生即将接近尾声。
感想
这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平和而略带灰暗,大师们往往喜欢用平实朴素的笔调来表现一个大时代的特征。
在读俄罗斯的严肃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感到很压抑,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在读到结尾时,总有一种眼泪要呼之欲出的感觉,是因为日瓦戈命运的悲惨,还是为伟大革命的血腥残暴而感伤?
大变革时代可以造就英雄,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大变革带给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绝望,《日瓦戈医生》讲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国革命时代的悲剧人生。日瓦戈从出生之后,经历了俄国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俄国更换了三个政权,而三个政权的残酷战争更是让俄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国普通人在20世纪初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革命的态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罗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谓的“弥赛亚”精神。明知批判革命会对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写出来,本人认为这是受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影响,从沙皇时代起,俄国文学家就具备了这种使命感。帕斯捷尔纳克就是这样一位俄罗斯作家,他在国外发表《日瓦戈医生》后不久,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因此遭到苏联社会的强烈批判,被开除出作协,帕斯捷尔纳克也在两年之后黯然离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当他亲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虚伪面目后,开始厌恶革命。日瓦戈越来越感到这一切都是骗人的,他认为人应该为现在的生活而生活,不应该为了未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然而事实是,无论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进,这都不能改变什么,革命是大势所趋,一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当车一样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身处太平时代,在大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费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应该说日瓦戈在帕斯捷尔纳克笔下表现地是俄罗斯式的爱情。日瓦戈在和妻子托尼娅感情很好地情况下,又和拉莉萨保持暧昧关系。妻儿被驱逐出国后,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轻的玛丽娜为妻。如此混乱的关系,如果在中国,肯定被骂地狗血淋头了。此时我不禁想起我国诗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梁思成比较,他的花心和梁思成的专一;有多少人来开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们转的这些消息,而且点赞的人奇多。诗人的世界,我们不懂,但在我们欣赏诗人的佳作时,是否要考虑尊重诗人本人一下?这在侧面也反映出当代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因为在谈及文学大师时,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那无可紧要的私生活。回到日瓦戈医生身上,他很爱妻子和拉莉萨,后来他承认,爱拉莉萨更多一些。俄罗斯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也是偏向于传统的,虽然日瓦戈和拉莉萨很相爱,但双方都认定不能在一起,坚决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文章结尾,我希望用四句诗来慰藉日瓦戈医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日瓦戈医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写地极富哲理的小册子影响了很多人,但这与他有什么关系,日瓦戈医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时间写写东西,过简单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静,又如此突然,只愿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日瓦戈医生》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红瓦黑瓦》读后感范文700字08-21
战争故事:普瓦捷会战07-01
科普日优秀的活动总结(精选10篇)09-15
世界读书日优秀活动方案(精选20篇)03-24
助残日优秀标语05-11
全国科普日优秀的活动总结(精选9篇)09-15
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神话故事11-05
《端午日》优秀教学案例06-26
瓦瓮与美梦的寓言故事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