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1
学生需要满腹诗书的老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需要睿智的,只有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握课堂,在讲解分析课文的时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因定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学会科学的学习。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给自己制定一天工作时间安排表,按照自己的制定计划按时完成学习工作内容,如果临时有事就对自己的一天安排作适当调整,关键是每天给自己硬性规定一定量的阅读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时为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上课而苦恼、甚至会大动肝火。但是恼火过后静下心来沉思,就觉得可能是自己课堂的调控不好,上课的教学用此不能吸引学生。
时要时刻给自己以思想。以一种发胀的眼光来看学生、看教材,更要不断思想自己的课堂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思考,效果应该比整天唉声叹气来的更有效。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2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 。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平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师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3
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4
一、中国教师真的缺乏爱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缺乏尊重、缺乏宽容、缺乏平等。
其实,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平等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读后感《《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就象水的流动一样,必须经过高处,才能流向低处。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加以改进。新课程理念中有一条,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性,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管,而是让教师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够以浓厚的兴趣来进行主动学习。
二、中国教师缺乏理想与激情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1、教育模式中一些不合理因素的伤害。2、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淡漠。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诚如黄燕老师在此书138页上所写的一位青年教师的感受一样,刚开始充满了理想与激情,但一学期教下来,现实的残酷使他再也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了。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许多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应试教育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成绩?如何不丢面子?如何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赞扬?从而根本就不可能去很好地全面教育学生。
以上是我的一些读后感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学校领导的工作是出色的。能关心教师,给教师以比较宽松的环境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我坚信,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能够给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5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6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黄燕老师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黄燕老师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
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觉得中国教师还缺乏以下几点。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比如镇海中学,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在接暂时相对落后班级的时候,领导更多强调的是班级的均衡。其实,这比承认差距更伤接班教师的心。领导应更多地从纵向来比较教师工作的得失,减少横向的比较,更多地肯定和赏识教师。在择校、择班热的今天,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使年轻教师更快成长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7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相关文章:
穷人最缺什么励志文章01-12
穷人最缺什么的励志文章01-13
中国神话读后感12-09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09-13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09-25
《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08-18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02-16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05-2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10-28
《美丽中国》小学读后感550字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