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15篇【热门】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10-25 08:31:14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15篇【热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的故事15篇【热门】

成语的故事1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懿公养了非常多鹤,朝廷的官员们每天都要去伺侯鹤苑里的这些鹤,鹤越养越多,鹤苑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北方的燕国听说卫懿公爱鹤的'消息,便特地给他送来几十只非常罕见的鹤。

  卫懿公听说后非常高兴,他在全国巡游这些鹤,并告诉国人这些鹤显示了卫国是多么的强大而富有。就在卫懿公到处吹嘘显富的时候,邻国的狄人出兵侵犯卫国,卫懿公命令国内的男人必须上前线应敌。

  但这时人们却都在后面报怨说:不是说鹤是最有能耐的吗?那么让鹤去上前线把狄人击退好了,我们饭都没吃饱可没力气打仗呢。卫懿公带着部队迎敌,但将士们都无心打仗,卫懿公最后在战死沙场,卫国从此灭亡了。

成语的故事2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啦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啦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啦,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啦。”晋献公采纳啦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啦,我们虞国也就难保啦。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啦,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啦虞国。

  果然,晋国队借道虞国,消灭啦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啦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成语的故事3

  北宋时,有两位非常著名的理学家,他们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程颐,字正叔,18岁时上书皇上,议论天下大事。当时,有许多大臣举荐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最后,朝廷任命他为秘书省的校书郎。他实在不能推,只好上任。不久又升任崇政殿说书,这是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务。程颐平生诲人不倦,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一生留下了丰富著述,这些都被后人收入《二程全书》,他们的学说则被后人称之为理学;南宋时朱熹的学说被称为道学,由于两家有共同的思想渊源,都是阐发、弘扬孔孟的儒家学说,于是在习惯上,人们便将他们两家的学说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二人虽然平生致力于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事物原理的大学问,但他们一时一刻也不忽视实践。程颐在谈到实践出真知这一问题时,曾讲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老虎能伤人,这是就连3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人们聚在一起谈话时经常说到虎,却没有谁觉得害怕。有一位田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只要听到有人说到老虎,他就会被吓得大惊失色(闻谈虎而色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位田夫真正体验过老虎的厉害和被老虎伤害时的危险程度。

成语的故事4

  【拼音】shǔ hòu xīng gū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当时被人认为是警句,广为传诵。及到第二年,他因病去世,留下唯一的.女儿星星孤单生活,人们这才明白他是在感慨自己的身后事。

  【典故】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

  唐·孟棨《本事计·征咎》

  【释义】曙:破晓时光。旧称仅遗孤女。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遗孤女

  【相近词】曙后孤星

  【示例】曙后星孤,留得传家一砚无?

  清·朱祖谋《减字木兰花·八哀》词

成语的故事5

  战国时,邯郸的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

  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成语的故事6

过河拆桥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义 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故事】

  刘备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赵云找到冲散了的刘备的妻儿。曹操也追至长坂桥,见张飞胡须倒立,睁着圆眼,心中害怕中计,吓得掉头就跑。张飞见吓退了曹操,就将长坂桥拆掉。刘备担心曹操再追,连夜率军向汉津逃去。

  【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语的故事7

  返老还童这个成语出自于《云发七签》。

  在东晋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一书中,有一则淮南王刘安“返老还童”的故事。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经常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翁前来求见,说他们个个都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守门人的通报,高兴极了,想必是仙人求见,忙开门相迎。开门一看,却见是八个老头,不禁哑然失笑道:“你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里会有什么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把他们赶走!”

  八个老汉听后哈哈大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那么请你再仔细看看!”话音刚落,八个老头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见,慌忙以礼相待,把八个儿童尊为贵宾。

  返:回归、恢复。“返老还童”现在常常用来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

  成语的故事9

  本典故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时期。由于彭越断绝了楚的'粮食,项王(项羽)十分忧虑。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时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刘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诉汉王刘邦说:"如果不肯服输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死。"汉王说:"我和你接受楚怀王命令伐秦,曾经结为兄弟,这样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烹死的话,那么希望你能分给我一碗肉汁吃。"项羽大怒,就要杀死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说:"天下形势如何,现在还定不下来,这样的人对他家庭的人不会看得太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处。"项羽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不甘受别人的威胁、要挟。

成语的故事8

  拔新领异

  成语解释: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

  成语繁体:拔新領異

  成语简拼:BXLY

  成语注音:ㄅㄚˊ ㄒ一ㄣ 一ㄥˇ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新领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提出新异的观点。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标新立异

  成语例子: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与支道林交谈。支道林默默地退出。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十分佩服

成语的故事9

  在一个美丽的山村里,有两只势不两立的山羊。一天,天气很好,大家都出来晒太阳,两只山羊也溜达到小河的独木桥上。独木桥非常窄,每次只能容一只山羊过去。恰好两只山羊在独木桥上相遇,真是冤家路窄。

  一只山羊说:“别挡道,我要过桥。”

  另一只山羊不甘示弱地回答:“你没说错吧!凭什么让我给你让道!你以为你是谁啊?总爱摆臭架子的家伙。”

  一只山羊又说:“赶快走开,是我先上桥的。真没有礼貌!”

  另一只又答到:“什么,说我没礼貌?那你呢,一个还没长满牙的'毛孩子竟然让我给你让道,想什么呢,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一句,我一句,两只山羊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让一步,最后争得脸红脖子粗。

  此时两只山羊都急了,也不管独木桥有多窄,也不在乎桥下的河水有多急,冲过去把脑门结结实实地顶在了一起,羊角对着羊角,腿用力支撑在独木桥上,开始了一场空前的激战??

  但是,没过多久,桥上安静下来,山羊不见了。原来,独木桥很湿,两只冲昏头脑的小山羊,只顾打架,不小心一滑,一齐掉进河里了。

  小朋友,只要一只山羊谦让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他们谁也不肯让步,本来很简单的事情,最终弄得两败俱伤。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谦让一下,宽容一分,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快乐幸福。

成语的故事10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她的父母亲对她爱如掌上明珠。她家东边的邻居是一户大财主,家财万贯,可是这个财主的儿子却长得十分丑陋;她家西边的邻居是一户穷苦人家,可是这家的儿子却长得十分英俊,而且很有才学。有一天,东西两家邻居同时托人为自己的儿子向这个女子家提亲。她的父母一时难以作出决定,不知答应哪一家才好。于是,便去征求女儿的意见,说:“现在东西两家都托人来求婚,我们考虑来考虑去,一直拿不定主意,你不妨说说你自己的想法,你愿意嫁到哪一家去?”那个女子张口欲言,可是又马上缩了回去,过了好一会,一言不发。她的父母以为她害羞,难以启齿,便说道:“你既然不好意思开口,我们就采用别的办法。如果你喜欢东家就举起左手;如果你喜欢西家,就举起右手。”谁知话刚落音,那个女子却把两只手同时举起来。她的`父母迷惑不解地问;“你把双手都举起来是什么意思?”她羞羞答答地说:“东家的儿子富而丑,西家的儿子贫而美,我愿意嫁到东家去吃饭,嫁到西家去住宿。”她的父母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东食西宿”这个成语,比喻某入贪得无厌,唯利是择,“有奶便是娘”,没有一点儿人格。

成语的故事11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齐王使者以礼拜见之后,便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对齐王使者说: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老百姓们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感觉很异样。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更是一脸迷茫,问: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详述?

  赵威后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舍本逐末的话语,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成语的故事12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时已晚,还没寻着客店。他正着急,碰到一个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儿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了声:“无礼!”。“五里?”他以为不远,猛加几鞭朝前跑去。他跑出几十里也不见人烟,越想越不对头。他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

  他见那老农还在路边等候,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老伯,请您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请您告诉我,哪儿有旅店?”老农笑了:“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我也不该让你白跑路。找旅店的路口你已经错过了;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和感激。

  故事虽简单,但由此反应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交流;沟通而产生的。好与坏呢也就随着相互之间的刺激与交流的变化而不同。但同这故事一样:“投桃报李”似的真诚相交,都会有好的效应的。

  “投桃报李”这个成语,出自《诗.大雅》中的'《抑》,只不过是作为报答的东西更贵重,情意更深厚。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习惯和规矩。一般交往中是如此。男女交往中更是如此。男女交往中的“投桃报李”,已不止是一般的礼节,而是一种礼仪。礼物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以示两心相许,两情相悦。

  投桃报李的故事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成语的故事13

  【汉字书写】:得陇望蜀

  【汉语注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人贪心不足;可活用作“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陇:地名,甘肃东部一带;蜀:地名,四川中西部;得到陇地又还想得到蜀地。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欲壑难填、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的反义词】:知足常乐、称心如意、适可而止、心满意足、知足不辱、如愿以偿;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时期,岑彭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是个才气无双的将士。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岑彭收罗了四面八方不少的人才。光武皇帝建武八年时,岑彭率兵进攻天水,此时公孙述占据四川,隗嚣占据西城。隗嚣被岑彭的部队包围后公孙述便帮助隗嚣守住上邽。皇帝在这个时侯下了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道:“西城和上邽都打下来以后你即可马不停蹄的派兵去攻打四川,人是不知足的,陇地被平定后,自然还想得到蜀地。”岑彭收到诏书后便用灌水的方法想把西城攻下来,只可惜水深还没有灌到一丈的时侯,西城的救兵就快马加鞭地赶到把隗嚣救走了。岑彭的部队此时粮草也不够,只好领兵班师回朝。

  【得陇望蜀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十三回:“飞燕得陇望蜀,复见侍郎庆安世,年轻貌美,雅善弹琴,便借琴歌为名,请成帝许令出人,成帝也既照允。”

  【得陇望蜀造句】

  人性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得陇望蜀,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争权夺利。

  要知道人的欲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得陇望蜀确实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已拥有的东西多多益善。

成语的故事14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啦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啦,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啦,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啦,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啦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啦。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成语的故事15

  自作自受

  发音 zìzuòzìshòu

  释义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示例 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正正之旗

  发音 zhèng zhèng zhī qí

  释义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示例 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自知之明发音 zì zhī zhī míng

  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示例 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昭昭在目

  发音 zhāo zhāo zài mù

  释义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出处 唐·裴度《寄李翱书》:“贾谊之文,化成之文也,铺陈帝王之道,昭昭在目。”

  真知灼见发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释义 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示例 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倚墙之见,依违之言,岂~者哉!(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5-13

成语的故事05-17

成语的故事05-15

(经典)成语的故事05-17

经典成语故事05-23

指鹿为马成语的故事12-05

(精品)成语的故事05-17

关于成语的故事04-04

成语典故故事06-25

成语返老还童的故事02-22